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的时光(外一题)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zd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被鸟鸣声唤醒的,一声,两声,一只,后来又来了三两只,它们的鸣叫声或长或短,漫进木窗的光,也一点一点洇亮,继而有开门声,继而有清而安的脚步声。一个弥漫着安逸气息的清晨就这样来了。
  洗漱完毕,沏上一杯上好的茶,放在靠窗的烟旧色木桌上。时间还不到早上七点,风,习习吹了进来,一层柔曼的纱窗帘随风飘起。我坐在沙发里,很久没有过的轻松的状态。一书、一笔、一茶、一壶。这是我此在生活的全部,一切俗世的声音与物象都被过滤了。书让我与智者对话,笔让我随时可以将翻飞如蝶的思绪凝固下来,茶让我明目、清神,青花瓷壶让我觉悟到另一种雅致而脱俗的生活。早晨的巷弄里还是安静的,偶尔会有几声同里镇上的街坊邻居照面后的闲谈,他们的声音脆亮,顺着声音的肌理,我依然能觉出这座古镇给我最本真的印象,它是安逸的。
  所居住的客栈叫水筑居。这是苦觅后而遇到的,不是偶遇,我是下午二点左右从周庄古镇赶到这儿的。我痴迷一切古镇,仿佛一条自在的鱼,在古镇绵长而婉丽的河流里徜徉,最终发现自己,也发现古镇。这是第二次来到同里,第一次与之照面是匆匆一瞥,但那一瞥已是自我意识到,某日我将会再次来到这座古镇。现在,虽是三月,还不是繁花盛开的时节,不过这春日暖阳,有些媚的阳光照在古镇南入口的牌楼上,我已是如梦中醒来,自己真的是第二次与之相见了,我们默然期盼了一年半的光景,就一对相思者而言,这是漫长的时光。我要将自己的身心全部与之融合,在这座古镇度过三天。我一边安详地走着,那些曾匆匆一瞥的风物、景致,依然在那,它们倚楣泊岸,仿佛伫守多年;一边寻觅着客栈。一家又一家客栈被我婉拒,我仿佛一个痴嗔之人寻觅爱人般,要寻到那个气息与自己相通的地方,时光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珍贵的,不管他是华光灼耀的少年,还是两鬓白发的岁暮之年,我不会将时光仿佛一个俗世里的暴发户随便抛掷钱币那样抛掷,于我而言,时光是无比珍贵的。好几家客栈,要不简单到像一个粗俗女子还未施一妆就示人样,要不就端出一副华贵的姿容,这些我都不喜欢,它们让我在这个古镇仅存一种寄居的感觉,好像我的身心已俗成一物件,寄存在这座古镇两三天而已,它们依然会让我的灵魂徘徊、游荡,我的灵魂需要返乡,需要与一切所见的物象形成一种对话,因为彼此心气相通,甚至不说,就将日子过得美好,将时光流淌出如莲花瓣,我需要一种归家的感觉,不管饥与疲,回到客栈即是归家。我走进水筑居时已是夜晚近八点了。这条巷弄叫尤家弄,它是安谧的,深巷里那些高悬的红灯笼,加剧了这种静谧感。就是循着这种让我心动的静谧,来到水筑居。这是我喜欢的居所,一切都是原封未动的,老式的窗户,木质窗框的做工有些粗糙,二楼屋檐挑出少许,目光能轻盈地看到一楼的瓦楞,翘檐下一盏古旧红灯笼、烟黑的瓦、窗、木柱、楼板、楼梯,一切是寻常百姓家旧时光气息,不张不萎,是我喜欢的恰如其分的气质。房间不大,却于窗台下设有一个地台,铺席的地台上有茶几、沙发、两张红底杂白花纹的棉垫,一张烟灰色桌,或盘腿席地而坐,或慵懒在沙发里,都随心所欲。一切都是木质的,木质的物什总是带着其他东西未曾有的温润、仁讷感。床,木质的,两边的床头柜是木质的且泛白着岁月的痕迹,床上方一帧巨幅画是烟雨清丽中的江南水乡,它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屋脊线、粉墙、静泊于家门口的小舟。这幅画让我即使静坐窗前,也依然能将同里纳入视野中,让自己再一次细细品味这几天的时光。
