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野下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研究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fer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00后第一部的网络小说搬上电影荧幕,到2010年后的IP开发的高潮期,全产业链的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模式的运行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巨大。《隐秘的角落》作为2020年最受关注的悬疑剧之一无疑是成功的,本文将使用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这两个核心概念作为理论依据,以《隐秘的角落》为个案,探析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如何顺应受众的“期待视野”,以及如何构建“召唤结构”激发受众的想象,使得受众积极参与到其中来。通过探寻电视剧《隐秘的角落》的成功点,从而为网络文学影视化未来的创新路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接受美学;影视剧改编;《隐秘的角落》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6.073
  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一定程度引起社会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生活与行为方式。对于影视剧行业来说,翻拍网络小说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或因不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受众需求,抑或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很大一部分IP剧不仅无法吸引新的受众关注,甚至由于对原著的还原度不够或改编质量较差也失去了原有书粉的信任。
  《隐秘的角落》改编自紫金陈的推理小说《坏小孩》,是国内首部家庭悬疑剧集。该剧在爱奇艺“迷雾剧场”模块播出后豆瓣评分高达9.0分,获得了行业内外高度好评,也获得原著作者紫金陈与小说粉丝的肯定。
  1. 理论概念
  1.1 接受美学
  1967年,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汉斯·罗伯特·姚斯是最早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姚斯早期的思想从《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开始,便将重点放在了对文学史的研究上,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期待视野”就产生于这些研究论述中。姚斯的接受美学思想的深化体现在在《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中,开始侧重审美经验的研究。
  1.2 期待视野
  姚斯最早提出期待视野,姚斯将期待视野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单纯指向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第二个部分是延伸到作品之外的生活期待视野。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是受众在阅读与观看作品之前会对作品的展示方式有着一定的期待,作者会受限于读者的期待视野,他们的期待视野决定了对作品的评价和取舍程度。
  80年代中期,许多学者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同其他学科领域结合进行研究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外文学作品,新闻传媒领域等。在传播学领域,有学者将期待视野同电视节目、节目受众等对象结合起来研究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以及电视剧的火热成因。
  1.3 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概念由德国康茨坦茨学派代表人物沃尔夫冈·伊泽尔在其撰写的《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后来在其作品《隐含的读者》《阅读行为》中对此展开论述,是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其中“召唤”指读者参与文本的建构过程,经过创作者内容生产,召唤读者表达个人理解,产生深层体会感悟。与“召唤结构”概念密切关联的三个关键词有“空白”“空缺”和“否定性”。伊瑟尔认为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召唤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召唤结构被应用于文学、美术、舞蹈、出版、戏剧影视、新闻传媒等领域,在影视戏剧以及新闻传媒领域大体被用于研究人物、作品、以及效果。
  2. 案例分析
  2.1 期待视野下《隐秘的角落》改编分析
