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命维新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y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又看到了喜猷新近创作的一些书法作品,四体兼具,总的感觉是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追求至善尽美也。喜猷书法,其惟恒思新貌,日复一日浸淫点线,不能至如此富有之境。
  喜猷的书法艺术行径,始终走端严堂正之路。其根植在晋人潇散儒雅之地。晋人书法,以羲献父子领军,屹立于汹涌澎湃的书法艺术长河中,激荡无匹。时至今日,冷静地徘徊回顾,其主流地位仍是无法撼动。那么,让我们穿过笔墨,掠开那些名士的襟怀,透视一下他们的魂灵,观其心、品其味,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晋代士人,决定是“齐家、治国”的儒家观念充盈心胸。几番拼搏,发现“平天下”这些大事又不是书生所能承担的起的,在与宦海大师们的交往中,频现稚嫩天真之相,夜阑人静辗转于卧榻时,反顾自己的小儿行态,望梁无奈,声声叹息……寂寥索寞,兀不甘心;管不了天下兴亡,是生不逢时,那就等待吧。能够等待,唯有不死,要想不死,只有求救于神仙,神仙老祖,道家是也。这样,退下政治高坛的晋士们,市角山洼,陵薮之间,垒起泥灶,悬炉炼丹,荡起自己的逍遥游……儒也道也,1600多年后的我们,无需为之规划。只领略先贤们的风采,平心静气的享受他们的留存,还其以本来就是了。
  本来是,晋人书法艺术的历史主流地位,虽已纵贯千年,还将因仍万代。晋人的书法艺术神韵,没法替代。虽然从韩昌黎大喊“羲之俗书趁媚姿”,到阮元倡碑,到康有为贬帖,到时下“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的天花乱坠,晋人书法艺术风采,仍在巍然挺立,终于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但是,为什么总有人要旁立尊主,取而代之呢?确需冷静思之索之,剖其腠理、把其筋脉。
  在下以为,有些人们,害怕漫长的等待,害怕辛苦的修炼,急于收获,标新立异,有的是对传统爬门瞭望、浅尝辄作,有的是避开正道、企图曲径通幽。曲径成行也好,怕的是误入旁门、深陷左道,虽然“左道也是道,旁门也是门(南怀瑾先生论道语)”,但人生苦短,这种偏途得虚掷多少光阴啊,更不说那些终生不返的了(在下拙文《别样悲哀》细论)。于是,我们看到,太多太多急于求成的人,孜孜不倦的“创新者”,东涂西抹,拐来拐去,苦心变样,多年故去,仍在原地踏步。外人开来,花样反复,不过尔尔;自己内心,岂不苦矣哉?
  喜猷的作品,却是几十年来一以贯之,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一层一个高度的拔升。在不变的大框架下,笔下内容越积越多,蕴涵越储越厚。既使翻出1989年获国展三等奖的作品,和今日之作也差距显见了。这种慢长(对人的个体生命而言)的渐变,首先要有胆略,其次要有恒心,更要有叱诧风云后默默的守候。譬如玉米在田,从春到秋,日长一日,必然是春种踏实、秋收丰硕。
  从事书法艺术的人都知道,稳定的书体(篆、隶、楷)出新不易。这三体书,喜猷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对待。其作篆,本于“斯翁”(李斯)之后第一“小生”的唐代李阳冰,阳冰篆书干净利落,铁线样纯粹,玉筯般洁净,喜猷深得其中三昧,李篆细笔居多,喜猷书“”以粗笔为之,冷眼一看,我以为是清代人写的呢,浑厚高古,洋溢一股贵族气息。喜猷楷书,随时相应,时时不同,虽以褚遂良立基,却是择善从之,不学褚之干硬而宣之淹润,多年书写中揉和过写经体势、借用过颜真卿笔意,但终于不离本分,曾经写得相当俊美,近作却是中和有相了。其隶书横勒谨饬,字构疏密得宜,点线厚重中乍泄着空灵,绝不泛泛。
  就字论字,枯燥厌读。还是说点字外话。
  本来作为欣赏着,面对一个写了40多年、已是成功书家的书法艺术作品,如果只停留在笔墨的层面来对艺术家本人说三道四,那欣赏的眼光未免太近视,欣赏的水准也太业余了一些。所以我们要透过笔墨看看喜猷其人。喜猷这个人,算得上当今名士了。喜猷言行,潇洒随意,颇具晋人道行风范,但其根植,仍在儒家。其实,我们炎黄子孙,2500年来,有哪个离开过儒家的影响?儒家的情怀,是立身第一。立身端正,行为就会正确,这也是我中华文化主流之所在。
  “写字也好,干别的也罢,主要是做人”!这是喜猷挂在嘴边的常话。朋友们公认,喜猷襟怀坦荡,激情四溢,绘声绘色高谈,舞之蹈之阔论;我最喜欢他那股仗义疏财的劲儿,酒量不大,酒胆包天,“醉余还强饮,歌罢复闻吟”(明人,王鏊),所以,我愿意听喜猷讲谈,愿意与喜猷痛饮,愿意同喜猷高歌!