  同里的時光是安逸、恬静、幽雅的,一切风物与人事,都泛出这样的时光光泽。古镇是由三条东西走向和两条南北走向的河抚慰着同里人家的居家梦想,这使得这座千年古镇家家随河而筑,户户倚湄而生。南北走向的河,直而宽,这两条河与东西走向的河构成一个规整的“口”字状,古镇三座名声大振的古桥,有两座就静卧于其上,一座叫太平桥,另一座叫吉利桥。富观街就依着河将同里变幻出另一种美:素雅而婉丽。这条街蜿蜒而美,河、粉墙、错落有致的屋脊线、蓝天,徜徉时,一步一景,让人讶叹。另一座名闻遐迩的古桥长庆桥就与太平桥、吉利桥,相望地静卧于河上,北边接通富观街,与那幢崇本堂凝视。这里呈现着安逸的生活气息,在这种安逸里又有让人饱受俗世的温暖。我喜欢这种状态。在水筑居居住的日子里,我瞬间就可以从孤坐中来到这个温暖的所在。一个人的心灵,总是需要不同的滋养,有时需要宁静、安谧,在宁静与安谧中,自己与自己凝视;有时,又需要一种在温暖的俗世生活中,际遇共有的灵魂旗幡。转换随性就恬然,日子就是好日子,自由的力量从慌乱、市侩戾气挟裹众生的尘世中返身回来。哲学家怀海特的话,清晰起来:自由的本质就是目的的可行性。自由的力量,在于它不仅仅是支配或控制的力量,相反,它是自我建构的力量、决定的力量和目的统一性的力量。他的话给我温暖与力量,在这座千年古镇,我建构了我此在的人生。我常徜徉在河边,或坐于一碎花扎染青花布的茶桌,松慵地坐在木椅里,沏上一杯茶,看阳光一点一点把这座千年古镇照亮,看阳光一点一点又退去,将古镇另一副宁静、恬然的面孔交还给这座古镇。在清亮的早上,我听着或长或短的鸟鸣声,看晨曦漫上瓦楞、树梢,将悬于门楣上或屋檐下的红灯笼,一点一点洇得更红更亮,最后与生活红在一起,而此时,我就坐侍在吉利桥上。这是同里一座极美的桥,它的拱券与倒映在宁静河面上的拱券,构成一个圆,一个纯正的圆,从这儿总让人领略到生命中的某种隐喻。吉利、太平、长庆,三座建于清代前中期的古桥,三足鼎立,将这座古镇安逸的恬适的梦境安安稳稳地承托。这座古桥精致古朴,南北各有一对桥联,桥北联:“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双峙映双虹。”上联道尽了它的美,下联又一句吟咏三桥。
  在熹微中,立于吉利桥上,身子自由地南北转,这是感觉同里最好的位置,待感觉渐渐虚化,则是一种全然的融入,连自己都惊讶。我站在桥上,北望,左边太平石梁桥与右侧的长庆石拱桥,一并映入双眼。蓝带般的河水静静地泊在眼前,雅致而婉丽,它泛起涟漪时,古镇似乎从梦中苏醒。一只船过来了,橹音寂籁,让人一下子就从生活中感知着某种融于其中的理念,使生觉出某种意义。对面蜿蜒的富观街上,素雅的同里女子噗噗地走着,她们踩在粗朴的街道上,缓缓地过来又缓缓地过去,一副安然的神态。慢慢地,一天的日子在安逸中到来。我自由自在地转身,南望,笔直的樟树穹顶,河两岸的粗朴的茶帐,望不到尽头的红灯笼,小船次第过来,静态中的动,或动态中的安静,让人品出这座古镇独有的美。   河、小径、古巷、古道、古树、古桥、古宅……依旧是这座古镇美的元素,它们一如其他古镇,是识读的标签。不过,比之其他古镇,同里的骨子里就是漫浸着安逸的气息。几千年前就是如此,哪怕阡陌巷道泥泞不堪,它仍然是那副神情。它的早年就叫了一个令人艳羡的名字:富土。先秦已成集市,隶属会稽郡吴县。唐时改称铜里。宋代在这里设巡检司,镇子将旧名“富土”两字叠加,上去点,拆分为“同里”。像一个人一样,气质一旦形成,不管历经怎样的岁月沧桑,眉宇间的气质不会随华衣或素简而变。
