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班控的现实人生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ubaiji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黄莉已经参加了整整10个和心灵治疗有关的各种课程,“舞动治疗初级、戏剧治疗、儿童课程、与身体对话、自闭症儿童、创伤治疗、音乐治疗、深度的舞动治疗、舞动治疗体验、天赋的才能……”
  当黄莉出现在咖啡馆时候,比我们预定的见面时间迟了半小时。“真抱歉,我迟到了。但早上起来我的身体告诉我要去跑步,于是我尊重了自己身体的冲动。”她随意地穿着T恤衫短裤,短发乱乱的,脸上还带着头一晚熬夜看电影的疲惫。
  黄莉说尊重自己的意志,是她正在学习的一件事,“但是这件事比较容易走极端,太尊重自己就会忽视别人的感受,比如今天。可是没办法,总要自己先强大了,才能学会如何与外界沟通。我还在转化的过程中。”为了这件事。
  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黄莉已经参加了整整10个和心灵治疗有关的各种课程,“舞动治疗初级、戏剧治疗、儿童课程、与身体对话、自闭症儿童、创伤治疗、音乐治疗、深度的舞动治疗、舞动治疗体验、天赋的才能……”黄莉掰着手指又数了一遍,果然是10个,“这么多呀!”说完她自己都笑了起来。
  了解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付出情感,花费精力学习和修行,还要付出大把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在黄莉参与的课程中,如与身体对话、自闭症儿童治疗,是一天的工作坊,收费大约在1000到2000元。有些课程要花费3天到5天的时间,比如:天赋的才能、舞动治疗体验、深度治疗的课程,收费则在4000到7000元左右;更长时间的课程,比如舞动治疗初级,创伤治疗等等则需要5-10天的时间,费用一般在万元上下。
  有一段时间,黄莉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拎着行李在北京城里穿行,参加新的课程,因为很多课程都要求到指定的宾馆住宿。最密集的时候,有几家机构的负责人每隔一两个月就会见到黄莉,以至于从老师到工作人员都对她留有印象。
  黄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种超强的行动力。她第一次参加心灵治疗的课程,头一天晚上10点还在打电话咨询,第二天一早9点就已经准时出现在了上课现场。还有一次,她还有一周就要交一个电影剧本,虽然有些挣扎,但她还是拎着行李去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周的治疗课程。
  黄莉是个电影导演,有一段时间她为自己的一个电影项目寻找资金,可是诸事不顺,整个人每天都沉浸在烦躁和焦虑的情绪之中。严重的时候,她每周不得不拿出两天的时间在家里处理自己的情绪,不想出门,也不愿见朋友,身体总是很僵硬,黄莉觉得自己有点抑郁了。
  2012年4月的一天,朋友向她推荐了“舞动治疗”。黄莉喜欢跳舞,是北京某个古巴Salsa俱乐部的会员。在成为专业的电影导演之前,黄莉是中央电视台《体育人间》栏目的纪录片导演,那几年里她拍了很多舞蹈题材的纪录片,这种用舞蹈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让她觉得很有趣。正好第二天就有个10天的“舞动治疗的初级课程”开班,它是将“舞蹈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学费近1万元。虽然觉得太贵,但黄莉还是被“好玩”打败了。
  那次工作坊的最后一堂课上,老师让大家围成一圈,每人想一个动作和大家告别。黄莉是第三个要和大家告别的人,她很快就预想好了自己的动作—亲一下右边人的手,然后大家依次往下传,直到传回自己。
  等到开始,她发现第一个人走到每个人面前和大家告别。黄莉当时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和大家太疏远了。于是黄莉改了动作,她走到每一个人的面前行了一个优雅的吻手礼,直到一个和她妈妈差不多年纪的阿姨先给了黄莉一个拥抱。这个怀抱软软的,特别温暖,让人觉得很安全。黄莉突然就在那个拥抱里,哭了。
  后来,黄莉开始和每一个人拥抱,自己又在这些拥抱中泣不成声。黄莉也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会流泪,“也许是太久没有感受过那么温暖的呵护,那么有安全感的拥抱了”。
  这一次课程给了黄莉很大冲击,于是,黄莉开始穿梭于各种培训班之间,希望通过更多的课程了解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病”的时代。在2007年发布的一份“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的报告里提到:“我国有42.5%以上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失眠症的发生率高达10%20%。按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5%,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抑郁障碍发病率为1.5%,但有过抑郁体验的人约13%20%。”
  于是,各种心灵工作坊在城市里悄然兴起。前些年最著名的是“胡因梦身心灵工作坊”,比如她会提供疏通经络、用快速呼吸法排除体内的负能量、开启拙火、拍痧排毒、占星等课程,据说“拙火”是在人体脊椎尾端潜存着一股沉睡的能量,拙火的唤醒意味着人可以逐渐发展出意识上的各种潜能,最终能体尝到至乐的况味。参加过的学员介绍,在唤醒拙火的过程中,人会不自觉地流泪、舞蹈,甚至打太极。
  黄莉曾经参加过一个叫作“天赋的才能”的心灵工作坊,据说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十二种才能和适合从事的工作领域,这个工作坊为期3天,每次6个人参加,每人收费4800元,黄莉在那次工作坊里发现自己最核心的两种才能分别被称为“舞蹈家”和“音乐家”,适合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
