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 和谐相处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engli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响诗《力量的抗衡》是作曲家郭建勇创作的一部大型现代交响乐作品,作者以高尚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作曲技法赋予了这部作品动人的艺术色彩。本文主要从创作动机与创作理念、音乐材料解析和非常规的曲式结构、多样的配器手法四个方面来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关键词】交响诗;十二音序列;人工调式;生存信念
  一、创作动机与创作理念
  《力量的抗衡》是作曲家郭建勇于上世纪80年代构思、创作完成的,曾在1989年山东省新作品音乐会公演,现场反应十分强烈,受到专家学者一致好评,这是现代交响乐作品第一次在山东省举行的公开演奏。1990年这部交响诗获得了山东省政府首届泰山文艺奖音乐创作奖。
  这部交响诗的创作动机来源于旅法画家王衍成的油画作品《吼》(受1982年东营胜利油田井喷的影响而创作,在当年的山东省美展中获得一等奖),作曲家亦到井喷现场实地走访,并观看了当时的录像,井喷现场的声响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被工人奋不顾身抢修油井的精神所震撼。在当时“人定胜天”的生存理念是被大家广为熟知并坚定相信的,只不过当时所做的一些事产生的影响在数年之后才会表现出来。在作曲家到现场考察之后萌发了创作的想法,当时准备以画作创作同名音乐作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创作暂时被搁置。直到1987年郭建勇到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跟随杨立青、赵晓生、陈铭志等作曲大师们学习之后,逐渐形成了用现代音乐技法创作这部作品的理念。在1987—1988年之间中国发生了几个大事件:上海甲肝、水灾、大兴安岭火灾,使得作者的创作思维得到升华,将石油工人战胜井喷的单一事件提升到人与自然两种力量抗衡的高度。人类的力量虽然无法和大自然的力量抗衡,但是人类生存的信念是十分强大的。被搁置的计划终于付诸行动,作曲家仅仅用了12天的时间便完成了这部交响乐的创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使用的创作技法丰富多样,不仅有十二音序列、人工调式,作曲家还根据作品表现的需要运用了克伦尼克的紧张度音响观念、微复调(用来造成流动的音墙的效果)、微分音、现代配器技法、三度叠置的和弦(非功能性)等。“创作技法应当服务于创作,创作并没有拘泥于一种手法。”作曲家曾在《借鉴吸收 为我所用》一文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关于音乐创作的观点。如此多的创作技法在一部作品中同时出现,并且运用得如此流畅,在当代作品中十分罕见,对于分析研究音乐作品创作技法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音乐材料解析
  这部交响诗虽然是现代作品,并不是只用十二音序列、人工调式写成,而是根据作品表现的需要进行了材料上的变化。人与自然不仅有和谐相处、风调雨顺的年景,还有灾害发生的时候。为了作品表现的需要,在这部作品中严格的十二音序列与自由组合的序列混合使用,并加入人工调式,由此使得音响有了更大的展开空间。
  谱例1 “自然”主题
  第一部分,狂暴的大自然中,自然的力量用十二音序列来表现。序列由2个六音组构成,每个六音组分别包含2个三音组。六音组之内前后两个音的音程关系为自然音程中最不协和的三全音和小二度组成,在序列中有意识地打破十二音作曲技法的组织规则(十二音序列中不允许相同的音程关系重复出现),两个六音组之间的关系为小三度。这个序列是由构成三全音和小二度音程关系的3个音组成,其他三个音组则是通过移位、逆行或倒影的手法产生,设计十分巧妙。
  十二音序列变体形式的运用(见总谱P10),57小节大管声部以小字组的bD音开始,后面的8个音以间隔上行下行的方式将音程关系逐渐扩大,在第59小节又回到小字组的bD。如果将上行和下行的音程分开来看,不难发现其中的音程关系十分严格:以小字组的bD为原点,上行顺序是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下行是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在第60—62小节进行了严格的逆行。
  谱例2 “人类”主题
