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对数学教学效果进行价值上的估量和评判。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数学教学评价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评价,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又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评价才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呢?我认为,有效的、合理的、恰当的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能够使学生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使学生有发展的感觉,并感觉到发展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力,拓宽其继续发展的渠道,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好的教学评价,应力图使学生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发展。
1. 当前的数学课堂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评价过份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了发展,没有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考试就是评价,成绩和分数代替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所有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评价都成为“应试”的附庸。学生评价最关注的是“分数”,追求的也是“分数”,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没有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在原有的学生评价中,过于注重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从而,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评价关注较少,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这种单一注重知识技能的评价导向,必然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与畸形,影响了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3 过于强调量化,忽视了质性评价,没有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学生评价的方法除了现行的、运用最多的量化评价外,还有许多体现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评语、日常行为观察、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等。纸笔测验只是众多评价方法中的一种方式,也是反映学生某一方面发展的手段,如果不能与其他有效的学生评价方法相结合,评价便不能科学地反映学生发展的真实状况和历程。
1.4 评价主体单一被动,没有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张扬,使其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极其优越,成为学生评价中的单一主体,同伴及群体、家长、社区成员等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更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消极地位,不能成为评价的真正主体。
2. 改进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评价方式的几点看法
2.1 教师在真诚赞美的同时,更要巧用善意的批评,尊重学生在理解上的差异。
如我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实例应用时,出了这样一道题: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随着一名同学的答案出现在黑板上 :解:设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x台电脑,列方程得:x+x+1+(x+1)2=81。下面坐着的同学都议论开了,而到黑板板演的同学也从同学们的笑声中意识到了自己可能做错了,紧张得涨红了脸,眼泪含在眼圈里。此情此景又怎能让教师再对这个同学做出斥责,我先用手势缓解了一下学生的笑声,随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同学们不要笑,潘晟标同学,请你再认真理解题意,仔细检查一下,你一定可以的,是吗?我相信你!请相信他的同学给他掌声!”听了我充满关心、安慰的话语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他平静下来又认真地读了一遍题目。经过简短的分析他终于他把这道题解对了,列出了以下的正确的方程:(x+1)2=81。而且,我可以看到回到座位上后他露出了成功的笑容。这样一个及时而又肯定的评价,极大地鼓舞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我既婉转地道出了他错误的原因,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和谐的教学氛围又为其他同学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情感基础,这样的教育也必然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2.2 因材施教,培养心智。
倡导“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用整合的观点来全面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新格局,并将其作为课改的最终根本目标”。下面是我从作业评价方面对学生的分类指导:(1) 教师熟悉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大致把学生分为三层次(当然不硬性规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目标自主选择),根据学生情况把作业设置为A、B、C三层次,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量和不同难度的作业;(2) 学生完成自己或老师建议的作业后及时上交,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确保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3) 教师按照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打分,但这一评价只是形式评价,其实质是与学生的学期目标作比较,达到目标的学生加1分,超过目标的学生加2分,未能达到目标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订正来弥补,到学期期末把个人得到的努力分全部加起来,成为学生总评成绩的个人努力分的70%的一部分。这样做,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作业,让学生乐于去学习,真正体现“因材施教”,改善各类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启动学生内部的活力。
收稿日期:2012-04-08
1. 当前的数学课堂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评价过份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了发展,没有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考试就是评价,成绩和分数代替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所有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评价都成为“应试”的附庸。学生评价最关注的是“分数”,追求的也是“分数”,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没有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在原有的学生评价中,过于注重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从而,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评价关注较少,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这种单一注重知识技能的评价导向,必然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与畸形,影响了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3 过于强调量化,忽视了质性评价,没有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学生评价的方法除了现行的、运用最多的量化评价外,还有许多体现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评语、日常行为观察、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等。纸笔测验只是众多评价方法中的一种方式,也是反映学生某一方面发展的手段,如果不能与其他有效的学生评价方法相结合,评价便不能科学地反映学生发展的真实状况和历程。
1.4 评价主体单一被动,没有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张扬,使其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极其优越,成为学生评价中的单一主体,同伴及群体、家长、社区成员等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更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消极地位,不能成为评价的真正主体。
2. 改进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评价方式的几点看法
2.1 教师在真诚赞美的同时,更要巧用善意的批评,尊重学生在理解上的差异。
如我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实例应用时,出了这样一道题: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随着一名同学的答案出现在黑板上 :解:设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x台电脑,列方程得:x+x+1+(x+1)2=81。下面坐着的同学都议论开了,而到黑板板演的同学也从同学们的笑声中意识到了自己可能做错了,紧张得涨红了脸,眼泪含在眼圈里。此情此景又怎能让教师再对这个同学做出斥责,我先用手势缓解了一下学生的笑声,随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同学们不要笑,潘晟标同学,请你再认真理解题意,仔细检查一下,你一定可以的,是吗?我相信你!请相信他的同学给他掌声!”听了我充满关心、安慰的话语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他平静下来又认真地读了一遍题目。经过简短的分析他终于他把这道题解对了,列出了以下的正确的方程:(x+1)2=81。而且,我可以看到回到座位上后他露出了成功的笑容。这样一个及时而又肯定的评价,极大地鼓舞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我既婉转地道出了他错误的原因,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和谐的教学氛围又为其他同学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情感基础,这样的教育也必然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2.2 因材施教,培养心智。
倡导“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用整合的观点来全面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新格局,并将其作为课改的最终根本目标”。下面是我从作业评价方面对学生的分类指导:(1) 教师熟悉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大致把学生分为三层次(当然不硬性规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目标自主选择),根据学生情况把作业设置为A、B、C三层次,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量和不同难度的作业;(2) 学生完成自己或老师建议的作业后及时上交,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确保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3) 教师按照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打分,但这一评价只是形式评价,其实质是与学生的学期目标作比较,达到目标的学生加1分,超过目标的学生加2分,未能达到目标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订正来弥补,到学期期末把个人得到的努力分全部加起来,成为学生总评成绩的个人努力分的70%的一部分。这样做,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作业,让学生乐于去学习,真正体现“因材施教”,改善各类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启动学生内部的活力。
收稿日期:201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