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本是《礼记》中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后因其内容太过精彩,代表了儒家的基本思想理念,便被后人从《礼记》中抽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四书”。而其中蕴含的和谐管理思想,一直为后世所研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八条目;和谐管理思想
作者简介:王文奇(1992.3-),女,满,吉林省通化市人,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管理哲学--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
《大学》提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在我看来可概括为二字,即“和谐”。
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修身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对心的管理,使本心平静和谐后,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判断与选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第一章)格物即不被利欲熏心,去掉对物质的执念。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自然知至。当我们有了正确的认知,才有立场谈论意诚,才能坦然无畏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必遮遮掩掩。谁不想做一个坦荡的人呢?即使是卑鄙小人也想要装模作样的模仿正人君子,可殊不知相由心生,蒙蔽是一時的,肮脏的想法装在心里,迟早会通过外表被看穿。“富润物,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第七章)想成为真正的君子,我们必须时刻警示自己,要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如有恶念必须及时铲除,善念常存。但即使我们能明辨是非善恶,还是可能被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控制,导致情绪失控、失去原则。“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第八章)所以想要达到正心的境界,我们的内心则应该淡化这些偏执的情绪,祛除杂念,不乱与心,不浮于事,不困于情,以淡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心无旁骛,专注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才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方可正心。可见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冥想的产物,我们需要和当今的现实社会相结合,并丰富自身的学识与见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达到修身的境界。
二、“修身”——“仁者不忧,智者不惑”的处己论
“修身”是使身与心达到和谐一致。不自相矛盾,不焦虑烦忧,由内而外的散发着仁与智的光芒。“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大学》第九章)修身养性的关键在于克服自身情感上的偏私,只有先正己,才能正人。“仁者爱人”是贯穿整个儒家思想的主线,“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等等,皆在要求我们要以爱己之心爱护、关怀、尊重他人,做到不偏不倚,真诚、平等对待每个人,不要被内心的偏颇而扰乱本心,真正做到仁者不忧。但在当今社会,光有仁是不够的,想要达到真正的修身,我们还要具备“智”。儒家所智,即明。从认识论意义来说,即识利害,明事理。而作为更深层的道德论范畴的智,我认为是明是非,辩善恶。从修身的要求来说,与“仁者爱人”相承接的,我认为是“智者知人”。包括自知和知人。荀子指出:“知者知人,知者自知。”(《荀子·子道》)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知过之谓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大戴礼记·主言》提出:“知者,莫大于知贤”。知人一方面是能看清人的本质,清楚此人是善是恶;更重要的是能识别贤佞,挑选贤才。当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看清他人之时,便不再被表面所蒙蔽,可以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达到智者不惑的境界。
三、“齐家”——“人和为贵”的处人伦
“齐家”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管理,以厚重的德行影响、感化他人,可轻松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国家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第十章)在家中以孝、悌、慈、让来凝聚家庭成员,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其实是同样的——如果在企业或组织中,孝成就忠诚,帮助最高领导实现事业的终极目标;悌成就敬重,协助上司完成各项工作;慈成就仁慈,体谅下属,协调组织下属完成任务;让成就和逊,与同事之间互不争利,和善谦逊的解决一切矛盾。这样企业或组织才会有长久的发展。在生活中,也同样受用——孝用来关怀老人,悌用来尊敬长辈,慈用来爱护幼者,让用来维护同辈。这样才能得到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社会就能减少许多恶性事件,和谐发展。“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可见“和”在我们中国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而人则是一切事务的起点,所以我认为,“人和为贵”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一条重要的准则。
四、“治国”——“以德服人”的处世论
