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倡官员乘坐国产车,体现出国家高层对国家形象的重视和对汽车这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更大期待。而从汽车企业角度去看,如果单纯依仗国家高层的号召,并将进入公务用车市场作为一种必然的权利,那么就必然南辕北辙。
养尊处优的危机
中国自主品牌成为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一种专利,红旗品牌的出世就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公务用车,而改革开放初期,“红旗”、“上海”、“北京”吉普也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中国公务用车的代表。
这些自主品牌公务用车曾被赋予不同的身份与地位:什么级别的干部坐什么样的汽车,而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又是用严格的指令性手段来完成。尤其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物资都是国家统一调拨。作为重要物资,汽车更不例外。但也因此,自主品牌占领了公务用车市场。
虽然拥有了地位与身份,但自主品牌企业对其产品变换并不大。尤其是中国开始实施政企分开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后,一些单位成为了企业,政府成为了需求者。过去以计划经济指令联接在一起的供求关系,转而依靠市场为纽带。
当政府转变为需求者后,公务车市场需求发生了质的飞跃,带来的是对于汽车产品不断提高的呼声。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长期养成的行政化生产机制,很难对于政府多变的需求做出有效与快速反应。这直接导致,当市场涌现出更多竞争产品时,过去完全依仗“指令”销售的自主品牌一下子丧失了优势地位。尤其当日系汽车产品大量进口,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奥迪品牌产销规模不断增加后,自主品牌被迫从公务用车市场黯然离开。
从形式上来看,自主品牌被外资品牌从公务用车市场上挤走,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结果。但是从实质上来看,自主品牌的落魄更多是因为过去的“养尊处优”而导致了竞争力不足。
这种竞争力不足曾有直接的体现:红旗一段时间内停产,上海牌汽车干脆就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北京牌吉普虽然在公务用车市场逗留了更长的时间,但由于产品提升空间有限,只符合政府中低端的用车需求。
显然,国有汽车企业原来钝化的竞争机制,难以招架众多外资汽车品牌的冲击,无论是从品牌的市场号召力,还是汽车产品的品质与性能,都落入下风。
保护落后产能之忧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省份拿出了有力措施,将政府公务用车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许多汽车企业借此拿到了一些订单。
一汽集团红旗品牌重新规划后的第一步就是将目标对准了省部级领导干部用车,但是,这种对准,更多不是因为红旗品牌竞争力的提高所致,而是国家相关政策倾斜出的市场机会。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政策机会。
如今政府的政策导向虽然没有计划经济时代指令那么具有强制性,但仍会造成一些地方在公务用车采购时忽略市场竞争因素。特别是当某些自主品牌再次被赋予某种地位与身份之后,更容易让这种采购失去某种市场灵敏性。
忽略市场真正需求的政策导向可能会有致命副作用,自主品牌可能重蹈之前退出公务员车市场的覆辙。这不是危言耸听。
不仅如此,今天政府公务用车采购市场本已具有非市场因素,例如地方保护主义。在政府采购这一问题上,几乎千篇一律的是,当地政府公务用车采购的是当地汽车企业所生产的汽车产品。这种地方领导坐地方车的观念,并不符合市场竞争原则。
如果每一个地方政府都以保护的方式采购当地自主品牌产品,那必然形成市场割据的局面。市场割据的直接后果并不是军阀混战,而是各个自主品牌相安无事,衍生惰性,也助长了落后。
中国目前有100多家整车生产企业,许多汽车企业的产销规模很小。本来这些汽车企业应该在市场的竞争中被兼并或者淘汰,但采购市场将有可能养活这样一些落后的小型汽车企业。这些汽车企业也许就能寄生在政府公务用车市场上,依靠吮吸政府财政的公务用车采购拨款而存活。
这显然不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方向,更不符合政府提出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并培育大汽车集团的政策方针。
动力与压力
中国政府一直反复强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采购应向自主品牌倾斜,目的之一就是要做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政府公务用车采购将有助于改善自主品牌的品牌形象与地位。
不过,这个论断隐含的一个逻辑是: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品质必须不断提高,达到市场的真正需求,这就必须要让公务用车采购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政府作为需求者按照自己的需求采购符合需要的汽车产品,而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作为供应者根据不同需求,寻求自己的差异化市场进行研发生产。
目前,许多汽车企业都瞄准了高端公务车市场。但是,由于高端车型的政府采购市场需求量过小,而竞争的汽车企业又过多,从而造成这部分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形成红海市场。往后的演变则是,大部分汽车企业将会在这个高端公务用车市场的竞争中陷入困境,前期的研发生产成本因为没有市场销量而入不敷出。而那些将产品定位在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用车的企业竞争则更加激烈,更加大了汽车企业的失败风险。
其实,政府公务用车市场作为一个独特的市场并非整齐划一,也有着高中低的市场划分,也有着不同需求。政府公务用车市场与私人汽车市场具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即中级车市场的规模最庞大,高端市场与小排量市场的规模将更加狭小。因此,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如果希望将政府市场的份额做大,就必须制定符合自己的差异化产品或者市场策略。
随着中央政府对于三公经费愈加严格的管理,整个公务用车市场的规模将更加维持零增长的态势。在这样一个近乎饱和的市场中,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与产品策略就更为重要。
这种差异化不仅仅要体现在不同行政层级政府部门所购买车型的不同,还体现在不同职能部门对于汽车产品的需求差异化上。同时,企业也要对政府公务用车市场的需求特点不断挖掘与开发。
