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而物理又时时联系着生活,同时从物理走向社会,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生活社会;新课程标准
物理一直以来就是中学阶段学生普遍反映难学的一门学科,尽管物理学科从大纲的要求到教材的编写都进行了多次改革,降低了难度,但就目前来说,这种现象仍没有根本性地改变。学生在初中阶段初学物理时,充满着好奇,学习过程中也感到不难,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无从下手,以至于越来越对学习物理失去了信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作为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可低估。
传统的物理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科学技术方面做的不够,学生仅限于从课堂上、书本中学习物理知识,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使本来极为生动的物理知识,变得只剩下一些枯燥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减弱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注重物理与科技、社会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了学习方法,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将学生引向一个更大的天地中去学习物理,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一、物理教师要走进生活,贴近社会
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物理,首先教师自己要先走进生活,让物理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物理。物理课改要实现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
(一)物理教师要学习新技能,学习新能力。
在平时,教师都能重视基本功的练习。但仅有传统基本功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注意我们的现实生活,现实社会,不难看到,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技能和能力。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等,如蓝牙技术、遥感技术,多媒体教学等。在物理教材中,联系现实社会科技的一些内容随科技发展会不断增加,比如“惊人的纳米技术”等,更何况,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本身意义也不再是一本教科书,新的物理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内容弹性加大了,教师要按教学需要,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
比如,走进工厂,进行“热机”、“电动机”、“发电机”结构和原理的实地教学,研究广播电视站的“广播与电视的信号的发送与接收”、观察家庭实物电路,参观现代科技长廊等。从单一的课堂,纯粹的课本知识中走出来,和学生一道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感受到知识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充实自己。
(二)物理教师要让课堂回归自然,走进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在互相平等的条件下,才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各自专长;自然界的规律是生态平衡才能共同发展,学习也是如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讲多了,学生就讲少了;教师控制课堂多了,学生控制课堂就少了;教师的观点多,学生的观点就少了;教师课堂上居高临下,学生只能“俯首称臣”,新的课程要求师生能形成一种自然的和谐,学习的和谐,形成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由传播者转化为促进者,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一改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关系,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在这一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个人知识也将被激活,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形成真正的课堂小社会。此外,自然界美妙和谐的统一,人类社会协同合作,共同进步也给教师的工作方式以启迪和要求。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合作,更好地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造就综合型教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二、从生活走进物理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教学贴近生活。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是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大量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首先要培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它看成呆板的条条框框去死记硬背,这种学习必然索然无味;反之,将日常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与我们所学习的物理知识结合起来,能够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认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千世界,我们就会觉得物理学习趣味无穷。
例如,太阳东升西落,繁星斗转星移,宇宙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着;清风徐徐吹来,海浪波涛滚滚,地球上的万物也在不停地运动着,这些运动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应如何来描述万物多姿多彩的运动。人靠近高压输电线会有危险,为什么鸟儿站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等等?这些物理情景对学生来说都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并一直困惑着他们,他们很想弄清其中的道理。在课堂上,要多从学生的生活中,从社会实践中选取生活气息浓郁的素材,从多角度展现生活与物理的广泛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关注现实问题,感受、体会和领悟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以便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二)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同时有的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后,要求学生在坐火车或汽车时,在车站观察并排的车的运动情况,体验由于运动的相对性而带来的神奇的现象,并在开车和刹车时体验由于惯性使人体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对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的?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学习摩擦的有关知识帮助甚大。
(三)联系生活,促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物理,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能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产生强烈的科学求知欲,更能尊重大自然,具有判断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初步意识,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培养合作与交流精神,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在学习涉及“水资源”的教学内容时,通过学生对自己周围的所见所闻,引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环境污染等消极现象的忧虑,自觉保护环境,积极与同学或他人对当地水资源利用和污染问题交流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保护、预防和治理方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对大自然更加本质的认识,领悟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交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联系生活,注意物理科学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也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例如,“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这既是一个自然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生产,知道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认识到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方面进行评析,能在个人所能及的程度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四)探索物理规律,生活促进教学。
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多姿多彩的,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物理必然是枯燥无味的。课堂是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主阵地,更不能与生活和物理现象脱离开来,更需要构建一个“生活化”的物理课堂。我们可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学习物理前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感知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真实存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要求。
例如,在讲授“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这一节时,先让同学们搓搓手,问他们有什么感觉,同学们都会说感觉热。但是当再问他们为什么会感觉热时,大部分学生都愣住了。就可以顺水推舟再问:“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此时能感觉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以自然地引出学习课题。
