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遗珠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swd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收藏界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红山玉器中很少出现鸡骨白,并认为红山文化的鸡骨白玉器皆为仿品,很多藏家对红山文化鸡骨白玉器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因鸡骨白玉器一般玉质受损过重,细节缺失,玉性损伤,光气不纯,它的鉴别难度较一般玉器更大。再加上鸡骨白本身难以盘玩,很多鸡骨白红山玉器因此受到冷落,价值難以发掘。上述诸多原因使红山文化鸡骨白玉器的价值受到大大的低估,进而被冰封雪藏,甚至不少精品流失海外。文章探讨了我们该如何理性对待红山文化鸡骨白玉器,以及红山文化鸡骨白玉器的鉴别方法。
  关键词:红山文化;鸡骨白;玉器鉴定;半拉山遗址
  提起玉器,人们会联想起各个时代的精美器物,它们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玉雕工艺的技术水平和艺术素养,更代表了所属时代的风貌。人们通过欣赏玉器可以领略一个时代的风采,同时欣赏玉器又像是与祖先交流,通过一件小小的玉器可以一窥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得到愉悦的感受,同时也学到很多知识,甚至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而提起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大家的脑海中不免会浮现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神纹玉琮以及凌家滩文化的玉鹰、刻画玉版、玉龟等。
  众所周知,南方温暖潮湿,北方寒冷干燥,因南北环境的巨大差异,红山文化玉器多保留玉性,而凌家滩文化及良渚文化玉器却大都生白沁,呈鸡骨白、象牙黄、土大黄(褐)红,少数甚至完全粉白化。鸡骨白沁色最易在湿润且含氢氟酸的土壤中形成①,环境差异所导致埋藏环境的不同会使我们形成惯性思维,在潜意识里认为红山文化玉器中很难出现鸡骨白玉器。实际上,虽然埋藏状况的确存在差异,但结果却出乎意料,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鸡骨白玉器占了很大的比例。
  本文仅以2016年发掘结束的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为例,根据目前公布的数据,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出土玉器共计21件,其中鸡骨白玉器约占一半。②事实上红山文化的鸡骨白玉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少,因为在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代,气候并不像今天的东北那样寒冷。据吉林大学滕铭予教授对赤峰地区环境考古学研究的回顾③,总结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如下:
  ①距今8000—7000年,气候从温和较干气候过渡为温暖较干旱气候。
  ②距今7000—6000年,气候从温暖较干气候过渡为温暖温润气候。
  ③距今5500年前后,气候为较温暖干燥气候。
  ④距今5300-4000年,气候由半干旱过渡为温暖湿润气候。
  上述赤峰地区的气候可能不能完全代表红山文化分布地区的气候,但其气候大体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从兴隆洼文化到赵宝沟文化,再到红山文化直至以后的小河沿文化,乃至夏家店下层文化,以赤峰地区为中心的先民分布区环境是比较温暖湿润的。大体上可以归为森林—草原气候,同时兼有部分沙漠地带。在森林与草原间点缀着纵横交错的水网,水草丰美,物种丰富,非常适宜古人生存。而红山先民们的定居地也表现出向距离河流较近的地点,以及向距离河流较远且海拔较高的低山地带发展的两种倾向。④而定居地选在距离河流较近的部族,他们所遗留的玉器中,其中就有一部分成了今天存世的红山文化鸡骨白玉器。
