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者,散怀抱也
续潇湘水云千里,有苍山万叠。此间风物,皆楚韵遗绪,沉厚而浪漫,在数千年间传承、积淀、滋化。1000年前,五峰先生自闽入湘,追觅廉溪故迹,居行衡湘,述作其间,开宗明义,创湖湘一派,遂大理学。其风沾被,以至于今。羲明先生亦如他的乡贤,循其旧辙,而上溯屈贾、帝舜及神农之迹。于间沉思、感叹,若入境的鸿雁,抱守这里的多情与朴素,不再他适。
我与羲明先生的道缘,源于他的书法。其各体兼能,是其书才之高;不蹈窠臼、不落时俗,因其书学之精;笔墨章法之善,则足见积力之厚。数十年来,广涉诸宗。自唐楷入北碑而窥两汉,博采精鉴,尤得力于《爨宝子》《好大王》,能化其方圆,得其浑朴。近年复潜心晋宋,皈依二王,所作古雅朴穆,时有清气。
善书者,其旨在载道、在乐道,不徒师形迹,而转入内心沉思、开启、疏瀹、涵养,以此去审视纷繁物象、人事及理欲混杂的自我。用心灵去净化笔墨、建构语言、营造意境,从而去解读、达意,去删伪存真。唯以心使笔,则书道化合无辙;以意造境,则酝酿无痕,从而达到书者自然无我的精神状态。
羲明先生正是这种理念的追随者与躬行者。他认为:使笔如使心。唯其披阅古今、简汰万象,在不停的笔墨耕稼中砺炼意志、去除习气,在有诸多无奈现实的生活中去笔耕理想永恒的黑白世界、舒发郁结之气,使怀抱若虚、胸襟常旷、恬淡自如、以应事象,方能正其性命,还书生本真。
吾窗东向,常沐洙泗之来风
文化,它连接制度与心性,让意识形态得以最广阔地张敛。
羲明先生就是众生中一员,他一直极力于挣脱这种无形的扼压。待其挣脱清醒时,并非有一种释负的庆幸,而是投入复兴道统的行列。
当然,他绝非赤膊上阵,也非呐喊口号,他意识到,道统乃万古之业,非数人之力、朝夕之功。多年来,他倾心于儒道原典的学习,从《四书》到《周易》,皆有所习。广集同道、受访宿师、问难辨义、疑经明惑。以期探圣王之旨,明绝学之术。又多方奔走筹谋,创制书院,筵师讲学,复设蒙童之教,以待后学。不通小学者,无以通经学。不明字法者,必不精书法。古之名家,绝非以仅能使转点画、腾挪形意为高,而将汉字的精义荒芜于笔墨之间,更非将汉字作风尘之态,徒显绮媚。而应将其植根于心性、负重于脊梁,让自我在束缚中得以蜕化气质,使民族在其指引下生息连绵。羲明先生曾与我谈及,“道德礼义”每个汉字,都是每时注视与护佑我们的尊尊神佛。同时他用笔、用心、用行为去虔诚地书写每个千斤巨字,用一个书家的良知与责任,负载它的厚重、发启它的精深、传承它的博大、守护它的高贵。
云卷云舒,意韵无穷
古之学者为己,故能泊然内运,弃末返本,绝名利而修道德,专注于内实之学。始于自我,推己及人,方能和而不同,慎独中正,卓尔不流。
羲明先生的素志,即在解阅真实活泼的圣人气象,甘于陋巷箪壶,乐夫风乎舞雩,唯能风雅适意,简素肆志。故他的行事反少有常人眼中的学究味,而在他肌髓里更蕴藉了魏晋以至明清的文人风度。读经之余,书翰之暇,作画、制印、为联、品茗、搜古、莳兰、揽胜、笑喊、清淡,以至引绳治木,皆能中矩,引灌艺园,别有心裁。皆充实于其生活,分享于师友,而不穷逐其嗜欲,以多情为累。自言闲于其中,乐乎其间,因号九闲道人。复读老庄,取三生万物之意拟三缘为堂号,立为道场、为精舍,述作其间,呼朋携友,作鹤鹿之游。
羲明先生作为一个现代书家,在世俗间修为,在沉浮中固志,在抱守间进取。即得意,难免失意;即去俗,则不尽免俗;即有为,也常恨无为。但我坚信,已入知命之年的他有足够的定力与智慧去把握好自己多年确证与构画的不二法门,即在经典与林泉间去披阅、吐呐、沉潜、开张,去追求他萧疏散朴的书风与人格,去悟道、得道、行道。