我们还可结合生活实践,探究物理规律。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入方法,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教师在设计探究内容时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实现探究过程生活化。通过生活化探究,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对知识的再发展;通过生活化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品尝探究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通过生活化探究,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将这些技能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三、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一)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临沂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临沂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在学校里,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对课本上的实验怎样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进行改进,在生活中怎样改进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既能巩固知识和技能,又能懂得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例如,学习了惯性一节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理解运用物体的惯性,就可判断生鸡蛋和熟鸡蛋?学生们的兴趣很高,积极动手,认真思索,很快得出了原因所在:因为熟蛋被扭动时,蛋白蛋黄全部一同被扭动,故转得顺利。生蛋被扭动时,只是蛋壳受力,而蛋白和蛋黄几乎未受力。由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可知,蛋白和蛋黄因惯性几乎停留不动。于是,蛋壳的转动就被蛋白拖慢了。类似生活小问题的解决,虽然有的实际意义不大,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激发,自信心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却有着非常的意义。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我们的教材要求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寻,也可以是研究性实验及科技制作,具体形式要结合当地实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向生活现实,将课堂延伸到社会中去。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不仅仅着眼于书本的问题讨论和解题训练,还适量增加实践性课题:专题采访、调查报告、小作、社会公益活动、主题研讨会等。例如学完电功、电功率以后,布置学生回家练习抄表读数,并计算电视机的电功率;又如学完简单机械一章后,领着学生到工地,参观大型机械施工情况,了解杠杆、滑轮的运用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地去完成这些作业,且在完成的过程中以看、听、触、闻、尝、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这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作业,对学生设计、分析、思考等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习成就感很有效果,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
1.关注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出一些观察的要求,使其有意识地关心周围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件,认识到现实生活是物理学知识的源泉。
2.关注物理知识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应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必须加强与现实相联系的应用训练,使知识回归其本来的形态,这样学到的知识才不会是僵死的和教条的。
3.关注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促进作用。
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当让他们充分感受物理学的成就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重要影响,认识物理学与现代社会的不可分割性,从而培养其热爱物理,重视物理的情感。
4.关注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应用既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带对了若干忧患,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了解到,造成这些消极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是不适当发展和不适当利用带来的恶果,通过人的努力是可以减少和消除这些不利影响的,从而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五)加强sts教育,开阔学生视野。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大趋势。“sts”介绍了物理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世界。
教师在进行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要注意把那些便于进行“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生长点积极利用起来。例如,要求学生对温室效应、城镇热岛效应进行调查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并提出节能措施,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不再认为学习物理枯燥无味,真正形成教师利用教材教学生学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局面,这样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石海山.《浅谈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原则》《中国教育发展与创新》,2007.1.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生活社会;新课程标准
物理一直以来就是中学阶段学生普遍反映难学的一门学科,尽管物理学科从大纲的要求到教材的编写都进行了多次改革,降低了难度,但就目前来说,这种现象仍没有根本性地改变。学生在初中阶段初学物理时,充满着好奇,学习过程中也感到不难,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无从下手,以至于越来越对学习物理失去了信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作为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可低估。
传统的物理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科学技术方面做的不够,学生仅限于从课堂上、书本中学习物理知识,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使本来极为生动的物理知识,变得只剩下一些枯燥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减弱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注重物理与科技、社会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了学习方法,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将学生引向一个更大的天地中去学习物理,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一、物理教师要走进生活,贴近社会
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物理,首先教师自己要先走进生活,让物理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物理。物理课改要实现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
(一)物理教师要学习新技能,学习新能力。
在平时,教师都能重视基本功的练习。但仅有传统基本功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注意我们的现实生活,现实社会,不难看到,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技能和能力。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等,如蓝牙技术、遥感技术,多媒体教学等。在物理教材中,联系现实社会科技的一些内容随科技发展会不断增加,比如“惊人的纳米技术”等,更何况,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本身意义也不再是一本教科书,新的物理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内容弹性加大了,教师要按教学需要,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
比如,走进工厂,进行“热机”、“电动机”、“发电机”结构和原理的实地教学,研究广播电视站的“广播与电视的信号的发送与接收”、观察家庭实物电路,参观现代科技长廊等。从单一的课堂,纯粹的课本知识中走出来,和学生一道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感受到知识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充实自己。
(二)物理教师要让课堂回归自然,走进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在互相平等的条件下,才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各自专长;自然界的规律是生态平衡才能共同发展,学习也是如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讲多了,学生就讲少了;教师控制课堂多了,学生控制课堂就少了;教师的观点多,学生的观点就少了;教师课堂上居高临下,学生只能“俯首称臣”,新的课程要求师生能形成一种自然的和谐,学习的和谐,形成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由传播者转化为促进者,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一改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关系,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在这一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个人知识也将被激活,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形成真正的课堂小社会。此外,自然界美妙和谐的统一,人类社会协同合作,共同进步也给教师的工作方式以启迪和要求。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合作,更好地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造就综合型教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二、从生活走进物理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教学贴近生活。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是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大量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首先要培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它看成呆板的条条框框去死记硬背,这种学习必然索然无味;反之,将日常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与我们所学习的物理知识结合起来,能够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认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千世界,我们就会觉得物理学习趣味无穷。
