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与苦味的乐趣

来源 :雲爆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anger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的象征
  如果说哪一种饮料是全球化的象征,那一定是啤酒。咖啡和茶都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区的人并不太乐意接受(北京雍和宫对面胡同口王大爷就不怎么爱喝卡布其诺,虽然他儿子就是在胡同里开咖啡馆的);可乐全球化程度较高,但大多是年轻人的饮料,中年以上人士就不怎么爱喝了;白酒、红酒、洋酒逼格太高,地域性也非常强。所以真正能将全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啤酒。世界杯的时候我们看到全世界变成啤酒的海洋,似乎没有人举着一瓶夏布利庄园产的白葡萄酒看球,也没有人泡上一壶陈年普洱看球。
  啤酒诞生于中东,风靡于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然而真正让啤酒全球化的,却是美国。而全球化的标志就是美国的象征——工厂。工厂是一切美国繁荣的象征,多数人认为是亨利·福特发明了工厂(就是流水线工业),这却是错误的,啤酒工业才是美国近代工业化的先驱。世界上最早的流水线工厂系统是1904年麦克·欧文发明的,比亨利·福特的汽车工厂早了十年,而最初就是用来生产啤酒瓶的。欧文的机器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它彻底结束了玻璃行业的手工业化(这个行业很长一段时间依赖童工)。


  正是依仗着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啤酒开始走向全球化道路,这是其他酒精饮品几乎无法做到的,因为啤酒是唯一一种完全不需要考虑地域的酒精类饮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西方世界的酒类饮料告缺,那时候私藏一瓶酒都可能涉嫌违法。因为欧洲的主要酒类是红酒,而严重依赖葡萄庄园,欧洲战场的战火使得葡萄庄园已经无法维持正常运作,只好关闭。
  多一句嘴的是现在最好的红酒早已不在法国,而在智利,因为二战期间最好的葡萄树秧苗由法国带到了智利,而法国本地的优良秧苗一部分毁于战火。
  然而这时候已经趋于成熟的啤酒工业开始兴起,在美国本土可以生产出大量的啤酒,只需要水、大麦和啤酒花就可以在工厂中几个月的时间里酿造出来,于是红酒的空白一下子被填补上了。顺便提一下的是二战使得另一种饮料风靡全球,就是可口可乐,而可口可乐的优势在于甚至不需要大麦这样的农业原料,完全是糖浆勾兑就可以了,而且由于不含酒精所以可以大量供应战场。
  成熟的工业化生产带来的是低廉的价格,这让啤酒在战后经济萧条的世界一下子成为了人们几乎唯一的选择,工人们放弃了百年来下班后喝一小杯威士忌的习惯,而可以大杯痛饮啤酒。在战后的五六十年代,全世界都在进行工业化建设,而啤酒也恰恰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长途货运卡车、皮靴工装、工业力量美感,当然少不了啤酒。
  工业革命之后工人阶级的存在感从权利层面上升到了美学层面,痛饮啤酒成为了蓝领的标准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化与审美。
  啤酒改变中国
  对中国人来说把引进的东西当作自己的文化是很常见的,比如川菜湘菜中的辣文化,我们认为是传统饮食文化,但其实辣椒是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的。
  传统认为中国古代是没有啤酒的,但其实并非准确。中国古代有过啤酒的酿造工艺,叫作醴,商代的时候就出现了,是用谷芽酿造的。但是到了汉代的时候逐渐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取代。而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家啤酒厂是1900年由俄国人在哈尔滨开办的乌尔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而最有名的是1903年德国人和英国人合营在青岛建立了英德啤酒公司(青岛啤酒厂前身)。当然此时由于啤酒价格还比较昂贵,而且还没有被推广到大众,所以普通民众还没有接受啤酒,多数是在中国的外国人或者接受外国文化的中国人饮用。
  在曾经作为外国殖民地的一些城市较早的开始了啤酒文化,比如哈尔滨、大连、青岛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通民众就已经开始大量饮用啤酒,只是那时候还没有普及工业化瓶装生产,所以大多是人们拿着自家容器或者啤酒厂提供的塑料袋去现场买散装啤酒,瓶装啤酒只有少数酒吧饭店供应。这种买散装啤酒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实对喝啤酒这样的行为是不欣赏的,因为大杯痛饮冰凉的啤酒不符合中国农业士绅社会的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向来主张小杯热饮,无论是茶还是酒都是如此,这种饮法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而反之“大碗喝酒”一直被视为山野莽夫的粗鄙行径。
  这种传统文化在1949年之后被破坏的干净,原有的文人小酌风尚被工农阶级的豪放所取代,而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的进入和流行,使得年轻人找到了一个把父辈们的豪放与年轻人的自由结合起来的一个点。于是,在啤酒文化在七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成长的那一代人中彻底地迸发了。此时的痛饮啤酒成为了无拘无束的自由象征,与革命和反革命都无关了,人们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压抑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种方式来享受生活。人们可以听着《国际歌》喝啤酒,可以听着《一无所有》喝啤酒,甚至可以听着《星条旗》喝啤酒,这是之前难以想象的自由。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有意思,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往往殊途同归,自由的象征最后都落在了酒馆里,人们终于可以喝着啤酒喊出自由的声音。哪怕只是一句“国安傻逼”。






