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水吴门”的日子有了新盼头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路100号小区西侧附近,有一块约2000平方米的空地,长期存在着垃圾乱堆放及随意开荒施肥的现象,令附近居民困扰不堪。近日,这个“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这块空地将被改造成智能停车场。吴门桥街道以党史学习教育的“温度”来提升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列出百件“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汇总表,并一件件认真落实到位。为民办事,走“新”走心,一面面居民送来的锦旗便是最好的回答。
  小区焕然一新,厂房再现生机
  今年,吴门桥街道启动福星小区一期、二期环境改善提升工程,街道创新推出“红色楼管家”服务,通过民情意见登记簿,搜集了居民的真实感言,从而将小区打造得更为舒适、现代、智能化。
  建筑、街巷的风貌是一座城市的“面子”,那么小区、新村则是城市的“里子”。居民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都在社区这一方天地中。福星小区改造过程中,社区派驻“改造办”负责人的桌上有一本“意见收集册”引人关注,上面记录了180多页居民反馈的内容,从2020年9月建册至今,共收集了800多条意见。针对这些意见,社区“改造办”也及时拿出了对策。去年居民程阿婆反映,她家的阳台外晾衣架的位置很不方便,程阿婆每次晾晒衣物,都要趴到阳台上,弯下腰用力伸手,费一番力气才能够到晾衣架。有一次她因用力过头,导致胸骨骨折。事实上,晾衣困难是老旧小区的通病了。“改造办”负责人为此计划为小区居民统一免费安装伸缩晾衣架,程阿婆写在意见簿上的心愿终于了了。
  文化与创意是当下老旧厂房提升品质的一剂良药。在吴门桥街道辖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日渐兴起,据悉,辖区现拥有产业园11家、楼宇14个,总建筑面积约57.1万平方米,入驻企业、个体总数1200多家。最近,位于人民路148号的安和锦·美地PARK 产业园开园了,这里原是苏州的老牌茶叶市场,如今成为集创意设计产业区、品牌专区、茶人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区、产业配套及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创产业园。美地PARK占地30亩,由12栋建筑组成,是古城“活力园区”的重要部分。“我们通过组建‘海棠蓝湾’区域党建工作站,着力打造人民路沿线文创产业集聚区。同时,街道挂钩组建‘活力园区’微信群,打通反馈‘直通车’,设置服务菜单一览表、法律顾问专家值班解惑、技能培训、便民服务等功能,为活力园区建设提供全面配套服务。”吴门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娄子琛坦言。
  吴门先锋暖心行动
  无论是应对疫情这样的突发性风险,还是应对日常治理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只有社区基础扎得牢,才能确保无论遇到何种变数,都能做到沉着应对、心中有底。
  “感谢社区领导和小区华主任,在疫苗接种中为我们提供了暖心关怀。”家住世家苑的梁老伯夫妇来到新城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送上一封手写感谢信。老两口都已年近八旬,女儿定居美国。平常老两口得到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帮助很多,被社工们当成家人一样照顾。社工有时帮老两口换灯泡,有时送他们出门办事,有时上门帮忙打扫……记者了解到,街道各便民服務中心都在积极推进“帮代办”队伍建设,努力将居民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社工们的“任务责任清单”。
  眼下,街道上下都在认真研究“我为姑苏发展做什么”,全面动员部署,组织专题研讨,按照时间节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站在社区角度,一批吴门先锋崭露头角,成为榜样。沧浪新城组织人事局副局长陈家骏,作为一名年轻的组工干部,采取“支部书记领头学、支部党员交流学、远程教育视频学、深入基层行动学”的方式,组织支部党员开展集中学习。他利用“吴门共益”小程序,设立党员积分榜,将学习、行动积分计入其中,并组织开展各类先锋行动。此外,他还围绕街道“书记项目”,组织党员来到“横塘驿站”开展实境教学。
  南环第二社区第三党支部书记黄晓燕,主持社区自治组织——“世代屋”的创立工作,带领党员为入住新南环的居民打造了关怀慰问、邻里融合、便民服务等多个项目,让大家在新环境中体会到老乡邻的温暖。她创立“老党员志愿服务队”,挖掘党员特长,为居民提供理发、问诊等服务。她走家串户,在“晓燕组调解队”的带动下,社区涌现出了一对对“最佳婆媳”、一个个文明家庭和美丽楼道。
  吴门运河文化的“现代交响”
  日前,“世界遗产进校园”系列巡展走进苏州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校,为师生们带来世界遗产知识、邮票上的中国世界遗产展和精美的世界遗产木雕模型,使大家近距离欣赏到中国古建筑艺术之美和木雕艺术之美。
  作为世界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当代,把一个什么样的大运河留给下一个千年,是无法回避的时代之问、历史之问。大运河是流动的史诗,承载着中国文化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历史重任。
  横塘驿站、渔家村、吴门桥等运河文化资源是辖区的宝贝。今年,吴门桥街道聚焦运河文化,激发文旅融合的内在活力,将横塘驿站(胥江小岛)、渔家村项目及考古博物馆的开发建设列入重点环节,推动横塘驿站二期修缮,打造古韵今风文化带和休闲商贸运河湾。并且以“运河十景”中的“吴门二景”为重点,凸显“石湖串月”民俗文化品牌和“石湖串月”IP品牌,说好驿站文化故事。此外用数字科技重现横塘驿站启用时的历史场景,多维度增强驿站的互动与体验感。
其他文献
我费氏祖辈世代生息在浙江湖州双林镇这一纯朴又明丽的乐土上,祖父费善绩(绮成)曾在上海永兴洋行任职,根据家谱“世守善斯昌,开业立大纲”,为父起名“斯恩”,寄寓中国人“知恩图报”的质朴文化思想。终极他一生的执着追求,作出的非凡成绩,确实没有辜负父母、家乡养育之恩,朋友、同道知遇之恩,国家、领导培育之恩。  父字“省吾”,出自论语“吾日三省吾身”, 16岁就到上海协恒庆出口号学生意,工作之余学书画、读外
