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发展,在信息智能化、思想自由化的今日。出现许多前人无法预料的新情况,例如金融市场的日趋成熟、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普选与代议制、第三产业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这些变化正是今日“现代性”、“后现代性”等思潮出现的原因。
无疑,《共产党宣言》可以提供一个契机。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意识形态性。自然科学可以沿着追求终极真理的大路迈进,而社会科学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是深深的打上阶级的烙印。尤其是对于构建未来社会的学说,因为其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显得更为扑朔迷离。
一、《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特征
这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而起草的纲领,正式发表于1848年,当时马克思正步入而立之年,而恩格斯才28岁。当时的确是一个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被我们所熟知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也才刚发生不久。大工业时代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愈来愈频繁的爆发。这时的工人阶级已经提出了政治权利的要求,寻求组织领导,使“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其社会基础。所以我们也应当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入手探讨《共产党宣言》。全文采用递进的手法,在逻辑上层层推进,从阶级斗争的历史到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社会,以及这种社会华丽面纱下掩盖的实质,最终得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与夺权措施。
伴随着残酷的资本的原始积累,19世纪中期的资本主义取得巨大飞跃。就资本主义的产生阶段来说,《宣言》论述到:“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进而发展壮大和最终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起资产阶级国家。“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委员会罢了。”这句话揭示了早日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构成,反映了无产者岌岌可危的社会现实。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惠及下层无产阶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工人的工作条件不断恶化。虽然马克思试图将其学说建构成像自然科学一样严密的科学,不过在《宣言》中还是表现出对无产阶级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甚至可以觉察到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厌恶进而演化为对机器的厌恶,情感的甘地式自然经济的影子。
“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马克思将“劳动的异化”,归结与“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其实这种“异化”很大程度上由在生产效率较低大工厂时代的社会分工造成的。即使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所有制,只要生产力没有提高,那么必然还是要有社会分工。而且工作越简单不是更加对人类有益吗?未来信息化的发展还会使得人类完全退出生产领域,生产力得到较彻底的解放。反观历史上斯大林模式的苏联在初次分配中工人得到的工资依然比较少,生产效率更为低下。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只是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刚刚现成的早起来说,历史发展至今从更大的方面来说,马克思暴力革命学说只是与资本主义国家初期,既矛盾尖锐期的时代特征相应运而生的。
二、暴力革命的社会模式
在社会矛盾极为尖锐的情况下,《宣言》中的暴力革命尤其现实性,在如此不平等的社会形式下,走一条以科学和实践为其特征革命为其手段,建立起人类的“理想社会”的社会模式,也就是走阶级革命的道路。
苏联的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是由于当时俄国的生产力比较低下,且处于内忧外患中,不得不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及后来的斯大林模式。苏联这种带有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与马克思的更加自由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被道而驰。王亚南先生把中国古代官僚划分独立的阶层,奥威尔的《1984》也给我们展现了极权主义的可怕与绝望。如何保证“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马克思本人当然不能代表整个马克思主义,即使马克思也说过:“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实质上是反映后继者与原创者思想的不同。但是社会主义者必须解决:如何由社会主义过渡至共产主义?回溯历史往往不尽如人意。奥威尔的《1984》也为社会主义的变种——极权主义敲响了警钟,这是任何社会人,特别是社会主义者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三、和平改良的社会模式
还有一种改良主义的社会模式,大抵可以从英国的光荣革命算起。在资本主义内部的抗议与争取权利的斗争,比如宪章运动要求各项政治经济权利。以罢工、游行示威等手段政治上争取普选权、社会福利、取消财产限制;经济上改革薪酬制度、缩短工作时间、改变企业持股方式等。只有不断提高生產力加大科技创新方能提高生产效率,物质上先解放无产者。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标志着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束。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而马克思忽略了国家职能的转变——阶级社会向公民社会。波普尔就非常赞同国家调控的意义,例如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不一定会导致革命与社会主义,只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的意义是巨大的,由上个世纪的东德和西德差距可见一斑。福利国家也随之发展起来,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达到顶峰,至今趋于稳定。许多新兴产业发展起来,比如信息产业也是大工业时代所预想不到的。许多的剩余价值也转向第三产业,扩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广大工人阶级大部分也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者”,一般都有自己的住房、甚至汽车购买股票等。北欧的一些左派政党上台执政,很大程度上执行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应有的宽松、自由民主,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完善与发展意义深远。
四、历史照亮未来——中国的发展
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说:“如果社会主义有可能与个人自由相结合那么我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中国目前应当要有敢于超越左右之争的勇气。要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来看待,如果大家都是为了祖国好,那么很多方面是可以达成统一的、可以妥协的。比如理性、民主、自由、关怀…都是普遍的观点,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波普、乔姆斯基还是罗尔斯。
在今日普遍的资本主义世界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独树一帜。在改革十字路口上的中国,我想引用雅克·比岱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对于今日的中国,我认为问题在于要弄清两极中的哪一极将会胜出:权能还是所有权?对组织者来说,要驾驭资本家、并最终使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条件是:下层民众驾驭好组织者,这就排除了对组织的摧毁。并且,我假设,这种来自下层民众的驾驭意味着社会的和政治的自由团体的适当形式。”