  文化对啤酒的改变
  啤酒影响了人类的文化,而人类的文化也在影响着啤酒。
  你有没有发觉,啤酒越来越淡了?
  在全世界范围内,淡啤酒已经成为了主流,而味道浓郁的德国或者捷克啤酒成为了人们尝新鲜的稀罕饮品。啤酒口味变淡和大众追逐甜饮料与工业化生活方式一样,是老派作风的消亡。喝可乐长蛀牙的年轻一代长大之后市场变成这个样子是很正常的。啤酒变淡是全球化问题。
  贫民化的饮品趋势是清淡和含糖量高,所以在20世纪之后由于食用香料和色素的普及,出现了大量的含糖量高的饮料,而啤酒的度数也变得越来越低。也是出于成本考虑,大量流水线作业生产出来的啤酒越来越稀释,人们不太喜欢慢慢品尝苦味浓度很高的啤酒,而喜欢大量畅饮冰凉的清淡啤酒,这也就影响了啤酒生产厂商的选择。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大批量啤酒厂商都降低了啤酒的度数并且推出了清淡品牌,而一些私人啤酒作坊还在坚持着制作度数较高苦味较浓的啤酒,给予一些老派的啤酒爱好者享受。


  国内的一些啤酒商都会不定期地进行盲评调查,也就是随机找消费者对啤酒进行不知品牌的感官品评。结果度数类似的啤酒,总是低一点度数的得到更高的分数。可能是低度啤酒训练了消费者,也可能是消费者选择了低度啤酒,总之度数是越来越低了。
  在中国这种现象更明显可能是拼酒风俗带来的度数降低。中国人对于酒量比拼有非同寻常的热爱,这种莫名的成就感会让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喝完没感觉的低度啤酒。如果探究深层次原因可能是长期压抑下导致一种扭曲的竞争心态,也可能是东方人对于自身体质不自信而产生的更加激烈的挑战欲望。
其他文献
硝烟战火、极端统治、屠杀——上世纪充满了黑色年代,在那些惨痛暴力的年代里,对美国人而言有一个年代也同样不堪回首。二十年代的美国实施了禁酒令,大小酒厂关门,富人穷人们再也无法感受到在大街上或是公园里操着一瓶啤酒下肚的痛快感。酒精从来是激发欲望的催动剂,此时却成为欲望本身。当时地下酒市逐渐猖獗,人们似乎也不再拘泥于不同酒种的需求,只要来一杯廉价的啤酒。“We Want Beer”,最终在这句鲜明了当的
期刊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二十一条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废除了十年前的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至此困扰了大美利坚民众们数年的禁酒运动正式结束。同年,《大众科学月刊》(Popular Science Monthly》便花了大篇幅介绍了当时再次燃起的啤酒生产工业。当时禁酒令结束后,之前的啤酒厂大约只有一半重新开始营业,许多小型的酿酒厂就此永久倒闭。得以存活的大型酿酒厂则乘着人们压抑已久的欲望之风不停买
期刊
啤酒面谱Beer Codes
期刊
摘要:《教育目标新分类法》体现了莫扎诺对教育目标分类的完整思想体系,新分类法以心理“控制”作为划分等级的理论基础,在划分方法上以二维的方法把知识维和认知过程维区分开来,强调了元认知、自我系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新分类法为教育专家制定教育政策和教学大纲等提供了理论体系,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实际指导,所以,新分类法的提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理论基础 划分维度 应用价值    当前,许多关心教育
期刊
六子昨天提着一瓶花露水来我家,他说“你尝尝”。六子是我十岁以来的多年酒友。他打开瓶盖,轻轻点了一滴到了我那瓶德国烟熏啤酒中,扣下盖子,很有节奏得晃了晃。清亮的泡沫慢慢冲上瓶盖,过了八秒他掀开瓶盖,一股像是混合了草莓与苹果香的味道扑鼻而来。我嘬了一口,啤酒的味道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泡沫味凉凉的。请允许我说这么一个无聊的故事,只是我们经常像这样做实验,就像在烟嘴上抹一撇清凉油,试图能在喝酒时创造不同体验
期刊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课改后小学生课外培训的现状,本文对310名小学生的课外培训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调查,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来了解小学生课外培训的真实状况,并对这些状况加以描述和分析,提升学生课外培训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培训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习的控制,越来越多的家长面对铺天盖地的课外培训辅导班,是盲目跟随大家的步伐参加培训,还是根据实际需求考虑是否参加
期刊
摘要:目前,中国工程合同管理运行的时长已达10余年,但是因为合同价格条款严密程度偏低、合同当中存有部分无效条款等问题,造成合同乙方始终需面临较大的风险。一旦风险出现,甲乙两方通过正常沟通来解决问题的难度便是很高的。此种状况下经常会出现施工方进行诉讼、停工待款等状况,而对于业主来讲,则只能借助仲裁、判决等方式来消除问题。以此为背景,本文就各类纠纷状况、相应的优化策略展开探析。  关键词:工程造价;工
期刊
远渡重洋旅美公干的张韬说,除了感受到异国的风光与人文风俗之外,更意外收获了“青岛啤酒”给自己带去的另样展示与自豪。在拉斯维加斯,他和朋友们选择了一家湖南菜系的中餐馆用餐,刚入门便有“欢迎您·青岛啤酒”的招牌矗立着招呼客人。对于在国外的中国人而言,一个国内品牌有时也化身成为归属感的代名词。张韬不怎么爱喝酒,却也在中餐馆主动买了几瓶青啤,喝下的还有满满的骄傲。后来张韬途经苹果总部所在地城市Cupert
期刊
Abstract: Cultural difference also exists among people living in the same country. This paper would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ulture in the U.S., expl
期刊
反复多次被人提醒关于啤酒的一场误会,其实光喝啤酒并不会发胖,只是因为人们喝酒时一定要咬嚼食物才导致体重上升。这不无道理。如果说吃喝永远是人类赖以存活的基本行为方式,那么啤酒与宵夜则构成了最无贫贵之分的大众消遣。没人说得清啤酒与宵夜这样的饮食方式究竟是否有流传或舶来的源头,总之现在中国的每座城市里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凌晨不打烊的小吃摊,几瓶啤酒,便能说出几个动人的故事。  青岛啤酒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