  安逸终归是人人追求的,这是人的天性使然。那些至今依然静立在古镇街巷的一幢幢深宅,甚或那些普通民宅,它们都是追求安逸的结果,一座集镇能给予苍生这样的美,这是多好的福祉。最西端那幢雅致的明代深宅耕乐堂,与我一屋之隔的嘉荫堂,长庆桥头的崇本堂,甚或那低眉内敛的陈御侍府,名闻遐迩的退思园……都是向往着同里,追寻安逸的最后生命时光而来,只不过有的追寻者,确凿无疑地是实实在在追寻到了,他们坐于自己的亭台楼阁上,安安静静地欣赏着这个河流纵横、街巷蜿蜒深幽、微风轻拂、花草摇曳的镇子,将若干个春秋的生命时光,仿若寒冬过去暖春自然而来样地在这方福祉开得春花烂漫;有的却最终没能享受到安逸,但那不是这座千年古镇的错。
  我再一次迈进退思园,在同里的三天时光里,我两次迈进退思园,差不多将五六个小时的时光,仿佛安顿一块璞玉般轻置于某块岩石或某种靠椅上。这是一处美的所在,而更美的是,让一个旅人能从眼前美丽的风物上,将目光一寸一寸进入人性的深幽处,看到比之眼前风物更美更深邃更令人凝神沉思的风景,它们将人由物性升华到神性。
  退思园是内敛的,大门窄小,没有豪门的气象,院墙不算太高,只是由西向东一溜一二百米长,稍微靠近它仰望,烟色瓦楞构成的天际线横贯眼帘,气势依旧让一个行家看出少见的气度。其实,退思园的门面再怎么竭力掩饰,也难掩其满园欲胀的豪气。时间仿佛一把筛子,终究把一些东西留了下来,一百多年的时光河流淘汰不知多少风物,但退思园却如一珍珠水落石出,它获得太高荣誉:世界文化遗产。投射其上的时光,也因之闪亮,让人觉得光阴的不朽。在这座江南园林宅第中,时光的纹理让人看得清清楚楚,人们对这座江南园林的每一建筑,都仿佛了若指掌,似乎每一个到这座古镇的人,都会踏进它所指向的时空。退思园有别于江南古典園林,别的大多是在南北纵向主轴上建筑气势非凡的厅堂,多进多天井,震慑人心,然后在主轴两边再施建亭台楼阁或精致园林,木渎古镇上的羡园即严家花园是如此,就是同里镇上耕乐堂同样如此,这个园却是并列横向布局,由西向东依次为住宅、庭园、花园,住宅又精致地分外宅与内宅,外宅则为退思园最西,它的南北轴线上仅有三进两天井的厅堂建筑,让看过太多豪门宅邸的人,觉得几分侷促。内宅是一幢已有外来文化气息的南北两楼组成的走马楼格局。庭园是迎宾待客区,它之东就是退思园精华所在,这座花园所有建筑都是贴水建筑,小巧精美。在退思园,能让人欣赏到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又能赏琴、棋、书、画。倘若它真为一个雅士拥有,那就是真正的天堂了,逸秀山川、潋滟湖光,在这也是应有尽有,让一个文人雅士在阅读圣贤中,将有些疲乏的目光在眼前美景中再次清澈,那自然是人生极美之事。可惜,它的主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雅士,甚至连文人也算不上,他是一个被弹劾回归故里的三品官员,他的名字叫任兰生。
