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自1773年清乾隆皇帝诏谕,历经10年编修,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4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许多都收载其中。
《四库全书》成书后共誊缮7部,分藏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盛京(今沈阳)宫内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此为“北四阁”,又称为“内廷四阁”,仅供皇室阅览。另3部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即江浙三阁,又称“南三阁”,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阅览。
中国近代,由于战乱不断,7部《四库全书》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仅存3部。文汇阁、文宗阁藏本毁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文源阁藏本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阁所藏亦多散失,后经补抄基本得全,然已非原书。1948年,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将故宫博物院文渊阁藏本《四库全书》带到台湾,“老大”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文津阁《四库全书》是7部中最后成书的“老七”,现藏国家图书馆。另一部就是盛京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即“老二”,这—套《四库全书》命运多舛。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1911年12月25日宣统皇帝溥仪虽然宣布退位,但仍然盘踞在紫禁城后半部,这里成了大搞复辟活动的国中之国,故宫大量国宝流失的状况,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924年11月5日小皇帝被驱除出宫闱后,方告一段落。嗣后,国民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并在《政府公报》公布了委员会组织条例,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通过了有关的3个文件,推定了21名董事和9名理事。还议定了“故宫博物院”的名称。此后,由沈兼士主持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们”积极参与了故宫博物院文献的研究和发掘工作。
沈兼士之所以在保护和整理清王朝文物中得以重任,还要追溯到两年前的一次重大的保护国宝的行动。1922年溥仪等人以清室经济困难为由,欲将由沈阳运抵北京故宫的文溯阁《四库全书》盗售日本人,且价已议定,为120万元大洋。文溯阁《四库全书》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抄成的正本。1782年11月至翌年初,文溯阁《四库全书》分4批由“四库”总校官、大学士陆锡熊从北京护送至沈阳,文溯阁《四库全书》共6144函、36318册,均为清内府写本,盛于特制的楠木书匣内。书册为软面包装。其封面,经部用绿绢、史部用红绢、子部用青绢、集部用灰绢,《总目》、《考证》用黄绢。工楷墨书,字体娟秀,每册的首尾二页钤有“文溯阁宝”和“乾隆御览之宝”玺印。
文溯阁藏书所用的115个书架是楠木所制,馨香浓郁,持久不散,细腻、柔软、不易折毁。采用可久藏的开化纸、竹纸为书页,用香楠木二片上下夹之,并束以绸带,装在香楠木匣内。
1914年,袁世凯以“防备兵变”为由,要求“奉天的典籍”“必须转移”。奉天督军段芝贵于是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运往北京。但书运抵北京后并未受到妥善保管,由于卷帙浩繁,找不到合适场所,只好置于故宫保和殿内。清室即将出售此套《四库全书》的消息被沈兼士获悉,于是他立即致函民国教育部,“竭力反对,其事遂寝”。最后成功地阻止了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外流,使得这件国宝免遭日本政府劫掠,沈兼士功不可没。后来在张学良的支持下,于1927年初重新入藏文溯阁,从而结束了13年书阁分离的历史。
1966年10月,当时正处于中苏关系紧张时,为保护这部《四库全书》的安全,林彪下令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从沈阳运至兰州,藏于戈壁沙漠中。辽宁有关人士要求归还,以书阁合璧。甘肃方面也修建了藏书楼,一部国宝巨著颠沛流离了近200年,现这部《四库全书》存放在兰州九州台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
(摘自中国文史出版社《沈尹默家族往事》 作者:沈长庆)(图片 36-1.jpg 图注:沈阳文溯阁)
《四库全书》成书后共誊缮7部,分藏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盛京(今沈阳)宫内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此为“北四阁”,又称为“内廷四阁”,仅供皇室阅览。另3部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即江浙三阁,又称“南三阁”,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阅览。
中国近代,由于战乱不断,7部《四库全书》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仅存3部。文汇阁、文宗阁藏本毁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文源阁藏本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阁所藏亦多散失,后经补抄基本得全,然已非原书。1948年,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将故宫博物院文渊阁藏本《四库全书》带到台湾,“老大”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文津阁《四库全书》是7部中最后成书的“老七”,现藏国家图书馆。另一部就是盛京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即“老二”,这—套《四库全书》命运多舛。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1911年12月25日宣统皇帝溥仪虽然宣布退位,但仍然盘踞在紫禁城后半部,这里成了大搞复辟活动的国中之国,故宫大量国宝流失的状况,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924年11月5日小皇帝被驱除出宫闱后,方告一段落。嗣后,国民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并在《政府公报》公布了委员会组织条例,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通过了有关的3个文件,推定了21名董事和9名理事。还议定了“故宫博物院”的名称。此后,由沈兼士主持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们”积极参与了故宫博物院文献的研究和发掘工作。
沈兼士之所以在保护和整理清王朝文物中得以重任,还要追溯到两年前的一次重大的保护国宝的行动。1922年溥仪等人以清室经济困难为由,欲将由沈阳运抵北京故宫的文溯阁《四库全书》盗售日本人,且价已议定,为120万元大洋。文溯阁《四库全书》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抄成的正本。1782年11月至翌年初,文溯阁《四库全书》分4批由“四库”总校官、大学士陆锡熊从北京护送至沈阳,文溯阁《四库全书》共6144函、36318册,均为清内府写本,盛于特制的楠木书匣内。书册为软面包装。其封面,经部用绿绢、史部用红绢、子部用青绢、集部用灰绢,《总目》、《考证》用黄绢。工楷墨书,字体娟秀,每册的首尾二页钤有“文溯阁宝”和“乾隆御览之宝”玺印。
文溯阁藏书所用的115个书架是楠木所制,馨香浓郁,持久不散,细腻、柔软、不易折毁。采用可久藏的开化纸、竹纸为书页,用香楠木二片上下夹之,并束以绸带,装在香楠木匣内。
1914年,袁世凯以“防备兵变”为由,要求“奉天的典籍”“必须转移”。奉天督军段芝贵于是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运往北京。但书运抵北京后并未受到妥善保管,由于卷帙浩繁,找不到合适场所,只好置于故宫保和殿内。清室即将出售此套《四库全书》的消息被沈兼士获悉,于是他立即致函民国教育部,“竭力反对,其事遂寝”。最后成功地阻止了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外流,使得这件国宝免遭日本政府劫掠,沈兼士功不可没。后来在张学良的支持下,于1927年初重新入藏文溯阁,从而结束了13年书阁分离的历史。
1966年10月,当时正处于中苏关系紧张时,为保护这部《四库全书》的安全,林彪下令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从沈阳运至兰州,藏于戈壁沙漠中。辽宁有关人士要求归还,以书阁合璧。甘肃方面也修建了藏书楼,一部国宝巨著颠沛流离了近200年,现这部《四库全书》存放在兰州九州台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
(摘自中国文史出版社《沈尹默家族往事》 作者:沈长庆)(图片 36-1.jpg 图注:沈阳文溯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