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序章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dog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来几多好
  二月春寒一过,风儿便唤醒了大地,所有的生命都把积蓄了一冬的力量迸发出来。
   “最是一年春好处,草色遥看近却无。”没错,我就是这样觉得,要有这样一个秩序:最是一年春好处,百草萌生。你看,凡是有泥土的地方,那一簇簇的草芽,齐心协力地冒出芝麻粒大小的小脑袋,细细的茎是透明的。不要看那小小的一棵,成千盈百上亿合起来,远远望去,那草色淡淡,映入眼帘,给春天的世界涂上一层充满生机的底色。
   然后,在你不经意间,它们就舒展开狭长的叶子,渐渐、渐渐绿起来,越来越绿。
   于是,一切都在这浅淡柔和的新绿上,一日日生动起来。先是池塘边鹅黄色的迎春,一朵、两朵,笑着闹着,直至成串,终于成片成片地铺展开来,金灿灿的那么温暖。
   靠窗的春梅当仁不让,花苞由小米粒般开始鼓胀,扣满每一根枝条。不知是哪一个夜晚,春风的脚步经过梅林,花儿就绽放开来。没有绿叶的掺杂,一片片,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随着草色渐渐清晰,迎春退场,春梅谢落,樱花、海棠、蔷薇等等一干花儿们又开始热烈起来,争先恐后地燃亮人们的眸子。
   除了碧草青青,花儿姹紫嫣红,春天里还有两件美事。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个季节,风高不寒,正适合放风筝。逢到休息日,你如果寻到一个空旷的场地,就会发现:一定有很多人扶老携幼,举着线轴,扯着长长的线。有孩子,也有大人,跳着、跑着、欢叫着。那些样式、大小、色彩各异的风筝就在空中高高低低地飘摇着,引逗着人们的视线,舒缓着人们在紧张生活中的心情。你看,那些快活的人们,一定是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身份,忘记了所有的烦忧。此刻,人与自然就是这样喜乐交融着,感染着。
   就是平时,你在马路上匆匆走着,不经意地一抬头,突然就看到高楼的后边,高高的一架风筝飘摇成一个点。你不由得就会停下匆匆的脚步,痴痴地看上一会儿。
   “梨花庭院香飘满,架架秋千笑声软。”荡秋千是春天的第二宗专属于女孩儿的美事。
   儿时家在北方,阔大的院子里,有两根又粗又高的木桩,高高的梢头有巨大的铁环,据说那是母亲生了大姐后父亲的杰作。
   每年春天,风儿把刚苞芽的柳枝吹得飘飘摇摇时,父亲便将那捆粗麻绳抱了出来,细心地一处处检查,若有磨损就换上新的,然后爬上高杆,结结实实地拴好,绳子的下端同样系上一块长方形的厚木板。每逢这个时候,我都开心地跟着父亲转悠,眼巴巴地等着秋千的完工。父亲每次忙好这一切,都要先上去试试。姐姐们小时候怎样我不知道,到我能荡秋千时,父亲已经不年轻了,但他坚持一定自己先试试,才放心。父亲从小习武,身手依旧敏捷。他站在秋千板上,身子随着秋千的荡起一曲一伸,飞到高处时,还会转个身,引得我在下面欢呼。
   轮到我了。我坐在秋千上,双手牢牢抓着绳索。父亲拉着秋千尽量向后,然后推出去。秋千高高荡起,风儿在耳边呼呼响着,我就像生出了翅膀,飞上了蓝天。秋千高起,我的双腿就蜷起来,下落时,就伸得笔直。一旦慢下来,父亲就在我的后背加上一把力,又高高飞起。快乐如我,那笑声似乎能穿透岁月,今日仍在耳边回响……
  春深草木芳
   春深草木芳。
   敲下这几个字,鼻端似乎有隐隐约约清甜的气息萦绕,那是暮春草木特有的味道。
   我一直认为,春深,才是草木最好的时节。
   初春时,万物复苏。草木萌生,竞相生长。它们憋足了气力,只是显得有些急躁。仿佛因为着急,碧色就清浅了些。你看,柳芽是鹅黄的,草叶是葱绿的,所有的一切都鲜嫩得略带几分娇气。
