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习支架,提升表达能力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架,顾名思义就是起着支撑作用的框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有效搭建阅读教学支架,则能有条理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写作特点,从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受到启发,通过模仿、借鉴、迁移等形式逐步掌握表达方法。结合学生乐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搭建了一些学习支架,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悟写作方法,促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下面以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在课堂学习中巧妙搭建学习支架,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搭建描写支架,领悟表达方法
  记叙文中常常运用环境描写来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渲染场景气氛、展现人物心理等,在课堂教学中搭建环境描写支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积极尝试运用这种表达的方法去描写生活中的现象。
  《那个星期天》主要描写了一个小男孩等候他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非常细腻地写出了“我”一天中的心情变化,对于这种情感的变化,作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用文字表现出来,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反映自己的心情。如“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是用晴朗的天气来表达“我”将要跟妈妈出去玩的快乐心情;“看着云彩走”是用云彩的走动表达“我”希望时间快点过去,母亲买菜快点回来的焦急心理;“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暗示了“我”的内心越来越失望;“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则表达出了“我”的内心已经沮丧至极。文中环境的变化正是“我”心情变化的体现。通过构建环境描写的框架,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我”的心情不同,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就会不同呢?从而让学生明白:在描写情感的时候,可以“情以物迁”,把自己的心情融入到具体的景物之中,在描写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感情。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心情不同时,看同一个景物是不是就有不同的感受。有个学生说:当我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心情就很愉快,傍晚放学时就会感到夕阳落山时的景色很美,风儿轻轻地吹,树叶在欢快地歌唱,花儿微笑着点头,周围的景色是那么的美。而要是考试考砸了,垂头丧气地走出校门,就会觉得夕阳涨红了脸好像在嘲笑我,风儿在低声地数落我,树叶朝我直摇头好像在讥讽我,连地上的花儿也在难过地看着我,其他学生也理解了以景表达情感的方法,说出了类似的情景。
  二、搭建事例支架,学习恰当选材
  为了使文章显得真实生动,课文中常常会列举一些典型事例来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搭建事例支架,让学生透过这些事例,更好地认识作者选材的目的与独具匠心,学习表达时应该如何选材的方法。
  《那个星期天》中为了说明“这段时光不好挨”这个中心句,一共列举了“我”为了打发时间而做的四个事例: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画报。让学生细读这四件事,并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思考从这些事例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体会我在等候母亲回家时一个人艰难地打发时间的孤独和惆怅。而母亲在一天中一直都是忙忙碌碌:买菜、翻箱倒柜、洗衣服,思考从这些事例中可以体会到母亲有什么特点?她为什么会这么忙?这么忙是为了什么?从而厘清作者所选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母亲因为生活的压力而不得不从早忙到晚。搭建事例支架以后,學生就会发现这些事例的选择并非是作者胡乱选取的,而是紧紧围绕表达的主题才这样选材的。我顺势请学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某件小事,说说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应该如何选材,如大扫除的时候,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写:擦窗子、抹桌子、拖地板等,学生豁然开朗,纷纷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来具体描写。
  三、搭建辩论支架,引发思辨交流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想,甚至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冲突,巧妙地为学生搭建辩论支架,让学生在辩论中掌握课文主旨,弄懂文中遣词造句的方法,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那个星期天》课文一开头就交代了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但是直到太阳落山,母亲也没有兑现诺言,母亲是不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呢?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个话题发表观点进行辩论。对于这个话题,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深切体会,所以大家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认为母亲不守信用是不对的,既然答应了孩子出去玩,就一定要说话算数,不能让孩子失望。有的说母亲不是不守信用,而是实在忙不过来,她一刻不停地在干活,实在没时间去照顾孩子。马上又同学又发表自己的看法:既然母亲这么忙,那么就不要答应孩子这件事。也有孩子说,母亲一开始以为是有时间的,后来因为“我”睡午觉睡过了头才没有带我出去玩。课堂上学生唇枪舌剑,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思维的火花不断地闪烁,体现了学习的智慧。课堂辩论巧妙地帮助学生把课文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辩论能力。
  四、搭建补白支架,巧妙迁移方法
