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应当给出自己的回答。在《资本论》第一手稿创作过程中,马克思在分析1857年世界经济的普遍危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危机理论的雏形。这一危机理论雏形有六个层面,包括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和现实性、危机和比例失调的关系、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导致危机的四大矛盾以及作为危机深层次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我们应当从手稿出发,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并且作出新的评价。
关键词:《资本论》第一手稿;危机论;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B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7-0038-04
面对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能否给出自己的回答?西方很多主流经济学家、经济学大师都指责马克思没有自己的系统的危机理论,《资本论》中的危机理论论述是零散甚至自相矛盾的。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在《从马克思到凯恩斯》一书中把马克思列为第一位经济学家。他认为:“马克思在商业循环领域里的成就是最难以估价的”,但是同时也指出,“事实上他没有一个简单的商业循环理论。从他的资本主义过程的‘法则’也不能顺理成章地搞出这个理论来”①。熊彼特甚至认为即使接受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解释,同意积累、机械化和剩余人口等等能联系成逻辑的锁链,从而以资本主义的大难临头而告终,也找不到必然使资本主义发生周期危机、繁荣萧条必然交替的因素。盖顿认为,马克思仅仅提出了一些关于危机的零碎的论述,商业周期理论和概念仅仅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整体进化的理论的一种要素,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的产物。卢兹认为马克思这种危机理论非常零散,论述缺乏一致性,也不详尽,本质上给出了大量内部相互矛盾的线索。琼·罗宾逊认为,“马克思没有建立关于商业循环或资本主义的长期运动的完整学说,但他指出了可以建立这种学说的方向”②。罗宾逊还认为,马克思没有理解资产阶级经济学正统派和萨伊法则一致到什么程度,就为自己规定了发现一种可以适用于萨伊法则成立和被驳倒两种情况下的危机理论的任务。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在马克思本人的理论中埋下了混乱的种子,而且在其继承者的理论中也成为混乱的根源。
但是我们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是有一个前后一贯的系统的危机理论的。这个危机理论的雏形就是在《资本论》的第一手稿即《1857年-1858年手稿》中。50年代初在伦敦笔记的《反思》等两个文献中,马克思试图对1847年危机做出理论总结,这是对危机理论的初步探讨。而在第一手稿中,马克思粗线条、整体性地形成了危机理论的雏形。在此后的几个文本中,尤其是在《资本论》三卷中大体上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式,从不同层面阐发了第一手稿中蕴含的危机理论雏形。本来还应该有第四部曲,也就是在按照资本论构想的最后,从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高度,再具体系统地阐发危机理论,但是马克思没有能达成这个愿望就辞世了。
危机论虽然不能构成第一手稿的思想主线,却是一条缕缕不绝的基本线索,一直贯穿手稿始终,而并非偶然闪现的思想火花。手稿的开篇是“货币章”,是从批判浦鲁东的信徒达里蒙开始的。达里蒙在《论银行故事》(1856年)中提出了自己的危机论。马克思在介绍这本书时,把该书第十四章《流通银行简史》在行文中笔误为《流通危机简史》③,小小的笔误可以从侧面看出马克思的理论兴奋点。就内容本身来说,马克思一开始就抓住危机中的两个问题展开争论:危机的根源是不是保持金属货币流通中的优势地位?克服危机之路是不是主要靠保证银行没事?在手稿的结尾处,即资本章第三篇《资本是结果实的东西》的结尾,马克思“再论货币”,又回到货币运动与货币危机的问题上。
马克思的这个危机论的雏形包括以下六个层次。
1. 马克思在商品货币理论的科学抽象中,高度抽象地提出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以及危机可能存在的两种形式。
在手稿中,虽然没有像后来明确使用的“危机两种可能形式”的表述,但是已经提出了基本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买卖脱节蕴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买卖行为表现为彼此无关的、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分离的两种行为。……既然买和卖这两个流通的本质的要素彼此无关,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分离,它们也就没有必要合而为一。……这样,在货币作为媒介的规定中,在交换分成两种行为的分裂中,已经蕴藏着危机的萌芽,或至少是危机的可能性。”④
马克思在写完整个手稿之后,专门写了《七个笔记本的索引》,其中在两处论及危机的萌芽,更加明确了危机的两种可能:“买和卖的分离……(危机的萌芽)”,“(流通的形式规定),(危机的萌芽)”⑤。