   喜欢春野踏青,除了渴望遍赏春色,我还喜欢挖野菜。在我看来,田野里的这些草木,承天地雨露阳光,自由地生长,是大自然的恩赐。
   初春时的野菜,不论是蒲公英,还是荠菜,都口感柔嫩,满嘴春天的味道。可是我建议你,留一点耐心。让它们有足够的时间汲取春天的精华,孕育出更浓郁的滋味。于我,这时节的野菜每每让我想起母亲唠叨的往事,心中总是泛起酸楚,吃在嘴里也总是有丝丝苦涩。
   母亲亲历过抗日战争。她说,她小时候兵荒马乱,遇到荒年,生活更是困苦。十年有八年粮食不够吃。人们都盼着开春,因为春天草根可以当救命粮。那些苦苦菜啊,婆婆丁啊,一点点芽芽就被挖走了,连新生的杨树叶都捋回家吃了……
   四五月间,草木已经繁茂,颜色是浓碧的,彰显着春天的深度。它们的身躯已足够丰满,且还保持着柔软,在微热的风中,它们自由自在地摇曳,散发出草木独有的芬芳。这时,你走到乡下野外,踩着春水滋润过的厚重土地,蹲下身,那些个野菜,叶片油绿笃厚,每挖一棵,都有丰收的惊喜。拿回家清水净过,可以滚水快速焯过,然后一点点麻油、一点点精盐,就能成就一盘春日佳肴。更好的是那些婆婆丁、小根蒜,只要洗干净了,有一碟黄酱,几张干豆腐就足矣。我时常清口品尝,敏感的唇舌触碰到菜叶,略略有点粗糙,隐约能感受到这些野菜倔强的骨骼。慢慢咀嚼,随着口中的菜由凉变温,不减柔软的口感中,饱满的草木清香微带苦意,在口腔中回环,像极了我们的人生。
   记得《诗经》中有一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就是一种野生水芹菜。只有到了四月,它才能长成可以随着水流左右摇摆的长度,然后“左右流之”展现妩媚的腰身。就像爱情,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追求,才能萌发出最美的姿态吧。
   喜欢喝茶,但是那些名贵的明前茶我却并不在意。皖南的茶农妹妹,曾给我留有上好的明前。那是一种娇嫩的幽芳,短暂过后就是清淡。倒是茶农在暮春四月间,采来自己喝的大叶子茶,那股茶香厚重泼辣,悠久不散。我曾蹲在炒茶机旁,看茶农把绿油油的叶子,颠炒出焦香,略带一点苦涩,就像人间的生活。我并不太喜欢那些繁琐的茶道,那些招式美则美矣,却少了草木本身的自然质朴。我更喜欢和山间茶农一起,粗瓷大碗,一撮老绿的叶子,滚开的水浇过,收蓄一季的草木香就悠悠地傳了出来,且不说喝,就是嗅着都有些微微的醉意了。
   世人常记“人间四月芳菲尽”,时常忘却“城春草木深”。我却最喜欢薛涛的那一句——“路入烟霞草木香”。是啊,暮春时节,闲步郊外,柔草窸窸窣窣拂过脚踝,让人有步入大自然怀抱的真切感受。
   当然,也只有春深时节。天气和暖,一天的灿阳普照,青青草木的香气与水雾之气融合在一起,在暮霭晚霞中蒸腾起来,笼罩沐浴了一切,让人忘我。身与心,俱静。
其他文献
1   诗是什么,我以为就是一壶酒、一碟菜,三五好友大醉后的呼噜。这是我喜欢的境界。像曹植一样写诗,洒脱、豪放、没有功利,写自己想写的,说自己想说的,开心时大笑,悲伤时痛哭,潇洒浪漫,无所顾忌。   很怀念在故乡的那些时日。少年时,空守一盏油灯,母亲在旁边纳着鞋底,父亲编着柳筐,弟弟在写作业。我静静地做着自己的文学梦。   写的那些青涩的文字是那样的清澈,宛如溪水。   多年后,我依旧会被
期刊
村庄  转弯处,被一条土路拦腰抱住,  月亮,影子的布道者,  一枚江南印章,失足到河里──  风卷起变形的声音,  鸟,风的孩子,回到夜晚的乡村。  蛙鸣藏得深,像极了归宿,  心中磨了多年的刀应声放下。  ──睡眠的沉香荡,  萤火虫,带着人性一闪。  一个人的西塘  侧身穿过塘东街,西街,石皮弄,  廊棚,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  一个人的西塘,两年过去了,  还在寻找曾经爱过的人。  人间四
期刊
苦艾酒  風,揭开夜的一角  月亮紧跟着出场了  朝身后望去  一只猫跟了过来  它有九条命  我有九种孤独  拌着蓝火苗  喝下香水、乳液、口红  合谋出的香甜  穿过一条长长的路  月亮不见了  猫也不见了  一小片暗影压下来  我不见了  卡夫卡或平安夜  甲虫和庄周  哪一个是真的  所有甲虫都不免变成  萨姆沙和葛蕾特的蜣螂  所有母亲只剩下  忧伤的微笑  所有的牲畜甲虫们  都不能显