  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主要含义是受众在阅读作品之前就已经对作品的展现方式存有一定的期待,当期待视野得到满足时,在能获得审美中的美感。期待视野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问题期待、意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而对于受众而言,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氛围、宗教信仰产生不同的个人体验,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或性格特征等因素对个体期待视野的形塑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来说,受众对小说作品的阅读后本身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经验与认识理解,对改编的作品也有了一定标准参考,改编作品在对受众期待视野的满足上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2.2 文体期待
  受众对悬疑类型的题材的喜爱往往是遵循人类的本有的好奇心理,在悬疑作品中,作者通过设置悬念,不断抛出线索引导读者寻求事实真相,用曲折的情节与押金的逻辑激发读者的兴奋点,尤其具有社会性与法治性的特点。原著《坏小孩》讲述的便是三个小孩意外目睹一场杀人案后为凶手设下圈套,在凶手的帮助下主人公14岁主人公朱朝阳完成自己的杀人计划,并通过日记本颠倒事实黑白洗脱嫌疑的故事。改编《隐秘的角落》在文体类型上同样是悬疑犯罪,是爱奇艺迷雾剧场模块推出的悬疑类题材短剧的第二部。迷雾剧场不同于过去先有剧再有剧场,剧场内的剧集是在剧场特点风格确立后进行规划和生产的,面向的目标群体较为精确。该剧场剧集的特点主要是集数短,类型统一但风格气质不尽相同。《十日游戏》是迷雾剧场推出的第一部剧集,是一部都市爱情悬疑短剧,而《隐秘的角落》则将视角集中于家庭教育,缩短集数,将单集时长增加。在《十日游戏》的铺垫下,对标美剧的精品化内容和剧场的运营模式符合垂直类受众期待视野。
  2.3 意象期待
  在影视作品中的“意象”的重要呈现是通过演员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与网络小说的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状态不同,影视剧的人物形象是通过外形塑造与演员表演进行诠释的,受众对整个作品的形象系统的期待指向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上。原著《坏小孩》中,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摹是较为直白的,几位主人公的内心黑暗面的呈现较为充分,但在对反面人物塑造显得不够丰满,导致后续的行动稍显突兀。而《隐秘的角落》增强了对人物“黑化”的前情铺垫,人物情绪的爆发理由也更为充分和恰当。剧中杀人凶手张东生作为作品的核心人物的心理冲突感较强,演员秦昊的表演较为细腻,从眼神与嘴部的细微变化与幅度不大却意味深長的动作中展现其心理变化。例如在带领岳父母爬山时,为了希望父母劝女儿不和自己离婚始终是笑脸相迎,但在得知父母的劝分态度后他转头又笑脸变冷面,加上前面增加的铺垫剧情,他的情绪爆发与“黑化”的理由较为充分。在心思缜密细致这一特点上,剧中朱朝阳将匿名警告信夹在卷子中交给张东生时,张东升用铅笔描摩出朱朝阳的笔迹并对照上交的卷子中的笔迹来找出警告信的来源;而受到三个孩子威胁并与他们交涉的过程中,不同于受众普遍印象中穷凶极恶的罪犯,张东升始终保持着耐心与温和的口吻,以礼貌却内含心机的方式不断暗示朱朝阳与自己的相似。   主角朱朝阳作为离异家庭出身的小孩,虽然成绩优异但少有朋友,在塑造他自卑的性格时,演员在表演上始终保持低头弯腰走路的状态;在塑造心思缜密的数学天才的形象时,剧中角色在陌生的两个小朋友严良和普普突然到访时用头发系在装有钱包的柜子里防止偷钱;与张东升交易时提出分头行动保证生命安全等。
  除了人物本身形象的塑造外,《隐秘的角落》将原著中垂直的人物关系网络平铺开来,围绕四个人展开复杂的群像描绘。每个人物都拥有较为丰富的自带人物关系网络,例如剧中严良与精神病院中的父亲和警察老陳的复杂关系,不仅为人物行为提供更为强烈的支撑理由,通过单个人物关系之间的交织又产生新的出人意料的情节展开,满足受众的意象期待。
  因此,在有限的时长中通过丰富人物背景、强化人物细节来打造一个相对丰满立体的角色形象,再利用戏剧动作完成创作者创作价值与内涵的传递,来满足甚至超越受众的期待视野。
  2.4 意蕴期待
  意蕴期待主要表现在受众在创作者呈现的作品中更为深层次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在《隐秘的角落》中最为凸显的一点就是创作者在改编中传递出与原作的黑暗化动力不同的光明化处理,人物的动机从负面的恨与恶变为积极的爱与守护。导演辛爽在接受访谈时表示:“我们内心创作的初衷,就是把人性的复杂一面展现出来。我们不展现纯粹的恶,也不喜欢基于猎奇的趣味。”主创团队在展现悬疑与犯罪的同时,也深层次的展现于剖析原生家庭和不良的亲子模式对孩子带来的伤害。朱朝阳的母亲周春红对学习优异的儿子爱与关心是在“好好学习,什么都不要想”的前提下的,当朱朝阳表示自己的独立需求时,她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对家庭与孩子的无私的奉献一定程度也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压力与束缚。而剧中朱朝阳的父亲朱永平在有了新家庭后对朱朝阳的冷漠与忽视,与对女儿的偏爱对朱朝阳有着直接的情感伤害,也导致了其隐忍性格下的极端表现。剧中对与家庭关系的展现相较于小说而言是较为温和的,小说中更为极端的亲子关系直接导致的朱朝阳的更为残忍的极端行为,但改编后的家庭关系更细致且更符合普遍的家庭状况,引发受众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
