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双马杆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l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间有流岚,淡而轻薄地悬在低空。零星几户人家,偶尔在朦胧中浅露半角屋檐,村庄修到山势起坡的地方,便停留在大片的苜蓿中。羊肠小道从村里蹿出去,起伏在满山的灌木丛里,引领着我们去往山的高处。山顶上有片原始森林,名叫双马杆,我们此行,就是要穿越它。数十人沿着小路,不可并肩,只能络绎而行,往往是先头者已经抵达山腰,后面的人还在山脚下虫子般蠕行。暮色四合,还要赶很远的路,有人在山腰上大喊,“跟紧啦”,声音在半空中回荡着,间或被风刮去周围的林中。也不知道走了多久,天黑得越来越稠,路也没那么陡峭了,想必是已经到了山脊上,大家的身影隐没在黑暗中,只能看见手电筒的光束在枝叶间晃动。我们要赶到护林站露宿,它在森林的深处。
  也许森林里根本就没有路,如果真有,也是在带路者的心中,这些常年在山中生活的人,有着野兽般的记忆,摸黑前行也能知道护林站大体的位置。层林密集,枝丫交错,脚下软绵绵的——有的是地衣,有的是长年累月的腐叶,每一脚踩下去,都能感觉到身体在缓慢地陷落,我们时而低头,时而弯腰,似乎这丛林中,有一条荆棘编织的通道,它的尽头是草木遍地的人间。这里的成员是奇花异木,参天古树,沉默是它们的语言,青苔仅只是它们对时间的挑衅。树顶上偶尔会滴下一滴水,不偏不倚地掉进谁的后颈窝里,凉意顿时会从脖子里贯穿全身,有人因此尖叫起来,吓得几只鸱鸮拍打着飞出丛林。空气中突然弥漫着警觉的气息,可能在森林深处,或者某棵大树背后,各種动物正在侧着耳朵,捕捉我们的蛩音。这原本的清幽之地,寂静被打破了,有人边走边唱,歌声就像森林里从未有过的植物,它朝着寂静的裂口生长,就像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善于攀附。
  即便看不远,也能感受到逼仄的空间敞开了,周围的树木撤退到突如其来的开阔之外,我与先头的几位提前抵达了地势平缓的山坡上。走出森林,关掉手电,世界沉浸在一片死寂中。稍微多站一会儿,你会发现,在原本混浊的夜空下,事物慢慢呈现,夜晚并没有那么漆黑,树影、山脊线、泛着灰白的天空依稀可见。而在我们的右前方,硕大的黑影盘踞在缓坡上,它的内部不时晃荡着一丝金色的火焰,那就是护林站。
  哐当,我推开护林站的门。那门似乎很少被推开,或者关上,它在门框里待久了,暗中长大了点,推起来有些生涩。在长久的寂静中,“哐当”之声已如天塌般的巨响,突然将一张蓬头垢面的脸从幽暗中震出来,那是一个中年男子。他从板凳上噌起,或许是受了点惊吓,看清楚推门的是个人后,又缓缓坐下,沉默着没有搭理我。他面前的炉心里,燃烧着碗口那么粗的一截木桩。火焰抱着木桩,从炉子里怒气冲冲地往外蹿,不时还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每一次声响,都会有几粒火星子从炉心腾空而起,被火气冲到火光之外,飞着飞着就熄灭了,化作尘埃在黑暗中静静飘落。炉盘上摆着一把锡壶,被烟子熏得黢黑,我掂了一下,有些沉,问道:“酒吗?”这山顶上人影儿都见不着,喝点酒可以消磨时光。他也不叫我喝,半晌后,才说了个“茶”字,那声音就像从喉咙深处刮出来的,低沉而又沙哑,他仍然深陷在暗淡的火光里,有时候风从门缝里吹进来,把火苗压向他那边,他会侧一下身子,伸手去拨弄炉火中的木柴,木柴投进炉火后,又溅起大量的火星子。偌大的森林中,只有他一人,除了去森林里面巡查外,或许更多的时间,他就坐在那角落里,任眼前的柴火永无止境地烧下去。突然他往地上吐了口痰,抬高嗓音,似在自言自语,又似在和我说话,“这山上很久没人来了,哪来啥子烧酒。”人的语言功能长期不使用,慢慢地是会退化的,见我对这山上的生活很好奇,他也就打开了锈迹斑斑的话匣子,和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来。