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审美意境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古汉语代表作品中《世说新语》为切入点,对书中语言的审美意境和美学表现作为研究重点,深入分析该部作品中凸显出的任美意境和美学意义,以期对中国古代文人及古典美学的存在方式和审美意境进行剖析,完善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审美意境研究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古汉语;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这个时期更是我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段时期,代表性的文学题材层出不穷,其中,《世说新语》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笔记小说,主要以人物言谈轶事为主。在这个时期的人物美学成为我国古代整个历史文化长廊当中最为有特色的美学代表之一,而这部作品中的语言审美意境在中国整个文学历史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成就和价值,我国很多知名文学者对于《世说新语》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通过该书中语言方面的具体情况来剖析整个历史时期内的时代特点和审美意境就显得非常有价值。本文立足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内在价值,以《世说新语》中的语言描述为研究内容,对语言中所折射出的审美意境进行论述,以求更好地了解在我国汉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语言本身的审美意境和特征。
  一、《世说新语》中语言所凸显出的形象之美
  在整个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外在形象之美成为整个历史时代流传下来的重要内容,在整个时期内,文人居士对于自己的形象也是非常的重视,更好的分析人物的形象之美,也能够了解和透析在那个历史时期人物的精神诉求。以下从人物的形体之美和服饰之美和眼睛之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形体之美
  魏晋时期的人物形体之美主要是特指生物体在空间的存在,而在整个空间区域范围之内,人物在形体中的高矮胖瘦则成为映入人们眼帘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直观形象。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中对男性形象的展现进行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在这个时期,以瘦为美成为美男子的形体特征,也成为人们追捧的标准之一。“若不堪罗绮”,身形瘦削的卫玠受到推崇;而肥硕的庾子松却为人耻笑;韩康伯甚至因为体型被讥讽没有风骨。魏晋时期士大夫对男子形貌的严格要求自此可窥见一斑。
  (二)肤色之美
  作为能够直接映入到观者眼帘的直接印象,《世说新语》中明显体现了人体肤色之美的重要性,并将一个人的皮肤与光泽作为审美过程中最基本的属性。《世说新语·容止》中提到,何晏长得很美,仪态优雅,肤色白皙。魏明帝由此怀疑他敷了粉。在夏天赐予了他热汤和饼吃。何晏吃了后,大汗淋漓,用衣服擦拭,只见他由此肤色更加白皙了。《世说新语》对何晏外貌的评价是“美姿容,面至白”,由此可见,作者对何晏的白肤皎然是持肯定态度的。拥有透白肤色的何晏,是符合魏晋时期对男子容貌的要求的。
  (三)眼睛之美
  眼睛是折射人内心状态的窗口,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和他人更好地进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自古至今,眼睛一直在识人之道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孟子在他的文章中认为人的内心就是通过眼睛折射出来的,而人们通过观察其言语和行为举止也能够很好的了解人们的内心,孟子在其文章中所提出的“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说的就是人的眼睛明亮,代表内心善良的意思。孟子认为,眼睛可以表露出一个人的品德秉性,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眼睛,便可以对这个人的内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一观点在魏晋时期也被人们所认可并在《世说新语》当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二、《世说新语》中语言所凸显出的学识之美
  在整个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在言语中所折射出的人物的智慧和睿智是非常明显的,而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著作中,各个人物在学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本章节对于《世说新语》中人物学识能力之美的分析主要从机智之美、卓识之美和诗情之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机智之美
  《世说新语》诞生在一个非常混乱的年代,在该书中,很多对话、事情的展开都是在君王和大臣之间展开的,而在这个大环境之下,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就决定了人和人之间矛盾重重,甚至是剑拔弩张,所以,大臣和君主的对话就显得非常微妙,大臣的说话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有危险,甚至是生命之憂,所以,如何巧妙的进行周旋就成为《世说新语》当中非常显著的人物言语的对话特征,而其中的机智之美也就凸显得非常明显。《世说新语·言语》中提到,祢衡被曹操贬为敲鼓的小官后,在正月十五那天演奏《渔阳掺挝》,鼓声仿若金石之声那样深沉,感人至深。孔融向曹操进言:“祢衡的罪状和傅说是同样的,但却没有使帝王意识到人才的重要”(“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世说新语·言语》八))曹操听后顿觉惭愧,这才放了祢衡。