  而近些年来,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开始逐渐兴起各种从西方传过来的艺术治疗工作坊,利用的手段包括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等,它们恰好与黄莉的个人偏好相符。
  黄莉参加的大部分课程都可以称作“舞动治疗”,在北京至少有两家机构提供专业的舞动治疗的课程,一家叫作“中德舞动教育”,老师大都来自德国;另一家叫作“兹维卡舞动”,创办人是位荷兰人。
  “舞动治疗”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当时的现代舞者发现舞蹈对于战后创伤的人们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于是将舞蹈与心理学相结合,慢慢发展出了一套治疗体系,后来传到欧洲。“舞动治疗”的参与者会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随着音乐,按照自己当下的情绪和身体的冲动随意舞动,从舞蹈动作觉察自己内在的情绪。
  “兹维卡舞动治疗”的推广人Tina 马认为,在生活里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往往是脱节的,很多新闻报出白领猝死,其实就是因为人们强迫大脑长期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导致的,而中国人因为文化的关系,尤其不擅长用身体表达自己的情绪,舞动治疗可以帮助大家达到头脑与身体的统一。   在舞蹈中体察自己让黄莉觉得很新鲜,她意识到身体是无法撒谎的。要想改变自己,就要先把自己的身体打开。
  愿意去参加课程的学员们每个人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你往往会在这种工作坊内听到类似这样的故事:一位女士,她总觉得自己在人生的关键点被人抛弃—小时候父母将她送去亲戚家寄养,上学时不被重视,恋爱被爱人劈腿,工作上升职也无望。或者是一个国企中层干部,有一年冬天到东北去开除了500人,从此以后他心里老想起那500个在冬天失业的人,人生非常低沉,也奇怪地从此事事都不顺利。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灵魂,当我们能拥抱的时候就让我们去拥抱。”
  黄莉在第一次参加完“舞动治疗”的初级课程之后,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课堂上那个阿姨的拥抱给了她巨大的触动,她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一个拥抱就能将自己击溃?
  黄莉说,自己是个很独立的人,独立到可以一个人完成一整部纪录片的制作。可是这种独立却来自于对人际关系的疏离。这种疏离,来自于从小和家庭之间的关系。
  黄莉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城市,爸爸是位复员军人,在当地一家工厂当司机。爸爸对于家庭关系的处理简单而暴力,对黄莉来说,小时候的家是如地狱般的地方,她从小的愿望就是“逃离地狱”。
  虽然黄莉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她上了中专。1998年,19岁的黄莉毕业后来到北京,开始在一家做出国培训的咨询公司做兼职销售,她身上有股湖南人的闯劲儿,结果第一个月就完成了全年的销售额。2002年,她决定开家自己的公司。公司开到第三年,虽然经营得不错,黄莉却觉得这不是她所追求的,她喜欢那种因为创造了什么而被人肯定的感觉,于是她关了公司,进入中央电视台做了一名编导。
  在接近30岁的时候,黄莉遭遇了一场“心理地震”,先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离她而去,接着亲情、事业也都相继出现了问题。“价值观一夜被推翻了。整个人特别失落。以前相信的全错了,要重新建立。”
  “我看着自己忙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我知道我的灵魂不在我的身体里。我告诉自己应该停下来。”黄莉在微博里写道。
  “我什么都不想要了,什么都不重要了。”黄莉说,“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而活着’”。2010年,黄莉从电视台辞职了,之后去了趟西藏,在那里观看了一整场天葬,回到北京后,她卖掉了车和房子。
  从2012年开始,大大小小的心灵治疗课程,帮助黄莉填满了休息的时间,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心灵上的陪伴。因为在工作坊里大家可以在一个开放、包容、被保护着的环境下敞开自己和别人交流。即便是在众人面前流泪、狂躁、发脾气,也都是被理解、被呵护的。“而在日常的生活里,人们都是孤独和封闭的。”黄莉说。
  心灵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作者张德芬曾给希望参加心灵课程的人建议:“希望大家能够量力而为,不要花费过度的金钱和时间在这些工作坊上面。因为这些工作坊也会让人成瘾的,上了一次工作坊回来很爽,过一段时间又不对劲了,又得再回去。灵性成长的道路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道路,千万不要依靠外力来解决自己的内心问题,还是要找到自己真正内在的力量,才是长远之道。”
  黄莉也承认,自己对在课堂里的人际关系很迷恋,但她把最近几年定位为自己的调整期:“我需要这些东西。当我的内在都是一塌糊涂,怎么应付外在?当我内心足够强大,可以柔软,又可以真的坚强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会再走出去忙碌工作的。”
其他文献