结合当代的实际来说,我认为“治国”不仅要求组织或企业内部和谐,更要求了与外部社会的和谐。“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此之谓絜矩之道。”(《大学》第十一章》)何为絜矩之道?即推己及人,以身作则。“……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失夺。”(《大学》第十一章)这里的“财”除了解释为钱财,也可以解释为除“德”以外的一切事物,如领导手段或专业技术。由此可见,身为领导者“财”非第一位,而是德行。只有将德行放在第一位才能顺利地把组织或企业管理好,达到内部和谐。“……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学》第十一章)一个组织或企业的成长,除了内部团结向上之外,还必须有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才能稳健发展,对于“谋财”要谨慎,不可为了敛财而做出有损民众利益的事情,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只有心系民众方可达到外部和谐。曾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大学》第十一章)也就是说,唯有德行足以称为“仁”的人才能公正无私地去对待他人,凡事做到恰到好处。组织或企业想要发展的好,不仅要求领导者具备厚重的德行,更要求领导者能选拔出有德行的人来共事,从当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以德服人”势在必行。
五、“平天下”——“和谐共生”的责任论
“平天下”是儒家各位思想家的终极管理目标,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发扬正德、弃旧革新,最终使人达到完美的至高境界。结合当下,我认为,正德即心系天下苍生,不仅爱人,更要爱物,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旧即是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观念与错误判断,新则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理念与正确选择;至于完美的至高境界,我认为是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每个人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生态视为几任之时,就是“平天下”实现之日。
《大学》中蕴含的和谐管理思想远不止上述这一星半点,它像整片浩瀚的星河,而我只窥探得一颗星。然而这颗星就是我的引路者,指引我一步步靠近真理。现如今的人们崇尚快餐式文化,更有许多歪理与谣言遍布各处,能潜心对传统文化进行研习之人少之又少。越是这种时刻,我们越应该守住本心,从修身养性做起,以“齐家”的方式与人和谐相处,以“治国”的心态处理事务,以“平天下”的责任心贡献力量,争取早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这个目标看起来仍然很遥远,但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一定会逐步接近,像朝阳的微光,照亮我们的脸庞,照进每个人的心里。
参考文献:
[1]墨非编译.大学全解[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6.
[2]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3]曹金洪主编.论语[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
[4]肖群忠著.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智然著.《大学》与中国管理功夫[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6]葛荣晋著.中国管理哲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八条目;和谐管理思想
作者简介:王文奇(1992.3-),女,满,吉林省通化市人,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管理哲学--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
《大学》提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在我看来可概括为二字,即“和谐”。
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修身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对心的管理,使本心平静和谐后,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判断与选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第一章)格物即不被利欲熏心,去掉对物质的执念。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自然知至。当我们有了正确的认知,才有立场谈论意诚,才能坦然无畏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必遮遮掩掩。谁不想做一个坦荡的人呢?即使是卑鄙小人也想要装模作样的模仿正人君子,可殊不知相由心生,蒙蔽是一時的,肮脏的想法装在心里,迟早会通过外表被看穿。“富润物,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第七章)想成为真正的君子,我们必须时刻警示自己,要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如有恶念必须及时铲除,善念常存。但即使我们能明辨是非善恶,还是可能被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控制,导致情绪失控、失去原则。“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第八章)所以想要达到正心的境界,我们的内心则应该淡化这些偏执的情绪,祛除杂念,不乱与心,不浮于事,不困于情,以淡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心无旁骛,专注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才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方可正心。可见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冥想的产物,我们需要和当今的现实社会相结合,并丰富自身的学识与见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达到修身的境界。
二、“修身”——“仁者不忧,智者不惑”的处己论