  在这段话的描述中,祢衡在大庭广众之下选择裸体更衣,从而激发出非常悲壮的《渔阳掺挝》,而在这个事件的之后,则出现了非常著名的“击鼓骂曹”,的大事件,对曹操的羞辱之大让人匪夷所思,而另外一个历史任务孔融的一席话,则直接让曹操饶恕了祢衡,而且是心悦诚服并且带着羞愧心理,这也凸显出孔融的大智慧。
  (二)卓识之美
  在《世说新语》中,关于人物言语当中流露出来的卓识之美也是整个《世说新语》中极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时任廷尉的孔君平送弟弟孔沈一件皮衣,被孔沈拒绝了。孔君平劝说孔沈:“晏子在祭祀的时候,用的猪肉都盖不住一个盘子,他这样节俭还是穿着狐皮大衣几十年,你又有什么理由推辞我呢?”孔沈由此被说服。
  在这个故事中,孔坦借助《礼记》中晏婴的相应典故来劝说他的弟弟。晏婴是当时齐国著名的贤臣和良相,孔坦把他的弟弟和晏子进行比较,晏子在生活中清俭却服裘数十年,孔沈对此不仅非常接受而且服气,孔坦通过使用这个典故,表现出他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智商。   (三)诗情之美
  在整个《世说新语》中,魏晋人士在日常言语中体现出来的诗情之美更多的是在日常事物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例如,《世说新语·言语》中记录到:“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言语》八一)。这句话的意思是,王胡之参观吴兴的小湖小岛时,赞叹地说:这个地方不仅洗刷人的心情,还使人觉得太阳和月亮都是清晰明朗的。无独有偶,《世说新语·言语》中还记载了支道林和尚见到东阳的长山时那一声感叹——是那样的平坦而又弯曲啊!(“林公见东阳长山曰:‘何其坦迤!’(《言语》八七)”)
  三、《世说新语》中语言所凸显出的雅趣嗜好之美
  魏晋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自由的追求,审美的人生,总是让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生活如网,而一己之生命在深沉的历史与浩渺的宇宙中更显无力,对现世的超越更多只有依托一片遐思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在不同时代的人们,总能在魏晋士人那种自由与洒脱的独特文化中,获取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以及共鸣与安慰。就这样,以《世说新语》中为代表的魏晋士人,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帮极为耀眼的士人群体,无论是他们对药与酒的专情,对山水美景的喜爱,或是他们自身独特的情趣,都在文化的星空里,熠熠生辉,焕发着特有的魅力。
  翻开魏晋历史,我们发现文人雅士对服药与饮酒的热爱是空前绝后的。而在《世说新语》中,关于人物的药酒之嗜的描述就显得非常的具有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征,而在近代,诸如鲁迅、余嘉锡等人也都对该方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在服药方面,魏晋时期的“五石散”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世说新语》中最常见的一个词汇了,例如。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言语》十四)
  综合分析,魏晋人士服药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四点,养生、壮阳、美容和治病成为文字描述背后的內涵,例如,何晏自己本身具有严重自恋倾向,尤其是特别关注自己的仪容和形体,而且,历史上的他本人又是非常好色的,根据他对服药效果的赞扬,可知四个原因在何晏身上都能体现出来,这也是《世说新语》中所能够体现出来的历史特色。
  在整个魏晋历史时期,自然山水虽然已经成为文人眼中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点,但是只有到了魏晋时期,才能够将山水之乐的美更好的凸显出来,也进一步的展现出魏晋人士以山水为审美为对象,追求山水之乐的重要目的。例如《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荀羡在北固山上,看到远处的大海与云彩不禁感叹:“虽然没有亲眼目睹三山,但却不觉让人有登临云上之心,如果是秦始皇,汉武帝,想必要挽起衣物涉足之上了吧”。
  通过上段话中荀羡对景色的一番感叹,说明他更多的时候是沉浸在审美的愉悦的情绪基础之上,尤其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登山览胜和之前在秦汉时期的文人们寻求不老长生之道之间有本质区别,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魏晋人士在当时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审美自觉,山水之美在《世说新语》中也体现的淋淋尽致。由此看出,山水之美作为文人雅士所追崇和喜爱的一个方面,不仅能够体现出世人的独特意境,对更好、更加全面地建立起相应的语言美学环境也有很大的帮助。
  结语:
  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魏晋时期语言审美意象进行分析,能够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人们对于精神食粮的追求却变得愈加的贫穷,而在人们背后却是高标准的名利目标,更是相应的恐惧和惶恐,作为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和追求,更好地去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和人格境界,尤其是更好地去学习和集成先哲们充满智慧的文学艺术以及所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和博大胸怀,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着更高价值追求的人。
  参考文献:
  [1]朱铸禹,《世说新语译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第113页。
  [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12):第126页。
  [3]杨伯峻译注,《论语·子路》,中华书局,1980,(5):第68页。