2. 比较具体地探讨了危机发生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性。
危机具有可能并不等于具有现实性和必然性。如果说手稿开头论述了危机的可能性,那手稿的最后资本章的第三篇《资本是结果实的东西》,进一步提出了危机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问题。“超过一定点,生产力的发展就变成对资本的一种限制;因此,超过一定点,资本关系就变成对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限制。”⑥ “一旦达到这一点,资本即雇佣劳动同社会财富和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发生象行会制度、农奴制、奴隶制同这种发展所发生的同样的关系,就必然会作为桎梏被打碎。”⑦
“社会的生产发展同它的现存的生产关系之间日益增长的不相适应,通过尖锐的矛盾、危机、痉挛表现出来。用暴力消灭资本,——这不是通过资本的外部关系,而是被当作资本自我保存的条件,——这是忠告资本退位并让位于更高级的社会生产状态的最令人信服的形式。这里包含的,不仅是科学力量的增长,而且是科学力量已经表现为固定资本的尺度,是科学力量得以实现和控制整个生产的范围和广度。”⑧ “因此,在现存财富极大地增大的同时,生产力获得最高度的发展,而与此相适应,资本贬值,工人退化,工人的生命力被最大限度地消耗。”⑨
或许是为了强调这个观点的重要,马克思同时用英文和德文表述了这个问题。英文表达内容如下:“这些矛盾会导致爆发,灾变,危机,这时,劳动暂时中断,很大一部分资本被消灭,这样就以暴力方式使资本回复到它能够继续发挥职能的水平。”德文表达内容如下:“当然,这些矛盾会导致爆发,危机,这时,一切劳动暂时中断,很大一部分资本被消灭,这样就以暴力方式使资本回复到它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产力而不致自杀的水平。但是,这些定期发生的灾难会导致灾难以更大的规模重复发生,而最终将导致用暴力推翻资本。”⑩
3. 探讨了经济危机和比例失调的关系:比例失调导致危机,危机强制恢复比例。
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比例失调。“(同他们的资本必须增长的比例相比生产过多,而这种比例,我们在以后将会看到,会以利息为最低的界限),——普遍生产过剩所以会发生,并不是因为应由工人消费的商品相对地[消费]过少,或者说,不是因为应由资本家消费的商品相对地[消费]过少,而是因为这两种商品生产过多,不是对消费来说过多,而是对保持消费和价值增殖之间的正确比例来说过多;对价值增殖来说过多。”?輥?輯?訛
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强制失调的比例恢复。“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突然的普遍增长同样能够导致一切现有的价值,即在生产力的较低发展阶段上的劳动所物化的价值的相对丧失,因此现有的资本以及现有的劳动能力都会被消灭。危机的另一个方面是实际上减少生产,减少活劳动,以便重新建立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间的正确比例——这个比例归根到底构成一切的基础。”?輥?輰?訛
4. 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1858年3月,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期间同恩格斯通信,第一次探讨了危机的物质基础问题,也就是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的更新周期问题,并在随后的书信中反复探讨。“你能否告诉我,隔多少时间——例如在你们的工厂——更新一次机器设备?拜比吉断言,在曼彻斯特大多数机器设备平均每隔五年更新一次。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有点奇怪,不十分可信。机器设备更新的平均时间,是说明大工业巩固以来工业发展所经过的多年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輥?輱?訛 恩格斯写了回信说平均是十三年。
马克思在回信中说:“非常感谢你对机器设备的说明。十三年这个数字,就其必要性说来,与理论也相符,因为它为多少与大危机重现的周期相一致的工业再生产的周期规定了一个计量单位,而危机的过程从它们间断的时间来看,当然还是由绝然不同的另一些因素所决定的。在大工业直接的物质先决条件中找到一个决定再生产周期的因素对我是很重要的。”?輥?輲?訛 这里马克思把危机的周期与大工业的再生产周期联系了起来,也就是看到了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相应的马克思在资本章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中也论及十年左右的危机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自从固定资本大规模发展以来,工业所经历的大约为期10年的周期,是同上面那样决定的资本总再生产阶段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还会发现其他一些决定的依据。但这是其中之一。过去,工业也同(农业的)秋收一样,有好年景和坏年景。但是,延续多年的、本身分为一些各具特点的时期或时代的工业周期,却是大工业所固有的。”?輥?輳?訛
5. 导致危机的四大矛盾。
在第一手稿的资本章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马克思批评李嘉图由于不注意资本发展过程的内在矛盾,而无法理解危机的根源。“象李嘉图这样一些经济学家,把生产和资本的自行增殖直接看成一回事,因而他们既不关心消费的限制,也不关心流通本身由于在一切点上都必须表现对等价值而遇到的限制,而只注意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人口的增长,只注意供给而不管需求。”?輥?輴?訛 “李嘉图及其整个学派始终不了解实际的现代危机,在这种危机中,资本的这种矛盾暴风雨般地突然爆发出来,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作为社会基础和生产基础的资本本身。”?輥?輵?訛
