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焦桐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yxy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秋之际的兰考,这棵焦桐站在这片土地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看到泡桐树,想起焦书记。”这句话在兰考老百姓中一直流传。
  时光的镜头拉回到1962年,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大风裹挟着沙土漫天飞卷,翻滚的乌云化为如注的暴雨,风沙与内涝轮番肆虐的盐碱地里,枯草乱颤、庄稼倒伏,一年到头颗粒无收,饥饿难耐的老百姓拼着命也要扒上火车外出讨饭。此情此景,让刚刚到任的县委书记焦裕禄陷入了深思。
  从这天起,焦裕禄硬是用一双大脚走遍兰考的旮旮旯旯,走进狂风肆掠的野外,掌握了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的第一手资料。他经过调研发现,泡桐耐沙荒、耐盐碱、耐干旱,而且树干直、根系深、生长快,既能遮风挡沙,又不与庄稼争阳光地力,是最适合治理“三害”的看家树。
  在满目疮痍的灾害面前,兰考再也不能任由岁月蹉跎,再也不能任由风沙侵蚀。焦裕禄和泡桐树就像两个永不屈服的战士,临危受命,开始一场艰苦卓绝的绝地反击。
  焦裕禄穿着一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土黄色鸡心领背心,像个老农在风沙中锄地、种树,他的目光果敢坚毅、赤忱如海。泡桐树也在盐碱地里站起来了,在狂风走石、漫天黄沙中,挺直腰杆,直抵苍穹。一人一树,在历史最深处定格成永恒。
  有一天,一棵小小的泡桐树苗不知被谁扔在地上,没有人在意它,因为它比正常的树苗短了一大截,在常人眼中,这就是“废材”。一位身穿粗布衣的中年人却小心翼翼地把它扶起来,端端正正地栽在盐碱地里。这个人就是焦裕禄。他说:“这棵桐苗虽然个子低,但是根好,如果长起来了,会比其他树长得还快。”
  小树苗好像听懂了他的话,挺起瘦小的腰杆,战风沙,斗暴雨,在茫茫盐碱地里逐渐长成顶天立地的大树,它就是焦桐。但是当年倾心栽培它的人,却积劳成疾,离开它整整57年了。
  57年过去了,如今的兰考已是绿野千里,水清河澈。尤其在东坝头,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个大弯就在这里一甩头,然后一路向东奔涌而去,浪花翻卷,涛声阵阵。站在这里,抬头西望,“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意境立刻呈现在眼前,令人激情澎湃,顿生英雄豪迈之感。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想他。
  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说:“你们把泡桐拍照片来让我看看,我看看兰考的泡桐开花了没有。”泡桐又怎能不开花呢?风沙沉淀,岁月沧桑,泡桐总是如期绽放美丽的桐花。那一樹树、一簇簇紫色的泡桐花,好似琼玉倒挂、金钟脆响,散发出阵阵清香。泡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守候”。这多么像焦裕禄,他的精神永远守护着这片大地。
  半个世纪前,兰考“刮风时,张口说话都是一嘴沙子,路北播种子,路南收庄稼”,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泡桐成林成材,这是何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据说,泡桐的根系能扎到地下18米,直达豫东平原的浅水层,也许它的力量正源于此。说来非常奇怪,泡桐生长快,但寿命也相对较短,树龄三四十年已属罕见,而焦桐已经花甲,如此高龄,却依然枝繁叶茂,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对此,林业专家也连连称奇。“树是充满灵性的,我们只能说,眼前这棵焦桐是焦裕禄的化身,代表焦裕禄不朽的精神。”他们是这样解释的。
  兰考泡桐还具有“音乐天分”,可以做成琴瑟、琵琶,清雅之音传遍天下。巧合的是,焦桐在古代又是琴的别称。东汉蔡邕曾用烧焦的桐木造琴,后人因而称琴为焦桐。焦桐遇到知音,则化为一曲高山流水。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习近平总书记一阕《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绪万千。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大地更坚实;没有一种情怀,比造福百姓更深沉啊!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初秋的老榕树,长了很多紫色的果子,微风一吹,果子撒满一地。在树下玩耍的孩子们捡起果子就往嘴里塞,都说酸甜酸甜的,好吃呢。  那年我八岁,是一个不懂世事,整天跟着邻居玩伴疯玩的黄毛丫头。榕树上的紫色果子时不时地掉落在地上,馋嘴的我自然经不住诱惑,拼命地弯腰捡果子,一颗一颗,把衣兜装得满满的。当我把一颗果子塞入嘴巴还没来得及品尝时,突然听见一句温和的声音:“小朋友,这东西不能吃呢,会拉肚子的。”我抬头