  此外《隐秘的角落》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可圈可点的,在小说中的女性多为极端事件的发生的导火索,例如张东升杀人动机是妻子出轨,朱晶晶被推下楼是普普的挑唆,而朱朝阳的黑化也是由于朱永平的新妻子王瑶过激的报复行为。改编后的电视剧对女性形象的的塑造更为柔和和丰满,例如周春红对前夫朱永平的态度是十分克制的,对前夫一家的怨恨也鲜少在孩子面前展示,甚至在得知前夫的女儿意外身亡后主动带朱朝阳去医院探望,对王瑶表达作为同样作为一名母亲的感同身受。而在普普的塑造中剧中设定了“哮喘病”以及为弟弟筹钱治病的背景,与原小说的冷血心机相比更加丰满惹人怜爱,因此在性别构建上也显示出了女性形象的独立、奉献与善意。
  3. 召唤结构下《隐秘的角落》改编分析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文本的不确定性与空白空缺召唤着读者对文本的自由理解,读者在文本的空白中可以发挥自我的想象对作品进行深层思考与重新建构。在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创作者往往利用视听语言的不确定元素例如背景音乐暗指的氛围,缺乏时空连贯性的镜头转换,以及情节线索的铺垫预埋等激发受众的求知欲与创造欲来形成召唤结构。
  3.1 声音铺陈
  美国知名影评人安·霍纳迪在其影评著作《如何聊电影》中对配乐有过这样的论述:“理想情况下,音乐不应该只是重复或者强调已经通过视觉画面或者角色对白传达出来的故事元素和情感。它应该有所添加,不是模仿或者强调已经发生的动作,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赋予它更多的意义,让故事更有深度。”《隐秘的角落》的导演辛爽出身音乐人,对整部剧作的配乐要求较高,每一集的片尾曲都随着剧情的推进有所不同,而整体的配乐是一种极简的纯音乐形式,风格诡异幽暗,被弹幕戏称“阴乐”。例如在第六集的结尾张东升的妻子在海边溺死,尸体趴在海滩上的镜头运用了《人间地狱》的旋律,将故事推向高潮的同时暗示了后面的剧情的极端与扭曲;在张东升看到朱朝阳的警告信前的判卷阶段,是没有背景音乐的,而当看到警告信时,背景音乐突然以低沉的“念经”声音混响,立刻彰显出人物此时头脑混乱大事临头的心理活动。
  除了背景音乐外,人物的对白台词也时常暗含了言外之意,例如张东升对在死前对朱朝阳说的:“你可以相信童话”被网友认为是暗指当下的现实只不过是美好的童话,美好的童话是粉饰太平的遮羞布。而在朱永平死前对朱朝阳说的那句“好好活下去,忘掉今天的事情。”也被网友解读为听到了录音笔里拉链的声音,知道朱朝阳没有救即将要掉下去的朱晶晶等。这一系列对白的解读是因为创作者在的声音留白,加上与原著的互文性,很容易给读者产生无限想象的空间。
  3.2 线索留白
  在影视作品的改变中,线索的突然中断或空白也会使读者展开想象挖掘隐含在剧情背后的真相,对于悬疑类型的剧集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隐秘的角落》在线索的铺陈上往往带有一种暗示的意味,例如在交代张东升与妻子的婚姻破裂的原因时,明显地交代了妻子出轨的事实,但却反复呈现张东升电梯里恐吓小孩子和亲戚孩子满月酒的的场景,结合彩蛋中张东升与妻子想要一个孩子的对话来看,张东升的婚姻破裂与孩子有一定的关联。此外镜头在朱晶晶坠楼时并没有交代具体的死因,原因的线索在此中断,但是在普普给朱朝阳的信中写道的“我不会告诉任何人,也会帮你保守这个秘密。”隐约的显示出朱晶晶的死与朱朝阳的关系。线索的中断或缺失意味着结构上的开放与逻辑上的矛盾,这样的的留白使事件的发展方向变得不确定,也调动了受众的联想力,为影视文本建构更为丰富的含义。
  3.3 情节否定
  接受美学中,文学文本常常能打破原先的旧有规范意识,即“否定”,而受众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也是如此。《隐秘的角落》作为一部悬疑剧集,在第一集片头张东升带着岳父母爬山时就将其双双推下山,给观众出人意料之感;在后续张东升收留普普和严良后,普普在家中犯了哮喘,张东升打了急救电话却不肯说出地址,但最后普普竟成功得救,说明在紧要关头的张东升恻隐之心。但部分出人意料情节在网友的解读中是与之相反的,在编剧的表达中也显示出改编作品为符合审查制度作出的情节上的割舍,倘若在情节上对原著完全还原,在情节否定层面带给受众的冲击将更为猛烈。
  4. 结论
  “文化整体对其时代的接受个体和群体的接受视界和水平的支配、决定作用不是绝对的、单向度的。”作为2020年较为成功的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改编,《隐秘的角落》符合接受美学话语下对受众的期待视野的满足以及召唤结构的形成。在改编话语层面通过题材的建构满足受众的文体期待,人物形象的贴近性塑造与人物关系的丰富刻画满足受众的意象期待,对立意的升华与价值观的投射满足受众的意蕴期待。在声音、线索与情节上都建构留白或“否定”打破观众脑海中的原有设定,唤起观众的观看欲望。导演辛爽也表示自己会埋线索和彩蛋,在受众看剧时有交流互动的感觉,呈现出更多的乐趣。
  因此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下,从《隐秘的角落》看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改编,应是对原著的高度还原,产生贴近性与互文性;在改编中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起来,满足期待视野形成召唤结构;兼顾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所说:“让原著的灵魂住进心里,用当下的语境观照经典”,才是影视剧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文琦.网络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的召唤结构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8.
