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长沙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eun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2月16日,第六届艺术长沙于长沙美术馆开幕。本届艺术长沙由长沙美术馆馆长谭国斌总策划,于长沙美术馆和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安东尼·葛姆雷、何多苓、庞茂琨、萧昱、袁武等五位艺术家的个展。
  长沙有着悠久的湖湘文化,民风“霸蛮”、勤奋笃实,近代的红色文化与当代的娱乐精神亦体现了长沙人慷慨好义、敢想敢干的性格。2007年,收藏家谭国斌创办艺术长沙,不仅施展了一个长沙人的艺术理想,也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抱负。十年来,艺术长沙这一两年一度的艺术盛事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并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逐步与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政府携手探索出一种新模式,促进文化艺术界的合作与交流,成为长沙这座“媒体艺术之都”重要的当代艺术传播平台。2015年,第五届艺术长沙第一次邀请国际艺术家参展,意大利艺术家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专为艺术长沙而作的绘画体现了与中国当代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年,英国著名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应邀参展,进一步推进了艺术长沙创始人谭国斌一再强调的桥梁作用——艺术长沙既是中外艺术沟通的纽带,也是艺术与大众交流的平台。艺术长沙期间,在美仑美术馆开幕的平行展“李路明:出版·时间&方力钧手稿”“坏的又一天”和一系列外围展也一一亮相,相比十年前艺术长沙的独角大戏,如今长沙的当代艺术舞台热闹纷呈。
  尽管本次参展的五位艺术家风格迥异、作品类型丰富,涵盏雕塑、装置、油画和国画等领域,但他们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对时间与空间的宏大思考,进而关怀人的存在与命运。长沙美术馆的前身是长沙市博物馆,亦是中其湘区委员会旧址,坐落于长沙重要的文化区域清水塘上,建筑特色十分鲜明。正值新馆改造的施工期,建筑厚重的历史感与展览空间原始斑驳的横样,与在此展出的安东尼·葛姆雷和蒲昱的作品相映成趣。展览现场,六十个以安东尼·葛姆雷本人身体翻模的铸铜雕像,以十二种不同的身姿散落在美术馆一楼的环形展厅,工业化的场馆与真人大小雕塑彼此呼应,是葛姆雷提出的身体与空间理论的最佳诠释。在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葛姆雷始终在探索人体与空间、意识与身体的关系,不断追问人与自然、人与存在的意义。对葛姆雷而言,空间不只有物质维度,也是思维和精神的栖息地。在这件总重达二十三吨的《临界质置II》中,他通过对身体深层次的内在探索,思考艺术的价值与人存在的意义。
  同样基于对生命形态与生存经验的思着实践,萧昱的个展以“结草衔环”为题,展出了十五米直径的楠竹花朵、竹子无声影像、装置作品《漩涡》、竹影表演等系列作品。萧昱以竹子的打开方式作为一种重新认识世界和构造自己世界的方法,关注艺术如何描述生命的体验。他根据竹子的物理特性进行扭曲变形,并在大角度扭转处对竹体做了条状切割,竹刺参差暴露,让竹子呈现出暴力的形式语言与独特的生命张力。艺术家通过保留竹子原生形态来指明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知识分子写照的形象,而其对这一天然、硬挺的材料的暴力切割、扭结也隐喻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困顿和焦灼。萧昱此次在长沙就地创作的《结草衔环》表达了艺术家对于人真实生存状况的诘问。
  在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何多苓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带阁楼的房子》,总共四十四幅作品首次完整呈现在公众眼前。这一系列绘画是艺术家早年根据契诃夫小说绘制的连环画,画中人流露出何多苓式的高贵与忧郁、朦胧与诗意,也注定了何多苓与俄罗斯结下不解之缘。事实上,何多苓深受俄罗斯文化的熏陶,一直钟爱俄罗斯文学与音乐。《俄罗斯森林》系列的创作始于何多苓2014年的俄罗斯之行,他描绘了托尔斯泰、普希金、肖斯塔科维奇、阿赫玛托娃等俄罗斯文艺巨擘置身于俄罗斯森林的场景。这些笔触潇洒、逍遥孤寂的绘画既是何多苓向那個时代伟大的精神肖像致敬,也寄托了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精神塑造的渴望。
  向经典致敬往往伴随着对自我身份的追寻,庞茂琨的新作《折叠的伊旬园》系列将经典油画与当代科技、艺术家的肖像并置,共同探讨关于时间、空间、重置、挪用及自我等概念,构建出古典与当代的新语境。当自动化、人工智能日益发展,机器人更有效率地替代人类劳动力,艺术家在探讨社会关系的再一次出走,并不断探索个人绘画的视觉秩序和观念呈现。这一系列画作通过历史来呈现我们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思考与困惑。在庞茂琨眼里,所谓“折叠”不仅局限于时间的重叠与空间的并置,其中还蕴含了对原有的约束被突破,以及与原本和谐的冲突。看似矛盾荒诞的并置既是在解构原本的叙事秩序和时间逻辑,也是在建构更具主观意识的视觉语境,营造出关于历史、今天、未来的多维度时空。
  无独有偶,国画家袁武将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纳入传统山水,以此重新想象和思考历史。其展览“大江东去”由六位百年伟人的巨幅肖像、三十余幅册页肖像和历史洪流中一些普通的群众肖像其同组成。百年沉浮,历史的风景总在变化,但也似曾相识,亲历者、参与者与看客皆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今,无论是筹建中的长沙美术馆、走过十年的艺术长沙,还是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都处在其自身的历史节点之上,在各种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交织中迎向未来。
