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物都有一扇门,每扇门的钥匙都不同。但是,却有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任意一扇门,它就是“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这把万能钥匙的指引下,我们对理想的认识更加坚定明确。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学生,从小到大,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对于以后的教育生涯,我有自己的理想和规划。志当存高远,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但是,理想如星辰,可远观而不可摘取也,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不够的。当幼儿园老师虐童的照片风靡网络,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再创新高,越来越多优秀的青年学子承受不了繁重的课业压力走向不归路时,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有没有静心思考分析过这些现象背后的隐情,有没有反思过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以及自己的教育理念,有没有真正沉心静想过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什么?
名人说:“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是育人的事业,教育的使命是让人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冗杂。教育的“教”,是“孝”与“文”的结合,顾名思义,教育就是在教给学习者“文”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孝”,如何生活,如何健康成长,仅此而已。可是现实中的教育呢?最近听讲座时看到有关近几年高校自杀学生不完全统计的实例,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震:“他们的爸妈该怎么办?原来那个温馨的家会怎样?白发人送黑发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悲怆?生在大学,都已过了高考的‘梦魇’,进入了人生的象牙塔,为什么还会这样?”归根到底,问题还是在目前教育本身。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经历的教育都只是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学终的文凭证书高于一切,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想法,完全忽略了对学生自我意识、家庭意识以及社会意识的培养。百事孝为先,教育也是如此。教育中的“孝”不仅仅是指孝敬父母、孝敬师长,关键在于对受教育者自我认可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教育的目标应该指学生个人创造性的培养,培养他们成为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是的,受教育者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认识到自己对于父母,对于教师同学以及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他们才会尽力去完善自己,更多地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学生学习、接受教育都是对自我需求的一种满足,对自我潜能的一种发掘与培养。因此,我们未来的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以及个人意识的培养。
此外,我们也不可忽视生活之于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之于生活的影响,此便是“文”的含义,它出于文而胜于文。源源不断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仅仅是教育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素材,在生活中实践,而后回归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这是教育界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没有教育,生活就会像丢失了航向的夜行航船一样,只会陷入一片混沌,彷徨不知所以;而没有了生活做支撑,所谓的教育也只能是陈词滥调,缺少源头活水,毫无意义。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将教育跟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学习成长环境,让他们快乐成长。这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新要求。
作为未来的教育者,首先我们应该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教育如若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有了爱,教师才会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才会发现潜藏在学生身上闪光的个性,才会对学生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地考虑,才会培育出一个个前途不可限量的个体,进而赢得学生的信任,更加有力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播撒爱的种子,才能收获更多的信任,“亲其师,信其道”,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其次,教师应该有激情,有责任心。作为教师,我们在给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的时候,用的不仅仅是口头传授,还有肢体语言。如果我们没有激情,就不能感染学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自己的课堂;如果没有激情,就不会细致入微地去关注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激情,就不会有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激情是所有这些责任心的源泉。有了激情,才会有源源不竭的动力,点燃自己,照亮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不畏挫折困难,持之以恒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对新时代的教师而言,最关键的也是最宝贵的当属个性与创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里的“身正”指教师要有自己独特健康的个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教师宽容、自信、刚强、自我创新的品质时时刻刻感染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面对社会。朱永新教授说:“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因此,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我们就应该有自我创新的意识,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和旗帜,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体系。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跳出桎梏思想的牢笼。
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只要找到了理想这把万能钥匙所对应的锁孔,我们日后的追求才会具有更加实际的可操作性。理想始终是天空中的一颗启明星,有点遥不可及,但是中国有一句老话:“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理想远大了,目标也自然会高,这样我们就不会懈怠,不会困惑。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虽然我深知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要实现以上所说的这些绝非易事,但我相信:“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哪怕所谓的“成功”只是对自己曾经的努力的认可。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曰不能,心向往之”,只要我们志存高远,坚定信念,一定可以满怀伟大的教育理想,拥抱美好未来。
(责编 张亚欣)
名人说:“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是育人的事业,教育的使命是让人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冗杂。教育的“教”,是“孝”与“文”的结合,顾名思义,教育就是在教给学习者“文”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孝”,如何生活,如何健康成长,仅此而已。可是现实中的教育呢?最近听讲座时看到有关近几年高校自杀学生不完全统计的实例,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震:“他们的爸妈该怎么办?原来那个温馨的家会怎样?白发人送黑发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悲怆?生在大学,都已过了高考的‘梦魇’,进入了人生的象牙塔,为什么还会这样?”归根到底,问题还是在目前教育本身。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经历的教育都只是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学终的文凭证书高于一切,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想法,完全忽略了对学生自我意识、家庭意识以及社会意识的培养。百事孝为先,教育也是如此。教育中的“孝”不仅仅是指孝敬父母、孝敬师长,关键在于对受教育者自我认可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教育的目标应该指学生个人创造性的培养,培养他们成为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是的,受教育者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认识到自己对于父母,对于教师同学以及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他们才会尽力去完善自己,更多地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学生学习、接受教育都是对自我需求的一种满足,对自我潜能的一种发掘与培养。因此,我们未来的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以及个人意识的培养。
此外,我们也不可忽视生活之于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之于生活的影响,此便是“文”的含义,它出于文而胜于文。源源不断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仅仅是教育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素材,在生活中实践,而后回归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这是教育界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没有教育,生活就会像丢失了航向的夜行航船一样,只会陷入一片混沌,彷徨不知所以;而没有了生活做支撑,所谓的教育也只能是陈词滥调,缺少源头活水,毫无意义。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将教育跟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学习成长环境,让他们快乐成长。这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新要求。
作为未来的教育者,首先我们应该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教育如若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有了爱,教师才会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才会发现潜藏在学生身上闪光的个性,才会对学生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地考虑,才会培育出一个个前途不可限量的个体,进而赢得学生的信任,更加有力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播撒爱的种子,才能收获更多的信任,“亲其师,信其道”,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其次,教师应该有激情,有责任心。作为教师,我们在给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的时候,用的不仅仅是口头传授,还有肢体语言。如果我们没有激情,就不能感染学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自己的课堂;如果没有激情,就不会细致入微地去关注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激情,就不会有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激情是所有这些责任心的源泉。有了激情,才会有源源不竭的动力,点燃自己,照亮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不畏挫折困难,持之以恒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对新时代的教师而言,最关键的也是最宝贵的当属个性与创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里的“身正”指教师要有自己独特健康的个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教师宽容、自信、刚强、自我创新的品质时时刻刻感染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面对社会。朱永新教授说:“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因此,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我们就应该有自我创新的意识,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和旗帜,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体系。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跳出桎梏思想的牢笼。
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只要找到了理想这把万能钥匙所对应的锁孔,我们日后的追求才会具有更加实际的可操作性。理想始终是天空中的一颗启明星,有点遥不可及,但是中国有一句老话:“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理想远大了,目标也自然会高,这样我们就不会懈怠,不会困惑。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虽然我深知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要实现以上所说的这些绝非易事,但我相信:“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哪怕所谓的“成功”只是对自己曾经的努力的认可。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曰不能,心向往之”,只要我们志存高远,坚定信念,一定可以满怀伟大的教育理想,拥抱美好未来。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