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渗透的情感是多方面的,本文只谈其中的民族自豪感、高尚道德情操、抗挫折能力几个方面。事实证明,典型的历史片段对于学生这几种情感的加强是有很明显作用的。
历史的情境,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感觉,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比空洞的说教要强得多。把历史课程的情感渗透利用好,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民族自豪感渗透
悠久的时间、广阔的空间、纷繁的人物、众多的事件,构成了错综的历史。历史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历史事件都生动具体,每一历史人物都有血有肉。这里面有失败的痛苦,有成功的欢喜,有气贯长虹的豪迈,有决胜千里的韬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能在这些事件与人物中找出整体关系,理清线索脉络,构建出认知框架,站在宏观的角度看待每一事件,能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异与同。比较是思维与理解的基础,我们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世界的。通过对比,显示出历史同现实的差异,展示出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激发学生的感情。比如当讲解造纸术的发明的时候,可以把公元100年前后的中国与外国进行比较,那段时期,中国已经开始逐步用纸作为承载文字的工具,而埃及在用纸草,印度人在用被叶,欧洲人在用羊皮。强烈的对比,可让学生生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高尚道德情操渗透
历史的精神力量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吸取到丰富的营养,使其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历史学科中有很多情操高尚与品质优秀的人物,比如:徐光启眼界宏阔,大胆破除狭隘的民族意识,虚心向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学习,与之合作翻译出的《几何原本》弥补了当时中国数学的缺憾;积极学习西方的现代水利机械,编著出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典科学著作的精品。林则徐为了让中国人认识世界,做出了积极探索,其整理翻译的《四洲志》是中国人最初开眼看世界的优秀材料。此外,司马光的警枕,孔子的不耻下问,杜甫的读书破万卷,欧阳修的“马上、枕上、厕上”理论,无不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历史上有这些高尚情操的表率,世界历史中同样也有,所有的榜样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非常鲜活的学习目标。只要我们做到深入挖掘,根据时代精神与学生心理的特点,去粗取精、合理剪裁,就可以把上面这些历史人物所拥有的优秀品质与高尚情操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去,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人才。
三、抗挫折能力渗透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是不经历挫折的,也没有任何人会一帆风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当给学生提示出这一道理,使其接触这一方面的内容。从全人类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来,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其实就是对客观世界不断征服的过程。通过不断地遭遇挫折与抵抗挫折、改变环境,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中国曾经占世界领先的位置,但是近代中国却任人欺凌,为了摆脱受奴役受压迫的现状,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至义和团运动,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直至后来才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这段历史知识的讲授,能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道理,不管什么人、什么事,其产生与发展都要经历挫折的考验。而最终能不能取得成功,则要看其有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去接受挑战、战胜危机。历史事件是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最好案例。
四、典型历史片段对情感渗透的意义
历史片段的典型性特征使其本身蕴涵了非常丰富的情感因素,而且适合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真实历史可以给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很多素材,可以说它是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第一手段,情随事迁、情寓于史,教师的情感要随着知识的向前进行而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离开历史片段的载体,情感则很难表达出来。在学习“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时,可以播放有关的影像视频资料,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日军的野蛮残忍与场面的悲惨血腥,会给学生造成非常强烈的冲击与情感震撼。学生此时的心理情感,显然是出自年轻人一时的幼稚与冲动,属于一种浅显狭隘的民族情感,没有人文与理性的认识。经过教师的逐步诱导,学生最终能够得到正确的情感教育:吸取历史的教训,追求民族间的和平平等交流,以得到共同的发展进步。这个例子中,历史片段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是有启发意义的,虽然不能马上让学生得到理性的认识,但是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的情感认知便会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在中学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在各学科中渗透道德与情感教育是主要的一项,历史学科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项优势,把情感教育工作做好。
历史的情境,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感觉,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比空洞的说教要强得多。把历史课程的情感渗透利用好,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民族自豪感渗透
悠久的时间、广阔的空间、纷繁的人物、众多的事件,构成了错综的历史。历史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历史事件都生动具体,每一历史人物都有血有肉。这里面有失败的痛苦,有成功的欢喜,有气贯长虹的豪迈,有决胜千里的韬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能在这些事件与人物中找出整体关系,理清线索脉络,构建出认知框架,站在宏观的角度看待每一事件,能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异与同。比较是思维与理解的基础,我们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世界的。通过对比,显示出历史同现实的差异,展示出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激发学生的感情。比如当讲解造纸术的发明的时候,可以把公元100年前后的中国与外国进行比较,那段时期,中国已经开始逐步用纸作为承载文字的工具,而埃及在用纸草,印度人在用被叶,欧洲人在用羊皮。强烈的对比,可让学生生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高尚道德情操渗透
历史的精神力量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吸取到丰富的营养,使其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历史学科中有很多情操高尚与品质优秀的人物,比如:徐光启眼界宏阔,大胆破除狭隘的民族意识,虚心向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学习,与之合作翻译出的《几何原本》弥补了当时中国数学的缺憾;积极学习西方的现代水利机械,编著出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典科学著作的精品。林则徐为了让中国人认识世界,做出了积极探索,其整理翻译的《四洲志》是中国人最初开眼看世界的优秀材料。此外,司马光的警枕,孔子的不耻下问,杜甫的读书破万卷,欧阳修的“马上、枕上、厕上”理论,无不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历史上有这些高尚情操的表率,世界历史中同样也有,所有的榜样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非常鲜活的学习目标。只要我们做到深入挖掘,根据时代精神与学生心理的特点,去粗取精、合理剪裁,就可以把上面这些历史人物所拥有的优秀品质与高尚情操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去,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人才。
三、抗挫折能力渗透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是不经历挫折的,也没有任何人会一帆风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当给学生提示出这一道理,使其接触这一方面的内容。从全人类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来,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其实就是对客观世界不断征服的过程。通过不断地遭遇挫折与抵抗挫折、改变环境,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中国曾经占世界领先的位置,但是近代中国却任人欺凌,为了摆脱受奴役受压迫的现状,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至义和团运动,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直至后来才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这段历史知识的讲授,能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道理,不管什么人、什么事,其产生与发展都要经历挫折的考验。而最终能不能取得成功,则要看其有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去接受挑战、战胜危机。历史事件是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最好案例。
四、典型历史片段对情感渗透的意义
历史片段的典型性特征使其本身蕴涵了非常丰富的情感因素,而且适合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真实历史可以给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很多素材,可以说它是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第一手段,情随事迁、情寓于史,教师的情感要随着知识的向前进行而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离开历史片段的载体,情感则很难表达出来。在学习“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时,可以播放有关的影像视频资料,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日军的野蛮残忍与场面的悲惨血腥,会给学生造成非常强烈的冲击与情感震撼。学生此时的心理情感,显然是出自年轻人一时的幼稚与冲动,属于一种浅显狭隘的民族情感,没有人文与理性的认识。经过教师的逐步诱导,学生最终能够得到正确的情感教育:吸取历史的教训,追求民族间的和平平等交流,以得到共同的发展进步。这个例子中,历史片段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是有启发意义的,虽然不能马上让学生得到理性的认识,但是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的情感认知便会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在中学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在各学科中渗透道德与情感教育是主要的一项,历史学科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项优势,把情感教育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