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谋面终生受益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ail_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到陈忠实老师去世的消息,我的心像被针扎着一样刺痛。
  我与陈老师只见过一面。尽管只有一次谋面,却使我没齿难忘,终生受益。
  对于陈老师,我是先读其文后识其人的。喜欢文学,纯粹是我生活中的一种爱好,读好的文学作品,已成为我在几十年军旅生涯中愉悦心情、减轻工作压力的一种方式。那一年,我在兰州军区特种大队大队长的职位上时,《白鹿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我当即买来一本利用周末时间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也许我与作者都是关中人,都是被关中这块黄土地滋养成长起来的缘故,也许是对书中绚烂多彩的风土人情过于熟悉,也许是书中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如立左右,书中那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立马让我产生共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是引我入胜,看完一章又迫不及待地想看下章,不知不觉天已大亮。这气势恢宏史诗般的一部《白鹿原》,不就是中国式的《战争与和平》吗?我由衷地发出赞叹!
  待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便有了更多的时间边读好书边写散文了。当我写了几十篇散文且在朋友圈传开后,大家一再鼓励我结集成册。此时,我首先想到请身为中国文坛巨匠的陈忠实老师为我题写书名。
  通过熟悉陈老师的友人一联系,他欣然应允。2014年11月26日,我揣着自己撰写的厚厚的一本散文稿,应约来到陈老师在城南石油学院内一所简陋的工作室里,陈老师已沏好茶等我多时。落座后我便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写作进程,表达了想请陈老师题写书名,并对文稿中某一篇若觉得有特点的散文写点评点的心愿。陈老师听罢,朗声说道:你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共和国将军,已经很不容易!退休后又如此热爱文学,坚持写作,你这是在开启自己第二个生命历程啊!有这种精神不简单!这样吧,你托我的事,等我看完作品再说,好不好?我望着他那张写满了人生沧桑的脸庞,听着他平和质朴又火热的话语,便连声说好,随即告辞。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里多少有些忐忑,尽管陈老师几十年来热情扶持青壮年作家的佳话不绝于耳,但他对我这位年过六十进入 “准老人”行列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又会如何呢?反正心里没底。
  三天后的29日下午,友人给我来电话说陈老师已给我写好了书名,他马上送来。送来的是一个陕西省作协的大信封,打开一看,是陈老师用六尺对开宣纸写的“尹武平将军散文集”几个大字,内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尹将军您好,遵嘱写了对《秋月》的评点文字,请笑纳。亦写了《尹武平将军散文集》书名,我字作书名不好看,仅作留念,建议您请书道老到的人题写书名。不赘。祝愉快。
  陈忠实
  2014年11月29日
  老师的谦和真实跃然纸上。陈老师还用另外一页纸,专门对我撰写的《秋月》一文作了评点。他是这样写的:
  中秋赏月的闲情逸致,是中国人独有的诗性情怀。尹武平将军少年时的半块月饼的记忆,缺失了诗意而漫溢着刻骨般的辛酸。然而,正是那半块月饼的酸楚感受,大约成为他立身做人成就辉煌的础石之一砖。年过花甲再回嚼那半块月饼的韵味,已是一种达观的境界。
  陈忠实
  2014年11月29日于二府庄
  看着陈老师题写的书名,读着他写给我那滚烫的话语,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想,回报陈老师的最好方式,就是挚爱文学,坚持做好人,写好文。可以告慰陈老师英灵的是,一年多来,我已有40余篇散文在全国有影响的纯文学刊物上发表了。
  我怀着对陈老师这位中国文坛巨匠敬仰与感恩之心,来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为他老人家专设的追思堂吊唁,我所看到的和听省作协领导介绍的,是几天来数以万计的各行各界人士以各种方式对陈老师的缅怀。我想,陈老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白鹿原》,还有白鹿原之上他那高贵的人品!
  陈老师把毕生精力倾注在千篇佳作之中,仅一部《白鹿原》,耗干了他的一腔热血,他确实太累了!愿他安息!