其他文献
李文华 1975年8月生,江苏无锡人。199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主要从事古代文物的研究、鉴定和文博展览艺术的研究。发表《一般优孟衣冠别样精神血肉》《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陶器浅说》《景德镇宋代青白瓷》《江阴余城遗址试掘简报》等多篇论文。现任职于无锡博物院。  《西林园景图册》是明代画家张复所作,现藏于无锡博物院,为国家二级藏品。该图册共16开,为纸本,设色。每开纵35 8厘米,横25 6厘米
期刊
本刊讯2015年5月9日下午,静观风来——黄悙书法篆划作品展和娄东诗韵——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两场重量级展览在_人仓市博物馆拉开帷幕。双展集中展示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悸的70余件书法篆刻精品,以及当代中国书坛35位著名书法家的60余件书法作品,较充分地体现了当今中国书法界的艺术水平。太仓市委常委、副书记张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雪嵘出席开幕式?  亮点一:极高的艺术水准  “在县级市举
期刊
书者,散怀抱也    续潇湘水云千里,有苍山万叠。此间风物,皆楚韵遗绪,沉厚而浪漫,在数千年间传承、积淀、滋化。1000年前,五峰先生自闽入湘,追觅廉溪故迹,居行衡湘,述作其间,开宗明义,创湖湘一派,遂大理学。其风沾被,以至于今。羲明先生亦如他的乡贤,循其旧辙,而上溯屈贾、帝舜及神农之迹。于间沉思、感叹,若入境的鸿雁,抱守这里的多情与朴素,不再他适。  我与羲明先生的道缘,源于他的书法。其各体兼能
期刊
今天的山水画家在面对自然写生时,很难摆脱长久的素描训练所形成的观察方法和视觉经验。这种丢失母语的尴尬,使得当代中国画去离中国精神越来越远。出于对西画写生观念的厌弃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批山水画家重新走上临古的道路。这种对传统绘画肤浅的所谓回归,对那些迷茫中的画家来说,或许是不得已的选择,然而真正让人惊讶的是,近十年来收藏家对复古绘画的热情追捧,却造就了一批以摹古为能事的“
期刊
“美术(绘画)史”一向被视为历史的一个分支,尤其是文化史的一支,而美术(绘画)作品就如历史的“文献”或证据的被引用。“美术(绘画)史”与一般“历史”一样有“史”字,当然被限定了活动的性质:必须以当下“回顾”的姿态,面对过去的时空。美國历史学家班纳特(William J.Bennett)曾说“历史”就是“组织起来的回忆”。陈國球曾利用现代理论将“历史书写”归纳为:“以书写行动将所能掌握的‘过去’按照
期刊
予长于瓮牖之家,所庆者惟绝少膏梁之气。  先大人以才名于里邑,廉而能书,惜困踬于身心,扼囿于时代,不及远奉,常怀殃殃。及老,寄托于小子,俟续厥志。  闽地乃父祖之乡,岂敢弗爱,然风月虽佳,亦未敢久恋。未及弱冠,予负囊笈及大人之志,涉泛学海江湖,不虞竟数十年耳。  初,行事之余,无时日敢废翰墨,拳拳握心,念兹在兹。行游坐卧,帖笺与俱。因唐欧、褚、颜、柳为基,上溯汉魏,下涉宋明,无不心慕手追,积有微力
期刊
阅读陈羲明的书法使我产生了少有的感动。因为他很古典,同时又很现代。既古又新是当代书法创作的核心目标,也是最具有魅力的境界,而陈羲明正接近这个目标前行着。  当代书法艺术,由于电脑的普及而实用功能越来越被弱化,越来越在更大程度上走向审美的殿堂,这也正符合中华民族解决了温饱而追求精神生活的客观需求。陈羲明的书法创作道路恰恰顺应了这一客观要求,因而前景十分广阔。  陈羲明其人,里里外外都散发出一种时代气
期刊
“求道与放歌”——吴国平、谢少承、柳江南书法作品展,于2011年5月15日至17日在南京博物院展出。这是一个规模不大,也没有很大排场和宣传的三位军旅书家的书法作品展。然而,当我们走进这个展览,推究三位书家的艺术审美风格、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特别是其文化背景后,就不难看出,这个展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品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对当下书坛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期刊
编者按 2014年3月19日,“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继2013年10月在江苏省美术馆成功举办“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书画作品展”基础上,中共徐州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第二个大型展览。开幕式结束后,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地缘文化与中国现当代美术——汉风墨韵晋京展美术研讨会”就徐州与二十世纪美术及“彭城画派”展开了研讨这是第一次聚集了徐州籍艺术
期刊
在当今中国画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辈是中流砥柱,尹石正是其中一员。尹石幼时受江南洪泽湖万顷碧波滋养,萌发了对书画篆刻及古典文学的兴趣。后虽从军、学医,但始终不辍艺术之理想,终于卸甲寄情书画。上世纪60年代末,尹石的绘画直接师承画家王板哉,王板哉又早年于北平国立艺专师从齐白石、黄宾虹诸先生,长于写意,尤擅花鸟草虫,其作品简约大气、水墨淋漓。尹石也从老师处受益匪浅,学习继承了其绘画主旨,又兼习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