爱与被爱 盛装归来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swd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十年前的1979年,大二学生蒋韵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我的两个女儿》在《安徽文艺》发表。那时候,文学刊物很少,好的文学作品也较少,《我的两个女儿》轰动了全国的大学校园。这篇小说带来的震荡,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在山西大学中文系一百多名学生的课堂上,每个站起来发表读后感的人都激情四溢,教室里的温度处于开锅状态。
  四十年后的2019年,一条信息铺满网络,刷遍朋友圈———
  今日(11月27日),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蒋韵长篇新作《你好,安娜》荣获深圳读书月2019“年度十大文学好书”!
  《你好,安娜》主要讲述了三个“闺蜜”(古称“手帕交”)的故事。美的安娜,更美的三美,容貌稍逊却才情兼具的素心,三个女文青,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青春绽放于特殊年代。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但她们的精神世界却极其富足,拥有《安娜·卡列尼娜》《欧根·奥涅金》《上尉的女儿》《悬崖》《牛虻》《穷人》《白痴》《简·爱》《茶花女》……沉溺在外国名著里,她们慢慢变得与众不同,骄傲,独立,敏感,多思,既纯良又善妒,既含蓄又浪漫,既执着又决绝。一个仲夏季,在开往西安的绿皮火车上,她们遇到了彭。故事,就从这里展开。这个才华横溢的彭,是来自京城、父母在运动来临时双双自杀身亡的男孩子,是三个女孩子崇拜仰慕的知青,他唯一的姑姑、素心妈妈的同事“彭姐姐”,在即将离开人世时将他托付给了素心的妈妈。安娜与彭在火车上一见钟情,而素心早已对彭心生爱慕,尽管彭仅把她当作亲妹妹看待。在铲除一切大毒草的岁月里,彭将写满他青春秘密的黑色羊皮笔记本私下送给了安娜。随着笔记本的转移、丢失,进而演绎成一系列的人生悲剧,三闺蜜的姐妹情谊变得“面目全非”,彭也杳无音信。四十多年以后,尚在人间的三位当事人,在京城上演素心作品《完美的旅行》的小剧场相遇。时间带走了过往,所有的,从相逢一笑开始。
  作为一名出色的小说家,在这部新长篇中,蒋韵对爱的抒写达到了极致。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好,安娜》应当是蒋韵创作生涯中的一次虐心之旅。我仿佛看到,在安静的书房,寂静的深夜,蒋韵的躯体、灵魂、语言、行为,一次又一次地与小说中的人物合体,同他们一起快乐、伤心、流泪、呐喊、疯狂,甚至赴死。
  写到情爱,蒋韵让笔下的人物爱得毅然决然。由于家庭的原因,安娜将笔记本转交给素心,不料素心却告诉她下夜班路上被坏人抢劫,笔记本丢失。安娜担心因此害了彭,也觉得对不起心爱的彭,选择在湖边自杀。有着一副金嗓子的三美,在一次“演出事件”发生后,不管不顾地爱上了大自己近二十岁的离异导演,在那个敏感的年代,她真是爱得惊世骇俗。
  不止是情爱,蒋韵对母爱的抒写也达到了极致。在《你好,安娜》里,这是与情爱并行的一条辅线,读起来同样令人柔肠百转,撕心裂肺。情爱是养成,母爱是天生。范佩兰的母爱,凌厉、粗暴而专横,1966年的红八月来临,为了保护家,保护孩子们,她当着酷爱读书的二女儿安娜的面,烧毁了生前教授俄罗斯文学的“右派”丈夫最后的遗物,塔基亚娜、玛利亚、薇拉、娜塔莉亚、亚瑟、列瓦雷士、牛虻……这些从名著中诞生的人物,顷刻间化为灰烬。漂亮的大女儿丽莎从小热爱舞蹈,梦想成为陈爱莲、崔美善,范佩兰却不喜欢,她害怕舞台上那种万众瞩目、幻觉般的人生。为了女儿将来有一个安稳踏实的人生,范佩兰多次拒绝了文艺团体和院校的招生,直到丽莎长到十二岁,因为她拒绝了北京中央级别的艺术团体的初选,彻底断送了女儿一生的梦想和幸福。想想看,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长大的孩子,性格一定有缺陷,命运一定很曲折。蒋韵笔下的母爱如此残忍,但我们又不能不接受,因为真实的生活,有时候比这更残忍。
  而写到惩罚,蒋韵让笔下的人物自虐到骨髓里。实际上,在那个可怕的夜晚,素心拼命用贞操换回了彭的笔记本,但她不愿意马上就交给安娜,想让安娜痛苦,哪怕只是几天,可她万万没有想到安娜会自杀!余生,素心带着笔记本,一直活在负罪感中,她用安娜的笔名进行创作,让安娜和她一起活着。由于她们同时爱上了彭,而且也只会爱彭,素心一直不交男朋友,甚至不敢与爱上自己的外教同事白瑞德走进教堂去结婚。素心,是蒋韵文学作品中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在将来的一天,也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形象,因为她脱胎于一个特殊的年代,这个年代,历史不会忘记。
  郁达夫小说奖终评委李敬泽说过一句话:“蒋韵是一位没有被充分估计的杰出作家。”蒋韵难住了当代的评论家们,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为她的小说准确定位。有人说蒋韵是在为他们那一代人塑像,但我也看到了蒋韵小说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在丽莎暴君一般的惩罚式监督教育下,大女儿荞荞终于实现了她年少时的梦想,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本科。荞荞让姥姥范佩兰第一个打开录取通知书,接下来,祖孙俩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这是我卖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得到的礼物。”她抬起眼睛,看着姥姥,“姥姥,要不是您的那句话,我坚持不到今天。”
  “哪句话?什么话?”
