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今天,既要解决学生知识和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也要培养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分组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分组教学是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既照顾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解决了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发展与选择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其最佳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校内分组制和班内分组制。前者是在一所学校内将学生按智力或学习成绩分成年限长短不一、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后者是在同一班级内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设置分层教学目标,采用小组互助共同进步的教学形式。
分组教学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因材施教;(2)有利于英才教育;(3)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质量。
缺点:(1)不易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2)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能力强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能力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一、 实施分组教学必要性分析
基于班级目前现状:数学科目及格率50%左右;平均分:45-50之间;成绩较好:15%左右;成绩中等:25%左右;成绩较差:60%左右。从课堂表现来看,直观感觉是大部分同学都能听得懂,但是落实到练习和作业上,大多数同学没有严谨的思维逻辑,没有正确的书写格式,更别提正确的解题过程,甚至有的同学连写出来的字母、数字都让老师认不出来。基于這样的情况,曾经让我这个新接手的数学老师感到焦虑,数学课上应该按照教学进度,完成课前制定的教学计划来实施教学,还是以基础较差的同学为主,课上只能完成浅显的教学目标,练习过程举步维艰。如果以基础较差同学为主,会影响成绩较好同学的学习效果。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感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在不断克服“分组教学”的缺点的过程中,我试图利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来不断尝试、不断修正,力求改善、提高本班的教学效果。
二、 分组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态度,将学生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A)成绩较好:基础扎实,学习习惯好,接受能力强,成绩优秀;(B)成绩一般:基础和智力一般,但学习态度较好,成绩中等;(C)成绩较差:(1)接受能力较强,但学习态度较差,致使成绩较差;(2)基础、智力一般,且接受能力较差,成绩较差。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所处的层次,以自我接受为原则,根据同组异质、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适当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一(A)二(B)一(C)四人组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地分布在各个小组中,小组中讨论交流时,A组学生可通过介绍自己的思维方法,扮演着小老师的角色,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主动性;B组学生在交流中能得到启发,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C组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渴望融入问题的讨论中来,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有利于他们在教师点拨或讲解时理解并掌握。在此过程中,根据需要课后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个别辅导。另外,学习目标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分组教学的成功与否,即学习目标分为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一般知识目标”,多数学生经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的能力目标”,对少数学有余力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能力目标”。例如,在介绍分式的通分时,首先了解分式通分的概念,其次探究分式如何通分,通分时如何找最简公分母,再次以具体题目为例帮助理解,(1)b3a和-ab2c;(2)2a-b和32a-2b;(3)xxy-y和yxy y,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目的是让学生互相讨论生成。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不同题目的设置目的,而且也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对号入座,哪些是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的,哪些是经过思考和小组讨论能够完成的,哪些是要经过老师引领和讲解才能够完成的。思考过后对于(1)提问C层学生;对于(2)提问B层学生;对于(3)提问A层学生。这样可以使每层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另外,C层学生不会因感觉太难而望题生畏,A层同学也能够“扎实基础,实现跨越”。随即规范解题步骤,给出一组相应练习:通分:1)2a和1ab 2)52(x-1)和23(1-x)2 (3)24-9m2和39m2-12m 4;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习目标,使目标意识与内在学习动力相结合,形成学生尽心竭力、自觉上进的心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把握好题目的难易程度,最好“跳一跳,就摘到”,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而分组教学在不断流通的过程中,接受挑战,不断跨越,从而形成生动活泼、互帮、互助、互感的教学局面,达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良好效果。在此过程中,对于C层同学的点滴进步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向高一层次发展,而对于A层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则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努力奋进。由此能够做到“因才施教”,也能做到“英才施教”,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体现出在优秀集体小组的优良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个体的才能以及个体的创造性,避免能力强的学生滋生骄傲情绪,能力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另外,可以减少班级能量的内耗,使班级内的多种力量融合而产生一种新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健康快乐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总之,分组教学不仅能够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产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的效果。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增加学生获取到的信息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分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精心的准备和组织,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引导和总结,同时注意克服不利因素,及时总结经验,因势利导,不断完善和改进,真正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汤平彦.初中数学分组教学模式初探[J].基础教育,2014年第3期.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3]祝晓宏.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讨[J].新课程,2016.