马克思在这一点上更肯定西斯蒙地。“西斯蒙第则相反,他不但强调生产会遇到限制,而且强调这个限制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于是资本陷入矛盾之中,他由此看出,这些矛盾必然导致资本的毁灭。因此,他想通过习惯、法律等等从外部给生产设置限制,但是,正因为这些限制只是外部的和人为的,所以必然会被资本推翻。”?輥?輶?訛
手稿分析了导致危机的四大矛盾。
(1)资本力图无限发展生产力和市场扩大有限之间的矛盾。“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但是,决不能因为资本把每一个这样的界限都当作限制,因而在观念上超越它,所以就得出结论说,资本已在实际上克服了它,并且,因为每一个这样的限制都是同资本的使命相矛盾的,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是在矛盾中运动的,这些矛盾不断地被克服,但又不断地产生出来。”?輥?輷?訛
(2)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因为一种生产推动另一种生产,从而给自己创造了作为他人资本的工人而出现的消费者,所以对于每一单个资本来说,工人阶级的由生产本身造成的需求表现为‘足够的需求’。这种由生产本身造成的需求驱使生产超越它按照工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所应进行的生产的比例;一方面,生产必须超越这种比例;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工人本身需求的’需求消失了和缩减了,那就会出现崩溃。”?輦?輮?訛
(3)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从事生产的资本所要求的,不是某种特定的使用价值,而是自为存在的价值,即货币;不是在流通手段这个规定上的货币,而是作为财富的一般形式的货币,或者说,它一方面是作为资本的实现形式,另一方面是作为资本复归到它原来的休眠状态的形式。”?輦?輯?訛 所谓生产过剩,意味着商品换不成货币,而不是无法消费。如果所有或者大部分商品都不能换成货币,就是普遍的生产过剩,就是经济危机。
(4)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进行和资本制度无法保持这种比例之间的矛盾。“所谓合乎比例的生产(这一点李嘉图等人早已提到过),如果只是指资本有按照正确比例来分配自己的趋势,那么,由于资本无限度地追求超额劳动、超额生产率、超额消费等等,它同样有超越这种比例的必然趋势。”“在竞争中,资本的这种内在趋势表现为一种由他人的资本对它施加的强制,这种强制驱使它越过正确的比例而不断地前进,前进!”?輦?輰?訛
马克思强调,“即使撇开这种平衡的必然性本身就是以不平衡、不协调为前提,因而是以矛盾为前提不谈,在生产过剩的普遍危机中,矛盾并不是出现在各种生产资本之间,而是出现在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之间,即出现在直接包含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和在生产过程以外独立(相对独立)地作为货币出现的资本之间”?輦?輱?訛。
6. 作为危机深层根源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手稿的资本章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有一大段关于危机根源的辩证分析。
种种矛盾的基础,在于资本增值过程中的内在整体性与各个要素独立性的矛盾。“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只是指出了各个要素互不相关的情形;它们在内部是互相制约的,在外部是互相寻求的;但是可能寻求得到也可能寻求不到,可能互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可能互相适应也可能不适应。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的内在必然性,和这个整体作为各种互不相关的独立要素而存在,这已经是种种矛盾的基础。但是,这还决不是问题的全部。生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资本按其概念来说就是这两者的统一体——还必须从更加内在的方面去理解,而不应单纯看作一个过程的或者不如说各个过程的总体的各个要素互不相关的、表面上互相独立的现象。”?輦?輲?訛
接着,马克思提出三个新的独特的基本概念,以揭示危机的深刻根源:“资本危机出的生产固有的限制”——“生产过剩的基础”——“发达资本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指出,“更进一步考察问题,首先就会看到一个限制,这不是一般生产固有的限制,而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固有的限制。这种限制是二重的,或者更确切些说,是从两个方向来看的同一个限制。这里只要指出资本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对生产的限制——这种限制同资本要超越生产的任何界限的一般趋势是矛盾的——就足以揭示出生产过剩的基础,揭示出发达的资本的基本矛盾;就足以完全揭示出,资本并不像经济学家们认为的那样,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资本既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也不是与生产力发展绝对一致的财富形式。”?輦?輳?