我递给他一支烟,问道: “平时怎么吃饭啊?”他似乎很久没有抽过纸烟了,叼着从柴火上点燃,头发被火苗烧卷了一撮也不当回事,只顾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雾憋在嘴里,半晌才吐出,刚从嘴里吐出来,又用鼻子吸了进去,“有人上山来,每次会带几十斤大米。”“肉呢?”“下面沟头有鱼,林子头也有很多竹鼠,抓来煮了就吃。”我故意逗他,“山上有没有女人上来过?”他嘿嘿地咧着嘴笑,那笑里藏着些许羞涩,“母野猪倒是多。”说完后又忍不住笑起来,带着几声强烈的咳嗽,身体痉挛了好久。待稍微平静后,他主动给我讲起,“女人嘛,前几年我在广东也有相好的。”我佯装羡慕,他还想接着往下说,这时有人“咣当”一声又推门而进,从背上放下来一桶酒。本次活动是县里林业局组织的,请了山下的村民背了三十斤酒,一路上跟着我们走。一看有酒喝了,他便迅速站起来,窸窸窣窣从窗台上摸出一只脏兮兮的土碗,满满地倒上,搁在炉盘边,不一会儿碗口上就飘了一层灰尘,他端起深深喝了一口,用袖子擦了碗沿,龇着牙递给我,我也啜了一口,擦了碗又递给他。也不知往复多少次,夜空中有人喊我,我才去了楼上,把他独自撂在那角落里,继续醉生梦死。直到最后我也不知道这人的名字,第二天也没有再见着他,无缘之人,即便相见,也只能是在黑夜中。但也正是这样的夜晚,让我窥探到一个护林员内心的孤独,那里生长着一片原始森林,阳光,永远也照不进去。
  那晚夜雾大,屋外潮湿。几十个人挤在护林站的楼上,就地铺着睡袋打起呼噜来。我辗转反侧,总是难以入睡,隔着夜色也能感觉得到这房子的破旧,几间屋子,均没有门窗,但不会担心有野兽闯进来,我曾听老年人说过,有人居住的房子,即便门开着,动物也是不会轻易进去的。早些年读《山海经》,知道每座山都有属于自己的神灵,如果双马杆上也有的话,此时它一定化身为草木,或者叶尖上的清露,正在高处的丛林中观察着我们。在神灵看来,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如此徒劳,这些横七竖八地躺着的人类,在森林中,像一丛被时间与宿命的疾风折断的荒草。半夜时分,寒意从身下浮起,我将整个身体缩进睡袋里,那睡袋就像蚕茧,将我全部裹住,我在里面静思,劝自己睡去,等待天亮后被孵出。
  翌日醒来,天已大亮,站在护林站的楼上,可以看到郁郁苍苍的森林从眼前绵延到天边,像无数高举的手,将一轮红日抬出山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世界耽美于道法自然之中,人反而显得多余。昨晚带路的人反复交代了,山中没有手机信号,不能单独出行,若遇到野猪或者老黑皮(熊),不要挑衅,通常情况下它们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尤其是野猪,性子太烈,一旦被激怒,会对人紧追不舍,即使你爬树了,它也会想办法啃烂或拱翻树根。我们七八个结成一群,到处去山中游荡,所到之处,多是人迹罕至之地。在众多树木间,我老远就认出了珙桐,那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那棵珙桐开着白色的花,瀑布般从树冠上铺下来,实在壮观。还有一丛丛罗汉竹,密集地生长在沟边,鲜嫩的竹笋刚破土不久,指尖轻触,就能掰在手里,我们把衣服脱下来,在腰间扎了个兜,里面装满了鲜笋。仲尼在《论语》中说过,“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或许他早已知晓,与人类相比,它们更懂得诗意地栖居,更接近“诗”的本质吧。可面对这浩浩荡荡的森林,我的认知实在狭隘得令人羞愧,能叫出名字的仅有云杉、红豆杉、梧桐、蕨类、飞蓬、青蒿等,还有若干植物,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又或者它们根本就没有名字,它们只是默默地生长着,在这人间领受属于自己的那份蓬勃与委顿。   