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南山上,围炉自煮茶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yo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过中年就像上满发条的钟表,总是一刻不停地跑着,转着,身心俱疲,总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停下来,休息一下。初夏,得暇,与友人驱车前往一座寺院,想去寺院里好好地静静心。寺院的住持是一位有思想的朋友,毕业于北大哲学系。进入他的禅房,他正与一位湖北建筑商谈寺院工程的建设,寺院正在开工建设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学交流中心,尽管手续完备,但还是有些单位和个人制造了许多的麻烦,听了住持的介绍,寻求清静之心不免忿忿不平。住持陪我们用过斋饭,安排我们住下,就外出了。寺里香客云集,游人如织,吵杂之声不绝于耳,直到日落西山,才慢慢静了下来。我和友人坐在树干枯空,却仍枝繁叶茂的柿树下品茗聊天。心想,寺院人来人往,僧人们如何得以清修?又想,寺院若无香客,又如何弘扬佛法呢?或许是我等俗人无法理解的。
  翌日回家,见案上有一册友人寄来的《终南山——隐士之地》,看到封面上那白云飘渺、若隐若现的山林,就喜欢上了这书,长途跋涉的疲惫也随着那飘渺的白云瞬间消失了,捧起书本就读了起来。
  终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终南山主峰在西安市长安区,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誉。李白曾在诗中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自古以来,终南山就是僧、道、隐士归隐之地,他们或住岩洞,或修茅屋,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或念经持咒,打坐参禅,或修炼身心,积累道功。
  终南山岩洞林立,且每个山洞都有洞主,据说,“岩洞大约可以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者是幽秘绝险之地,一般洞口朝东,隐秘于悬崖峭壁之上,普通人无力到达。洞前或有瀑布山泉或有猛兽,洞内没有人为透光通道,但是自生光华,甚至洞内也有日月之象。洞室内自生灵草、醴泉,或有天然石床石凳,冬夏如一,没有寒暑往来。中品洞室也是天然而成,洞室内或有山泉或无山泉。洞门隐蔽,洞内或通达异域,或洞内有洞。洞外一般有自然平台,供隐居者种药或种菜。洞口附近定然有晏坐磐石,晒经平台,或左右奇石林立,类似护法。 下品山洞冬暖夏凉,能够满足住山隐居者遮风避雨,不被狂风暴雨、山洪泥流侵害,而能安顿身心。终南山不少山洞都属于后天山洞,大多是隐居者借助天然巨石开凿而成的。”(张剑峰《白云出岫——岩穴之士与终南山岩穴地理》)
  终南山除了山洞之外,还有许多修行者搭建的茅屋,这些简陋的茅屋,或依山崖,或傍山泉,或临古树,或坐高坡。修行者过着清贫的生活,“一瓢水,一钵粥,一榻绳床,一坐蒲团,一卷经书,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已经很富足了。除此之外,皆为奢侈之物。”(南山如济《山居煮茶——南山亭茶谭》)
  终南山每一位隐修者都有一些奇异的故事,虚云禅师是中国近代禅宗的代表人物,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十三岁的虚云禅师再次到终南山隐修,大雪封山,寒风刺骨,虚云禅师关闭柴扉,点灶煮芋,之后,结跏趺坐等待芋头煮熟以充饥,不觉入定而去,山中相邻茅屋之人久不见虚云禅师,便结伴前来贺年,但见茅屋外虎迹遍地,而无人迹,众人大惊,冲进茅屋,却见禅师仍在入定之中,众人唤醒禅师,问他,吃饭了吗?他说:“还没有,正在煮芋头,估计已经煮熟了。”打开锅盖,芋头已冻若冰石,禅师才知自己入定二十余日。
  来果老和尚亦为中国近代禅宗大德,与虚云禅师同为佛门龙象。当年,他曾在终南山韩湘洞禅修,该洞有数十里之深,据说,唐代曾有两千余人在此避难。一日,来果和尚在洞中静坐,突觉冷风飒飒,睁眼一看,是一巨蟒,蟒眼不时睁闭,闭眼时,眼皮如瓢大。来果和尚想,自己孤身一人,怕也无益。遂对蟒说:“你我同住一处,必须护我,万不可破我道念,我当为你皈依。”蟒将眼一翻,眼珠如脸盆大小,随机闭眼,似乎愿意皈依,来果和尚大胆上前,以手按蟒头,为说皈依,说完,大雨倾盆,来果和尚进洞静坐,蟒亦随其后,后来,蟒无踪迹。
  隐修者在终南山内采果充饥,煮雪烹茶,何等的洒脱,本虚禅师曾在诗中赞道:“终南风韵话僧家,衣袂飘然似云霞。清风作仗行遍处,一兜明月满袈裟。”
  韩国法顶禅师说:“大自然是现代文明唯一的解毒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人们的操守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在各种压力之下,人们开始向往那种世外桃源的生活,沉寂的终南山成为现代隐士的聚集之所,在这里读书、禅修,在这里自给自足,过着淡泊、空无、清贫的生活。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这样生活,对有些人来说,即使生活在终南山的茅屋里,他的心也不一定静的下来,归隐田园只是一种梦想,生活是无法逃避的,现实总要面对。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道场无处不在,举手投足都是修行,真正的道场在自己的心上,就像南山如济所说,“世界本来清静,没有泥泞,没有污淖,也没有秽恶,只是我们的自心还没有拭净而已。”
  我想,我还会去寺院的,或许有一天还会去终南山的洞穴或茅屋住段时日,到那儿不是逃避,而是要静静地思考,让自己保持清醒,不去做不切实际的梦。
其他文献