  深邃如钩的目光,在与退思园每一风物一一照面时,能一点一点深入历史的岩层深处,将尘封的历史一点一点还原,这是退思园的美。这恐怕是退思园园主任兰生自己也无法料到的。这个一八三七年的生人,他早期为官,是博得一片赞誉的,历史也为之记载了一笔。他二十一岁加入皖军,六年后就为正五品官员,此时,他才二十七岁,风华正茂,三年后又升为正四品,也才三十岁光景。这之后,任兰生他兴水利、浚河塘,还募捐白银十万两赈济河南流入安徽的灾民,民声不错。四十岁时担任安徽凤颖六泗兵备道,三年后代理安徽按察使,官居正三品了。三年后遭大学士周德润弹劾,最后在他的一些同僚的帮助下,得以免于死罪,归于故里。不管所营造的宅园如何精致富丽,安逸的雅致情怀,恐怕早已遁迹了。坐于这方退思园任何一隅,恐怕那颗心都是怦怦直跳。
  任兰生何以被周德润弹劾?《清史列传》对此有记载。文字有时比刀枪厉害多了,刀枪之事如果不被文字粘附,刀枪才是真正恐怖的,但有文字黏稠,刀枪有时就得小心谨慎,除非持刀持枪者已把自己由人降属于物。“盘踞利津,损公肥私”,这就是周德润弹劾任兰生的理由。我在历史隙缝中还见到一说,任兰生“镇捻不力”。总之,任何一项都可以免去他的职务,而后一项则是死罪。慈禧见到周德润弹劾奏本,心里十分恼火,她是信周德润的。我在退思园踱来踱去时,这些历史人物一个个突然间奔突在我的眼前,说实话,我钦佩这个一介书生。周德润秉持他的浩然之气,弹劾了一个个呼风唤雨的人物,将一个时代的轨迹一点一点校正。有时,在一个污浊气浓烈的官场,这种品格要守正是何其不易。也许,这个书生已持抱“舍生取义”的儒家人格信条吧。慈禧立即下诏,令任兰生进京。左宗棠与另一大臣彭玉麟飞书于慈禧的诏令到达前送到任兰生手上,那是免死的锦囊妙计,教他不管慈禧怎样动怒,都称是。见到慈禧,任兰生扑通一声跪地。慈禧连连质问,任兰生连连称是。慈禧果然气得一时语停。俄顷,大斥:你说该怎么办?转机终于来了,任兰生说:只求退而思过。左宗棠见机开脱:那就让他去思过吧。顶戴花翎肯定是被摘去,但头在项上。归乡前,彭玉麟又特地给他送去一副对联: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
  这个退思园园主怀揣着这副人生至宝回到故里,这年他四十七岁。他一心一意营造他的心憩之地,两年时间花费十万两白银。他将名字叫退思园,并将“退思园”匾悬于西宅二进大堂。名字取《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不过,他是说说而已,他难有安逸的心,继之而来的就难有“退思”。一个俸禄并不高的官吏,却于两年间花十万两白银造舍,周德润所弹劾之事不是坐实了吗?不贪不损公肥私,那个袁龙设计得再好恐怕也是一张纸而已。一个被弹劾官吏,在宅园还建些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仪厅,哪有安逸享受生命时光的心。尽管在“菰雨生凉”轩,他将彭玉麟的对联悬于轩柱,但他坐于榻椅上,凝视对面古朴素雅的退思草堂,是否有一丝素雅之心随湖中涟漪漾起,不得而知。   退思园建成两年后,园主就彻底地离开他营造的园子。
  一切福分最终来自于自身。一生为理想奔走世界的陈去病,倒是切切实实地在他的故居孝文旧业,安享了他生命最后时光,应该也是安安逸逸的,坐于宅院的窗前,眺望着河浜对岸的南园茶社,在那个同里人舒心惬意呷茶听唱的安逸场所,他却与同道柳亚子等发起成立“南社”进步文学社团,宣传反清反封建的革命理想。倥偬一生,也值。他最后安逸在自己精神的殿宇里,直至生命的灯盏萎蔫。
  夕阳暖暖地照在宽敞的河面上,我站在古旧块石的驳岸边,望着对岸的南园茶社,一帧一帧画面越过思绪的河荡漾过来,我似乎掂出眼前河与岸的不同意义。我往我的居所返身,不慌不忙地来到明清一条街。时光在这里,尽现同里安逸的本色,即使是那些脚步有点匆促的背影,但依然能让人嗅出安逸的气息。
