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渠”引“水”,教师写作不“犯难”!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167306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规定,40周岁以下教师每月必须完成一篇文章,论文、案例、反思、随笔、心得都可以。每逢交文之时,教师抱怨不绝,叫苦连天,在学校的群发短信、个别通知的“软磨硬泡”下,只能交上一篇应付了事。学校要求教师撰写月文的初衷是要教师勤学习,多观察,善思考,常动笔,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教师写作的困境?
  思考一: 教师月文为什么这么难?
  原因一,无暇写,缺乏学习反思意识。
  原因二,无内容写,缺乏观察研究目标。
  原因三,不会写,缺乏写作技能。
  原因四,不想写,缺乏写作积极性。
  与其从教师身上找原因,不如从学校管理层面找对策。从教师的抱怨声中,我感到教育教学及教科研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写文章对他们而言是枯燥的、痛苦的过程,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身上有“恐研症”。学校管理者应该作教师的引路人、指导者,帮助他们消除“恐研症”,变“缺乏”为“补足”,营造学习反思的氛围,明确研究的目标,进行写作技能的指导,适当奖励来调动积极性,让科研“走下神坛”,来到“尋常教师身边”,把教师引上研究的幸福之路,使研究成为教师发展的“需要”,让教师月文“不犯难”。
  思考二:教师月文怎样不犯难?
  教师月文怎样不犯难?我想,只有做贴近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教科研,引领教师“开沟挖渠”,引入“源头活水”,教师月文才能“不犯难”!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一件事,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随后就记得了;而做了,很自然就了解了。”教育科研更应该如此。实践了,就了解了,有亲身的体会了,也就有月文的“源头活水”了。我想,我们应该带领教师,围绕学校的科研课题,明确研究方向,细化研究目标,分解研究任务,逐月完成某项研究内容,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积累第一手的资料,再写月文,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想,教师写作不妨写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教育叙事——讲述感人的故事
  教育叙事,叙何事?其实,凡是跟教育有关的事都可以作为叙事的内容。我联想到有一次听锡山教师进修学校严育洪老师的讲座“教育情报的搜集与整理”中讲道,生活中的现象、歌曲、影视片、哲理的话、新闻、广告甚至笑话,都能跟教育有联系,由此引发的思考、感悟等都可以作为叙事的内容。“以广阔的视野看教育,用教师的眼睛看世界”,大到生活万象,小到课堂教学,甚至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只要引发你对教育教学的思考,都可以作为叙事的内容。
  教学案例——领略精彩和智慧
  在《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这本书中,有这样的话语:“一个高明的医生必定积累有不少的病例和医疗方案,一个好的律师业必定有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是在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中‘优秀’起来的。”的确如此,教学案例让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明确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教师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从案例中能领略教学的精彩和教师的智慧。
  课堂观察——练就“火眼金睛”
  教学观察是收集信息资料并分析研究的最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我们尝试改变原先的面面俱到的听课方式,改为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有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一开学,发现某一个班的学生听讲常规执行很不到位,为此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课堂跟踪观察,专门观察学生的听讲状态,分别对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不认真听讲、经常做小动作的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从教师和学生层面找到听讲不认真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采用有效的课堂调控措施。两周下来,该班学生听讲状态大有好转。该班任课教师也从这个短期研究中体会到课堂教学成功的快乐,她及时写下了课堂教学心得,主要体现如何调控课堂,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观察过程中,不仅练就了观察者的“火眼金睛”,同时也提升了被观察者的课堂教学能力。
  调查研究——学会用事实说话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科研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学会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让我们的教科研更具有针对性。还记得在做“学生课堂行为与教师调控能力的关系研究”这一课题时,我组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学生课堂行为的现状、造成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及教师已经采取的调控措施或认为可以采取的调控措施。共有7个学科的61位教师参加问卷调查,从调查所获的具体数据中,我对课堂上学生问题的现状、原因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和思考,结合教育理论的学习,我对如何进行实践研究有了长远的打算。我趁热打铁,马上写成了调查报告。且不说这份报告的质量如何,但这一个过程,让我认识到理论学习很重要,调查实践研究更重要,对如何进行教育科研,心中也更有底了。这个过程也是个人成长的过程,因为,我学会了“用事实说话”。
  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注重身边的研究,从以上这些方面着手,就拥有了撰写文章的“源头活水”,这样,教师月文就“水到渠成”!我期待着每一位教师写作“不犯难”!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广汇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蝴蝶,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它在百花丛中,像一朵朵飞翔的彩云,穿插飞舞,让你的心随之而動,人们说它是“会飞的花朵”。这个小小的精灵,把世界装扮得绚丽多彩。然而,若你只看到蝴蝶的“美丽”,而忽视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意象,那就太可惜了!  历史上普遍认为,美的艺术应是“意”与“象”的统一。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期刊