文字是带有温度的,它给失意的人以力量,给孤独人的以伴侣。每当我翻开一页页铺满文字的纸,就如一双双温暖的手在抚摩我的头顶,股股暖流流入了心田。  现实生活总是与梦想背道而驰,当前的状态总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说生活总在别处,风景也在别处。人近中年以后,发现生活是更加的琐碎,想免俗太难。买菜烧饭,洗衣擦地,看看电视,打打扑克,再没事吵吵架,一天天就这么混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样的警句也只是给学子
期刊
王阳明  【简介】(1472-1529),名守仁,阳明为号。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宗师,主要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真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等许多大人物皆以阳明先生为精神偶像。代表作《传习录》。  【名源】《论语》(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
期刊
《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吐故纳新,深刻变革将成为2016人类的主题。所有抱残守缺陈陈相因的旧思路旧观念,将在人类的变革面前呻吟。革故将成为主流,革故将成为生活方式,革故将成为世界各地的主色调,一切变化的背后都是新旧势力的交锋。美国大选、日本军事崛起、中东乱局、俄罗斯炫耀武力、伊斯兰国恐怖袭击、石油价格剧烈变动、朝鲜核试爆、互联网对人类政治经济生活的深层影响等,世界正处于剧烈的变局
期刊
编者按: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与
期刊
日前,公司新一年经营方针目标的分解工作,各部门已基本完成并通过了论证,艰巨的目标被各部门有序地分解细化掉了,笔者走访了部分员工发现,员工对明年的目标胸有成竹、工作的激情很高。  实现下一年的方针目标,程序化管理是基础,而“激励”则是实现目标的保障。上一年年度目标的超额完成,是公司全体员工齐心协力、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时也初步显现了公司激励管理手段的成效,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激励”和充分实现“激励”的
期刊
第四站:丹凤县文化局  从商鞅封邑遗址下来,我在古城村到处找“商鞅遗址保护站”,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走遍了整个村子,却始终没找到,无奈,只得再次返回村长家去请教,村长建议我到文化局去问,因保护站隶属于文化局。  于是我再次返回丹凤县。丹凤县的文物保护部门隶属于文化广播电视局,在一个小院子里办公,西面是平房。我敲开了文物保护执法队办公室的门,巧遇执法队张股长。张股长能讲普通话,沟通顺利了不少。  
期刊
前面是胸,后面是背,两侧是胁,说起来都是肋。孔颖达疏:“胁是腋下之名,其骨谓之肋。”胸腔由12对肋骨合围而成。肋骨后端与胸椎相关节,前端1至7肋藉软骨与胸骨相连接,称为真肋;8至12肋藉助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形成肋弓;11、12肋前端游离,称发力,胸腔才能鼓荡如橐龠、风箱,保障肺的呼吸。肺本身没有力量,只能被动地随胸腔运动,胸腔扩张,肺随之进气。不论内因外因,只要胸膜腔进入空气,就会造成对肺囊
期刊
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有无相生”这些玄奥的道理后,老子渐渐把目光转向了社会现实当中。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道的根本体性和规律说了一番,归根结底还是要说我们人类社会应该怎样去治理。  老子的假想读者是谁呢?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每个人说话或写文章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某些听众和读者而发的,比如《论语》是孔子的“群弟子,记善言”的结果,拿今天
期刊
1788年2月22日,亚瑟·叔本华在但泽出生。这个地方,历史上曾经属于德意志,后来成为了波兰的领土。也许是上天注定,他将成为一个失去国籍、跨越国界的哲学家。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  这是叔本华的经典名言,也是他一生命运的精彩写照。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始终以一种有异于常人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并且在充满主观、偏执、狭隘与自私的角度中,发现了世界另一面的真实。  叔本华的所思所
期刊
背景资料: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节日民俗形态,面临着更加深层意义的挑战。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也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鞭炮不能放了,娱乐只剩下一台春节晚会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人们失去以往盼望过年的情绪冲动。旧时的热闹与温馨在哪里?但很多人并没有真的对传统文化产生厌倦,而是感觉我们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做得太少,不能满足人们新文化需要,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