  我特别喜欢这种味儿。尤其是从退思园从孝友旧业里走出来时,总能觉知出明清街、富观街、吉利桥两旁茶肆的生活。
  在同里慢度安逸的时光,与同里与己都有关。
  暮到枫桥
  我来到枫桥,暮气正渐渐地笼了起来,远些的高楼、房舍、树木都若隐若现,近些的人或物也开始模糊起来。不是一种下意识的行动,是行为本身使然。我在木渎古镇徜徉完后,时光已指向下午近五点,这是早春的时节,夜晚的寒气仍然仿若寒秋或冷冬,而雾气却比之秋冬浓重得多。在孤旅中,我可以绝对地主导自己的任何行为,我决定朝下一个古镇走,喜欢感受体验近乎羁旅中的任何迥然不同于前一刻的生命与心灵。
  在寒山寺的江村桥上,人们开始从枫桥古镇出来,薄霭仿佛一块被风吹乱的帛纱在人与物中飘飘忽忽。我站在那座古朴的泛着岁月沧桑光泽的石拱桥上,拱桥最高处的石块已被时光打磨得溜滑,浑朴的石栏也让人感知着时光,静思着这个世界匆匆的脚步时,满眼一打量,时光仍停留在这儿,它们不言不语。我立即被一种唤作古意抑或乡愁的东西打动,静立桥顶,只远望着已渐隐于暮色的河、与此刻光阴浸印于一体的街、远处泊岸的船只,旅人从身边而过,仅若一阵风。
  我最后还是决定从铁铃关进入枫桥,这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进入历史时光的关口,更为主要的是铁铃关的过道与那座闻名千年的枫桥连成一体,在那里徜徉或踽踽獨行,会全然幻化成徜徉在历史的甬道。仿佛干枯的藤蔓已爬满了铁铃关古老的城墙,在那个烟黑色的翘檐下,城墙上几面旌旗迎风招展,仿佛明朝的守军正奋守着家园,抵御着倭寇。古藤、古城墙、古道、古桥、古运河,还有那个故人,一切让人乡愁泛起的物事,都聚合在此。我踽踽独行在铁铃关的甬道,历史深处的时光还暗朦而幽邃地泄在石阶上,那玄色的光点引导着我一步一步朝时间的阶石,一级一级往上走,我的步子正谐调着历史的节拍,凝重缓慢,最后与历史成为一体。终于站在了枫桥上。此刻,这个世界仅我一人,我似乎可以从从容容地与时光中的一切物事照面,带着历史的况味。我是从明朝的时间巷道切入进来的,上行,朝着时间的原点走,我可以回眸元、宋、唐隋、北南朝、东晋、西晋,目光与思绪在这座枫桥上最后止于橙黄色山门的寒山寺,而下行,循着明、清、民国,又悠然止于此在。仿佛一个时间的轮回。但这个轮回里,时光已不是原先的时光,而是带上了我的情感与凝思的目光。
  立于这座千年古桥上,巨大的高起的拱顶,让我仿佛立于时间之上,我可以俯身凝视着时间的每一个细节。已没有一个旅人,不知他们所终,我环顾着,即使暮色已愈来愈围拢过来,我依然尽目力去张望。在这个特定的时空,我想起了英国那个叫罗伯特·麦克法伦的作家,他的《古道》冗赘,但有句话让我思索:来到任何一处有历史感的风景,有两个问题我们要问,当我身处此地,我知道了什么,这恰恰又是我在别处无法知道的;接下来问,虽然是徒劳,这个地方知道些我的什么,恰恰又是我自己无法知道的。这话使我心神明亮起来。我思索眼前的物事。这座拱桥的东侧,遥远处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的苏州,京杭大运河上的舟船的哒哒声,声音时而短促时而远长,而桥下即是古运河,它在外围是开阔的,仿佛一个八字形,而内围窄小得多,但在桥墩处却仿佛是一个葫芦的底部,水在此形成一个河湾状,静谧的,然后,水流静静地流向另一座千年古挢,那座桥叫江村桥,与橙黄色的寒山寺山门对望一下,就又走远。这座枫桥在那个唐代诗人张继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诞世之前不叫枫桥,而是叫封桥。