例如,太阳东升西落,繁星斗转星移,宇宙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着;清风徐徐吹来,海浪波涛滚滚,地球上的万物也在不停地运动着,这些运动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应如何来描述万物多姿多彩的运动。人靠近高压输电线会有危险,为什么鸟儿站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等等?这些物理情景对学生来说都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并一直困惑着他们,他们很想弄清其中的道理。在课堂上,要多从学生的生活中,从社会实践中选取生活气息浓郁的素材,从多角度展现生活与物理的广泛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关注现实问题,感受、体会和领悟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以便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二)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同时有的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后,要求学生在坐火车或汽车时,在车站观察并排的车的运动情况,体验由于运动的相对性而带来的神奇的现象,并在开车和刹车时体验由于惯性使人体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对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的?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学习摩擦的有关知识帮助甚大。
(三)联系生活,促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物理,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能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产生强烈的科学求知欲,更能尊重大自然,具有判断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初步意识,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培养合作与交流精神,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在学习涉及“水资源”的教学内容时,通过学生对自己周围的所见所闻,引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环境污染等消极现象的忧虑,自觉保护环境,积极与同学或他人对当地水资源利用和污染问题交流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保护、预防和治理方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对大自然更加本质的认识,领悟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交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联系生活,注意物理科学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也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例如,“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这既是一个自然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生产,知道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认识到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方面进行评析,能在个人所能及的程度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四)探索物理规律,生活促进教学。
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多姿多彩的,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物理必然是枯燥无味的。课堂是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主阵地,更不能与生活和物理现象脱离开来,更需要构建一个“生活化”的物理课堂。我们可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学习物理前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感知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真实存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要求。
例如,在讲授“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这一节时,先让同学们搓搓手,问他们有什么感觉,同学们都会说感觉热。但是当再问他们为什么会感觉热时,大部分学生都愣住了。就可以顺水推舟再问:“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此时能感觉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以自然地引出学习课题。
我们还可结合生活实践,探究物理规律。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入方法,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教师在设计探究内容时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实现探究过程生活化。通过生活化探究,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对知识的再发展;通过生活化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品尝探究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通过生活化探究,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将这些技能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三、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一)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临沂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临沂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在学校里,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对课本上的实验怎样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进行改进,在生活中怎样改进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既能巩固知识和技能,又能懂得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例如,学习了惯性一节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理解运用物体的惯性,就可判断生鸡蛋和熟鸡蛋?学生们的兴趣很高,积极动手,认真思索,很快得出了原因所在:因为熟蛋被扭动时,蛋白蛋黄全部一同被扭动,故转得顺利。生蛋被扭动时,只是蛋壳受力,而蛋白和蛋黄几乎未受力。由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可知,蛋白和蛋黄因惯性几乎停留不动。于是,蛋壳的转动就被蛋白拖慢了。类似生活小问题的解决,虽然有的实际意义不大,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激发,自信心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却有着非常的意义。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我们的教材要求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寻,也可以是研究性实验及科技制作,具体形式要结合当地实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向生活现实,将课堂延伸到社会中去。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不仅仅着眼于书本的问题讨论和解题训练,还适量增加实践性课题:专题采访、调查报告、小作、社会公益活动、主题研讨会等。例如学完电功、电功率以后,布置学生回家练习抄表读数,并计算电视机的电功率;又如学完简单机械一章后,领着学生到工地,参观大型机械施工情况,了解杠杆、滑轮的运用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地去完成这些作业,且在完成的过程中以看、听、触、闻、尝、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这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作业,对学生设计、分析、思考等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习成就感很有效果,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
1.关注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出一些观察的要求,使其有意识地关心周围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件,认识到现实生活是物理学知识的源泉。
2.关注物理知识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应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必须加强与现实相联系的应用训练,使知识回归其本来的形态,这样学到的知识才不会是僵死的和教条的。
3.关注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促进作用。
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当让他们充分感受物理学的成就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重要影响,认识物理学与现代社会的不可分割性,从而培养其热爱物理,重视物理的情感。
4.关注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应用既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带对了若干忧患,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了解到,造成这些消极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是不适当发展和不适当利用带来的恶果,通过人的努力是可以减少和消除这些不利影响的,从而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五)加强sts教育,开阔学生视野。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大趋势。“sts”介绍了物理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世界。
教师在进行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要注意把那些便于进行“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生长点积极利用起来。例如,要求学生对温室效应、城镇热岛效应进行调查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并提出节能措施,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不再认为学习物理枯燥无味,真正形成教师利用教材教学生学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局面,这样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石海山.《浅谈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原则》《中国教育发展与创新》,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