中午的阳光过于强烈,人们三五一群,七零八落地躺在林荫下歇凉,平时忙得晕头转向的人,想要获得片刻的安宁,只能来到这边远的林中,出窍的灵魂才会返回身体,人因此而获得了一种慵懒与松弛,反而呈现出难得一见的自然。远处的山坳里,电锯的声音一直在轰鸣,那是邻县管辖的林区,盗木贼正在贪婪地伐木,一棵棵大树就这样应声倒下,运走,剖开,刨光,被欲望改装成顶梁柱、飞椽、檩木、连檐等,换一种方式,继续承接经年的风雨,承接另一种烟熏火燎的命运。盗木贼几乎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了,原因是这森林太大,护林员又少,即便听到有人在伐木,等你追到那儿,人早已逃离。
  太阳又要落山了,宁静的黄昏中,人们披着暮色,纷纷诉说着森林不为人知的秘密,陆续从四野返回护林站。护林站前面宽敞的坝子里,已经架起了篝火堆,不远处的地埂上,土灶烧得正旺,一锅羊肉早已炖熟,风卷着它的香味,到处飘荡。——想起来了,早上出门的时候,我看见一只羊被拴在草丛中,还以为是护林员养来做伴的。而事实上,为了解决我们此行的伙食,这羊昨晚才跟随我们翻山越岭,从山脚来到了这儿,它可能都没有想到,它来到了自己的刑场,魂飞魄散在我们的身体里。感谢羊啊,赐予我们能量,让我们继续穿行在林中,穿行在人世,我们每个人终将长成你的模样,也会去到自己的刑场,借你的命,终将归还给你!
  晚饭是从黄昏时候开始的,羊肉煮青笋,这应该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汤了。每人盛上一碗,热气氤氲,先别忙着喝,得让它在晚风中凉会儿,端到鼻尖下嗅嗅,陶醉一番后再仰脖子喝下。这羊汤进入身体后,感觉每根血管里,都有朵奔跑的小火焰,刹那间就能逼走山中渐起的寒意。这时大家才端起酒,站在林间空地上,推杯换盏。篝火也燃起来了,人们围着载歌载舞。这篝火燃烧的形状,像一座火焰做的塔,而这塔中所供奉的烈火,正是所有森林的魂魄。这边彝族小伙才唱完,那边苗族姑娘又起舞,我们几个没有才艺的粗人,在酒劲的怂恿下,也不甘示弱,扯着破锣嗓子唱起镇雄山歌,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间,每见篝火阴下去,我便往柴堆上泼酒,每泼一次,那火焰就会飙到一人多高,火光将黑夜揭开,露出一张张红彤彤的脸。我向来不胜酒力,但喜豪饮,酩酊之际,踉踉跄跄地冲进人群中,东施效颦般乱舞起来,朋友们调侃我跳得像招魂的仪式,像祭祀的现场——好吧,魂归来兮,被砍倒的树,被宰的羊……几个小时的欢歌热舞后,篝火熄灭,森林寂静,许多人被酒精发酵在草地上,黑夜挪了过来,将他们一一盖上。那晚我也不知道是如何睡去的,第二天被鸟鸣惊醒后,发现自己竟然躺在帐篷中,惊悸之余,赶忙拉开帐篷,紧接着便被眼前的景色所感动:大地端来一座山谷,在里面满满地注入洁白而又柔软的雾霭,就像有人端着杯牛奶,为了等你醒来,一直候在帐外。
  第三天早上,我们继续穿越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几个村民已在前面开道了,他们是此行最辛苦的人,每个都负重近百斤,有的背着炊具,有的背着食物,有的背着液化灶,有的背着燃气桶,为了提前到达目的地做饭等我们,他们几乎是在森林中奔跑着,像几个慌不择路的逃亡者。我们沿着他们路过的地方走,杂草倒伏,露水抖落其间,偶尔还能看见某个山坳或者沟边,有简陋的窝棚,这说明有人曾经来过,真是不可思议啊,若非走投无路,谁会来到这种人迹罕至的地方呢?他(们)到底是谁?为何来此?林业部门的人给了我答案:这地方交通閉塞,偏僻落后,森林周围都是一些穷苦的人,每年春天,竹笋破土后,他们就会携妻带子,摸进森林里来掰笋子,以便拿到乡镇集市上去卖,这是他们一年中唯一的经济收入。为了掰到更多的笋子,他们要提前几天进入森林,守着竹笋拔节,不然就有可能被别人掰走,或者长成竹子。