  [4]陈鼓应译注,《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18):第14页。
  [5]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24):第335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于鲁迅来说,由于其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突出地位,关于鲁迅的研究一直不绝于耳。文章以多维度视角下鲁迅传记研究为写作对象,首先对鲁迅传记研究类型进行了分析,分别从走向人间鲁迅,走向学术勇气和走向大众鲁迅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论述。接着分析了鲁迅传记写作突破,分别从笔法突破和体力突破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从多维度视角对鲁迅传记进行分析。  关键词:鲁迅;传记;视角  [中图分类号]:I2
《呼兰河传》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1911-1942)的一部经典现代小说,小说以萧红童年的记忆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呼兰河周边发生的人和事,小说中运用了很多的描
期刊
本文就笔者阅读的相关文献,对钱中文的文学意识形态论进行简要分析,他提出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将意识形态做了文学的和政治的两种区分,阐明了文学的本质属性,对
摘 要:程抱一,1929年出生于中国济南,是当代早期的移民法国非常有名的华裔学者、诗人和作家。他本人十分注重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交流和传播,并在其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一生致力于此,被赞誉为“中西文化之间永不疲倦的摆渡人”。1948年时,程抱一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进入法国学习,由于之前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进入法国学习后受到的法国文化的影响,使程抱一认识到各种文化之间能够相互渗入,文化与文化之间
摘 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和叙事模式,并探索了《儒林外史》对谴责小说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儒林外史》;谴责小说;发展;影响  作者简介:丁欣(2000.1-),女,回族,河南省郑州市人,高中生,喜爱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世情小说的优秀代表作,除
摘 要:“寻找”是朦胧诗的一大主题,本文对朦胧诗的寻找主题进行梳理分析,指出对“美好人性”和“人生理想”的寻找是朦胧诗人共同的情结和创作主题,并审视其在当下时代与社会背景下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朦胧诗;主题;寻找;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成长于文革时期的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北岛、顾城等,并没有因
摘 要:残雪文学对中国文学传统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力虽然比较隐秘,都是极其的顽强。我国古典文学在青年运动开展的同时逐渐走向衰退,然而中国传统文学并未真正消失,结合残雪文学下的元素,都可以看出本土文学传统的影子。透过文字不仅可以看出巫楚之风,还体现出抒情传统,由此形成神秘且荒诞的残雪作品创作。  关键词:中国文学传统;残雪创作;抒情性;湖湘文化  作者简介:夏梦苓(1983.8-),女,四川乐山
摘 要:中国古诗词曲,丰富多彩,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华夏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古诗词曲取得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关键在于其内容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性和思想性,如中国古诗词曲中蕴含的爱民思想。本文从古代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曲作品来剖析古诗词曲作家们的爱民思想。  关键词:剖析;古诗词曲;蕴含;爱民思想  作者简介:杨金祥(1969-),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
摘 要:《大学》本是《礼记》中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后因其内容太过精彩,代表了儒家的基本思想理念,便被后人从《礼记》中抽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四书”。而其中蕴含的和谐管理思想,一直为后世所研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八条目;和谐管理思想  作者简介:王文奇(1992.3-),女,满,吉林省通化市人,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管理哲学--文
摘 要:中国古代神话的流传途径较为广泛,除了古籍中的记载和诗歌中的体现外,像民间野史、口口相传等,也都是神话故事能够得以流传延续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些神话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对神话本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增删和修改,以至于同一个神话故事,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内容,这也是导致“同一神话,多个版本”的重要原因。文章以嫦娥奔月神话为例,首先对记载该神话的相关文本内容进行了概述,随后对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