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代表的确定也是一门艺术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she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教师的我,满怀期待地准备着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按照一般性的教学安排,科学教师的第一节课基本上都是与学生交流本学科的课堂常规、介绍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确定分组情况等。在备课的过程中,以上内容我都准备得很顺利,唯有一件事如余音一般萦绕于心,那就是课代表的确定。由于科任教师并不像班主任,可以天天与所教班级的学生接触,时时传达一些重要信息,加之科学课代表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同时在课前的材料准备与课后的记录单整理等方面还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基于以上情况,更加凸显了课代表对于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课代表的选择与任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正式上课的前一周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着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之所以觉得难办,更多的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和对学生的责任感。心想,如果直接任命,那不是旧教育观下教师的行为吗?跟着课改成长起来的新时代教师应该处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查阅了相关的教学资料,请教了几位有经验的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确定课代表的几种作法:第一种:学生先报名,然后全班选举,最终确定课代表的人选。这种做法看似公平民主,但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课代表如果表现不佳,似乎还要重演集体选举的隆重场面,可以称得上“劳民伤财”。第二种:请班主任推荐,而后直接任命。经班主任推荐的学生一般都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自然在学习与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也是不容置疑的,单从这一点看似乎满足了作为课代表的条件。但细细想来,这种方法确定的课代表可能会给学生们造成一种认知上的错误引导,即只有好学生才有机会当课代表,成绩不佳或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根本就不考虑,教师不经意间的教学行为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久而久之,原本放任自己或不上进的学生将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三种:教师自己任命,不合适再换。由于对刚接手班级学生情况的不了解,教师根据“第一印象”任命课代表的做法也是常见的,如果任命的课代表表现不佳,教师再根据这段时间对学生的了解进行更换。但是第一人选又如何确定呢?我陷入了循环迷雾中。
   就在我即将走上讲台时,对于课代表的确定方案依然没有落实,头脑中盘旋着很多种方案,但都觉得存有各方面的“瑕疵”,终于在我看到学生们一张张满带微笑的脸庞,一双双可爱而又充满好奇的大眼睛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直接任命、同学选举对于他们来说都太残酷了。于是我采用了一种当时我认为既能保护学生自尊心又能体现公平的方式,“有意愿当课代表的同学下课后找老师报名”,我想这既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谁能料想,报名的学生足足有8个,在教室登记时,我内心满是欢喜,心想竟有这么多孩子想要作课代表,看来自己的号召力不错啊!(完全沉醉于第一次上课后的喜悦心情中。)但当回到办公室进行信息整理时,我又陷入了另一个待解决的迷局中。8个学生报名,我要怎样安排呢?轮换制吗?如果两人一组每月轮换一次,虽然报名的学生都可以如愿地参与进来,但细细思量,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工作能力是否可以肩负课代表的责任,如果优秀那自然是好事,但如果表现不佳,岂不是为同学树立了“典型”,不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渗透了消极的思想,即科学课都可以让平日调皮不学习的学生作课代表,那自己课上偶尔聊聊天、开开小差应该也不伤大雅。如此忖量,让我再次陷入沉思,不过这次沉思更多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反思。最初单纯地以为教师采用投票选举制抑或直接任命制的教学行为没有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或是旧教学观的践行,但当自己满怀激情地以“发展学生”为出发点开放式地确定课代表时,教学却依然陷入了“困境”,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仅仅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拥有将理论知识付诸教学实践的教育智慧。
   如何既能保护学生的内心世界,又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呢?经过反思,我认为这样做会更有效:
   首先就是不要急于确定课代表,尤其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学生情况、整体班风教师都不了解,可以让班长或学习委员兼任一两周的课代表,教师通过这段时间的课堂观察,在初步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再来确定适合课代表的人选。课代表的任期可以采用“每月轮换制”,也就是每个月定时更换课代表,需向学生说明更换原因并不是其表现不佳,而是为了给大家均等的机会,但如果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隔月后还可以继续担任。轮换制确定课代表的人选条件为:每月进步最大的和表现最好的,这一点极为关键。对于科任课而言,课代表并不一定要学习好,首先是要有一颗为同学服务的心,其次也要有相应的能力。之所以选一名进步最大的学生担任课代表,是想向平日里比较调皮好动的学生表明教师不仅关注学习好的学生,对于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样关注,让他们意识到只要改变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获得相应的荣誉。选择进步最大的学生担任课代表,看似是一个外在的条件刺激,
其他文献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新课程教育研究要求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课做为培养学生们美学方面有个不可替代的责任。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成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融入人的精神世界,通过美妙的音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能够达到启
前一段时间,曾听到一位教育专家在报告中提到过一个生活测试:在厨房里,将精盐、绵白糖、白面粉三样东西放在同样的容器中,让一位12岁的孩子只通过眼睛来分辨,其结果会如何呢?也许,在我们的眼中这根本就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一看便知。然而,通过一位家长的实践证明:孩子几番犹豫,连蒙带猜才把绵白糖给认了出来,其他两样再也分不清了。  其实,他们分不清的何止这三样——酱油和醋、葱和蒜、四季豆和豇豆等等。可他们却
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倡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技能和
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幼儿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授孩子学本领,而在于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与同伴沟通,如何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如何在群体中生活,如何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我们一直说的幼儿园教育要“保教并重”把“保”放在了“教”的前面,这就说明对幼儿教育来说,保育较教育来说更为重要。所以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就更需要把“保育”放在“教育”的前面。   幼儿园实行“两教一保”的班级配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为通过复习旧的知识,能学到新的知识。就在教师们如火如荼地研究新授课可以怎样创新、出彩,怎样可以高效时,我们是否应该冷静下来思考,我们的教材三分之一是新授课,剩下的三分之二则是练习课、复习课,怎样才能让复习课变的更真实、更有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忆为线索,以理为核心”,让学生在复习中能够产生自己的思想。   复习课的“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复习课的“习
教学中渗透生活,既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又是教学本质的追求。文章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为例,从导入、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不同课堂教学阶段,探索如何开展教学,力求把生活渗透进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课本内容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生活即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有应用的价值,方能进一步催生学好数学的思想。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例,谈谈几点体会,以期共享。  一、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  新课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人类已进入一个“高心理负荷”的时代,在当代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把心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行具体化的研究,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和融合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一般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正常的学科教
一  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能促成一个人完美人格的形成。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其目的一方面是为培养未来的专业艺术家进行启蒙,但更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为生活带来美的未来的生活艺术家。我们认为挖掘审美对象的真与善的内涵,重视审美教育自身的独特价值,重视幼儿与艺术文本所进行的平等的心灵对话,幼儿才能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产生审美愉悦,才能提
真正的情趣是个人化的,需要自己判断、自己感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文人的雅趣,真的让一个忙碌的农人来过这样的生活,他会说这是“穷烧”。   杂学富,文采厚,白石虾,悲鸿马,就着情趣写人生,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追求和表达,没有经年久月的底蕴基座,不可能有节节向上的昆玉台阶。人应追求高尚雅淡的生活,要有向上、健康、文明、科学的情趣,才可能有众口成碑的赞誉肯定。     一、装满昆虫,装点人生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小学生对科学课的愿意参与、参与程度有关,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好的情境,有利于发挥它的激励、启发的功能。情境创设不只是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继续学习、深入学习的兴趣,更是可以冲击学生原有的经验,引起他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