訛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了资本生产力发展的四个内在界限。“(1)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或产业人口的工资的界限;(2)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时间的界限,就相对剩余劳动时间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这就是说,向货币的转化,交换价值本身,是生产的界限;换句话说,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或以交换为基础的价值是生产的界限。这就是说:(4)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换句话说,现实的财富要成为生产的对象,必须采取一定的、与自身不同的形式,即不是绝对和自身同一的形式。”?輦?輴?訛
不仅如此,马克思接着用更加凝练的方式阐明了资本内在本质决定的四个界限。“(1)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2)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货币是生产的界限;(4)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輦?輵?訛
从下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把资本内在的本质决定的这四个界限称为必然造成生产过剩危机的四大“必然要素”。“由此出现生产过剩,也就是使人突然想起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所有这些必然要素;结果是,由于忘记这些必然要素而造成普遍的价值丧失。与此同时,向资本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在生产力的更高发展程度上等等重新开始它[突破本身限制]的尝试,而它作为资本却遭到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崩溃。因此很明显,资本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为生产的界限,从而也越是成为消费的界限,至于使资本成为生产和交往的棘手的界限的其他矛盾就不用谈了。”?輦?輶?訛
在手稿的尾声之处,马克思简要地提出了“生利资本和生息资本”这对范畴。与此相应,马克思还试图联系全部信用制度,包括国际贸易、国际信用,进一步提示危机的根源。“全部信用制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交易过度、投机过度等等,就是以必然要扩大和超越流通的界限和交换领域的界限为基础的。这一点表现在各民族间的关系上比表现在个人间的关系上规模更大,更典型。”?輦?輷?訛
综上,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形成过程中,《资本论》第一手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实际比较研究了1857年第一次普遍危机与此前主要的危机的基础上,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上了一个新台阶,首次初步形成了危机理论的雏形,具有一定的总体性。研究第一手稿中的危机理论雏形,有助于我们有机的把握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思想整体,有助于我们认清和超越熊彼特等人的错误论断。马克思危机理论形成过程,应该从手稿出发,重新进行研究,重新进行评价。
注释:
① 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1-52页。
② 琼·罗宾逊:《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3页。
③④?輥?輯?訛?輥?輰?訛?輥?輴?訛?輥?輵?訛?輥?輶?訛?輥?輷?訛?輦?輮?訛?輦?輯?訛?輦?輰?訛?輦?輱?訛?輦?輲?訛?輦?輳?訛?輦?輴?訛?輦?輵?訛?輦?輶?訛?輦?輷?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7、146-147、436-437、441、394、394、394、393、407、395-396、397、397、398-399、399、399-400、400、400、400页。
⑤⑥⑦⑧⑨⑩?輥?輳?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22-423、268、268、268-269、269、269、235页。
?輥?輱?訛?輥?輲?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0、284页。
作者简介:王东,男,1948年生,北京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责任编辑 胡 静)
关键词:《资本论》第一手稿;危机论;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B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7-0038-04