  众所周知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而玉器仿制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实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古玉的仿制技术,并且已经有仿制玉器流通于世,甚至也令当时的很多收藏大家都打了眼,损失惨重。到了清代,在《玉纪》和《玉纪补》书中已有成熟的鸡骨白玉器仿制方法和仿制技术的介绍,其描述中有将新玉以火烧之,遂成鸡骨白色,俗称伪石灰古。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上古玉收藏者的增多和古玉市场的扩大,现代技术也被运用到仿制古玉中,如酸处理、碱处理、高温、高压处理以及激光雕刻和作沁等。那么红山文化的鸡骨白玉器该如何鉴别呢?笔者认为可继续利用崔先生的“六位一体”红山古玉鉴定法①,针对鸡骨白的特性,着重加强对料、沁、皮和神的观察。
  首先,要注意观察玉器的肌理,确定玉料的材质。玉料是否为透闪石玉,如确为透闪石玉,则需再次确认其是否为原生沁色。如不是透闪石玉,则要判明其玉质是否为天然类似鸡骨白。如果玉质较软且颜色天生类似鸡骨白色,则一定要小心谨慎。
  其次,要注意观察沁色的厚薄和沁色的过渡,并观察沁色分布,确定沁色走向。通过整体的观察和把握,仔细推敲古玉的信息交汇重叠处,判断其是否符合老玉的逻辑。鸡骨白玉器也有沁色深浅及阴阳面等区别,若沁色统一呆板,沁不入骨且沁色发脏、发死,则这件古玉可大概率判断为仿品。对沁的把握尤其要注意是否有沁斑,如果有沁斑则要考察沁斑分布的自然状态是否符合逻辑。
  再次,要注意观察皮壳的状态,看皮壳是否带有原生次生物(碱皮壳等),是否具有光气,是否发干、发死,皮壳包浆是否润泽,是否有老玉的熟润感,这些都需要特别注意。还要注意皮壳的连续性,观察包浆多采用45度视角迎光看其反光的光气,老玉光气柔和,再亮也不会刺眼。作伪者亦是利用上述观察光气特性或抛光、或封蜡、或涂油造假。抛光作伪在工痕凹槽处不能做到包浆光气一致,其反光冷硬,光线刺眼;封蜡用指甲划后会有划痕;涂油的玉器上手后,手上会沾油且有异味。如果皮壳出现工艺包浆和光气的间断,则判定为仿品。
  最后,整体统筹所有信息,并与脑海中的真品信息相对比,判断玉器是否舒服,是否符合红山时期玉器的神韵。还有一步最为关键,就是一定要分析所有信息,有一点存疑即可放弃,万不可以赌博心态、捡漏心态来收藏古玉。
  红山文化中鸡骨白玉器并不比其他玉器的档次低,决定红山文化玉器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如器形、大小、工艺、玉质、沁色、包浆及保存状态等。而沁色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红山文化鸡骨白玉器在其他方面相当优秀。有很多鸡骨白玉器的玉质甚至优于其他玉器,毕竟能在极差的条件下保存数千年不朽烂已经说明了其玉质的优良,一些鸡骨白玉器历经沧桑,依然散发着醉人的宝光。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打破偏见,鸡骨白作为古玉器上的一个沁种,其代表的价值与其他玉器完全相同。收藏者和研究者要正视红山鸡骨白玉器,不能因其仿制多、鉴别难就将其弃如敝屣。事实上,其独有的时代沧桑感以及内敛含蓄的余韵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当前市场中上一次经济危机的余波未消,近期又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导致经济波动,对古玩行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但很多古代艺术品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出现大幅下跌,反而有不少的收藏品种出现了逆市上涨。这充分体现出古代艺术品是发达社会作为财富配置的一种重要选项,很多有价值的艺术品不仅能抵御货币的贬值,更能够给收藏者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增长。对比近几年拍卖行情的火爆,我们不难看出古代艺术品在财富配置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收藏已经不仅仅是业余爱好,在日后更可能成为财富配置的热门选项,尤其在古文化资源丰富的中国,当前市场的波动更是一种机会,希望藏友们把握机会,提高眼力,另辟蹊径,不要盲目投资收藏热门,适当关注一些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俱佳,而且市场行情又不是很高的潜力品种,笔者认为红山文化玉器中的鸡骨白玉器就可以作为优质的收藏备选。
  马云说过一句话:“今天很黑暗,明天更黑暗,后天很光明,而很多人都倒在了明天晚上。”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希望藏友们能够找到自己的路并坚持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还需继续求索!