  草木皆是兵,拦在跟前,有些叶片上,布满锋利的锯齿,稍有不慎,就会在裸露的肌肤上划出一道道的血槽。我们背着行李,左避右绕,在枝叶交织而成的穹顶下穿行。天空在叶片的间隙中,被撕成碎片,正随着透进来的光束在森林的植被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多人才能合抱的大树上长满厚厚的青苔,常年的尘埃堆积在某个树杈或者皲裂的树皮中,给了风雨中飞翔的种子扎根的机会,树上长树,一种生命寄身于另一种生命中。地上盘根错节,一棵老树倒下了,千千万万的幼树站起来。也有的大树横亘在地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侵蚀,仍然还保持着树的模样,腐朽与溃烂隐蔽在时间中,不动声色。但只要谁一脚踩上去,就会在那树干上踏出个大窟窿,成千上万的白蚁还在里面做着千秋大梦,殊不知“屋顶”就这样被掀开了,突然暴露在阳光下的它们,乱作一团,惊慌失措,冲冲撞撞,四处逃窜。这些隐秘的生命,活在阳光的背面,靠啃食黑暗过日子,竟然也被养得白白胖胖的。大家走了几个小时后,汗水把衣服湿透了,身上似乎快要长出新的嫩芽来,森林中到处都是生长的欲望,无论任何东西,只要在它特有的温度和湿度中经过,生命的力量就能被催生,自己在自己的身体上破壳而出,并在瞬间就能葳蕤起来。
  原本觉得能够通行的地方,大地绵延到自己的边上,突然陷落,亮出数丈高的山崖,等我们通过。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悬崖,才能走到平坦的路上?面对森林给予的考验,没有人退缩,大家互相搀扶着,拉紧悬挂在崖面上千丝万缕般的蔓藤,荡着越过悬崖,下面是山谷,河流安静地流淌着,谷内多是落叶、断枝、长满青苔的石头,有些地方,淤泥掩埋着各种各样的木头,假若给它们足够的时间,也许就能变成阴沉木。穿过山谷,沿着陡峭的山沟,我们在晌午之后登上又一座山顶,那是开阔的地方,也是森林和村庄的分界。往左眺望,可以看见许多枯树——它们太安静了,以至于死在自己的身体里还在浑然不知——矗立在山崖上,形成一片巨大的死亡森林,触目惊心,有的似乎呈现出莫可名状的痛苦,光溜溜的虬干扭曲在空中,枯死之前,好像经历过长久的折磨。向右眺望,人间烟火飘荡,尘世在那儿等着我们,那是另一片森林,我们一生都在穿越,却从来没有抵达过它的尽头。
  (选自2021年第5期《边疆文学》)
  原刊责编  马艳琳
其他文献
我是傍晚四点到达松阳的,但车站楼顶的大钟,显示的却是十二点二十五分。  或者说,是九点整——那是一个正方形的四面钟,在出站口,我能够同时看到这座钟的两面,指针各自固定在不同的时间。  我第一次来松阳,是在十年前。那时这座钟的指针就已经停在了现在的位置。松阳人说,钟楼停摆的时间应该还要更久远,久远到几乎已经没人能够记清最后一次准确计时是在什么时候了。  在一个进出城市最主要,也是最需要守时的场所,这
期刊
去宣州,登上谢朓楼,近旁的朴树国槐,皆满冠明黄,风来,落叶簌簌菲菲。老人们坐于树下对弈,颇为陶陶然;远望群山剪影,刘禹锡《秋词二首》中几句来到目前: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宣州,自谢朓以降,李白来过,韩愈来过,杜牧来过,不晓得刘禹锡可有涉足,谨以这几句描摹皖南深秋山色,确乎恰当——处处山明水净,树叶由绿转黄,数棵树已成红色,在浅黄中格外显眼。登
期刊
摘要:在社會飞速发展的今天,相比过去最明显的一点变化就是很多的生态环境都遭到了破坏,当今全球的化学污染也已经越来越严重,所以把环保理念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符合了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针,能够让学生重视环境污染的问题,了解到化学工业的开展给我们人类带来的一系列危害。作为初中化学老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开展绿色化学教育,让每一个
期刊
