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渠道,不论教坛上提出什么新课题,启发式仍然是值得提倡和坚持的。启发式的实质在于,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导”的作用不容置疑,而“导”自然涉及“问”。如何“导”?怎样“问”?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这便是笔者在此与同行们切磋的话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是“导”的前提,精心设计问题是“导”的关键。
  教师课前应有哪些考虑?怎样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呢?
  一、理顺“三路”
  我们所教的是具体的文章,作者怎样谋篇布局,教师怎样分析课文,学生如何学习,都要深思熟虑。教师首先要理清“文路”,然后才能明确“教路”,继而导向“学路”,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1.明确中心主题是作品的灵魂,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有的课文只要“端”出中心思想,就能纲举目张。如《詹天佑》一文:
  (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
  (2)文中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来描写的?
  (3)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解决上面三个问题,“三路”便不谋而合了。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文章机械地分开,使整体“肢解”,变得支离破碎,失去原形。先找出中心句是一种牵引全文的方法。中心句有的在开头,如上例;有的在中间,如《一夜的工作》;有的在结尾,如《养花》。中心句找出来了,要紧扣中心,围绕中心,突出中心。
  2.理清条理
  条理明,思路清。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多能掌握一些分段方法:按时间顺序分,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按空间位置转移的顺序分,按总分顺序分,按不同顺序分。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分段或划分层次,有的可以先加小标题再分,允许有不同的方案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有的课文各段或各层之间的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奥秘,弄明白课文的来龙去脉。如《将相和》一文,①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②将相复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故事的总根源是什么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文章的条理便一目了然。
  抓住线索也是理清条理的方法之一。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线索是什么?它有明暗二线:明的是游览顺序,暗的乃是泉水的来路。
  ⒊找到“切口”
  “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同一个主题和题材,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组材方式。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正所谓“教无定法”。分析课文从何入手不必强求一致,有的可以逐段分析,一环扣一环;有的可以先讲开头和结尾,使课文首尾连贯;有的可以从中间入手,使课文上下衔接。在数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从课题入手,切中要害,让学生思考一组问题:①从课题看,重点落在哪个字?——借。②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诸葛亮。③诸葛亮为什么借箭能成功?——第一,诸葛亮预见三天内江面上必有大雾;第二,它正确估计曹操“射箭”的可能;第三,他考虑周到,运筹帷幄。④“草船借箭”说明什么?找出文中的中心词——神机妙算。解决了以上四个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有所侧重
  对教材的处理不能平分秋色,要中心一盘棋,分清主次,丢卒保车。
  1.突出重点
  每单元的课文有共同特点,或侧重静态与动态的描写,或着意人物的心理活动,或善于联想,或隐藏因果联系,等等。每篇课文有其特色,或词汇丰富,语句优美;或内容丰富,情节动人;或立意深刻,说明道理,等等。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要求,把握重点。
  《穷人》一课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耐人寻味。我根据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句,设问:①“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②“这样做”是怎样做?③她为什么会这样做?(良好的驱使——表现了桑娜善良的本性)文中出现两个“沉默”,我让学生比较、想象:桑娜为什么沉默,她在想什么?试说说桑娜当时的内心活动。(第一次沉默:桑娜在考虑如何对丈夫说;第二次沉默:桑娜在等待丈夫的回答)。
  2.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语句,切记怕麻烦,单刀直入。教师应作适当的介绍、提示、触动、引导,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四周围黑洞洞,还不容易碰壁吗?”鲁迅先生所言的“黑洞洞”和“碰壁”有特殊含义,学生若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则是不能理解的。启发提问:①“四周围”指的是单纯的自然环境吗?(联系当时的情况)②那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黑洞洞”指的是什么呢?③“碰壁”又是指什么?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便能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
  三、问而不答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教师的“主导”只有通过“主体”才能起作用。“启智”是“导”的目的。有的问题让学生大胆设想,并且留有思考的余地,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我教《跳水》一文时,问:当孩子们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随时有摔死在甲板上的危险时,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孩子?学生回答:①派一架直升机。②在甲板上铺几床棉被。③水手们在甲板上接住掉下来的孩子。问:这些办法可行吗?问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其他文献
摘 要: 贝克特的小说代表作《马龙之死》中的人物内心独白有明显的贝氏标签,马龙在弥留之际的语言排泄建构的精神空间变成了后现代人类生活孤独和无聊。  关键词: 《马龙之死》 人物独白 精神空间  荒诞主义代表作家贝克特一生都崇尚独处,他曾说:“独处的感觉真是美妙极了,我常常深陷于那种友好的黑暗中……”[1]他的作品通过人物独白体现当代人“孤独”的境地,本文以他的小说《马龙之死》为例,解读人物独白表现
摘 要: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是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简称,从2003年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供不应求”,早已悄然成为澳大利亚留学的主流产品。本文主要介绍了TAFE的定义及其教育教学的特点,并阐述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澳大利亚 TAFE 技术与继续教育 特点 启示  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加,作为主要目的国之一,澳大利
分析了我国信息用户的信息意识现状,力图从用户的信息意识方面挖掘出振兴、发展我国信息业的潜力;提出了用户信息意识向意志行为发展的理论问题。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摘 要: 在当前高中教育模式中,语文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本文就以此为背景,对高中语文的深度阅读进行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技巧,从而更好地参与到高中语文学习之中。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深度阅读 探索实践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由于缺乏相应的阅读方法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缺乏足够的兴趣,有的甚至产生抵触心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创造空间,历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供教学用的教学材料。教材只是提供一个指向和参照,在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应该有一个重新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毋庸置疑的。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历史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材,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才能达到教学艺术的理
摘 要: 阅读教学处理教材的关键是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可根据课文不同特点,从其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内容丰富处、手法巧妙处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挖掘。其原则是口子要小,角度要巧。  关键词: 教材处理 感知 突破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
素质教育从实质上可以说是一种个性教育,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从终极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又是创造教育、全人教育。语文活动课以此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阅读教学,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学提高质量的突破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逐渐形成的。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主观阅读,要学生直面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触及,用自己的心灵去品味。因此,在阅读时,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语文教师重在引领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探索问题,读出有个性的新颖见解。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摘 要: “导学案”教学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思考和开展其他语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导学案”在编写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引起教学工作者的思考。  关键词: 导学案 语文教学 教学实践 教学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摘 要: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音乐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特色,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在感受与鉴赏音乐的同时,使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丰富、提高,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音乐的美。  关键词: 兴趣 音乐教学 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中,应把音乐教学放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位置。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