面对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能否给出自己的回答?西方很多主流经济学家、经济学大师都指责马克思没有自己的系统的危机理论,《资本论》中的危机理论论述是零散甚至自相矛盾的。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在《从马克思到凯恩斯》一书中把马克思列为第一位经济学家。他认为:“马克思在商业循环领域里的成就是最难以估价的”,但是同时也指出,“事实上他没有一个简单的商业循环理论。从他的资本主义过程的‘法则’也不能顺理成章地搞出这个理论来”①。熊彼特甚至认为即使接受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解释,同意积累、机械化和剩余人口等等能联系成逻辑的锁链,从而以资本主义的大难临头而告终,也找不到必然使资本主义发生周期危机、繁荣萧条必然交替的因素。盖顿认为,马克思仅仅提出了一些关于危机的零碎的论述,商业周期理论和概念仅仅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整体进化的理论的一种要素,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的产物。卢兹认为马克思这种危机理论非常零散,论述缺乏一致性,也不详尽,本质上给出了大量内部相互矛盾的线索。琼·罗宾逊认为,“马克思没有建立关于商业循环或资本主义的长期运动的完整学说,但他指出了可以建立这种学说的方向”②。罗宾逊还认为,马克思没有理解资产阶级经济学正统派和萨伊法则一致到什么程度,就为自己规定了发现一种可以适用于萨伊法则成立和被驳倒两种情况下的危机理论的任务。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在马克思本人的理论中埋下了混乱的种子,而且在其继承者的理论中也成为混乱的根源。
但是我们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是有一个前后一贯的系统的危机理论的。这个危机理论的雏形就是在《资本论》的第一手稿即《1857年-1858年手稿》中。50年代初在伦敦笔记的《反思》等两个文献中,马克思试图对1847年危机做出理论总结,这是对危机理论的初步探讨。而在第一手稿中,马克思粗线条、整体性地形成了危机理论的雏形。在此后的几个文本中,尤其是在《资本论》三卷中大体上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式,从不同层面阐发了第一手稿中蕴含的危机理论雏形。本来还应该有第四部曲,也就是在按照资本论构想的最后,从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高度,再具体系统地阐发危机理论,但是马克思没有能达成这个愿望就辞世了。
危机论虽然不能构成第一手稿的思想主线,却是一条缕缕不绝的基本线索,一直贯穿手稿始终,而并非偶然闪现的思想火花。手稿的开篇是“货币章”,是从批判浦鲁东的信徒达里蒙开始的。达里蒙在《论银行故事》(1856年)中提出了自己的危机论。马克思在介绍这本书时,把该书第十四章《流通银行简史》在行文中笔误为《流通危机简史》③,小小的笔误可以从侧面看出马克思的理论兴奋点。就内容本身来说,马克思一开始就抓住危机中的两个问题展开争论:危机的根源是不是保持金属货币流通中的优势地位?克服危机之路是不是主要靠保证银行没事?在手稿的结尾处,即资本章第三篇《资本是结果实的东西》的结尾,马克思“再论货币”,又回到货币运动与货币危机的问题上。
马克思的这个危机论的雏形包括以下六个层次。
1. 马克思在商品货币理论的科学抽象中,高度抽象地提出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以及危机可能存在的两种形式。
在手稿中,虽然没有像后来明确使用的“危机两种可能形式”的表述,但是已经提出了基本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买卖脱节蕴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买卖行为表现为彼此无关的、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分离的两种行为。……既然买和卖这两个流通的本质的要素彼此无关,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分离,它们也就没有必要合而为一。……这样,在货币作为媒介的规定中,在交换分成两种行为的分裂中,已经蕴藏着危机的萌芽,或至少是危机的可能性。”④
马克思在写完整个手稿之后,专门写了《七个笔记本的索引》,其中在两处论及危机的萌芽,更加明确了危机的两种可能:“买和卖的分离……(危机的萌芽)”,“(流通的形式规定),(危机的萌芽)”⑤。
2. 比较具体地探讨了危机发生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性。
危机具有可能并不等于具有现实性和必然性。如果说手稿开头论述了危机的可能性,那手稿的最后资本章的第三篇《资本是结果实的东西》,进一步提出了危机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问题。“超过一定点,生产力的发展就变成对资本的一种限制;因此,超过一定点,资本关系就变成对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限制。”⑥ “一旦达到这一点,资本即雇佣劳动同社会财富和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发生象行会制度、农奴制、奴隶制同这种发展所发生的同样的关系,就必然会作为桎梏被打碎。”⑦
“社会的生产发展同它的现存的生产关系之间日益增长的不相适应,通过尖锐的矛盾、危机、痉挛表现出来。用暴力消灭资本,——这不是通过资本的外部关系,而是被当作资本自我保存的条件,——这是忠告资本退位并让位于更高级的社会生产状态的最令人信服的形式。这里包含的,不仅是科学力量的增长,而且是科学力量已经表现为固定资本的尺度,是科学力量得以实现和控制整个生产的范围和广度。”⑧ “因此,在现存财富极大地增大的同时,生产力获得最高度的发展,而与此相适应,资本贬值,工人退化,工人的生命力被最大限度地消耗。”⑨
或许是为了强调这个观点的重要,马克思同时用英文和德文表述了这个问题。英文表达内容如下:“这些矛盾会导致爆发,灾变,危机,这时,劳动暂时中断,很大一部分资本被消灭,这样就以暴力方式使资本回复到它能够继续发挥职能的水平。”德文表达内容如下:“当然,这些矛盾会导致爆发,危机,这时,一切劳动暂时中断,很大一部分资本被消灭,这样就以暴力方式使资本回复到它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产力而不致自杀的水平。但是,这些定期发生的灾难会导致灾难以更大的规模重复发生,而最终将导致用暴力推翻资本。”⑩
