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分钟很短暂,从预备铃到上课铃声响起的这三分钟,往往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时间。实践证明,如果这三分钟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课前三分钟;有效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以前,语文课前三分钟,学生在等待教师来上课时只是读读课文,背背词语。现在,教师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上台交流自己感兴趣或者新学到的某一方面的内容,让教师、同学共同参与评价。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展示内容与形式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前三分钟,教师要保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容可以是词语接龙、儿歌诵读、日记听评、古诗听唱、快乐猜谜、讲微故事等,这些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上,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爱好、特长,制作PPT,配以视频、照片、音乐、表演等。活动的过程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推进。
二、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模式与要求
1. 课前三分钟要形成模式
为了使活动顺利进行,且不流于形式,教师需要进行周密的布置和安排。首先,要形成规范的展示模式。学生上台以后,开场语:“同学们好,今天课前三分钟我要为大家展示的是……”结束语:“我的展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其次,展示可以先让准备较为充分的学生上台示范,让其他学生能够借鉴成功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最后,学生所要展示的内容可以自行决定,但是教师必须把好关,原则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课前三分钟要提出要求
明确要求学生脱稿,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反复记诵中能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仪态也是考查学生的标准之一,学生站在台上要落落大方、声音洪亮。在最后环节,师生要进行现场简评。教师与学生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并提出合理建议,台上的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鼓励,会对下一次展示更有信心并抱有期待。尤其是教师的评价,要注重全面性,从学生所选内容出发,补充相关的材料等。
评价学生展示的标准为:
第一,语言表达规范、长短适宜(2分钟以内),内容积极向上,能给人以启迪。(5颗星)
第二,普通话标准,语速恰当,声音洪亮,形式多样(音乐、PPT、动作等)。(3颗星)
第三,熟练呈现内容,感情起伏明显。(2颗星)
有效的奖励和竞争机制有利于学生保持对课前三分钟展示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和背诵习惯。教师依据评分标准评出“课前三分钟小达人”,并给予表扬。通过展示,学生获得了教师和同学的认可、鼓励和帮助,荣誉感会使学生爱上这一有意义的展示。同时,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创设“语文园地”,张贴学生展示的有意义的内容,将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
三、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实践与收获
课前三分钟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之后,师生受益颇多,它弥补了课堂中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首先,課前三分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增加了学生上台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其次,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为了能在课前三分钟更好地展示自我,会翻阅许多书籍,从而增加阅读量,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学生将自己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也有所收获。最后,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他们将自己的特长运用到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中,能令人眼前一亮。学生通过这样的展示既展现了自己的优点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部分学生在第一次上台时,吞吞吐吐,表情不自然,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经过多次锻炼及大家的鼓励,他们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课前三分钟活动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前三分钟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第一,部分学生未能提前准备好自己的展示内容,到了展示的前一天才临时抱佛脚,导致第二天展示的效果不好。第二,容易跟风,比如一个学生今天讲了“日”字的由来,后面就会有很多学生说某个汉字的由来,也有一些学生准备非常用心,但准备的内容太多,导致超时。
总之,课前三分钟活动既符合新课标的发展要求,又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项值得长期坚持的活动。
作者简介:杜珠莉(1989 — ),女,硕士研究生,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课前三分钟;有效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以前,语文课前三分钟,学生在等待教师来上课时只是读读课文,背背词语。现在,教师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上台交流自己感兴趣或者新学到的某一方面的内容,让教师、同学共同参与评价。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展示内容与形式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前三分钟,教师要保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容可以是词语接龙、儿歌诵读、日记听评、古诗听唱、快乐猜谜、讲微故事等,这些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上,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爱好、特长,制作PPT,配以视频、照片、音乐、表演等。活动的过程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推进。
二、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模式与要求
1. 课前三分钟要形成模式
为了使活动顺利进行,且不流于形式,教师需要进行周密的布置和安排。首先,要形成规范的展示模式。学生上台以后,开场语:“同学们好,今天课前三分钟我要为大家展示的是……”结束语:“我的展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其次,展示可以先让准备较为充分的学生上台示范,让其他学生能够借鉴成功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最后,学生所要展示的内容可以自行决定,但是教师必须把好关,原则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课前三分钟要提出要求
明确要求学生脱稿,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反复记诵中能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仪态也是考查学生的标准之一,学生站在台上要落落大方、声音洪亮。在最后环节,师生要进行现场简评。教师与学生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并提出合理建议,台上的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鼓励,会对下一次展示更有信心并抱有期待。尤其是教师的评价,要注重全面性,从学生所选内容出发,补充相关的材料等。
评价学生展示的标准为:
第一,语言表达规范、长短适宜(2分钟以内),内容积极向上,能给人以启迪。(5颗星)
第二,普通话标准,语速恰当,声音洪亮,形式多样(音乐、PPT、动作等)。(3颗星)
第三,熟练呈现内容,感情起伏明显。(2颗星)
有效的奖励和竞争机制有利于学生保持对课前三分钟展示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和背诵习惯。教师依据评分标准评出“课前三分钟小达人”,并给予表扬。通过展示,学生获得了教师和同学的认可、鼓励和帮助,荣誉感会使学生爱上这一有意义的展示。同时,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创设“语文园地”,张贴学生展示的有意义的内容,将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
三、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实践与收获
课前三分钟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之后,师生受益颇多,它弥补了课堂中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首先,課前三分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增加了学生上台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其次,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为了能在课前三分钟更好地展示自我,会翻阅许多书籍,从而增加阅读量,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学生将自己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也有所收获。最后,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他们将自己的特长运用到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中,能令人眼前一亮。学生通过这样的展示既展现了自己的优点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部分学生在第一次上台时,吞吞吐吐,表情不自然,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经过多次锻炼及大家的鼓励,他们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课前三分钟活动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前三分钟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第一,部分学生未能提前准备好自己的展示内容,到了展示的前一天才临时抱佛脚,导致第二天展示的效果不好。第二,容易跟风,比如一个学生今天讲了“日”字的由来,后面就会有很多学生说某个汉字的由来,也有一些学生准备非常用心,但准备的内容太多,导致超时。
总之,课前三分钟活动既符合新课标的发展要求,又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项值得长期坚持的活动。
作者简介:杜珠莉(1989 — ),女,硕士研究生,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