作者简介:
王利敏,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京市觅秀街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校内分组制和班内分组制。前者是在一所学校内将学生按智力或学习成绩分成年限长短不一、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后者是在同一班级内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设置分层教学目标,采用小组互助共同进步的教学形式。
分组教学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因材施教;(2)有利于英才教育;(3)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质量。
缺点:(1)不易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2)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能力强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能力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一、 实施分组教学必要性分析
基于班级目前现状:数学科目及格率50%左右;平均分:45-50之间;成绩较好:15%左右;成绩中等:25%左右;成绩较差:60%左右。从课堂表现来看,直观感觉是大部分同学都能听得懂,但是落实到练习和作业上,大多数同学没有严谨的思维逻辑,没有正确的书写格式,更别提正确的解题过程,甚至有的同学连写出来的字母、数字都让老师认不出来。基于這样的情况,曾经让我这个新接手的数学老师感到焦虑,数学课上应该按照教学进度,完成课前制定的教学计划来实施教学,还是以基础较差的同学为主,课上只能完成浅显的教学目标,练习过程举步维艰。如果以基础较差同学为主,会影响成绩较好同学的学习效果。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感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在不断克服“分组教学”的缺点的过程中,我试图利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来不断尝试、不断修正,力求改善、提高本班的教学效果。
二、 分组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态度,将学生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A)成绩较好:基础扎实,学习习惯好,接受能力强,成绩优秀;(B)成绩一般:基础和智力一般,但学习态度较好,成绩中等;(C)成绩较差:(1)接受能力较强,但学习态度较差,致使成绩较差;(2)基础、智力一般,且接受能力较差,成绩较差。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所处的层次,以自我接受为原则,根据同组异质、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适当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一(A)二(B)一(C)四人组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地分布在各个小组中,小组中讨论交流时,A组学生可通过介绍自己的思维方法,扮演着小老师的角色,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主动性;B组学生在交流中能得到启发,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C组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渴望融入问题的讨论中来,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有利于他们在教师点拨或讲解时理解并掌握。在此过程中,根据需要课后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个别辅导。另外,学习目标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分组教学的成功与否,即学习目标分为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一般知识目标”,多数学生经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的能力目标”,对少数学有余力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能力目标”。例如,在介绍分式的通分时,首先了解分式通分的概念,其次探究分式如何通分,通分时如何找最简公分母,再次以具体题目为例帮助理解,(1)b3a和-ab2c;(2)2a-b和32a-2b;(3)xxy-y和yxy y,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目的是让学生互相讨论生成。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不同题目的设置目的,而且也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对号入座,哪些是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的,哪些是经过思考和小组讨论能够完成的,哪些是要经过老师引领和讲解才能够完成的。思考过后对于(1)提问C层学生;对于(2)提问B层学生;对于(3)提问A层学生。这样可以使每层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另外,C层学生不会因感觉太难而望题生畏,A层同学也能够“扎实基础,实现跨越”。随即规范解题步骤,给出一组相应练习:通分:1)2a和1ab 2)52(x-1)和23(1-x)2 (3)24-9m2和39m2-12m 4;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习目标,使目标意识与内在学习动力相结合,形成学生尽心竭力、自觉上进的心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把握好题目的难易程度,最好“跳一跳,就摘到”,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而分组教学在不断流通的过程中,接受挑战,不断跨越,从而形成生动活泼、互帮、互助、互感的教学局面,达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良好效果。在此过程中,对于C层同学的点滴进步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向高一层次发展,而对于A层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则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努力奋进。由此能够做到“因才施教”,也能做到“英才施教”,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体现出在优秀集体小组的优良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个体的才能以及个体的创造性,避免能力强的学生滋生骄傲情绪,能力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另外,可以减少班级能量的内耗,使班级内的多种力量融合而产生一种新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健康快乐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总之,分组教学不仅能够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产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的效果。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增加学生获取到的信息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分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精心的准备和组织,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引导和总结,同时注意克服不利因素,及时总结经验,因势利导,不断完善和改进,真正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汤平彦.初中数学分组教学模式初探[J].基础教育,2014年第3期.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3]祝晓宏.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讨[J].新课程,2016.
作者简介:
王利敏,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京市觅秀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