其他文献
2018年11月,上海外灘美术馆迎来了比利时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展览的主题源自法国思想家乔治,巴塔耶“非生产性耗费”的理论,撇开维系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战争、宗教膜拜、游戏、艺术……所有这些活动都属于非生产性耗费,在其原初状况下,它们的目的仅仅限于自身。而在当今资本主义和便捷技术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活动中过度的“非生产性耗费”与“生产性消费”一样重要。这一主题贴
期刊
一   从2012年算起,李诗文画“风景员”已经有七个年头了。那一年,他集中创作了《漂浮方案》《野有其光》《有斑痕的风景》等几个不同系列的风景画。从他最初的这些风景作品可以看出,从一开始,他真正想表现的其实并不是自然景物的美,而是那些不经意间撞入眼眸的“风景”在他内心激起的幽深感喟:对于有很深的传统文化修养的李诗文来说,《漂浮方案》所描绘的淡如幽梦的浮云,当是漂浮于现代世界的“游子意”的载体吧;在
期刊
近期,“歌德开放空间”项目陆续推出小型个展——三个“临时客厅”。以“客厅”作为空间策略和策展模型。尽管以“客厅”为概念,真正的策划工作却是从空间改造开始的。而改造的目标是一个具有寻常人家“客厅”意向的艺术展示和活动交流空间。这包含了多层次的意图。因此,空间设计的形式推导过程,其实是在分析、拆解出不同功能诉求的形式依托后,反复进行优先排序、重组或合并,甚至是舍弃,最终取得最佳的形式平衡。改造后的空间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此次个展题为“极限的节奏||”,它相对之前在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的“极限的节奏|”而言,有什么新的发展和不同?  吴鼎(以下简称“吴”):“极限的节奏”作为一个项目以一个段落接一个段落的方式推进展开,这本身就自带着一种生长的状态。  艺:这个展览延续了“极限的节奏”这一概念,而你之前提到过本科四年有三年在“玩音乐”,音乐的元素在你的艺术创作里有什么影响?  吴:原来确实研
期刊
第一次见托里·维罗纳斯(Tori Wranes),是在海达路德的山妖峡湾号(MS Trolfjord)上。游轮沿着挪威的西海岸向南航行,沿途峡湾风暴壮阔。9月下旬,我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海上艺术项目“Coast Contemporary”,托里-維罗纳斯就在其中。  她束着马尾,比我想象中娇小,一袭军绿色配棕色麂皮的中袖风衣,看起来英姿飒爽。她限神明亮,脸上始终带着微笑。第一天上午的论坛刚结束,
期刊
“高低搭配则赢市不累”,这其实是一条早已被各大厂商为抢占市场先机而运用娴熟的原则,多普达(dopod)对此自然也颇有心得。惟有有效地把握技术趋势和消费意识,才能赢得市场,多普达在充分了解市场动态和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及时推出了贴近大众化消费和使用需求的导航智能电话——P660。从市场定位和产品特性来看,P660将使仅针对“少数派”精英人群的P860不再孤军奋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此次在艺术门画廊举行的新展,是你在上海举办的第一次个展。我们的观展体验是,展出的新作不仅在内容、风格上与以往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跨越,而且展览主题上也有突破,名字叫做“真空、干地与房间”,请问展览有什么特别的指涉吗?   倪志琪(以下简称“倪”):这是我在上海举办的第一次个展,因此我在整体规划上就试图给艺术圈内外的新老朋友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尝试突破一下自己,毕竟作为一个根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庞茂琨创作于1983年的作品《苹果熟了》为分析对象,探索通过历史人类学方法揭示社会情境之本相。这一研究,既提供了一种对于艺术作品的再认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试图为艺术作品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或理论范式。  关键词:历史人类学、社会情境、油画艺术  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先生将人类社会分为经济生态、社会结群和文化表征三个方面,而将前二者称为社会情境。人类生活在由各种表征所构建的社会情境之中,
期刊
在美术馆现场,偶遇向京的个展。在欣喜、惊艳的同时,我经历了某种奇特的失语一一诸多现成的语词:名词或术语,形容词或试图描述、勾勒的长短句瞬间涌出并阻塞,继而失语。因为,它们恰切却多余,顺妥却远难充分;因为,那些似乎只出自对今日阐释路径的预设与依赖,而非身体所体认到的那份浸染与情动。  毋庸赘言,向京的艺术是女性的,也是关于女性的。但这里的“女性”,不同于任何规范惯例,也非刻意源自任何立场或主义;“她
期刊
内容摘要:以《美术》杂志为先导,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美术报刊直面当下文艺现实,普遍作出了介入思潮、把握动向、引导反思、开启未来的拓进性选择。它们以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患结构,系统地反映了80年代中国美术发生现代性转型的历史生态:为观察当时的美术思潮、反映时代艺术文化提供了镜像,并为实现媒介叙事到历史书写的转译准备了条件。同时,尽管这些报刊的媒体身份有别,传播表现各异,但皆以对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平衡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