  人工调式用来表现人类的主题。调式音列采用大二度、小二度交替的形式组成,在作品的运用中突出中国民族特色的旋律音响,使得旋律设计有雅乐羽调式的色彩,有意识地使得人工调式的运用更富可听性。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在创作之初并未接触过梅西安的音乐理论,这个人工调式的设计与梅西安的有限调式移位中的一种音列不谋而合。
  在慢板的伴奏织体部分,钢琴运用了人工调式音列,竖琴运用了十二音序列,以呼应的方式来表现人与自然风调雨顺、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谱例3 十二音序列的重新组合(仅标出前4个音的产生方式,后8个音依此类推)
  序列的重新组合:分别截取出4个三音组的第一、二、三个音,依次排列开来,使音程缩小,由此音乐的展开更加灵活并具有了新的色彩性。
  另外,十二音序列和人工调式也出现了变体形式:十二音序列的三音组则形成了调式场,小二度、减五度和增四度(三全音)这两个不协和音程起到支撑背景音响的作用;人工和弦运用了“隔一相邻”的原则,用调式中的音构成三音、四音、五音和弦等,其他和弦的不协和程度逐渐增加。
  三、非常规的曲式结构
  这部作品虽然运用了奏鸣曲式的创作理念,但是并没有刻板的使用其结构原则,而是根据创作发展的需要运用了非常规的曲式构架。全曲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题的呈示,表现人类的渺小与大自然的狂暴;第二部分,慢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原始人类“天”、“地”、“神”、“人”的原始精神图腾;第三部分包括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主题的再现与逆行再现,第二个段落是主题的深化展开,展开部分运用了材料的综合。具体如下图:
  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小节位置 1—127 128—221 222—289;290—374
  在第一、第二部分之间的连接部(见总谱P21),运用了紧张度逐渐衰减,协和程度逐渐增强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减少,逐渐变为和谐相处。第123—127小节依次出现了三和弦、纯五度、纯八度、纯一度,协和程度由不完全协和到完全协和再到极完全协和。这部分的创作技法与十二音序列、人工调式没有关系,完全是为了作品表现而运用的。
  四、多样的配器手法
  作品在配器方面独具色彩。如把人声作为乐器,以无词歌的多声部形式演绎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其后用呼喊声依次喊出“天”、“地”、“神”、“人”,作为一种原始的音响,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原始的精神图腾。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崇拜对象就是天、地、神,并且相信自己的力量,呼喊表现的是一种原始的世界观;开始部分用木琴敲击来表现原始生物在产生之初,原始生命的萌动;打击乐的应用使自然原始的混沌与人类的启蒙被置于一个强有力的氛围之中;铜管运用气流和击键的声音来表现大自然原始的朦胧、混沌的状态;尾声中弦乐和木管运用反方向的十二音表现自然界,铜管运用平行大三和弦表现人类博大的生存信念,力图使原始的混沌与大自然的暴戾至于一个强有力的氛围之中,在极不协和的音响中以极强的力度结束全曲。
  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了曾经不合时宜的开发对与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并且在逐步改进技术,力求环保节约。人类在经历了一系列与大自然的抗争之后,逐渐转变成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概念也正在深入人心。“人定胜天”在今天看来被当做一种生存信念更为合适,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毕竟是渺小的,并不能因为自己的生存而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可能征服自然。全曲在极不协和的音响中结束,表明人胜不了天,人类还是要敬畏自然。
  参考文献
  [1]郭建勇.借鉴吸收 为我所用[J].齐鲁艺苑,1986(03).
  [2]Joseph N.Straus.后调性理论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05).
  [3]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3).