对于复杂的人生问题,人们往往发现,只有到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才是最可靠的途径。但是,人生就像一场令人怀疑的实验,时间是如此的不充裕。每个人都像一座深渊,连自己也看不清渊底。早年间,中国人流行去西藏,视那里为有信仰的净土。遥远的空间改变了人们的时间感,在陌生和缓慢的状态中,人们似是而非地仿佛得到了心灵的洗涤。  过了些年,图书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类似“遇见未知的自己”这种诉诸个人成长的书籍,现在,人们已经
期刊
在2012年,亚马逊的销售额达到610亿美元,此时该公司已经成立17年,有望成为历史上最快达到1000亿美元销售额的零售商。它集顾客万千宠爱于一身,也被业界同行视为眼中钉,连公司名字都被收进了商业词典,但并非赞美。亚马逊化(Amazone)是指:“我们这些传统企业,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架来自于西雅图的暴发户网站把所有的顾客和利润抢走。”  亚马逊是互联网时代的标志,公司起步时只是一家网上书店,随后把
期刊
大学上的第一堂剧作课,是谢飞老师推着他的二八大车,带全班同学去菜市场观察生活。  老师们骑自行车的时代过去后,对现今的叙事艺术,也越来越不能理解。例如,学艺期受的教育,是“口是心非”方为语言,现今以此原则写就的得意之笔,常遭垢病,要求做出“再直白些”的修改。  提出反抗,会遭到“看不懂”的回击-这个概念,很像20世纪60年代的“人民”一词。“看不懂”和“人民不答应”,这一对话语,可以摧毁一切。在我
期刊
感谢各位,很荣幸来到这里,我十分高兴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广岛。  在过去的两三天中,我内心中翻涌着强烈的情感,尤其是今天早上在公园观看纪念仪式,我相信在座的许多人都参加了,我认为这场仪式很有水准,日本人最优秀的精神和觉悟在今天得到了体现,但据我对日本人性格的了解,今天的仪式同样也反映出其虚伪的一面。  有不少人谈到和平和核武器废除,安倍首相等人就此发表了讲话,但我却不相信他,而且我认为凡是了解历
期刊
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人为经济,因为市场本质上依然是人的作为。  “生活就需要和经济结合”这是行为经济大师卡勒曼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卡勒曼(Daniel Kahneman)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科学得奖人之一,这是该奖第一次颁给心理学家。卡勒曼推行经济理论必须与生活的体验结合,他和特韦斯基(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特别
期刊
上个月,《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出现了一场“修音风波”。由于该节目除最后一场比赛外均非现场直播,不少网友质疑歌手的演唱被节目方在播出前用软件“美化”过。其中让他们不能接受的是为唱歌走音的歌手修正音准。八月初,用户名为“卢印”的网友在社交问答网站知乎上用两千字回答了“如何判断一首歌是否有修音”的问题,从技术角度说明,修复音准和节奏不但完全可能,甚至是业内常态。  “像修音高这种简单的技术早就是录音行业公
期刊
如今,用户体验这个词已经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研发、推广和市场运作。例如,买 iPhone,从打开包装盒的那一刹那,到海底捞,从热情洋溢的引座员接待你的那一刻,体验之旅开始展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用户体验是促进销售的生产力,也是确立差异化的竞争力,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尊重用户体验的企业,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特别是客服人员、运营人员、用户支持人员、一线产品主力、一线技术人员等离
期刊
这期封面,我们谈论的话题是“癌症”。  我们常说的癌症,是一组可以影响身体任何部位的100多种疾病的统称,也可称为恶性肿瘤和赘生物。不同癌症之间的性质差异很大,但无论是那种癌症,都不是一个大家乐意拿出来讨论的话题,很多人甚至连“癌”这个字都不愿意提及。  一位患癌症十多年的患者告诉我们,即便在跟癌症打了多年的交道之后,看到“癌”字他仍然会感到心悸。癌,这个从山岩的“岩”字的方块字,十分形象地传达了
期刊
禅修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人想“了脱生死”,有人想“离苦得乐”,我呢,既不觉得生活有多苦,更不觉得生活没意义,而是因为对这个世界仍然好奇,愿意自己去实践,仅此而已。  在阅读《少年派》的时候,我与同时虔诚地信奉着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主人公颇有共鸣。几大宗教,以及现代科学,都有迷人之处,你可以说它们各自都形成一套解释世界的完整体系。而因为中国的文化背景的原因,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佛教的东西,从心灵鸡
期刊
“个人成长”是近年来的流行词汇。成长就一定意味着变化,与过去说再见吗?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误区?拥有多年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薛畅观察那些追求“个人成长”的人时,感到自己常常需要回到原点去思考“个人成长”究竟是什么?  “个人成长”这一话题,伴随着我学习继而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全过程。无论学习哪一流派的心理治疗理论,也无论应用哪一项治疗技术,这一话题从来都不曾缺席过。  一个人在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