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八条目中蕴含的和谐管理思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本是《礼记》中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后因其内容太过精彩,代表了儒家的基本思想理念,便被后人从《礼记》中抽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四书”。而其中蕴含的和谐管理思想,一直为后世所研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八条目;和谐管理思想
  作者简介:王文奇(1992.3-),女,满,吉林省通化市人,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管理哲学--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
  《大学》提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在我看来可概括为二字,即“和谐”。
  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修身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对心的管理,使本心平静和谐后,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判断与选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第一章)格物即不被利欲熏心,去掉对物质的执念。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自然知至。当我们有了正确的认知,才有立场谈论意诚,才能坦然无畏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必遮遮掩掩。谁不想做一个坦荡的人呢?即使是卑鄙小人也想要装模作样的模仿正人君子,可殊不知相由心生,蒙蔽是一時的,肮脏的想法装在心里,迟早会通过外表被看穿。“富润物,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第七章)想成为真正的君子,我们必须时刻警示自己,要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如有恶念必须及时铲除,善念常存。但即使我们能明辨是非善恶,还是可能被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控制,导致情绪失控、失去原则。“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第八章)所以想要达到正心的境界,我们的内心则应该淡化这些偏执的情绪,祛除杂念,不乱与心,不浮于事,不困于情,以淡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心无旁骛,专注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才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方可正心。可见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冥想的产物,我们需要和当今的现实社会相结合,并丰富自身的学识与见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达到修身的境界。
  二、“修身”——“仁者不忧,智者不惑”的处己论
  “修身”是使身与心达到和谐一致。不自相矛盾,不焦虑烦忧,由内而外的散发着仁与智的光芒。“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大学》第九章)修身养性的关键在于克服自身情感上的偏私,只有先正己,才能正人。“仁者爱人”是贯穿整个儒家思想的主线,“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等等,皆在要求我们要以爱己之心爱护、关怀、尊重他人,做到不偏不倚,真诚、平等对待每个人,不要被内心的偏颇而扰乱本心,真正做到仁者不忧。但在当今社会,光有仁是不够的,想要达到真正的修身,我们还要具备“智”。儒家所智,即明。从认识论意义来说,即识利害,明事理。而作为更深层的道德论范畴的智,我认为是明是非,辩善恶。从修身的要求来说,与“仁者爱人”相承接的,我认为是“智者知人”。包括自知和知人。荀子指出:“知者知人,知者自知。”(《荀子·子道》)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知过之谓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大戴礼记·主言》提出:“知者,莫大于知贤”。知人一方面是能看清人的本质,清楚此人是善是恶;更重要的是能识别贤佞,挑选贤才。当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看清他人之时,便不再被表面所蒙蔽,可以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达到智者不惑的境界。
  三、“齐家”——“人和为贵”的处人伦
  “齐家”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管理,以厚重的德行影响、感化他人,可轻松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国家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第十章)在家中以孝、悌、慈、让来凝聚家庭成员,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其实是同样的——如果在企业或组织中,孝成就忠诚,帮助最高领导实现事业的终极目标;悌成就敬重,协助上司完成各项工作;慈成就仁慈,体谅下属,协调组织下属完成任务;让成就和逊,与同事之间互不争利,和善谦逊的解决一切矛盾。这样企业或组织才会有长久的发展。在生活中,也同样受用——孝用来关怀老人,悌用来尊敬长辈,慈用来爱护幼者,让用来维护同辈。这样才能得到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社会就能减少许多恶性事件,和谐发展。“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可见“和”在我们中国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而人则是一切事务的起点,所以我认为,“人和为贵”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一条重要的准则。
  四、“治国”——“以德服人”的处世论
  结合当代的实际来说,我认为“治国”不仅要求组织或企业内部和谐,更要求了与外部社会的和谐。“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此之谓絜矩之道。”(《大学》第十一章》)何为絜矩之道?即推己及人,以身作则。“……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失夺。”(《大学》第十一章)这里的“财”除了解释为钱财,也可以解释为除“德”以外的一切事物,如领导手段或专业技术。由此可见,身为领导者“财”非第一位,而是德行。只有将德行放在第一位才能顺利地把组织或企业管理好,达到内部和谐。“……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学》第十一章)一个组织或企业的成长,除了内部团结向上之外,还必须有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才能稳健发展,对于“谋财”要谨慎,不可为了敛财而做出有损民众利益的事情,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只有心系民众方可达到外部和谐。曾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大学》第十一章)也就是说,唯有德行足以称为“仁”的人才能公正无私地去对待他人,凡事做到恰到好处。组织或企业想要发展的好,不仅要求领导者具备厚重的德行,更要求领导者能选拔出有德行的人来共事,从当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以德服人”势在必行。
  五、“平天下”——“和谐共生”的责任论
  “平天下”是儒家各位思想家的终极管理目标,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发扬正德、弃旧革新,最终使人达到完美的至高境界。结合当下,我认为,正德即心系天下苍生,不仅爱人,更要爱物,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旧即是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观念与错误判断,新则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理念与正确选择;至于完美的至高境界,我认为是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每个人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生态视为几任之时,就是“平天下”实现之日。
  《大学》中蕴含的和谐管理思想远不止上述这一星半点,它像整片浩瀚的星河,而我只窥探得一颗星。然而这颗星就是我的引路者,指引我一步步靠近真理。现如今的人们崇尚快餐式文化,更有许多歪理与谣言遍布各处,能潜心对传统文化进行研习之人少之又少。越是这种时刻,我们越应该守住本心,从修身养性做起,以“齐家”的方式与人和谐相处,以“治国”的心态处理事务,以“平天下”的责任心贡献力量,争取早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这个目标看起来仍然很遥远,但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一定会逐步接近,像朝阳的微光,照亮我们的脸庞,照进每个人的心里。
  参考文献:
  [1]墨非编译.大学全解[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6.