“修身”是使身与心达到和谐一致。不自相矛盾,不焦虑烦忧,由内而外的散发着仁与智的光芒。“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大学》第九章)修身养性的关键在于克服自身情感上的偏私,只有先正己,才能正人。“仁者爱人”是贯穿整个儒家思想的主线,“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等等,皆在要求我们要以爱己之心爱护、关怀、尊重他人,做到不偏不倚,真诚、平等对待每个人,不要被内心的偏颇而扰乱本心,真正做到仁者不忧。但在当今社会,光有仁是不够的,想要达到真正的修身,我们还要具备“智”。儒家所智,即明。从认识论意义来说,即识利害,明事理。而作为更深层的道德论范畴的智,我认为是明是非,辩善恶。从修身的要求来说,与“仁者爱人”相承接的,我认为是“智者知人”。包括自知和知人。荀子指出:“知者知人,知者自知。”(《荀子·子道》)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知过之谓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大戴礼记·主言》提出:“知者,莫大于知贤”。知人一方面是能看清人的本质,清楚此人是善是恶;更重要的是能识别贤佞,挑选贤才。当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看清他人之时,便不再被表面所蒙蔽,可以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达到智者不惑的境界。
三、“齐家”——“人和为贵”的处人伦
“齐家”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管理,以厚重的德行影响、感化他人,可轻松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国家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第十章)在家中以孝、悌、慈、让来凝聚家庭成员,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其实是同样的——如果在企业或组织中,孝成就忠诚,帮助最高领导实现事业的终极目标;悌成就敬重,协助上司完成各项工作;慈成就仁慈,体谅下属,协调组织下属完成任务;让成就和逊,与同事之间互不争利,和善谦逊的解决一切矛盾。这样企业或组织才会有长久的发展。在生活中,也同样受用——孝用来关怀老人,悌用来尊敬长辈,慈用来爱护幼者,让用来维护同辈。这样才能得到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社会就能减少许多恶性事件,和谐发展。“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可见“和”在我们中国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而人则是一切事务的起点,所以我认为,“人和为贵”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一条重要的准则。
四、“治国”——“以德服人”的处世论
结合当代的实际来说,我认为“治国”不仅要求组织或企业内部和谐,更要求了与外部社会的和谐。“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此之谓絜矩之道。”(《大学》第十一章》)何为絜矩之道?即推己及人,以身作则。“……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失夺。”(《大学》第十一章)这里的“财”除了解释为钱财,也可以解释为除“德”以外的一切事物,如领导手段或专业技术。由此可见,身为领导者“财”非第一位,而是德行。只有将德行放在第一位才能顺利地把组织或企业管理好,达到内部和谐。“……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学》第十一章)一个组织或企业的成长,除了内部团结向上之外,还必须有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才能稳健发展,对于“谋财”要谨慎,不可为了敛财而做出有损民众利益的事情,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只有心系民众方可达到外部和谐。曾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大学》第十一章)也就是说,唯有德行足以称为“仁”的人才能公正无私地去对待他人,凡事做到恰到好处。组织或企业想要发展的好,不仅要求领导者具备厚重的德行,更要求领导者能选拔出有德行的人来共事,从当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以德服人”势在必行。
五、“平天下”——“和谐共生”的责任论
“平天下”是儒家各位思想家的终极管理目标,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发扬正德、弃旧革新,最终使人达到完美的至高境界。结合当下,我认为,正德即心系天下苍生,不仅爱人,更要爱物,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旧即是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观念与错误判断,新则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理念与正确选择;至于完美的至高境界,我认为是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每个人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生态视为几任之时,就是“平天下”实现之日。
《大学》中蕴含的和谐管理思想远不止上述这一星半点,它像整片浩瀚的星河,而我只窥探得一颗星。然而这颗星就是我的引路者,指引我一步步靠近真理。现如今的人们崇尚快餐式文化,更有许多歪理与谣言遍布各处,能潜心对传统文化进行研习之人少之又少。越是这种时刻,我们越应该守住本心,从修身养性做起,以“齐家”的方式与人和谐相处,以“治国”的心态处理事务,以“平天下”的责任心贡献力量,争取早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这个目标看起来仍然很遥远,但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一定会逐步接近,像朝阳的微光,照亮我们的脸庞,照进每个人的心里。
参考文献:
[1]墨非编译.大学全解[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6.
[2]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3]曹金洪主编.论语[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
[4]肖群忠著.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智然著.《大学》与中国管理功夫[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6]葛荣晋著.中国管理哲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