无疑,《共产党宣言》可以提供一个契机。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意识形态性。自然科学可以沿着追求终极真理的大路迈进,而社会科学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是深深的打上阶级的烙印。尤其是对于构建未来社会的学说,因为其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显得更为扑朔迷离。
一、《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特征
这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而起草的纲领,正式发表于1848年,当时马克思正步入而立之年,而恩格斯才28岁。当时的确是一个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被我们所熟知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也才刚发生不久。大工业时代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愈来愈频繁的爆发。这时的工人阶级已经提出了政治权利的要求,寻求组织领导,使“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其社会基础。所以我们也应当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入手探讨《共产党宣言》。全文采用递进的手法,在逻辑上层层推进,从阶级斗争的历史到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社会,以及这种社会华丽面纱下掩盖的实质,最终得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与夺权措施。
伴随着残酷的资本的原始积累,19世纪中期的资本主义取得巨大飞跃。就资本主义的产生阶段来说,《宣言》论述到:“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进而发展壮大和最终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起资产阶级国家。“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委员会罢了。”这句话揭示了早日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构成,反映了无产者岌岌可危的社会现实。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惠及下层无产阶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工人的工作条件不断恶化。虽然马克思试图将其学说建构成像自然科学一样严密的科学,不过在《宣言》中还是表现出对无产阶级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甚至可以觉察到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厌恶进而演化为对机器的厌恶,情感的甘地式自然经济的影子。
“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马克思将“劳动的异化”,归结与“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其实这种“异化”很大程度上由在生产效率较低大工厂时代的社会分工造成的。即使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所有制,只要生产力没有提高,那么必然还是要有社会分工。而且工作越简单不是更加对人类有益吗?未来信息化的发展还会使得人类完全退出生产领域,生产力得到较彻底的解放。反观历史上斯大林模式的苏联在初次分配中工人得到的工资依然比较少,生产效率更为低下。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只是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刚刚现成的早起来说,历史发展至今从更大的方面来说,马克思暴力革命学说只是与资本主义国家初期,既矛盾尖锐期的时代特征相应运而生的。
二、暴力革命的社会模式
在社会矛盾极为尖锐的情况下,《宣言》中的暴力革命尤其现实性,在如此不平等的社会形式下,走一条以科学和实践为其特征革命为其手段,建立起人类的“理想社会”的社会模式,也就是走阶级革命的道路。
苏联的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是由于当时俄国的生产力比较低下,且处于内忧外患中,不得不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及后来的斯大林模式。苏联这种带有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与马克思的更加自由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被道而驰。王亚南先生把中国古代官僚划分独立的阶层,奥威尔的《1984》也给我们展现了极权主义的可怕与绝望。如何保证“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马克思本人当然不能代表整个马克思主义,即使马克思也说过:“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实质上是反映后继者与原创者思想的不同。但是社会主义者必须解决:如何由社会主义过渡至共产主义?回溯历史往往不尽如人意。奥威尔的《1984》也为社会主义的变种——极权主义敲响了警钟,这是任何社会人,特别是社会主义者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三、和平改良的社会模式
还有一种改良主义的社会模式,大抵可以从英国的光荣革命算起。在资本主义内部的抗议与争取权利的斗争,比如宪章运动要求各项政治经济权利。以罢工、游行示威等手段政治上争取普选权、社会福利、取消财产限制;经济上改革薪酬制度、缩短工作时间、改变企业持股方式等。只有不断提高生產力加大科技创新方能提高生产效率,物质上先解放无产者。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标志着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束。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而马克思忽略了国家职能的转变——阶级社会向公民社会。波普尔就非常赞同国家调控的意义,例如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不一定会导致革命与社会主义,只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的意义是巨大的,由上个世纪的东德和西德差距可见一斑。福利国家也随之发展起来,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达到顶峰,至今趋于稳定。许多新兴产业发展起来,比如信息产业也是大工业时代所预想不到的。许多的剩余价值也转向第三产业,扩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广大工人阶级大部分也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者”,一般都有自己的住房、甚至汽车购买股票等。北欧的一些左派政党上台执政,很大程度上执行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应有的宽松、自由民主,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完善与发展意义深远。
四、历史照亮未来——中国的发展
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说:“如果社会主义有可能与个人自由相结合那么我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中国目前应当要有敢于超越左右之争的勇气。要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来看待,如果大家都是为了祖国好,那么很多方面是可以达成统一的、可以妥协的。比如理性、民主、自由、关怀…都是普遍的观点,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波普、乔姆斯基还是罗尔斯。
在今日普遍的资本主义世界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独树一帜。在改革十字路口上的中国,我想引用雅克·比岱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对于今日的中国,我认为问题在于要弄清两极中的哪一极将会胜出:权能还是所有权?对组织者来说,要驾驭资本家、并最终使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条件是:下层民众驾驭好组织者,这就排除了对组织的摧毁。并且,我假设,这种来自下层民众的驾驭意味着社会的和政治的自由团体的适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