期刊
我和妻在小镇的巷子里开了一家书店,名曰“绿月亮书屋”,是小镇第一家私人开的书店。  小镇坐落在一个盆地的腹地,四周都是高山,中间是田垄,有十万人口,离小镇不远处有一所高中。那时的高中也不搞“封闭式管理”,来我书屋买书的学生还真不少。而自己那时还年轻,是一个梦想家,准备辞了教师,写点儿稿子赚稿费,让妻子经营小书店,一家人在书香中安安静静地度过一生。但一个月结账后,才如梦方醒,靠书店收入不能养活全家,
期刊
一个春风沉醉的傍晚,我与妻子在步行街散漫而悠闲地走着。  “陈老师,陈老师!”耳边传来两声欣喜而又略显激动的呼叫。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一个长相朴实、憨厚的小伙子已站在我面前,他兴奋地摇着我的双手,凝视着我的双眼热情地说:“真的是你吗,陈老师?”我的记忆之库瞬间复活,我紧盯着他的脸庞,脱口而出:“你是袁孟希。”“对,对!老师,你记性真好。毕业后我曾经到母校来看望你,但你已调出,我一直找不到你的联系方式
期刊
那一日,是整个冬季最晴好的一天,也许是因了山区的缘故,天,蓝得纯净,云,白如棉絮,太阳终于甩开了城市里昏黄雾霾的纠缠,时而坐在陡峭的山巅,时而趴在松林的枝头。  转过一块巨大的石头,上了一个陡坡,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片相对平缓的山坳,几户人家的房屋依山势而建,参差错落。站在这里能看到淙淙流淌的小溪和对面渐渐高远的山脉。大家异口同声:“好地方!”同行的王老师自小生活在大山里,对于山民的生活和性情非常
期刊
几十年前,我们从单位出发,头顶着茫茫的细雨,踩着飞溅的雨花,在秋的注目之下,向城西湖军垦农场驶去。  军垦农场,位于安徽六安霍邱县城西侧,淮河南岸,大别山东部,总面积达140多平方公里。  下午一点,车子开进了场区。远远望去,是一块块整齐划一的农田,宽阔平整,一望无际。道路两旁,除了树叶开始凋零的白杨树向后退去外,从我们眼前掠过的有和坦克相似的履带式拖拉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同时也看到三三两两的军
期刊
冯先生是我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他有一只眼睛是暗灰色的。第一次见他时,我非常害怕,躲在母亲的身后,探出怯生生的小脑袋,不敢正视,不敢说话。  他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我,和母亲说道:“这孩子的个子可不低,都到你肩膀了吧?”母亲忙笑道:“可不,都9岁了,就是瘦些!”说着母亲就把我从她身后扯了出来,硬推到他面前,连声道:“这孩子,别门里猴子(怕人)啊,快叫老师,叫老师!”我迫不得已地抬起了头,刚好看见
期刊
我的父亲一生算得上坎坷。读中学时,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业余时间,他还自学刻印、拼装收音机。17岁那年,作为长子的父亲和奶奶一起扛100多斤的长石条,颤颤巍巍地走房梁、建房子,一切都是被生活所迫,父亲还有5个弟弟。  接着,父亲上山下乡当了十年知青后,被安排回县里的食杂商店当职工。没多久,这些国营商店倒闭,父亲失业,没有任何收入。思来想去,父亲试着自己经营商店,但由于资金少,地段
期刊
二叔的背到底怎么驼的,在我心里是一个谜。一次放学回到家,追问父亲,父亲神情凝重地说,二叔的背生来没驼,两岁时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爷爷身无分文,求医无助,只有自寻草药为二叔敷药退烧,可二叔病入膏肓,草药根本无济于事。五天后,二叔的病情转为肺炎,二叔蜷曲着身子,奄奄一息。  二叔脸色蜡黄,咳嗽不止,邻居都对奶奶说,这小娃子没用了,丢了吧……奶奶舍不得,心痛得整天流泪,坚持要爷爷去抓草药为二叔治病。 
期刊
这个秋天,我从很远的南方來看你——壶口!  也许,我离开你太久,以至我的口音,我说话的腔调,我的歌声和哭声,我的饮食习惯和起居方式,还有我的发型和服饰,我的皮肤和骨骼,都慢慢“南化”了。可是,我血管里躁动的血液在咆哮,它们在呐喊:壶口,壶口!仿佛在我来到人世的那一天,就诞生了这个心愿——壶口,我要来看你!  汽车在山洞里,钻进钻出。  陕北的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大山抱着小山,山山相拥,与别处的山
期刊
骑行第四日。  上午10点准时从八一镇出发。今天的目的地是鲁朗,全程72公里。前半程沿着色季拉山脉爬坡,后半程是下坡路段。  出城不一会儿就开始陡然向上,翻过一个平台后,停下休息时抬头往市区方向看去,林芝市区的全貌赫然出现在眼前。太阳明晃晃地斜照过来,铺洒在整个大地上;不远处,一座独立的小山矗立在整个平地的中央,显得孤傲无比;远方的雪山终年洁白地仰卧着,它是神来之雪。人们都爱说林芝是西藏的江南,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