这是俗而实用的名字,让每一个匆匆羁旅者,至此或许就将泊上自己的一叶扁舟,暂且卸下生命途中的所有疲惫、负累或是惊悚。在暗寂的夜里,只要封上这座桥,桥里就是另一方世界,那是旅人短暂的安床。但很多东西,即便一个已被时光抚捋千年的什物,当某一种情感沉淀于人们心中后,什物的命运与称呼都将发生无法逆转的改变,张继的厚重乡愁,终于把尘世中的人们击中了,仿佛许久未弹的琴弦,于他的千古绝唱诞世后,清脆幽亮地响了起来,弥漫着浓重古意的音弦,持久而绵长,人们终于抛却了一个称呼的实用旨趣,而用上了黏稠着绵绵乡愁情怀的名字。
  暮色愈来愈浓重了,先前明亮的一切什物都被它收了起来,我走下枫桥,缓缓地左转过来,我看见张继穿着一袭长褂坐在那,头微微后仰着,显出无奈的愁容。我的喉头突然涌起一股东西,它在那奔涌翻滚,我的双眉由舒展而紧蹙起来,目光凝滞,我们互相望着,时光仿佛停止了,最后有泪从我眼底滑落,我等候这个故人已是千年。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黄昏,而且暮霭沉沉,大地上的一切都恍恍惚惚,白天该明亮的东西此刻都模糊着,而夜晚该幽亮与寂暗分明的东西,此刻也犹犹豫豫,这样的时分,本就无端地使心绪带上忧容,又更是遇上独自泊舟千年的羁旅者张继。已没有一个人在我们周围踱步、杂走,我孑然一身来到枫桥,仿佛就是一次乡愁羁绪的朝圣,我需要一次这样的朝圣,没有任何人打扰,而此刻则是天赐,无人,只有我与张继相互凝视着,仿佛互相都是愁绪难解,都兀自后仰着头,眼睛里都布满着乡愁。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久违了的心灵状态,那些曾经熟悉的生命记忆,在尘世的喧嚣中都被噪得无影无踪,自己在尘世奔走,仿佛仅是一张皮囊在翻滚,现在,它终于弥漫在我整个心空,仿佛眼前的暮霭。   眼前的张继,他奔突疲惫的身子终于安静地在这休息了千年,他依然着那一袭长褂,左衣领斜斜地搭在右衣领上,诗人的况味,下摆将整个身子笼住,右手随意地搭在膝盖骨上。他的身姿是洒脱的,有种对人生与仕途的桀骜不驯,那是一个士人的神情与气质,满脸却是无法敛住的乡愁,回溯在这个时空之前,他在那叶扁舟上是惊悚的,这个唐天宝年间的进士,仕途本来就黯淡,又逢上那个安史之乱,南下避难的滚滚洪流挟裹这个文弱书生,他甚至于苦撑一叶扁舟的力气都没有,但他撑了,一路上,老天挟裹着他不尽的无奈,他于惊惶中兀自离开中原襄阳那片家园,任河流的内在驱向将他带走,那个寂寥无声的黄昏或许同样暮气沉沉,远处漆黑一团,黑暗终于吞噬了这个书生的最后一点勇气,他正好来到这座孤寂的封桥,一片静谧的河湾,他停了下来,将那叶扁舟泊于岸边。深秋的黄昏已是寒气逼人,他倦于小舟上,时光将寒冷一点一点带来,更让他内心寒彻与温暖并存的是那分乡愁,浓稠地填塞了他整个心。辗转反侧,小舟摇晃,啪啪的涟漪拍岸声,那轮弯月不知何时突然坠落了,大地一片沉寂,乌啼声骤起,张继突然紧了紧身子,寒彻如潮袭了上来。月落、乌啼、江枫、渔火,这一切已勾起他的思乡之绪,不远处的寒山寺的钟声又一声一声划破寒夜,此时,他只得用一首诗来述说这分情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个唐时的诗人,可能连他自己也无法料到,这首本来是写尽他羁旅中那分无法排遣的浓酽乡愁的诗,会一直紧紧沾黏着他之后的时空,他的乡愁让一千年的时光甬道,密匝匝地排列着一个个仿佛朝圣者来到此处与他凝视。封桥,因他改名为枫桥了,寒山寺因他,那一声声夜半钟声才幽幽地传到整个寰宇,以至于在岛国日本,几乎是复制了枫桥:寒山寺、钟楼、枫桥。一部浩瀚的中国文学,仅《枫桥夜泊》在这个岛国妇孺皆知、皆诵。