  [2]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3]曹金洪主编.论语[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
  [4]肖群忠著.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智然著.《大学》与中国管理功夫[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6]葛荣晋著.中国管理哲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其他文献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特色鲜明,意蕴丰厚,以其浓厚的温情风格在文坛独树一帜.2013年,迟子建的新作《晚安玫瑰》问世.这部作者用时最长、篇幅最长的中篇
复杂硫化矿的特点在于有用矿物的结构复杂。对处理这种矿石的各个浮选回路的任何性能评价都应该包括对有用矿物不完全解高度的影响分析。在某座处理细粒级方铅矿、闪锌矿和脉
摘 要:对于鲁迅来说,由于其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突出地位,关于鲁迅的研究一直不绝于耳。文章以多维度视角下鲁迅传记研究为写作对象,首先对鲁迅传记研究类型进行了分析,分别从走向人间鲁迅,走向学术勇气和走向大众鲁迅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论述。接着分析了鲁迅传记写作突破,分别从笔法突破和体力突破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从多维度视角对鲁迅传记进行分析。  关键词:鲁迅;传记;视角  [中图分类号]:I2
《呼兰河传》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1911-1942)的一部经典现代小说,小说以萧红童年的记忆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呼兰河周边发生的人和事,小说中运用了很多的描
期刊
本文就笔者阅读的相关文献,对钱中文的文学意识形态论进行简要分析,他提出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将意识形态做了文学的和政治的两种区分,阐明了文学的本质属性,对
摘 要:程抱一,1929年出生于中国济南,是当代早期的移民法国非常有名的华裔学者、诗人和作家。他本人十分注重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交流和传播,并在其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一生致力于此,被赞誉为“中西文化之间永不疲倦的摆渡人”。1948年时,程抱一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进入法国学习,由于之前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进入法国学习后受到的法国文化的影响,使程抱一认识到各种文化之间能够相互渗入,文化与文化之间
摘 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和叙事模式,并探索了《儒林外史》对谴责小说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儒林外史》;谴责小说;发展;影响  作者简介:丁欣(2000.1-),女,回族,河南省郑州市人,高中生,喜爱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世情小说的优秀代表作,除
摘 要:“寻找”是朦胧诗的一大主题,本文对朦胧诗的寻找主题进行梳理分析,指出对“美好人性”和“人生理想”的寻找是朦胧诗人共同的情结和创作主题,并审视其在当下时代与社会背景下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朦胧诗;主题;寻找;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成长于文革时期的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北岛、顾城等,并没有因
摘 要:残雪文学对中国文学传统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力虽然比较隐秘,都是极其的顽强。我国古典文学在青年运动开展的同时逐渐走向衰退,然而中国传统文学并未真正消失,结合残雪文学下的元素,都可以看出本土文学传统的影子。透过文字不仅可以看出巫楚之风,还体现出抒情传统,由此形成神秘且荒诞的残雪作品创作。  关键词:中国文学传统;残雪创作;抒情性;湖湘文化  作者简介:夏梦苓(1983.8-),女,四川乐山
摘 要:中国古诗词曲,丰富多彩,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华夏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古诗词曲取得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关键在于其内容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性和思想性,如中国古诗词曲中蕴含的爱民思想。本文从古代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曲作品来剖析古诗词曲作家们的爱民思想。  关键词:剖析;古诗词曲;蕴含;爱民思想  作者简介:杨金祥(1969-),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