  作者简介:张广晓(1991—),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山东艺术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剧作曲。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风格迥异,有其独特的身份和话语,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审美判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具体研究民间舞身份、话语“变”的内质,辩证认识“变”的影响,引起全方位的“思”和得出行之有效的“法”,是本文的主要思路。文章将临县“伞头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参照物,通过两“变”、三“思”展开阐述研究。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身份;话语;变;思  一、中国民间舞  (一)民间舞的概念判断
期刊
【摘要】《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由琵琶曲改编的声乐随想曲,是有较高难度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作为一名声乐研习者,在演唱时发现这首歌曲声音跨度大且“呜”“啊”字型偏多,有大量的跳音和长音,因而发现这首歌曲更讲究气息、咬字和音高的准确度,所以像说话般的歌唱状态在这首歌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以《春江花月夜》为例,简要的说明在练习过程中摸索的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说话;歌唱;情感;假声;模仿  一、声乐随
期刊
【摘要】叙事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花都法国。经过40余年的发展,叙事学的研究外延不断扩展。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指出,叙述的媒介并不局限在语言,也可以是电影、绘画、雕塑、音乐等。只要有信息的交流,就有叙述的存在。影视音乐,能够助力情节的演进, 执行叙事的功能,从而使电影变得独特。本文通过分析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中的音乐叙事,旨在研究影视音乐是如何执行叙事功能,助推电影向前发展,使视听艺术达
期刊
【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练习曲对后世的钢琴练习曲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文章以肖邦的练习曲《离别》为例,探究练习曲的呼吸特点和表达形式,提高肖邦练习曲的演奏水平。  【关键词】肖邦钢琴练习曲;呼吸特点;表达形式  肖邦素有钢琴诗人之称,钢琴练习曲是肖邦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在进行钢琴练习曲的演奏时,必须全面的对肖邦钢琴练习曲的呼吸特点及表达形式进行分析,重视肖邦钢琴练习曲呼吸的
期刊
【摘要】《哥德堡变奏曲》是一部巴洛克时期巴赫十分杰出的作品代表。通过聆听感受朱晓玫弹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对朱晓玫和《哥德堡变奏曲》的简要介绍,简要分析朱晓玫的钢琴演奏风格特点,感受朱晓玫演奏的内心情感,表达自己对朱晓玫演奏的感想。  【关键词】《哥德堡变奏曲》;巴赫;朱晓玫  第一次知道朱晓玫,就是前一阵听到她在2014年莱比锡音乐节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能回去自己翻了很多关于朱晓玫的评论
期刊
【摘要】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在作品的曲式分析、调式调性、和声等方面进行创新,抓住光线和色彩的瞬间感觉,追求精巧、飘逸、朦胧的风格特征,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被评价为“轻盈的上行琶音犹如喷泉一般涌起”。作品通过对音乐语言的运用,注重色彩的变化展现出一幅轻纱薄雾、夜色朦胧的迷人景色。  【关键词】德彪西;风格;色彩;画面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涵盖了众多音
期刊
【摘要】戏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声乐品种,其以戏曲为主元素,与歌曲、乐曲等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戏歌完美地融入了戏曲、曲艺的音乐元素和唱腔。可以说,戏歌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苑坛上一朵盛开的奇葩,承载着传统音乐与现代化音乐艺术的美,是我国音乐艺术创作的精粹。基于此,文章从戏歌的发展及必要条件出发,以《梅兰芳》作品为例,详述戏歌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戏歌;音
期刊
【摘要】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背唱能力差的问题,很多学生对于学过的歌曲都不能完整的唱出来。本文对当前中小学学生背唱能力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背唱教学的优化策略,提出多给学生聆听的机会、重复的时间和记忆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背唱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歌唱教学;背唱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中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学生在音乐课学习之后
期刊
【摘要】传统的音乐课堂注重传递教科书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学习过程的探讨。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老师机械地讲,学生傻傻地听,内容分散,没有整体性,很难达到好的效果。教师如果能在可控范围内合理对教材进行重构,也可能给音乐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课堂;重构;音乐要素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
期刊
【摘要】音乐的积极作用在古今中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席勒提出美育观念后,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教育意义更为关注,音乐审美的地位也随之得到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迅速繁荣,文化在经济基础的推动下呈现多元化,在互联网的平台作用下,人们面对的文化选择更多,接受的文化洗禮更为频繁,而音乐作为艺术中的一支,也随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得到发展。文化多元化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音乐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