  在一个孤黄灯盏亮着的夜晚,我读到张继托孤挚友刘长卿的《哭张员外继》,“故园荒岘曲,旅榇寄天涯”。对着孤灯,仰天长叹。刘长卿与张继同为天宝年间进士,也是仕途坎坷不平者,下狱过,两次遭贬谪,又同样是以诗抒怀的,就命运与情怀,他们都是惺惺相惜的。“旅榇寄天涯”,這是人生何等的凄怆、寂寥、悲苦。在苍苍茫茫、无法预知的生命旅行中,天涯即是他生命的归途,一口空落棺木,如影随形。故土,何时可以让他重新捧上一抔,他无法知道,他知道的只有不尽的绵长的乡愁。
  旧时乡愁,越过长长时光隘道,击中今人。
  我从几百里之外的地方,一路走来,就是寻找灵魂返乡的归途,寻觅那分乡愁。我凝望着已完全被暗寂笼罩的这位唐时诗人,奔突的无可安放的灵魂现在妥妥帖帖地安于此处,我抬眼望着听钟桥畔的翘檐木屋,檐下一盏红灯笼牵人心魂,“江枫渔火,枫桥夜泊”的字样,将那分浓稠的乡愁永远高悬在那。
  寒山寺、大钟苑、普明宝塔、惊虹渡……它们都一一在心空拂过。唯那“江枫渔火,枫桥夜泊”字样的红灯笼一直高悬。
其他文献
炊烟在天井的上空飘散着,沉寂了一天的老台门重又喧腾起来。  老台门在解放前属一个姓马的小财主所有,故又叫马家台门。五个大小不等的天井,把十多户人家串了起来。房子是明清建筑,采用木材质,踩上木地板上楼,咯吱咯吱的声音里,脚步会慢下来,慢出岁月静好的慵懒。马家有后人住这里,粗看是看不出来的,仔细看,看他们的衣着、谈吐、举止,就可以一眼把他们捞出来。老台门尽头有个大园子,枯草丛生,乱石堆砌,如一片被弃的
期刊
一  多地偷了饲养场的一个灰铲,拿到他大爸的木工房去改兵乓球拍。灰铲是硬杂木做的,有泥匠用的灰托那么大,用了好几年连个疤都没有,就像是铁板做的。  多地号上这把灰铲很久了,一直没敢下手。  他把灰铲锯小了一圈,还是不像个乒乓球拍。他把它锯得齿齿刻刻的,跟狗啃过一样,一点不平整。还有握手的把,也太长了点。  大爸死了快一年了,木工房里还有股叶子烟的味道——混杂着沤火灰的味道。  多地正在一点点地很有
期刊
1  我和师傅无聊地坐在落地窗前的地板上,呆看着不远处那片苍郁的山林。那里有几只白色的飞鸟点缀着那深绿色的底子,阳光洒在它们白色的翅膀上,愈显得耀眼。当它们收敛翅膀隐没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里,如同雪花飘飘融浸大海。  环视这所房子,它有很大的落地窗,可以包容进大块儿的阳光,如果是在黄昏,则可以在窗前欣赏落日。假如和一个姑娘并肩坐在窗前看落日的余晖,映红彼此浮着淡淡微笑的脸,那应该是一件很温情浪漫的事。
期刊
诗的阅读,是一个个体被引入诗歌内部的过程,而诗的解读,则是一种主动的探求,探求一个灵魂裹挟着生命无限飞升的过程。  好的诗句,无一例外是通神的,至少深怀有通神的精神气质。因为诗歌除了是“语言的炼金术”以外,更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皆是被神明所拣选的结果,这样的结论并非是武断,而是勇敢。如果诗人是诗神的选民,那么无疑诗人的精神也由此愈发凸显出使命的意义与尊严。好的诗歌是离心脏最近的剑,一出鞘,就
期刊