期刊
晨练  春天了,花从自然中醒来  可有人还在打盹儿,他仿佛  被梦缠住,一些醒来跑出的动词  开始了晨练  晨风,跑出了太阳的味道  还有幸福的乔木的花枝招展  操动太极者,努力平衡着天地的阴阳  扭秧歌的人,把沸腾舞出了常态的水  这些自虐的跳动者,在生命的张力里  灵魂已经出窍,一群跳僵尸舞者  踩着舒缓的旋律,木偶般的身段  把企求康健的美好  表现得五体投地  继续操练,我夹杂在晨光里  
期刊
在山民心里,大山就是他们的敬仰之地,就是一座灵山。我和众多山民一样都是大山缝隙里生长的一株小草,而无想山,就是生我养我的灵山。   山,因寺庙而得名。锦绣江南,楼台烟雨,位列“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无想寺就坐落在大山南麓。我居住在山北,常常习惯从栖身之地遥望大山北麓,只见苍山雾霭,香火缭绕钟声远,林壑尤美树参天,颇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俯首,走进山门,笃笃笃,不知是小沙弥在代替我敲打木鱼,还是伐
期刊
第一天上午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李大砍刀一边急着去开门,一边琢磨着他们这栋楼的开发商怎么把门铃设计成这种优雅的音乐。    他透过猫眼一看,门外是个满脸褶子的老太太,再仔细看看,原来是自己的母亲,刚才的优雅心情一下子没了。母亲陪着妹子在自己原来买的平房住,已经很长时间没来了。李大砍刀一愣,不知道又出了什么事。他手握着门把手,正犹豫着,母亲已经在外
期刊
梨花大道  给我簪花的围巾  给我镶珠嵌玉的腰带  我就美美地  摇摆  北镇,罗罗堡,五峰村,马蹄印  每一处辽西走廊上的白金  这一刻是我的  陶醉胜于朋友具体而微的描述  我的眼睛幸福地忙着  我称它为陷阱  一整天不想出来  梨花白  梨花很白  梨花一开天下白的白  在辽西走廊罗罗堡梨花大道  一心一意地白着  上树拍照的人  因为自己的不白和渺小  而向全世界炫耀着  他们“爱”的能力
期刊
“到艾芜先生的故乡去。”这个初衷缘于二十多年前阅读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立即就被他笔下那诗一般古朴浪漫的情调所深深地吸引,那些与我身处的地方不一样的景色、风俗和那鲜明的傣族风情,南国旖旎的风光,以及缅甸的风土人情,让我如痴如醉。   艾芜先生是一位流浪型的作家,他的一颗心似火,三寸笔如枪。艾芜先生是一个火热的人,他走光明的路,唱温暖的歌。他的前半生一直在漂泊,二十多岁就蹬上草鞋,带着纸笔,和
期刊
我去拨它,想摁下一个个白色的键,伸出手,却在半空停滞。我知道,现在所做的一切,徒劳,了无意义。我泪眼婆娑,为自己内心的柔弱,如一棵花草经受不住风雨。曾经,这是一串多么熟悉的电话号码。   幼时,在农村,电话机并不普遍。村头,满祥叔家小卖部里摆放一台,人们有事联络,就去那里,拨打甚不便捷。有一年,正月刚过,冰雪消融,春暖花开,饭桌上,父亲跟我们一块商议,尔后咬紧牙关,给家里装了一台电话机。电话机机体
期刊
除夕晚上,窗外炮竹声阵阵,我们一家人在年夜饭上谈年味儿。   儿子说,年味儿就是一家人围在电视前看春晚、刷屏、嗑瓜子、谈心;先生说,年味儿就是能吃上饺子,穿上新衣服,给长辈拜年赚压岁钱,走亲戚,串门子,并且能吃上麦煎饼。他继续说,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母亲烙的麦煎饼压在山芋煎饼下面,发出幽幽的香气,刺激我的味蕾,悄悄地撕一手指大点儿放在嘴里嚼,没想到越嚼越香,控制不住自己,最后撕下巴掌大的,偷偷地吃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