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对教育而言至关重要。2005年,美国学者首次提出了将技术知识纳入到教师知识结构的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框架(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知识和技术知识则是TPACK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必不可少的。本文所介绍的广东、西藏两地同步课堂的内容是《神奇的鸡蛋》。作为主讲教师,我们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教学方法三个大方向入手,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讨,较顺利地完成了这一课程的课程内容。下面从三个大方向分别阐述这节课是如何促进两地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共同进步的。
首先,此次课程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來实现两地的同步课堂,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学方法共享、学习情况共享和教师资质共享。在新思维的指引下,在“互联网 ”状态下,我们选择使用了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具有交互功能,可以高效直观地辅助教学。例如直接书写、画图、自由转换、高清放大等功能都为这节课程助力。新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想象力,减少了教学活动的限制性。我们日常用的微信、QQ等交流工具,也使得我们的课堂高效新颖,更适合当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微信和QQ交流工具,我们对现场学生解剖的鸡蛋进行拍照并传至电子白板。两地学生直观地看到各实验小组解剖后的鸡蛋,并以自己的科学储备知识说出他们所观察到的鸡蛋的结构。其次,微课和拓展视频的使用使得学生高效地学习了鸡蛋的解剖方法,科学观察解剖鸡蛋的方法,以及了解鸡蛋变成小鸡过程中鸡蛋内部发生的变化。最后,通过微视频,我们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在总结优点的同时,我们也不忘进行深刻反思,例如:可以考虑视频播放的位置,可以对视频的繁简程度适当地作出调整。在“解剖鸡蛋”的微课中,可以考虑将总结部分“讲解解剖鸡蛋过程”的微视频简单化,提供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探究空间,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另一个视频“鸡蛋孵化21天过程中鸡蛋内部的变化”,可以考虑放在课前的位置,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广东省中山市用的科学教材是粤教版的,西藏同学用的科学教材是科教版的,在充分了解了两地学校的现实状况、学情特点后,笔者选择了《神奇的鸡蛋》一课,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鸡蛋是两地共有,且非常容易获得的实验材料。此外,解剖鸡蛋所需要的实验工具也是简单易得的,例如镊子、培养皿、抹布等。实验材料和仪器的保证是一节科学课程顺利展开的基础。另外,这节课程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讲难度适中,易于消化吸收并掌握。其次,通过此次探究课程,学生们掌握了借助放大镜有序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学生们清楚了鸡蛋的基本组成有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膜、胚盘、卵黄、系带、气室。此外,学生们还根据各个部分的结构,尝试分析了各部分的作用。能够较扎实地掌握鸡蛋的基本结构及作用。
第一环节:链接生活,大胆质疑。从学生熟悉的鸡蛋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提出科学的问题:“你知道的鸡蛋有哪些结构?是不是像你想象的一样呢?”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第二环节:微课引路,解剖鸡蛋 。总结科学观察鸡蛋结构的方法。为了清晰高效地介绍解剖鸡蛋的方法,我们利用微视频来为学生做介绍。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自主探究鸡蛋结构的过程,这个环节我们主要通过微信传输图片的形式,关注小组成员内以及西藏、中山两地的学生的互动交流。这里充分体现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 ”大环境给现代教育提供的便利平台。
第四环节:精选视频、突破难点。为了突破小鸡在孵化过程中,鸡蛋内发生过程不可视性的教学难点,我们不断摸索方法,寻找思路。在接受了省市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课程的系统培训后,我们的教师形成了“互联网 ”的思维模式,通过大量查找、筛选视频,并经过二次加工,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学习资源。该是很好的突破了以往的难点。并让同学们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以此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互联网 ”环境下的新型教研模式促进了两地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环节设计、扎实专业知识、思想碰撞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教师的TPACK水平也在稳步增强,进而使得两地教师共同进步。可谓是悠悠云端,教在云间,学在云间,乐在云间。
1.信息技术
首先,此次课程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來实现两地的同步课堂,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学方法共享、学习情况共享和教师资质共享。在新思维的指引下,在“互联网 ”状态下,我们选择使用了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具有交互功能,可以高效直观地辅助教学。例如直接书写、画图、自由转换、高清放大等功能都为这节课程助力。新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想象力,减少了教学活动的限制性。我们日常用的微信、QQ等交流工具,也使得我们的课堂高效新颖,更适合当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微信和QQ交流工具,我们对现场学生解剖的鸡蛋进行拍照并传至电子白板。两地学生直观地看到各实验小组解剖后的鸡蛋,并以自己的科学储备知识说出他们所观察到的鸡蛋的结构。其次,微课和拓展视频的使用使得学生高效地学习了鸡蛋的解剖方法,科学观察解剖鸡蛋的方法,以及了解鸡蛋变成小鸡过程中鸡蛋内部发生的变化。最后,通过微视频,我们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在总结优点的同时,我们也不忘进行深刻反思,例如:可以考虑视频播放的位置,可以对视频的繁简程度适当地作出调整。在“解剖鸡蛋”的微课中,可以考虑将总结部分“讲解解剖鸡蛋过程”的微视频简单化,提供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探究空间,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另一个视频“鸡蛋孵化21天过程中鸡蛋内部的变化”,可以考虑放在课前的位置,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2.学科知识
广东省中山市用的科学教材是粤教版的,西藏同学用的科学教材是科教版的,在充分了解了两地学校的现实状况、学情特点后,笔者选择了《神奇的鸡蛋》一课,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鸡蛋是两地共有,且非常容易获得的实验材料。此外,解剖鸡蛋所需要的实验工具也是简单易得的,例如镊子、培养皿、抹布等。实验材料和仪器的保证是一节科学课程顺利展开的基础。另外,这节课程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讲难度适中,易于消化吸收并掌握。其次,通过此次探究课程,学生们掌握了借助放大镜有序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学生们清楚了鸡蛋的基本组成有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膜、胚盘、卵黄、系带、气室。此外,学生们还根据各个部分的结构,尝试分析了各部分的作用。能够较扎实地掌握鸡蛋的基本结构及作用。
3.教学方法
第一环节:链接生活,大胆质疑。从学生熟悉的鸡蛋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提出科学的问题:“你知道的鸡蛋有哪些结构?是不是像你想象的一样呢?”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第二环节:微课引路,解剖鸡蛋 。总结科学观察鸡蛋结构的方法。为了清晰高效地介绍解剖鸡蛋的方法,我们利用微视频来为学生做介绍。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自主探究鸡蛋结构的过程,这个环节我们主要通过微信传输图片的形式,关注小组成员内以及西藏、中山两地的学生的互动交流。这里充分体现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 ”大环境给现代教育提供的便利平台。
第四环节:精选视频、突破难点。为了突破小鸡在孵化过程中,鸡蛋内发生过程不可视性的教学难点,我们不断摸索方法,寻找思路。在接受了省市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课程的系统培训后,我们的教师形成了“互联网 ”的思维模式,通过大量查找、筛选视频,并经过二次加工,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学习资源。该是很好的突破了以往的难点。并让同学们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以此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互联网 ”环境下的新型教研模式促进了两地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环节设计、扎实专业知识、思想碰撞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教师的TPACK水平也在稳步增强,进而使得两地教师共同进步。可谓是悠悠云端,教在云间,学在云间,乐在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