  “您说,有一天,你会爱上你现在恨的东西。”
  “你爱上了吗?”姥姥问。
  她突然抱住姥姥,嚎啕大哭。她哭了许久。她抽搐着、泣不成声地说:“谢谢您,姥姥,我,我爱舞蹈……我恨我爱它!”
  此时此刻,我像当初读到这段的时候一样泪流不止。荞荞的遭遇,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遭遇,从小到大到老,我们或多或少都出卖过一些东西,得到过一些东西,同样对它也是又爱又恨。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几千年跋涉走到今天,终于变成了我们又爱又恨的模样。
  写到这里,思绪回到从前。
  1995年9月4日,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从4月份开始,作为《太原日报》副刊部的一名编辑,我奉命采访一批在中国文坛创作势头正旺的女作家,当时首先采访的就是我们山西太原的青年女作家蒋韵。80年代末期,文坛上开始出现各种“主义”,我问蒋韵是否被归类。她回答说,“我不知有否被归类。不过我声明,我不属于任何流派。新写实吗?后现代吗?都不是,我就是我自己。我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是我自己的旗帜,尽管被塞外的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但猎猎飘扬着。在永远孤寂的日月中,也自有它的一种壮烈之处。”
  二十多年过去了,外表娇弱、内心强大、文思丰沛、语言灿烂的蒋韵,始终没有违背自己的初衷,孑身一人,踽踽独行,在中国文学的原野上亮出了一道孤绝的风景。
  我曾在《蔣韵风景———太原市作家剪影》(《太原日报》1994年6月2日)中写道:“蒋韵心底沉睡着一座火山,一座记忆与情绪的火山,一旦遇到契机,火山就会喷发,蒋韵的故事遂应运而生。”《你好,安娜》的契机,来自于她数年间如植物人一般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她担心自己的记忆完全有可能比身体先死,于是“我往回走。走进青春的深处。也是人性的深处。”(蒋韵语)“献给我的母亲”,是《你好,安娜》的副题。在我看来,这更是一部献给人类的作品。那些堪称教科书一般的文字,那里面蕴藏着的真与善、爱与恨、罪与罚、美好与惨烈、原谅与救赎,会让年长者怀念青春,年轻者珍惜青春,年少者向往青春。
  铁凝说得对,“文学最终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
  在这里,我怀着崇敬的心情———
  致敬文学。
  致敬蒋韵。
  责任编辑高璟
其他文献
面孔是我一直都喜欢的一个意象,不知道为什么,我脑海里总是有这样一幅景象:无边的平原上,巨大的面孔升起。这可能是一个梦,以一种恐怖的面貌出现,却并不恐怖。从此以后,在各种写作的尝试里,我便致力于去展现一个人或某个人的面孔。《面孔》就是在这样一种情绪下产生的,当然,简单来看,这和那个“面孔”的恐怖景象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联系。可是,一个不可知的图景和脑海里的虚构,并不一定就需要什么确切的联系。  在小说
期刊
十六岁那年,我第一次见到海,那次旅行,我们住在民宿里,想象中高贵的鲍鱼像白菜般堆在桌上,我并不觉得好吃。我们穿着泳衣从村子里走到海边,我们扑进海里,海水咸得要死。与山崖上那块石碑合影要花钱,同行的人都没有合影的意思。我们花钱坐船在离岸不远的地方转了转,每个人紧抓着船边张大嘴笑,还没十分钟,我们又回到了石头滩上。  《乔江》这篇小说源于一则新闻,台风过后,渔村的海滩上发现一具渔夫的尸体。我把这个新闻
期刊
人总有什么想表达的东西,可我却不善言辞。  我喜欢写小说,我想表达一些东西,将我平日不说的话和一些想说的话在文章中展示出来。通过我的视角,我观察事物的角度去讲述一些故事。我的文学功底不够,我尽可能地去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去还原一件事的经过。对于小说的一些技法我不是很会用,文字功底也不够,不过我想我能真实地展示出一些东西,让小说人物贴近生活或许也是可以的。  我和家人去一个养牛的山头回来之后,我萌生了
期刊