  [2]刘洋.接受美学视域下中国大陆网络耽美小说影视改编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8.
  [3]安·霍纳迪.如何聊电影[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4]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朱俊桥,女,1997年5月,辽宁大连人,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综艺市场的不断引导与调整,综艺节目开始更加注重内涵与价值观了,《朗读者》、《国家宝藏》、《声临其境》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综艺节目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相继诞生,并收获了无数好评和极高的收视率。《国家宝藏》这档节目通过独特的题材与创新的形式,将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一件件文物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拉近了人与文物之间的距离,让文物更加富有生命力。透过这档节目,我们不仅了解到很多前所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井喷式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昔日的快节奏、竞争式的综艺节目已渐渐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慢综艺”由此而产生。其“慢”的特点受到观众的喜爱,成为许多观众的“下饭综艺”,为他们带来治愈和温暖。《向往的生活》作为慢综艺的开创者,从不被看好到收视节节攀升,简单的一日三餐,遥远的农村生活却深深打动着观众,同时也让人们思考“活着”真正意义。本文以综艺《向往的生
期刊
【摘要】移动轨道系统的拍摄是一门“移”出来的摄像艺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与创作方法正在因为设备的不断创新而改变。将电子移动轨道系统运用在影视作品或大型晚会的制作过程中,有助于更方便、准确地拍摄出空间感十足的优异画面,从而提高影视作品的水平,能给人们带来更高质量的视觉享受。本文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通过移动轨道系统大型晚会中的具体应用,对其所具有的自身特点、优势进行分析,并分享拍
期刊
【摘要】近几年随着《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等优秀文化节目的出现,一时之间各大电视制作机构争相效仿,文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现了泛文化的热潮。而在当今泛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节目虽多,优秀的却是少数,这其中也与主持人的配置有关。相当一部分文化类节目选用的主持人只是拥有良好的外在条件但缺少文学素养。文学素养对于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是否重要,文化类节目究竟该选择怎样的主持人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
期刊
【摘要】人物访谈节目大多以“问-答”的主要结构贯穿节目全程,主持人通过策略性发问引导受访嘉宾做出回答,从而得到想要的信息。因此在访谈节目中,除主持人的基本功水平、文化素养、随机应变能力等个人素质对节目有重要影响外,提问策略更是不可忽视的专业性技能。本文以主持人易立竞所主持的《立场》为例,浅析了新时代复杂的娱乐背景下,访谈节目主持人可以应用调整提问角度使受访者敞开心扉;以受访者的答案细节为切入点灵活
期刊
【摘要】现如今,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屏幕形象对于提升整体节目影响力,改善电视媒体环境越来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既要塑造“大方”的外在形象,又要兼具“儒雅”的内在形象,并要讲求“塑造之法”:前期准备、言谈举止、情感抒发、服装搭配都要力求精准。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进行论证,浅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  【关键词】主持人;外在形象;内在形象  
期刊
【摘要】AR技术在融媒体报道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全国首张AR直播报纸通过传统报纸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为平面报道增添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闻传播的新途径。本文以全国第一份AR直播报纸为例,分析了新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优势和局限性。  【关键词】AR技术;直播报纸;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
期刊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多元化的数字内容层出不穷,越来越成为了用户们选择的对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中提到当前中国网络直播用户已经达到了5.62亿,网络直播正在从一种青年亚文化逐渐向大众主流文化转型。网络直播实时的强互动性让它得以在存量竞争的时代,牢牢抓住用户流量,发挥注意力经济实现多元变现的效果。本文将从情感互动视角出发,以虎牙直播为例,探寻网络直播的营销模式。  【关键词】情
期刊
【摘要】人类为了掌控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生产与传播效率而采用的手段、工具、知识以及操作技艺,统称为媒介技术。在媒介技术的驱动下,不同领域的互联网软件得到了不断地革新与发展。本文以“腾讯新闻”APP为例,主要分析和阐述了在媒介技术加持下该软件在产品的形式和定位上如何进行创新;在紧跟时代的脚步下,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如何进行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腾讯新闻;矩阵式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TN94
期刊
【摘要】电视剧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文化产品对于塑造文化强国,讲好中国故事有着重要作用。《三十而已》以自己独特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以及价值观的传达成功完成了跨文化传播。除了韩国,东南亚等其他国家也在筹备翻拍《三十而已》。相比于电视剧的年产量,我国每年能被翻拍,并且有效传播的电视文化产品却指可数。《三十而已》的成功对我国今后的电视剧制作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三十而已;电视剧;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