续潇湘水云千里,有苍山万叠。此间风物,皆楚韵遗绪,沉厚而浪漫,在数千年间传承、积淀、滋化。1000年前,五峰先生自闽入湘,追觅廉溪故迹,居行衡湘,述作其间,开宗明义,创湖湘一派,遂大理学。其风沾被,以至于今。羲明先生亦如他的乡贤,循其旧辙,而上溯屈贾、帝舜及神农之迹。于间沉思、感叹,若入境的鸿雁,抱守这里的多情与朴素,不再他适。
我与羲明先生的道缘,源于他的书法。其各体兼能,是其书才之高;不蹈窠臼、不落时俗,因其书学之精;笔墨章法之善,则足见积力之厚。数十年来,广涉诸宗。自唐楷入北碑而窥两汉,博采精鉴,尤得力于《爨宝子》《好大王》,能化其方圆,得其浑朴。近年复潜心晋宋,皈依二王,所作古雅朴穆,时有清气。
善书者,其旨在载道、在乐道,不徒师形迹,而转入内心沉思、开启、疏瀹、涵养,以此去审视纷繁物象、人事及理欲混杂的自我。用心灵去净化笔墨、建构语言、营造意境,从而去解读、达意,去删伪存真。唯以心使笔,则书道化合无辙;以意造境,则酝酿无痕,从而达到书者自然无我的精神状态。
羲明先生正是这种理念的追随者与躬行者。他认为:使笔如使心。唯其披阅古今、简汰万象,在不停的笔墨耕稼中砺炼意志、去除习气,在有诸多无奈现实的生活中去笔耕理想永恒的黑白世界、舒发郁结之气,使怀抱若虚、胸襟常旷、恬淡自如、以应事象,方能正其性命,还书生本真。
吾窗东向,常沐洙泗之来风
文化,它连接制度与心性,让意识形态得以最广阔地张敛。
羲明先生就是众生中一员,他一直极力于挣脱这种无形的扼压。待其挣脱清醒时,并非有一种释负的庆幸,而是投入复兴道统的行列。
当然,他绝非赤膊上阵,也非呐喊口号,他意识到,道统乃万古之业,非数人之力、朝夕之功。多年来,他倾心于儒道原典的学习,从《四书》到《周易》,皆有所习。广集同道、受访宿师、问难辨义、疑经明惑。以期探圣王之旨,明绝学之术。又多方奔走筹谋,创制书院,筵师讲学,复设蒙童之教,以待后学。不通小学者,无以通经学。不明字法者,必不精书法。古之名家,绝非以仅能使转点画、腾挪形意为高,而将汉字的精义荒芜于笔墨之间,更非将汉字作风尘之态,徒显绮媚。而应将其植根于心性、负重于脊梁,让自我在束缚中得以蜕化气质,使民族在其指引下生息连绵。羲明先生曾与我谈及,“道德礼义”每个汉字,都是每时注视与护佑我们的尊尊神佛。同时他用笔、用心、用行为去虔诚地书写每个千斤巨字,用一个书家的良知与责任,负载它的厚重、发启它的精深、传承它的博大、守护它的高贵。
云卷云舒,意韵无穷
古之学者为己,故能泊然内运,弃末返本,绝名利而修道德,专注于内实之学。始于自我,推己及人,方能和而不同,慎独中正,卓尔不流。
羲明先生的素志,即在解阅真实活泼的圣人气象,甘于陋巷箪壶,乐夫风乎舞雩,唯能风雅适意,简素肆志。故他的行事反少有常人眼中的学究味,而在他肌髓里更蕴藉了魏晋以至明清的文人风度。读经之余,书翰之暇,作画、制印、为联、品茗、搜古、莳兰、揽胜、笑喊、清淡,以至引绳治木,皆能中矩,引灌艺园,别有心裁。皆充实于其生活,分享于师友,而不穷逐其嗜欲,以多情为累。自言闲于其中,乐乎其间,因号九闲道人。复读老庄,取三生万物之意拟三缘为堂号,立为道场、为精舍,述作其间,呼朋携友,作鹤鹿之游。
羲明先生作为一个现代书家,在世俗间修为,在沉浮中固志,在抱守间进取。即得意,难免失意;即去俗,则不尽免俗;即有为,也常恨无为。但我坚信,已入知命之年的他有足够的定力与智慧去把握好自己多年确证与构画的不二法门,即在经典与林泉间去披阅、吐呐、沉潜、开张,去追求他萧疏散朴的书风与人格,去悟道、得道、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