她是我奶奶娘家的远房堂姐妹,后来又嫁到了同村,一直相交甚密,按辈分,我们尊称她为:老姨婆。  按推算,她应该是出生于1920年前后。那时女子多不识字,她毕业于临海师范。知道她的人都说,在当时,她可算个人物。  据说,年轻时,她是个美女,她的丈夫生性懦弱,胆小怕事,却曾参加国民党军队,八年抗战期间,在云南的战场上,出生入死,侥幸在日寇刺刀下逃生,当他历尽艰辛回到家时,父母早已亡故,家中房产早已被偷觑
期刊
1  很久时间没回乡下老家,这天早上,我刚起来就接到二弟的电话。我怎么也不敢相信,那件事情是真的。尽管事实的确如此,但当二弟给我在电话里说清一切的时候,我依旧在质疑。七年前,村里就有人遮遮掩掩说着。我一向反感风言风语,愈是反感愈是听到的偏偏更多。兄弟们世世代代在那片土地上翻滚,实际上我早就习惯了那一切。听人笑话看人热闹,似乎成他们唯一的消遣方式了。  二弟的两个儿子在县城读书,学习成绩并不好。加之
期刊
杨东标先生的纪实文学《如意之灯:“世界搬运车之王”储吉旺传》洋洋40余万字,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地记录了储吉旺超乎常人的传奇人生。这一个个小故事,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起了一条特别的项链,这便是一个普通宁海企业家、慈善家、作家、艺术家“多重角色”成功的典范,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造就的一个“弄潮儿”的缩影。  诚如东标先生所言,为当代人写传立记,是一件非常“高难度”的创作项目,稍把握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当
期刊
十余年前一个春雨潇潇的夜晚,在杭城北部的纯真年代书吧,调酒师小王能分辨十多种鸡尾酒的味道,却始终无法弄明白一件两千五百年前供女性专用的青铜酒器会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当天媒体刊出的重要新闻,诸暨当局花四十万巨资复制的吴王夫差盉,据称日前已从上海博物馆安全运抵当地。而我之所以同样对此怀有浓厚兴趣,对文物的爱好肯定是一个方面,但主要吸引我的恐怕还是有关此物主人的联想与绮思吧。尽管从镌刻于器壁面“吾王夫差吴
期刊
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从《祖先与小丑》《深蓝》这些作品中,确实可以判断雷默是一个已经达到了相当艺术水准的作家。《深蓝》中写到将要远行的儿子,隔着船窗无意间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一个儿子在远处看着自己的父母,父母也知道儿子在看自己,那种站在远处遥遥相望的感觉极具人生况味,从语言、细节、场面等等可以看到,雷默作为一个小说家极具小说家的心思。他对于我们生命中和生活中那些最基本的东西,血缘、情
期刊
《火溪·某年夏》整体上属于一篇生态小说,全篇指向一场因生态被破坏而导致的“自然”灾难,出没于小说中的几个主人公在这场灾难中丧生。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悲怆、悲愤意味的故事,阿贝尔能够压得住“火”,一条条线索、一个个人物,不慌不忙地向“中心”汇集,当所有线索(人物)凝结成一团时,用残酷的、灾难的方式强行“切”开,故事戛然而止,叙述语调冷静客观,叙述节奏不疾不徐,显示出强大的叙事耐心和信心。  小说以“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