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演课本剧 课堂更精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ngfei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主动编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大的空间。因此,编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适应现代教育培养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的需要,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呼声。
  一.编演课本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全民同乐”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课本剧作为一种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充满“乐”的教学形式,它使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乐园,使我们的课堂、教室中经常有笑声、鼓掌声,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也正是巧用课本剧,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的体现。
  例如:学习《守财奴》时,可这样去尝试:请学生结合小说情节,编创一部四幕话剧在课堂上表演,演出后请大家来评价。明确任务之后,学生的兴致高涨起来了,全班同学积极行动起来,马上投入到课本剧的编演中去。经过讨论,他们确定了这出剧的人物和基本情节;又推举出了负责导演、策划、剧务等方面的同学;然后自发地组成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编写一幕剧;最后由“导演”将各幕串联起来,统一编排。短短一个星期,学生们就编排了一出课本剧,表演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同和好评。表演结束后,“观众”进行了点评,编创人员谈了自己的创作感受。在这过程中,学生们因为采取探究式的主动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相关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编演课本剧,让学生“过把戏瘾”,活跃思维,挖掘自身潜力,开发想象力,激发创造欲
  与改编课本剧相比,表演更能让学生“过把戏瘾”,活跃思维,挖掘自身潜力,开发想象力,激发创造欲。高中学生充满热情,他们很愿意让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动”起来,使课堂、生活变得更精彩。改编后进入表演,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能力。
  如:在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项链》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随机性研究和高效操作,结合班级情况和小说情节,我将小说分成四幕:借项链(情节极少),丢项链(情节简单),十年还债(原文是概述),得知真相以后(原文戛然而止)。这四幕的划分具有挑战性,空白很多,学生发挥创造的空间很大。抽签分组后,我只提了四个要求:准备时间一周;每幕演出时间20分钟,需分成若干场;每幕的编导演职人员分配、场景布置道具准备全部自行安排解决;学生必须各尽其才各司其职,全员上阵,操作过程的主动权都在学生手里。演出果然十分成功,每一幕情节都曲折生动,每一场场景道具都别出心裁。比如“借项链”,学生设计了女友拜访、戏院归来等情节;“丢项链”中,仅舞会上一场就添加了部长致辞、旁人议论等细节;“十年还债”中有蒙太奇剪接手法的运用,两景切换,外加旁白,还精心设计了讨债的武打场面;而“得知真相后”则续写原文,以玛蒂尔德因贪恋虚荣而情场被骗最终发疯致死结局,演员表演惟妙惟肖催人泪下,完成了人物性格的进一步塑造。
  三.编演课本剧,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让学生自己当“明星”,成为一个自尊自信的人
  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教育,其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充分发掘美的因素,通过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操,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课本剧的编、排、演,正是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们在学习考试之外展示自我的好途径。在编演课本剧的活动中,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会因为表演方面的天分而倍受重视;那些平时总是仰视他人羡慕他人的学生,会因为在活动中的出色表现而成为众人眼中的“明星”;那些平时纪律性不强的学生,会因为承担某一任务而严格要求自己。他们从此自信心倍增,对自己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更恰切的评价,得到全新的生命体验。
  总之,编演课本剧这种综合实践活动,无论是对学生语文的学习,还是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都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更增强了对语文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进而扩大语文的教育作用,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罗灿荣,教师,现居广东梅县。
其他文献
一.文本解读中的泛政治化倾向    这是一直延续至今仍未真正得以缓解的解读文本的第一大通病:以实用的尤其是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对号入座,作为文本阅读的第一要务。以这样一种理念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其遭际可想而知。  例如某著名老师教学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问:“你们知道这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为什么用‘中华民国十五年’而不用‘一九二六年’?”学生大惑不解,老师点拨
《商州又录》这一篇长散文是贾平凹1984年写下的,后来被选人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一书。《商州又录》作为名著,人们对它的研究有许多。本文仅从雅与俗这个角度,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商州又录》把小序和正文11节算在内,共12部分。  (一)首先,《商州又录》中的主要内容俗,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人俗、事俗、景俗、物俗。  1、人俗。《商州又录》中写的人物主要有:挑担子的山民、一个小妞
李吉林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儿童教育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她从1978年开始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她根据情境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概括为:“四为”、“五要素”。“四为”即: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五要素”即: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和操作的重要手段,是属于老师和学生自身的、变化的、创造的课程。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呼唤着教学改革,重建课堂教学,积极地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与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当前大多学校都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改革
读青年评论家李云雷《尴尬,如何成为“现代寓言”——读顾前的》(《名作欣赏》2010年第3期)一文,我对李云雷提出的一个问题很感兴趣。他说:“小说的故事很简单,或者说并不成其为故事,但意蕴却非常丰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顾前是如何通过独特的方式,把‘个人的故事’讲述成了生存的寓言?或者说,他如何将生活琐事叙述成了精神性的事件?”这个问题颇有深度,耐人寻味。  反复阅读了这篇小说,我发现,顾前之所以能
所谓“语感”,就是指对语文的感受、认识和把握能力,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培养语感最常见的训练方式。如何加强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形成学生的语感,笔者在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课堂的朗读现状    (一)朗读的时间不充分。传统的"讲问教学"充斥于语文课堂,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  (二)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读前没有作要求,读中没有作指导,读后也没有
自古以来,在语文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最怕作文。除了不知“怎么写”以外,就是不知“写什么”。这就是  老生常谈的写作素材积累的问题。笔者就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的精选精编,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朱自
日记、周记、作文均是写作的范畴,它们是由简到繁,由浅到深,从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成长的写作过程,掌握其规律,对我们写作很有帮助。  日记是简单的入门写作,对于一般人都实用,认真长期坚持下去,不但可以寻觅到我们成长的足迹,而且还会“吾日三省吾身”,正确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更能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写日记贵在勤奋,贵在坚持,贵在执着的追求,久而久之回报你的就是素材的积累、基本功的训练和思想观念的更新
先给大家说个例子。有一次,我翻高考满分作文,碰到一名考生用到阿里巴巴老总马云的材料,在其他作文中并未多见,就在课堂上,这么告诉学生,“大家用这些古代人物事例用烦了吧,我在翻高考作文时无意中翻到了个宝,大家一定喜欢他。”学生被提起兴趣,我接着告诉他们,“让我们每天受惠的阿里巴巴、淘宝的老总—马云。”学生对淘宝并不陌生,因此较为感兴趣,接着我把那篇满分中写到马云的片段给学生读了,接着就有学生说,“老师
一个人的阅历是非常有限的,但通过读书,就能让我们真正有感于外面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生命涵义的丰富。我是一名教师,一名平凡而又普通的语文教师。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专心读书的人,因此每次外出我唯一不会少的收获是书柜中又多了两本新书,每晚睡前固定的夜宵是品味案头那几本书,那每天半小时的品读时间对我来说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所以我想借此文与大家一起分享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