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莉萍(1979—),女,甘肃镇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教师教育研究。摘要: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由于强调知识在多元情境中的应用及学习经验而受到广泛重视。将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运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认知学徒制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前教育基本规律,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然而长期以来,该课程的教学往往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多停留在教学内容的优化层面,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据调查反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很多专业学生不能有效地将儿童发展的特点、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主张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学习。该教学模式对于改造当今学科理论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是‘不扎实’的技能与‘惰性’的知识[1]”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将理论课程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与技能、实训类课程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整合,有助于理论教学一体化改革与实践。
一、创设情境,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多元教学情境,搭建脚手架、建模,通过高效互动和组建师生“合作学习共同体”进行训练,使知识清晰化[2],通过典型案例和提问、设疑进行反思和探究。例如,学生在学习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时,鼓励学生思考婴幼儿的感知觉有哪些?把学生带到一个自我经历体验的环境,理解如何通过习惯化和去习惯化、认知偏好等方法处理教育问题。另外,通过视频播放婴幼儿感知过程,分析感知觉概念中关键词,在生活和儿童教育过程中运用情境,使学生学会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发现儿童感知觉发生发展过程,观察每个儿童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学生和大学教师、一线教师可以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提供建议和帮助,学生亲临真实情境多看、多听、多想、多用,分析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德、智、体、美、劳等教育情境和教育契机,并在与儿童教育互动中发现问题,通过模拟教育案例和反思教育情境。
二、高效互动,清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设疑、情境训练等高度互动和高度情景化的反馈和建议,关注技能的制定和整合,从而服务于真正理解的目标。在学生执行任务时对他们进行观察,提供线索,训练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引导或直截了当地提醒学生注意任务中原本被忽略的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的清晰化,使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推理和问题解决过程清晰化;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述;通过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在合作活动中承担批评者或监控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表达自己解决问题和控制过程的见解。在儿童个性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启发学生分析文学作品典型形象,理解气质性格形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各自的个性进行评价分析,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个性发展的理解并阐述塑造健全个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案例设疑,延伸知识由于学生还不知道怎样卓有成效地对某一领域进行探索,所以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小问题与研究性问题。例如,在学前儿童记忆教学过程中对于什么是“自传体记忆”的理解,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反思探究:“大家能记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吗?”“最早是几岁时候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能够深刻理解,3岁前的学前儿童还没有“自传体记忆”,因此,我们最早能够记起的小时候的事情是在3岁后。
将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运用于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考虑在课堂教学等学校环境中对学习任务进行真实性情境设计,这样才能把大量的概念和基本知识展现在真实的、变化的情境中,把解决问题的关键和要领公开化,以便于学生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进行观察、复演和实践,使师生尽可能地融入真实氛围中。学生需要通过模仿、反思、探究进行高效互动,思考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更广泛地接触专业并进入真正的实践舞台,扮演专家或能手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高文.情景学习与情景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
[2]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中国电化教育,2000.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认知学徒制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前教育基本规律,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然而长期以来,该课程的教学往往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多停留在教学内容的优化层面,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据调查反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很多专业学生不能有效地将儿童发展的特点、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主张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学习。该教学模式对于改造当今学科理论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是‘不扎实’的技能与‘惰性’的知识[1]”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将理论课程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与技能、实训类课程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整合,有助于理论教学一体化改革与实践。
一、创设情境,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多元教学情境,搭建脚手架、建模,通过高效互动和组建师生“合作学习共同体”进行训练,使知识清晰化[2],通过典型案例和提问、设疑进行反思和探究。例如,学生在学习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时,鼓励学生思考婴幼儿的感知觉有哪些?把学生带到一个自我经历体验的环境,理解如何通过习惯化和去习惯化、认知偏好等方法处理教育问题。另外,通过视频播放婴幼儿感知过程,分析感知觉概念中关键词,在生活和儿童教育过程中运用情境,使学生学会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发现儿童感知觉发生发展过程,观察每个儿童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学生和大学教师、一线教师可以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提供建议和帮助,学生亲临真实情境多看、多听、多想、多用,分析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德、智、体、美、劳等教育情境和教育契机,并在与儿童教育互动中发现问题,通过模拟教育案例和反思教育情境。
二、高效互动,清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设疑、情境训练等高度互动和高度情景化的反馈和建议,关注技能的制定和整合,从而服务于真正理解的目标。在学生执行任务时对他们进行观察,提供线索,训练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引导或直截了当地提醒学生注意任务中原本被忽略的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的清晰化,使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推理和问题解决过程清晰化;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述;通过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在合作活动中承担批评者或监控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表达自己解决问题和控制过程的见解。在儿童个性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启发学生分析文学作品典型形象,理解气质性格形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各自的个性进行评价分析,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个性发展的理解并阐述塑造健全个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案例设疑,延伸知识由于学生还不知道怎样卓有成效地对某一领域进行探索,所以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小问题与研究性问题。例如,在学前儿童记忆教学过程中对于什么是“自传体记忆”的理解,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反思探究:“大家能记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吗?”“最早是几岁时候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能够深刻理解,3岁前的学前儿童还没有“自传体记忆”,因此,我们最早能够记起的小时候的事情是在3岁后。
将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运用于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考虑在课堂教学等学校环境中对学习任务进行真实性情境设计,这样才能把大量的概念和基本知识展现在真实的、变化的情境中,把解决问题的关键和要领公开化,以便于学生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进行观察、复演和实践,使师生尽可能地融入真实氛围中。学生需要通过模仿、反思、探究进行高效互动,思考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更广泛地接触专业并进入真正的实践舞台,扮演专家或能手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高文.情景学习与情景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
[2]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中国电化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