“语文就怕写作文”。一直以来,作文都是师生头疼的难题,老师怕改,学生怕写。学生写得不少,教师花的精力不少,可是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即使到高年级,仍旧有学生写起习作来,为字数发愁。对于常常出现的“描写不具体”等评价,他们表示心知肚明,奈何自己做不到。就“习作具体”话题,笔者作了以下调查及分析。  一、习作不具体的成因分析  1.将“字数多”与“具体”混为一谈  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具体”就是
期刊
就语文学科来说,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上一味地从字、词、句、章入手发力,这也许能给学生知识储备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教学实践证明,这些都只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从学生的发展来看,这种做法显而易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何这般说呢?因为我们教师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而就学习而言,这种不良的情绪突出表现为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活动的厌恶心理。一旦这种厌恶情绪在学生身上滋生,将会严重制约我
期刊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过,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小学教材中精选了诸多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为教师该如何应用这把钥匙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对学生进行智慧引导。本文以《鹬蚌相争》为例,谈谈对寓言教学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復习导入,理清步骤  寓言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受欢迎的文学体裁。进入中年级,寓言对于学
期刊
“有我之景”是化用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是说这类文本作者移情入景,景物描写带有作者浓厚的情感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体明确,比较强烈。这类文章有写作主体,有言说对象,有写作目的,文字自然灵动。教学这类文本首先要在有效地“读”上做文章,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写”。 下面以《广玉兰》为例谈谈“有我之景”文本的教学。  一、读:整体把握“有我”的表达奥秘  阅读“有我之景”类文本,既要读懂文字表面意
期刊
古典诗词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朗朗上口的韵律节奏、简洁凝练的语言、丰富深刻的意象、幽深优美的情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内容的学习应成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就应该紧扣古诗自身独特的文体特点以及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突显古诗独有的味道,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不断发展。笔者以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揭题,整体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学科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言意兼得,这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独特之美。下面我就以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兒子》为例谈谈如何利用课文这个“例”,引领让学生
期刊
作文是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如何达到“童言童语情自浓”的状态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作文素材从儿童生活中来,丰富儿童生活,细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有话可说,情动辞发。  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要让学生写一次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感受、内心的变化,就组织学生开展了“我
期刊
《桂花雨》一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深情回忆了作者儿时桂花飘落时的欢乐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全文结构严谨,画面生动,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是一篇驰骋学生想象、学习语言文字的极好教材。教学时,我们不妨把握住文本特点,紧紧抓住“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一文眼生发开去,数读其句,发掘深意。在品读这一“片言”中,引导学生揽着全文多角度有创意阅读,从而欣赏桂花雨之壮观,感受桂花雨之清香,品鉴文本语
期刊
“国学经典”,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它是相传至今的火种,点亮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智慧和情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引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走进博大精深、文理兼备的经典之作,享受母语文化的熏陶,感受母语文字的魅力,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一、诵读经典,开启智慧  1.遵循规律,开发记忆能力。一、二年级正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遵循儿童记忆发展的规律,国学经典也应该走进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