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 ”的云教研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两地教师共同成长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ong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对教育而言至关重要。2005年,美国学者首次提出了将技术知识纳入到教师知识结构的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框架(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知识和技术知识则是TPACK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必不可少的。本文所介绍的广东、西藏两地同步课堂的内容是《神奇的鸡蛋》。作为主讲教师,我们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教学方法三个大方向入手,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讨,较顺利地完成了这一课程的课程内容。下面从三个大方向分别阐述这节课是如何促进两地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共同进步的。

1.信息技术


  首先,此次课程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來实现两地的同步课堂,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学方法共享、学习情况共享和教师资质共享。在新思维的指引下,在“互联网 ”状态下,我们选择使用了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具有交互功能,可以高效直观地辅助教学。例如直接书写、画图、自由转换、高清放大等功能都为这节课程助力。新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想象力,减少了教学活动的限制性。我们日常用的微信、QQ等交流工具,也使得我们的课堂高效新颖,更适合当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微信和QQ交流工具,我们对现场学生解剖的鸡蛋进行拍照并传至电子白板。两地学生直观地看到各实验小组解剖后的鸡蛋,并以自己的科学储备知识说出他们所观察到的鸡蛋的结构。其次,微课和拓展视频的使用使得学生高效地学习了鸡蛋的解剖方法,科学观察解剖鸡蛋的方法,以及了解鸡蛋变成小鸡过程中鸡蛋内部发生的变化。最后,通过微视频,我们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在总结优点的同时,我们也不忘进行深刻反思,例如:可以考虑视频播放的位置,可以对视频的繁简程度适当地作出调整。在“解剖鸡蛋”的微课中,可以考虑将总结部分“讲解解剖鸡蛋过程”的微视频简单化,提供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探究空间,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另一个视频“鸡蛋孵化21天过程中鸡蛋内部的变化”,可以考虑放在课前的位置,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2.学科知识


  广东省中山市用的科学教材是粤教版的,西藏同学用的科学教材是科教版的,在充分了解了两地学校的现实状况、学情特点后,笔者选择了《神奇的鸡蛋》一课,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鸡蛋是两地共有,且非常容易获得的实验材料。此外,解剖鸡蛋所需要的实验工具也是简单易得的,例如镊子、培养皿、抹布等。实验材料和仪器的保证是一节科学课程顺利展开的基础。另外,这节课程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讲难度适中,易于消化吸收并掌握。其次,通过此次探究课程,学生们掌握了借助放大镜有序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学生们清楚了鸡蛋的基本组成有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膜、胚盘、卵黄、系带、气室。此外,学生们还根据各个部分的结构,尝试分析了各部分的作用。能够较扎实地掌握鸡蛋的基本结构及作用。

3.教学方法


  第一环节:链接生活,大胆质疑。从学生熟悉的鸡蛋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提出科学的问题:“你知道的鸡蛋有哪些结构?是不是像你想象的一样呢?”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第二环节:微课引路,解剖鸡蛋 。总结科学观察鸡蛋结构的方法。为了清晰高效地介绍解剖鸡蛋的方法,我们利用微视频来为学生做介绍。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自主探究鸡蛋结构的过程,这个环节我们主要通过微信传输图片的形式,关注小组成员内以及西藏、中山两地的学生的互动交流。这里充分体现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 ”大环境给现代教育提供的便利平台。
  第四环节:精选视频、突破难点。为了突破小鸡在孵化过程中,鸡蛋内发生过程不可视性的教学难点,我们不断摸索方法,寻找思路。在接受了省市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课程的系统培训后,我们的教师形成了“互联网 ”的思维模式,通过大量查找、筛选视频,并经过二次加工,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学习资源。该是很好的突破了以往的难点。并让同学们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以此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互联网 ”环境下的新型教研模式促进了两地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环节设计、扎实专业知识、思想碰撞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教师的TPACK水平也在稳步增强,进而使得两地教师共同进步。可谓是悠悠云端,教在云间,学在云间,乐在云间。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纸,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笔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教学有规律可循,不能只教一本书。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读是写的基础。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要“加
课堂导入是新课教学的必要环节,教师通过导入环节迅速营造一种积极探求新知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为之后课堂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而言,有悬念、有意思的课堂导入就如一场探险,让学生主动挖掘历史真相,进入“我想学”的境界。   一、故事一线串   七年级学生处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时期,历史的小故事、漫畫特别能吸引他(她)们的注意。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我在课堂
一、明确客户需要   短线研学产品的购买者一般是中小学校。产品设计部门从销售部门获得客户需求后,首先应明确研学旅行目的、出团时间、人数、研学课程主题参考、旅行者年龄段等限制条件,并分析出客户想要获得的满足价值。   二、设置研学主题   (一)主题设置的理论分析   主题是通往体验的基本要素和信息,精炼的主题可以串联起整个研学的行程,给游客以线索,加深其对于本次旅行的印象并带来长久的记忆。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依据习近平同志关于全国政治教师座谈会议精神指导,坚持课堂改革创新。教学有法,通过《新学校 新同学》教学实践来阐明“基于研究学生、研究学习,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基于双学研究”教学理念。   一、《新学校 新同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根据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课《新学校 新同学》内容,笔者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特征,从“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积极构建新课
新课程改革之后,素质教育逐渐落实到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师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英语读写能力,本文分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发展中小学生英语“读”能力的实践  1.利用阅读材料,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于英语阅读而言也是如此,通过对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十分有必要。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利用英语书刊和雜志激发
教师的导读设计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一剂良药。导读设计的策略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效果。教师只有在导读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积极探究科学、高效的导读策略,并以此指导学生阅读,才可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乐趣。为此,本人在导读教学中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现将本人就经典导读设计策略的一点浅见略加陈述,以期能得到同仁的指正。一、导读书目的选择  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的限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最苦恼的事肯定是改作文:从标点到字词句,从选材详略到立意构思,事无巨细地逐一精批细改,然后写上批语,再给出分数。然而,遗憾的是有些学生面对老师辛辛苦苦写出來的批语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只是看看分数后就把作文丢到一旁。语文教师为作文教学付出了很多,收效却是甚微,叶老先生称之为“徒劳无功的批改”。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写作水平的提高,我的做法是:学生写完作文后不要急于收上来,让作文
一、“融和互惠”中队文化构建的背景分析   广州市回民小学是一所建校90周年的民族教育特色学校。学校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属于少数民族学生,共有12个民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民族团结大家庭。学校办学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这一亮点,逐渐成功打造了“融和互惠”的教育特色。学校中队文化的构建,主要依托了两个方面的背景。   其一,学校是广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组织。广州市回民小学少工委充分糅合
在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其实施质量不仅影响着学校教育工作,同时也决定着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为更好的保证学生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需要立足学生发展实践,贴近学生心灵,科学的开展德育工作。那么,在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本化教育理念下,我们又该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呢?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教学经验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   深圳市东昌小学以“乐·正·善·雅”为校训,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卓越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具备乐观、正直、善良、儒雅的良好品行,具有一定人文底蕴、科学素养的“乐·正·善·雅”好少年”为育人目标。办学目标与发展愿景是以精心的态度,建設精美的校园,实施精细的管理,打造精品课程,锤炼精湛的教学,创建师生和谐发展的优质学校。   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