期刊
身着优雅的丝绒旗袍站在小板凳上,顾盼生辉的眼,一步一摇,一种江南风韵……在另一场表演中,同一批舞者又摇身一变,成为抗战时期扛起民族救亡大旗的坚毅女性,把抗战时期中国人的绝望、恐惧、愤恨、誓与敌人决战到底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看得让人热血沸腾……  台上舞者的忘我表演,台下观众看的泪眼盈盈。舞者一身素色衣装,脸上抹满了炮灰、污渍,在舞台上翻滚、中枪、攀爬……全身心投入环境中,一段表演下来大汗淋漓
期刊
“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晋诗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有《夏歌二十首》,其中正有這么应时应景的一句。说到苏扇,其实只是一个总称,包括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纸团扇。金阊街道滨河社区冯志洪制作苏式折扇,一摇一曳,挥洒出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指尖倜傥和浪漫。  一把折扇两人制,伉俪天作之合  冯志洪原工作于苏州湖笔厂,热爱各种手工艺,2000年左右,他选择了最钟爱的折扇工艺,创业成立扇庄。逾二十载走来,有挫折,
期刊
透过建筑,可以读到的不仅是建筑本身。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曾说过,“更是阅读我们的城市、我们城市的文化以及城市当中的人。”以故居建筑和周边空间环境为载体,把名人时代文化、生活文化与街区社会环境合为一体,营造历史氛围,形成名人故居的联动规模效应,正是保护区、姑苏区古保委当下负责实施的名人故居文化展示项目。  从名人故居看生动的城市历史  德寿坊是苏州城区西部的一条街巷,位于富郎中巷南侧。
期刊
新学期,姑苏区两所学校正式投用。  一起跟着记者的镜头去看看吧!  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沧浪新城第四实验小学校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地學校。学校以“办一所充满爱和智慧的学校”为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有“高尚品质、多元素养、关键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少年。  苏州市劳动路实验小学校坐落于胥江河畔,校园的外观设计融合了姑苏传统园林式白墙黛瓦的元素,  处处映衬着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姑苏教育的源远流长
期刊
杨明媚 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校长  亲爱的同学们,“双减”政策的出台,是祖国妈妈对我们青少年的关心与呵护。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家庭也会倍加努力,寻求更科学、更适切的方式来陪伴大家成长。建议同学们也自主思考一下:“双减”之后,我想要加点什么?比如“加一点选择”,自由地选择艺体类特长;“加一点互动”,与小伙伴加强沟通交流;“加一点自律”,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相信同学们会有属于自己的更好
期刊
从校长的角度,如何看待“双减”政策?  曹伦华 伦华教育创始人,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苏州科技城外国语高级中学总校长  其实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包括我自己,一贯坚持的实际上就符合国家的“双减”制度。校外培训搅乱了整个教育的秩序,使得学生能够在学校课堂内完成的,还得到校外去补充,使得很多的事情被推给了家长。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还是希望能够看到,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学习,度过自己快乐的童年。我觉得“双
期刊
面包、衣服、木材、食材都有边角料,其实城市也有边角料。随着道路的扩张和城市的飞速发展,摩天大楼的“身高攀比”日趋激烈化,“城市绿地”变得越来越少。一些道路、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被违法占用。但都市人对公园、绿植的渴望一刻也没有停止。在这样的矛盾之下,“口袋公园”应运而生。  绿色,是一座人民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清新的亮色,开放共享、多彩可及的高品质生态空间彰显着城市的软实力。现如今,苏州的城市功能不
期刊
节气是古人的智慧,蕴藏着天人合一,是古人追求与自然达成某种平衡的生活态度。姑苏区白洋湾街道南山社区通过邀请民俗专家及本地老苏州开展一系列节气活动,引领社区家庭尤其青少年体悟自然奥妙与先民智慧,不但让社区成为居民领略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力量之一,也成为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挂蛋斗蛋上秤,开怀安闲迎立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南山社区为社区的孩子
期刊
受到传统观念、经济条件、养老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到养老院度过余生,于是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也成为他们的主要选择项。  作为苏州市体量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之一,姑苏区白洋湾街道宝祥苑有退休关系登记在册的老年人800多人,而实际居住的老年居民达1100多名,约占居民总数的七分之一,已达到老龄化小区的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提升老年居民的生活质量,是社区工作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