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用语设计心得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guo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语言是有力量的,你怎么说,孩子就朝你说的方向发展。你说他是天才,在他闪烁着光芒的眼睛里,你会看到希望和被认可的成就感;你说他没出息,懒惰,不诚实,你会发现,他的毛病越来越凸显,因为你每一次批评都是对他缺点的强化,都是对他自尊心的打击。
  而我们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的就是课堂,怎么让语言的力量把孩子们引到理想之地,是一件深具艺术性,需要长足思考的问题。
  一、语言的赏识化
  一次快期中考试时,语文成绩平平的我班,学习语文的兴趣空前高涨,正纳闷,忽然听见洪亮的男高音在教室里长响不息,怎么跟吵架似的。我连忙跑到教室门口,原来是我们班新到的语文实习老师,一个高大、黝黑的男孩正慷慨激昂,“气势汹汹”的上着课。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大嗓门的李老师,用他的激情点燃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好奇的我找来学生询问,他们说:“张老师的语调老那样,像催眠曲似的。”“还是李老师讲得好,他可有激情了,我回答问题不够完整,他很夸张地说:‘天啦,你马上就成功了,如果……’,让我感觉很有面子。”
  “我喜欢他说 ‘从听课状态就可以看出,你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班级’,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做对什么事,他总很高兴,喜笑颜开的,还说谢谢我们,很受尊重的样子。”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如何让课堂语言充满摄人的力量,赏识他们,认可他们的天性,从而启发之,振奋之,让赏识的语言直抵内心。
  二、语言生活化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很难长时间集中一件事情上,如果我们只把自己当成叙述者,当做旁观者,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一个声调一个频率地授课,不要说让人听进去,感兴趣,连你自己都会感到索然无味,孤掌难鸣。
  在适当的时候用具有生活化的语言来调动他们,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所有的学生,所有的班级,都这样做。一次听应聘老师的课,可谓和风细雨,笑容满面,辗转于同学的笑声中,巧笑于书本的意念外。一旁听课的我,却没感到语文作为文学,作为艺术所特有的芬芳。作为一个旁听者,我发现自己在这欢声笑语式的教学中,对语文的虔诚感消逝了,这让我震撼,原来我们在一味迎合学生的教法背后,隐藏着如此巨大的危机。所以生活化的语言可以用在一些比较活跃的班级里,一些注意力相对分散的班级。
  三、语言的情境化
  除了语言的赏识和生活化,我们还可以依照不同的课文意境设计自己的语言,抒发你真实得内心感受,多表述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给学生设计一堂不同情境的文学课,让他们成为文学的虔诚者。
  在给学生讲《合欢树》的时候,我设计了一段话:“大家一定很佩服史铁生的坚韧意志吧。是啊,这是数十载的风雨摔打出来的,这是极度难以让人想象的病痛中磨砺而就的,也是一颗伟大心灵在沙石中化成珍珠的过程。最终,他以最美的方式生长,如同一棵合欢树,始终直立,始终繁盛,告诉我们关于母爱,关于生命,关于坚强。”
  当你在设计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同时,同时也会感动学生,如同春蚕吐丝,来自心灵深处的东西更能抓住学生,创造适合课本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处于选择路径的转折点上,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想让学生感受学习之乐是难上加难,所以课堂用语还需从励志的角度激发他们,肯定他们。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是一项具体而不易的工作,可以说是一门艺术,一种或两种风格是难以适应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因此,教学用语的探索永无止境。让我们拿起最具力量的语言,带给学生以激情、以欢笑、以感动、以理想,让他们铭记语言的魅力,让语言的力量直抵心底。
其他文献
爱满天下是教育前辈陶行知先生奉行的人格教育的出发点,言传身教是陶先生毕生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教书育人对学生的道德影响既是无声的,又是无限的,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关键。实践证明:教师的个人修养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的成长和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努力去做到以下几点:  一、氛围熏陶,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感染力  
期刊
《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很多老师虽然在理论上认同这个提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又自觉不自觉地背离了它。长期以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困扰着我们。学生的习作明显缺乏生活基础,素材老套,内容苍白俗套,缺乏真情实感。原本应该才情飞扬的写作变成了毫无灵气的操作,变成了令人厌恶、恐惧的难事和苦差!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作文教学改革在呼唤回归本原。  一、拓展视
期刊
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环境下,怎样搞好阅读教学呢?  一、改变观念,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
期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由此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是育人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样培
期刊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学生的语感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因此笔者认为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可以从以下途径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  一、积极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语感。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浅
期刊
因年年参与全区语文期末阅卷工作,在接触了大量的农村中学学生的习作之后,我发现,大多数农村中学学生在写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不爱写作。许多教师都反应,每次一提到写作文,就有许多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唉,又要写作文!”学生这种心态,在写作时肯定是应付了事,这在许多教师收集的周记本中可以得到印证。二是不知怎么写。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有些学生真的不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而是真的不知道怎样写。三是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的主要特征是“综合”和“实践”,它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这一模式,能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它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首次成为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之一。尤其是与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一样重要。  基于此认识,在日常
期刊
不言所要言,却借说别的说所要说的,所要说的又一直贯穿于全文,这就是托物言志。记叙文的写作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看下面的文章:  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后进学生的作文指导是我们老师做头疼的,常常因为他们的作文不及时交,不交而烦恼,常常因为他们作文内容空洞、干瘪而束手无策,更为他们作文状况停滞不前而显得无奈。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作为语文老师,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观察生活,激发后进生的写作兴趣  在作文批改中,我们语文老师不难发现,不少后进生的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
期刊
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若能巧妙引用诗词名句,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文化精髓,而且在教育效果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品位。所以我们有理由去发掘诗词名句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代诗词名句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进一步升华自己的道德素质。  一、利用诗词诵读来培养学生的博爱仁慈之心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二代,他们衣食无忧,以自己为中心。他们与同学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