  课文中有些句子并不全都直接写出来,而是采用留白手法,用省略号唤起读者适时的想象,或者在关键处戛然而止,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教学时将这些空白点搭成架子,恰当地填补这些空白部分,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同时,巧妙迁移课文写作方法,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那个星期天》课文中,最后当“我”失望至极,蹲在洗衣盆边伤心哭泣时,终于被忙碌的母亲发现了,她惊惶地将孩子拉入怀中连声说着对不起,母亲话语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躺在妈妈怀里流泪的我此时会想些什么呢?要求学生联系课文中作者一贯采用的内心独白的写法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设想接下去发生的事,可以谈妈妈对孩子的种种不求回报的付出,也可以谈自身的切身感受。例如,有学生这样写:母亲一叠声地说:“孩子,对不起了,我因为一星期只有一天的假,所以要做很多的家务活儿,今天没能带你出去玩,但是下个星期天,我一定安排好所有的家务活,一定带你出去玩。”我破涕为笑,和妈妈勾起小指说:“拉勾上吊不许变。”第二个星期天,妈妈果然实现了她的诺言,带着我到附近我所有想玩的地方痛痛快快地玩了一整天。也有学生这样写:我看见母亲一整天都在忙忙碌碌,没有休息过一会儿,所以我就原谅了妈妈,并给妈妈捶捶背,唱唱歌,让妈妈享受到儿子对她的体贴。这样通过对课文留白之处的补充,既提升了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又加强了表达能力的训练。
  搭建描写支架能促使学生领悟以景融情的写法,搭建事例支架能促进学生学会选择素材的方法,搭建辩论支架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辨,搭建习得支架能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这些学习支架已经成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些支架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索,逐步学会自主建构支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安市李堡镇中心小学(226631)
其他文献
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是这样的:老了的瑞恩在儿孙的陪伴下,来到了二战死难战士的墓地,敬礼,然后沉思,这时,影片就回到了五十年前的战场。  这部影片开头所用的方法便是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倒叙是记叙文叙述手法之一。恰当地运用倒叙手法,能刹那间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起到先声
期刊
初中语文课本中《陌上桑》这一首民歌,出现了“使君”、“府”、“小吏”、“大夫”、“侍中郎”、“专城居”等官职名。了解这些官职名,能有助于同学们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由于课本中对此未作出较详细的介绍说明,笔者在这方面作出具体诠释。  使君“使君从南来”、“使君遣吏往”、“使君谢罗敷”等句中的“使君”是什么官?“使君”原是汉代对刺史、太守(州郡长官,相当于现代的地市首长)的尊称。汉末仍沿用。如《三国
期刊
尴尬的成语故事  陈亦权    孺子可教:张良几次帮老人到桥下捡起鞋子,却又几次被老人扔回到桥下,后来他将鞋子恭恭敬敬地套在老人脚上,老人这才将《太公兵法》传授给他,张良后来就成了汉代名臣。  “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即便一辈子拥有《太公兵法》也注定一事无成,就像这位老人!”同学们说。  过门不入:禹在治水时,13年中曾3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孩子还在襁褓中哭;一次孩子刚学会喊爸爸;还一次孩子已长大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语文课程标准》)但长期以来写作教学的功利化。概念化,成人化,抄袭等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学生花大量的时间用在背“优秀作文”。模拟“优秀作文”上,写出的文章或千篇一律,或空洞无物,或
期刊
统编版三下教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语言精美、结构鲜明的诗意散文,其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从学情视角出发,我们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原始学情,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妙与生动,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体验和交流分享,逐步从单元训练聚焦到单篇训练目标。  一、整体把握,在逐步聚焦中夯实训练基础  统编版教材每一册单元中的语文要素看似各不相干,其实
期刊
动物短诗五首  张 炎    蝉    说了一辈子的话  却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鸽  作了一辈子的邮递员  到老的时候  还没收到一封自己的来信    蜂  拿了根枪就到处唬人  没了枪也没了命    狼  一生只作狩猎的行当  只要自己过得惬意  管谁哭爹骂娘    蜘蛛  苦心积虑 到处设陷阱  又有谁喜欢你的行径    农民工  刘 芝    怀揣美好的向往  把富裕的梦想装进简单的行囊
期刊
正所谓“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离不开写人”,对人物的刻画和关注,已然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着力关注的重点。为此,统编版教材编者在六下第三单元,专门设置了语文要素:紧扣人物的言行、神态,体会人物形象。笔者以这个单元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联系背景,洞察人物语言的弦外之音  人物语言是叩问人物心灵和形象的一面窗户,人物有着怎样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内心活动,都
期刊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它与语言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的需要,巧妙地借“问”思辨,激发学生问学意识,以问促学,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一、以问引思,激活思维张力  借问思辨首先需要激活学生思辨张力,让学生思维调动起来,这样才能为课堂思辨活动提供支持。因此,教师要善于借“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思维参与进来。如何以问引
期刊
《四季之美》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四季之美》是一篇以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简洁,富有韵味,尤其是作者那细腻而又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值得学生细细品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同时学习到作者描写景物,表达情意的写作方法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
期刊
微写作是针对学生生活阅历少、选材范围狭窄、写作心理障碍等诸多问题而兴起的一种独特写作训练方法,人、事、景、物、情、感等素材都可入文。“微写作”语言精练,篇幅较小,情感细微,切入点低,但所谓“微言大义”,微写作和常规作品一样有思想,有逻辑。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开展微写作训练以不断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呢?  一、细致观察生活,在生活记录中创作“生活微感”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初步骤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