其他文献
摘 要:涉侨类博物馆是以“侨”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一般以华侨博物馆、华侨人物纪念馆的方式体现出来,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陈嘉庚纪念馆、华侨博物院等。涉侨类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对当前华侨华人文化的建设和人文交流产生着重要影响,是有效促进华侨华人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结合位于福建厦门的华侨博物院,针对涉侨类博物馆在当前华侨华人文化建设、人文交流方面的主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细化的分析,希望能充分发挥涉侨类博
期刊
摘 要:收藏、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来袭,教育逐渐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职能,博物馆儿童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儿童作为参观博物馆的特殊观众,由于本身的认知差异特点,博物馆须采取相关针对性活动,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转换成有趣的主题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充足的知识体验。文章以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特色学程”教育活动为例,通过对活动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
期刊
摘 要:中国国家博物馆(下文简称“国博”)文创起步较晚,传统的开发模式使得其产品声量不足。在IP授权模式大热发展的全球形势下,国博积极参与变革,“文创中国”授权开发平台被催生,并逐步走上正轨。文章聚焦该平台下国博与品牌商的合作现状,对其合作模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分析,呈现出双方合作之后的价值创造、传达与撷取的全过程,并归纳其合作的成效,以期对博物馆的IP授权模式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文创产品;
期刊
摘 要:文物档案对文物的保存、管理以及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但是在基层博物馆中,由于种种原因,从文物最初的发掘整理到后续的研究利用,其文物档案工作就存在着诸多不足,使得后续工作难以开展。通过探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便基层博物馆文物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文物档案;问题;改进策略  文物档案工作对博物馆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
期刊
摘 要:我国汉族女性佩戴耳环的风气始于辽宋。在各式耳环中,葫芦耳环是常见的样式之一,其兴起源自宋元金银器的仿生象形之风。元代以后,葫芦耳环纳入宫廷服饰礼制。明代的四珠葫芦耳环、清代的三钳葫芦耳环是明清后妃盛装时最常见的耳环样式。宫廷的受宠引起民间的狂热效仿,葫芦耳环在明代中后期涌现了如金光葫芦耳环、金宝葫芦耳环、金珠宝葫芦耳环等诸多样式。文章通过实物与文献互证,缕述葫芦耳环自宋元到明清的发展沿革和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是人类收藏过去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博物馆展柜的实物展览已不再是传播信息的唯一途径,新媒体以其广泛性、便捷性、及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颠覆了传统的宣传思维,已经成为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博物馆;新媒体;信息传播;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已然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微信、QQ、微博等各种网络平台已
期刊
摘 要:隋代佛教空前兴盛,存世的佛造像数量也非常之多。作者尝试以蚌埠市博物馆所藏两件隋代铜造像为例,通过探究佛造像的特点以及鉴定方法,浅析隋代佛造像的发展。  关键词:隋代;铜造像;佛教  1 佛造像文物介绍  1.1 隋“开皇十三年”铜造像  该铜造像(图1)为本馆旧藏,工作人员于1979年自本市废品回收站拣选。其底座长2.5厘米,高9.8厘米,背光宽3.3厘米,重52克,铜质。佛像为立佛,束发
期刊
摘 要:博物馆集中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既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又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博旅游正作为一种时下潮流革新着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文章以南京城墙为例,探寻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南京城墙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
期刊
摘 要:契丹民族的南迁对于契丹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南迁的契丹民族接受和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契丹民族的南迁对于契丹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契丹获得了一个富饶而广阔的农业区,丰富的农业产品满足了契丹贵族的日常生活需要, 激发了他们对于农业生产的兴趣,大量契丹人向南迁徙对于契丹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契丹民族;南迁;民族融合  1 契丹民族形成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促进了各
期刊
摘 要:文化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进行衡量的主要指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红色文化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一个国家、民族必须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因为这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一种充分肯定。因此,需关注红色旅游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作用,探究红色旅游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更好地建设红色旅游体系,发展红色文化。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文化;文化传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