几经周折,我跟镇长电话联系到真正的游牧事宜,他说下午酋长们要来镇上开会。  午后,在石渠县尼嘎镇政府楼道上,镇长一见我,就说:“菊母远牧场离石渠县城几十公里, 是最近的,他们都不会汉话。”  楼梯拐角处站着一个康巴汉子,身材高大神情木然,披肩发乱糟糟的,穿着羽绒背心。我想对他微笑,也滞涩了。  镇长说:“你跟他去吧。”  给镇长道了谢,我向四郎酋长走去。  村是现在的称谓,四郎是村长,也是游牧部落
期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如果你未曾在广汕公路上被卖过猪仔,并不是说你有多幸运,只能证明你很少在那条路上出没。即使你像我一样,一年仅有寒暑假加上清明、国庆期间往来,你也会有这样“中彩”的机会。  卖猪仔,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遍布于广东各条国道和省道、不经旅客允许强迫旅客转乘车辆的俗称。人被当成了猪仔,任由司机和其他乘务人员倒腾、兜售。其猖獗程度几乎到了每一辆客车每天都参与的地步。1994年的秋天,我在东莞莞
期刊
表弟阿勇已在我的视线中消失二十多年了,他似乎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就像我刚刚看到的天上那朵云,说没有就没有了,也就仅仅是一阵风的工夫。  1997年底,祖母病危,我和二弟将攒下的一万元寄回雷州家里,以防祖母不测之需。一万元,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我所工作的宝安那时房价也就两千多元一平方米,相较于现在动辄十万八万元的单价,可以想象当时的钱真是一分顶一分用的。  钱存进母亲的存折还没有被焐热,阿勇
期刊
我时常幻想先人的样子。头发蓬松,腰背佝偻,整天待在那个空着的角落。在我的思想深处,这样空着的地方很多。我感觉整个村子都是空着的,墙也是空着的,阳光斜照进来,墙边的桌子上留着鱼鳞一般的亮色。  一年一年过去,日子一切照旧,没有半点改变。那栋老屋还挺立在那儿,爷爷兜着烟枪围着硕大的屋柱转来转去。就这样转过许多年,终究还是去了别的地方。  对于先人的故事,我知道的少之又少。前些年,爷爷像落叶一般被风吹走
期刊
这是她第一次来望北哨所。  望北这个名字,她已经很熟悉了,他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上就写着“望北”两个字。望北在她的心里如诗如画,再加上哨所,她莫名地会想到辛弃疾的某些诗句,有着大气、苍凉、凄美之感。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虽然凄凉了一些,但却是那么有韵致。望北哨所,就像她喜欢的男人,粗犷、冷峻。  他们是同学,从初中一直到高中。高中毕
期刊
青梅的报恩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蒲松龄大概是喜欢这首《点绛唇》。  青梅母亲是狐女。她一出场,就很惊艳。她狡黠地藏在书生衣带尾端背后,一回头,掠发微笑,露出莲花般的绝世容颜。这惊鸿一瞥把书生看呆了。  不过,他下意识地怀疑对方是女鬼。  不过,他也不怕。带着“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孤勇,他对青梅的生母说:“倘得佳人,鬼且不惧,且况于狐。”遂与狎。  这个不太登大雅之堂的“狎”字,屡
期刊
四月的香港,杜鹃花盛放,虽然身处“石屎森林”,但仍可在街道两旁或公园入口瞥见它的踪迹,深深浅浅的粉红簇簇迎风而来,缭绕了驿动的心和思念的情!  细雨微风拂来,春天的薄雾再次锁住高楼大厦,楼顶像被削成平头装。没有邀请函,没有约定,不用说明地点,不用说明时间,不用预算人数,我们福建人像蚯蚓一样,春来了就翻土而出,在清明节当日,聚集在旧居吃润饼。怎不是旧居呢?不足四百呎的五十多年唐楼,曾经是一室六口的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