其他文献
我家中有一把油纸伞,听父亲说,那是爷爷分给我父亲母亲的一份家产。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春天,父亲担任中何自然村党支部副书记,着手筹建茶叶加工厂,联系机械、供电、培训技术人员等,跑来跑去、忙里忙外。一天,父亲一大早就赶去城里办事,说好下午回来的,可晚饭时间过了,天黑了还没有回来。偏偏天又下起了雨,把母亲急得不停地门里门外地走动,嘴巴不停地唠叨。放学回家的我早已饥肠辘辘,母亲规矩着:等父亲回来了才能吃
期刊
人要觉得舒坦,还得去山中走走。大部分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总觉得城市到处都挤得满满当当的,个个都像浑水中缺氧的鱼。我迷恋着到处游走,随便什么天气,随便什么风景,随便什么偶尔一声鸟叫。  谷雨过后,一个周末有朋友邀约去大塘乡郊游,我机械枯燥的心倏然鲜活起来。  我们一早从郴州出发,刚抵山脚,岭势便陡峻起来,公路沿山坡盘旋蜿蜒而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但茂林修竹,飞泉流瀑,柴扉农舍和杂色野花扑面
期刊
立春正逢腊月二十六。这一天,我走了两家亲戚,可心里没有看到亲友的喜悦,却充满了淡淡的哀伤。  第一家是我大表嫂的娘家。这种关系的亲戚平时是不走动的,可今年不一样,因为嫂子的哥哥去世了,他是1971年的人,才44岁,死于心梗。我从来没见过这位大哥,以前听表嫂零零星星提起过,似乎不是很上进,还曾惹过一些小麻烦,是个让父母颇为费心的儿子。可父母哪有嫌弃孩子的?再望子成龙的父母,哪怕面对的是再不争气的孩子
期刊
记忆里,长着两棵谷树。  一棵是阿宽叔院落里的,它茎粗合抱,高可耸天,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覆盖了大半个院子;另一棵是我老家的谷树,树小了许多,枝叶倒也茂盛,也覆盖了我家不大的院子,这棵是阿宽叔的老外婆送我的,我喊她“阿太”,此树已经种下十几年了。  阿宽年纪比我稍大,论辈分却大我一辈,我就叫他叔叔。他家的院子坐落在村庄西南角,一排三间杉木结构的楼房,透出一股古香古色之美。听我爷爷说,他的先祖在朝廷
期刊
好长一段时间里,吃面条或米线时,我不觉就会想起瞎婆。  瞎婆的眼睛不知是何时看不清的,我认识她时,她已古稀之年,形如骷髅般瘦削,零零落落地稀疏白发,深陷的眼或许从来就没看清过这世间。每次她拄着拐杖,摸摸索索地出现在校门口,学校里的孩子们就要掀起一阵莫大的恐慌。而她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扁瘪的嘴角挂着黑洞洞的笑。虽然那时我还只是孩童,但我是不怕瞎婆的。她在孩子们一片惊叫声中转身离去时,我看到了她的踉踉跄
期刊
这两天听得最多的就是,曾经在我们身边工作过的一位领导因病离去的消息,微信朋友圈里时时看到一些为她祈祷祝福送别的声音和文字。在听到事情的一瞬间,我的心中也起了层层波澜,想起那个性子豪爽、亲和力很强、有着一双灵慧动人大眼的她,心中冰凉而沉默。  想来,其实我和她也没有过多的交道,只是曾经同在一栋楼工作,难免会有相逢和面对面的时候,而每次的碰面,她都会很热情地与我打招呼,和有些明明熟悉“纵使见面却不识”
期刊
2016年元旦,我们高三年级放了两天假。元月2 日上午,我接到培训教育机构的高校长的电话,他说今天邀约了七八个人,乘坐两辆车,准备爬山,准备观大峡谷,地点是夫子河镇的八斗湾、大河岸,希望我一同前往。  “太好了!”我立马从躺着的床上跳下来,穿上运动鞋,三下两下洗漱完毕,直奔培训教育机构。  一行9人,两辆车,正在门口整装待发。与几位老总打完招呼,我迅速登山了车。出发了,大家一路喜悦,一路欢歌,真是
期刊
阴天,燕坊古村的青砖黛瓦没有色彩,时间的香气在红石雕刻的门楣上飘散。穿行在这样香气逼仄的小巷,我们不停地仰头端详。  燕坊原名鄢家坊,因鄢姓最早发端而得名。燕坊人勤劳聪慧,靠着赣江淘金拥有了经商的资本,明清时期,商行和钱庄开到了湖北、四川,其中鄢氏力诚商号、饶氏宝兴裕商号、王氏王世太商号显赫一时。千年积攒下来的家业栉风沐雨,尚能看到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100余处,门类包括民居、宗祠、牌坊、书舍、古井
期刊
近日,为了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届文代会、第九届作代会上的讲话精神,培养《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的作家队伍,“《散文选刊·下半月》2017年第1期作家班”培训活动在北京举办,30位重点作家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培训期间,编辑部特邀著名作家梁晓声、蒋建伟、刘庆邦、摩罗先生到会现场授课。  同时,本刊与《海外文摘》杂志社、陕西省洋县华阳景区还举办了“王学智长篇小说《华阳风云》研討会”,巴根、王
期刊
在老家,“化二爷”曾经是大人嘴里的“紧箍咒”。小屁孩儿哭闹得厉害了,只需贴着他耳根子说“化二爷来了”,小屁孩儿便立马噤住了声,紧张得四处张望。孩子逃学了,只需说“待明儿送到化二爷私塾里去”,孩子便乖乖地背上书包上学去了。虽说那时候化二爷和他的私塾都已走进了历史数十载,不能重现,但化二爷是孩子们心中的神、鬼、怪,仿佛无处不在。孩子们对他是恐惧到极点,又膜拜到极点,虽然从未谋面,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再谋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