自主品牌只有不断挖掘新的需求,才能在政府公务用车采购新政策之下成长起来。而满足差异化需求的基础则是自主品牌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
(本文作者为汽车行业评论员)
养尊处优的危机
中国自主品牌成为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一种专利,红旗品牌的出世就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公务用车,而改革开放初期,“红旗”、“上海”、“北京”吉普也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中国公务用车的代表。
这些自主品牌公务用车曾被赋予不同的身份与地位:什么级别的干部坐什么样的汽车,而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又是用严格的指令性手段来完成。尤其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物资都是国家统一调拨。作为重要物资,汽车更不例外。但也因此,自主品牌占领了公务用车市场。
虽然拥有了地位与身份,但自主品牌企业对其产品变换并不大。尤其是中国开始实施政企分开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后,一些单位成为了企业,政府成为了需求者。过去以计划经济指令联接在一起的供求关系,转而依靠市场为纽带。
当政府转变为需求者后,公务车市场需求发生了质的飞跃,带来的是对于汽车产品不断提高的呼声。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长期养成的行政化生产机制,很难对于政府多变的需求做出有效与快速反应。这直接导致,当市场涌现出更多竞争产品时,过去完全依仗“指令”销售的自主品牌一下子丧失了优势地位。尤其当日系汽车产品大量进口,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奥迪品牌产销规模不断增加后,自主品牌被迫从公务用车市场黯然离开。
从形式上来看,自主品牌被外资品牌从公务用车市场上挤走,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结果。但是从实质上来看,自主品牌的落魄更多是因为过去的“养尊处优”而导致了竞争力不足。
这种竞争力不足曾有直接的体现:红旗一段时间内停产,上海牌汽车干脆就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北京牌吉普虽然在公务用车市场逗留了更长的时间,但由于产品提升空间有限,只符合政府中低端的用车需求。
显然,国有汽车企业原来钝化的竞争机制,难以招架众多外资汽车品牌的冲击,无论是从品牌的市场号召力,还是汽车产品的品质与性能,都落入下风。
保护落后产能之忧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省份拿出了有力措施,将政府公务用车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许多汽车企业借此拿到了一些订单。
一汽集团红旗品牌重新规划后的第一步就是将目标对准了省部级领导干部用车,但是,这种对准,更多不是因为红旗品牌竞争力的提高所致,而是国家相关政策倾斜出的市场机会。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政策机会。
如今政府的政策导向虽然没有计划经济时代指令那么具有强制性,但仍会造成一些地方在公务用车采购时忽略市场竞争因素。特别是当某些自主品牌再次被赋予某种地位与身份之后,更容易让这种采购失去某种市场灵敏性。
忽略市场真正需求的政策导向可能会有致命副作用,自主品牌可能重蹈之前退出公务员车市场的覆辙。这不是危言耸听。
不仅如此,今天政府公务用车采购市场本已具有非市场因素,例如地方保护主义。在政府采购这一问题上,几乎千篇一律的是,当地政府公务用车采购的是当地汽车企业所生产的汽车产品。这种地方领导坐地方车的观念,并不符合市场竞争原则。
如果每一个地方政府都以保护的方式采购当地自主品牌产品,那必然形成市场割据的局面。市场割据的直接后果并不是军阀混战,而是各个自主品牌相安无事,衍生惰性,也助长了落后。
中国目前有100多家整车生产企业,许多汽车企业的产销规模很小。本来这些汽车企业应该在市场的竞争中被兼并或者淘汰,但采购市场将有可能养活这样一些落后的小型汽车企业。这些汽车企业也许就能寄生在政府公务用车市场上,依靠吮吸政府财政的公务用车采购拨款而存活。
这显然不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方向,更不符合政府提出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并培育大汽车集团的政策方针。
动力与压力
中国政府一直反复强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采购应向自主品牌倾斜,目的之一就是要做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政府公务用车采购将有助于改善自主品牌的品牌形象与地位。
不过,这个论断隐含的一个逻辑是: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品质必须不断提高,达到市场的真正需求,这就必须要让公务用车采购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政府作为需求者按照自己的需求采购符合需要的汽车产品,而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作为供应者根据不同需求,寻求自己的差异化市场进行研发生产。
目前,许多汽车企业都瞄准了高端公务车市场。但是,由于高端车型的政府采购市场需求量过小,而竞争的汽车企业又过多,从而造成这部分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形成红海市场。往后的演变则是,大部分汽车企业将会在这个高端公务用车市场的竞争中陷入困境,前期的研发生产成本因为没有市场销量而入不敷出。而那些将产品定位在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用车的企业竞争则更加激烈,更加大了汽车企业的失败风险。
其实,政府公务用车市场作为一个独特的市场并非整齐划一,也有着高中低的市场划分,也有着不同需求。政府公务用车市场与私人汽车市场具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即中级车市场的规模最庞大,高端市场与小排量市场的规模将更加狭小。因此,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如果希望将政府市场的份额做大,就必须制定符合自己的差异化产品或者市场策略。
随着中央政府对于三公经费愈加严格的管理,整个公务用车市场的规模将更加维持零增长的态势。在这样一个近乎饱和的市场中,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与产品策略就更为重要。
这种差异化不仅仅要体现在不同行政层级政府部门所购买车型的不同,还体现在不同职能部门对于汽车产品的需求差异化上。同时,企业也要对政府公务用车市场的需求特点不断挖掘与开发。
自主品牌只有不断挖掘新的需求,才能在政府公务用车采购新政策之下成长起来。而满足差异化需求的基础则是自主品牌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
(本文作者为汽车行业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