文学于我而言,有着太深的意义。它给了我莫大的慰藉,犹如孤单寒夜里的灯盏。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文学。我被那些文字的力量所深深震撼,被文学的魅力所深深打动。读得越多,思考得越多,終于,也开始动笔了。  小说不仅仅是讲故事这么简单。在创作过程中,小说与生活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慢慢显露在我眼前。小说固然依靠着情节,刻画出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这些都是虚构的,但一定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的素材来
期刊
《书桌前的西西弗斯》这篇小说诞生于公元2020年,一个先锋不再的年代,一个文字实验不再盛行的年代,在这样一个人们几乎要与手机合为一体的碎片化阅读的年代,为什么并没有那样多的碎片化的小说呢?  当我去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也从小说主人公的脑海中一闪而过,我用键盘创造了属于他的世界,他在那个世界里面也在创造我。我感受到他的自我在克制本我,他的超我在挤压自我,他想做到更多,就像
期刊
小时候我喜欢听故事,接触到小说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小说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丰富的内容,缜密的逻辑和极大的想象空间……优秀的小说成为我生活里永远亮彩的一部分。小说看得多了便萌生了自己亲手创作一篇的想法,《如芒》这篇小说的创作灵感是我在疫情期间沉迷TVB警匪片时产生的,因为文字水平的有限和想象力的匮乏,这篇小说不是那么优秀。“如芒”二字取自“如芒在背”这个成语,如芒在背的感觉符合人物是卧底的职业
期刊
畅建康:出生在黄河边,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家乡,直到退休未曾离开过黄河,黄河对你的人生和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高定存:保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吕梁山北坡之上,从地理位置说,有些偏远,自古交通不便。这一带山高坡陡,立地条件差,干旱少雨,十年九不收。幸亏有这条黄河,给这一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生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干旱的黄土地加上脾气暴躁的黄河,造就了保德人性格中的豪爽硬朗,还有一些倔犟,好认死理。黄河在这
期刊
离去的琳达  2014年4月的第一个周六,我一进城南健康食品店就见门口桌上支着一副琳达用指头画的花,画边放着她的一张照片,桌上还摊着一些纸。琳达业余用指甲作画,店里挂了好几幅她用指甲作的画,多是花卉,红色的、蓝色的、紫色的,那画上她的指甲痕像一瓣瓣的花。我以为店里要为她正式退休让大家赠言,但拿起那卡片一看,竟是她过世的讣告。我不大信。兩月前还见过她,她说她要退休了。我叫她给我打电话,说我要在她家附
期刊
主持人语———  尧都临汾乔忠延,边塞保德高定存,他们同为市县行政官员,同以散文创作为发端,把大半生工余时光,都投入到纪实写作中了。两作家长期置身本土,远离大都市,鲜有外出交流机会,写作环境多年未变,却能超脱地域局限,不受严峻生活干扰和官职体系捆绑,完成一系列优质纪实文学的民间写作,直至越做越大,成就斐然。这中间有什么奥秘吗?  家乡厚土养育作家,作家则以写实之笔回报家乡,乃人间正道。前贤沈从文与
期刊
毫无疑问,向岛的长篇小说《佯狂》(载《中国作家》2016年第12期)也是一部与新闻事件存在着紧密关系的长篇小说。无论是长宁市委书记元兴国的因贪腐而上吊身亡,抑或是女副市长鄢静之的因贪腐被抓,其新闻色彩都鲜明无比。尤其是网上关于鄢静之的那个查处结果:“经查,鄢静之在担任某县县长、某县县委书记、长宁市副市长及常委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索取、收受他人财物,且数额巨大,情节严重;收受礼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