3. 探讨了经济危机和比例失调的关系:比例失调导致危机,危机强制恢复比例。
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比例失调。“(同他们的资本必须增长的比例相比生产过多,而这种比例,我们在以后将会看到,会以利息为最低的界限),——普遍生产过剩所以会发生,并不是因为应由工人消费的商品相对地[消费]过少,或者说,不是因为应由资本家消费的商品相对地[消费]过少,而是因为这两种商品生产过多,不是对消费来说过多,而是对保持消费和价值增殖之间的正确比例来说过多;对价值增殖来说过多。”?輥?輯?訛
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强制失调的比例恢复。“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突然的普遍增长同样能够导致一切现有的价值,即在生产力的较低发展阶段上的劳动所物化的价值的相对丧失,因此现有的资本以及现有的劳动能力都会被消灭。危机的另一个方面是实际上减少生产,减少活劳动,以便重新建立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间的正确比例——这个比例归根到底构成一切的基础。”?輥?輰?訛
4. 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1858年3月,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期间同恩格斯通信,第一次探讨了危机的物质基础问题,也就是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的更新周期问题,并在随后的书信中反复探讨。“你能否告诉我,隔多少时间——例如在你们的工厂——更新一次机器设备?拜比吉断言,在曼彻斯特大多数机器设备平均每隔五年更新一次。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有点奇怪,不十分可信。机器设备更新的平均时间,是说明大工业巩固以来工业发展所经过的多年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輥?輱?訛 恩格斯写了回信说平均是十三年。
马克思在回信中说:“非常感谢你对机器设备的说明。十三年这个数字,就其必要性说来,与理论也相符,因为它为多少与大危机重现的周期相一致的工业再生产的周期规定了一个计量单位,而危机的过程从它们间断的时间来看,当然还是由绝然不同的另一些因素所决定的。在大工业直接的物质先决条件中找到一个决定再生产周期的因素对我是很重要的。”?輥?輲?訛 这里马克思把危机的周期与大工业的再生产周期联系了起来,也就是看到了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相应的马克思在资本章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中也论及十年左右的危机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自从固定资本大规模发展以来,工业所经历的大约为期10年的周期,是同上面那样决定的资本总再生产阶段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还会发现其他一些决定的依据。但这是其中之一。过去,工业也同(农业的)秋收一样,有好年景和坏年景。但是,延续多年的、本身分为一些各具特点的时期或时代的工业周期,却是大工业所固有的。”?輥?輳?訛
5. 导致危机的四大矛盾。
在第一手稿的资本章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马克思批评李嘉图由于不注意资本发展过程的内在矛盾,而无法理解危机的根源。“象李嘉图这样一些经济学家,把生产和资本的自行增殖直接看成一回事,因而他们既不关心消费的限制,也不关心流通本身由于在一切点上都必须表现对等价值而遇到的限制,而只注意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人口的增长,只注意供给而不管需求。”?輥?輴?訛 “李嘉图及其整个学派始终不了解实际的现代危机,在这种危机中,资本的这种矛盾暴风雨般地突然爆发出来,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作为社会基础和生产基础的资本本身。”?輥?輵?訛
马克思在这一点上更肯定西斯蒙地。“西斯蒙第则相反,他不但强调生产会遇到限制,而且强调这个限制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于是资本陷入矛盾之中,他由此看出,这些矛盾必然导致资本的毁灭。因此,他想通过习惯、法律等等从外部给生产设置限制,但是,正因为这些限制只是外部的和人为的,所以必然会被资本推翻。”?輥?輶?訛
手稿分析了导致危机的四大矛盾。
(1)资本力图无限发展生产力和市场扩大有限之间的矛盾。“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但是,决不能因为资本把每一个这样的界限都当作限制,因而在观念上超越它,所以就得出结论说,资本已在实际上克服了它,并且,因为每一个这样的限制都是同资本的使命相矛盾的,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是在矛盾中运动的,这些矛盾不断地被克服,但又不断地产生出来。”?輥?輷?訛
(2)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因为一种生产推动另一种生产,从而给自己创造了作为他人资本的工人而出现的消费者,所以对于每一单个资本来说,工人阶级的由生产本身造成的需求表现为‘足够的需求’。这种由生产本身造成的需求驱使生产超越它按照工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所应进行的生产的比例;一方面,生产必须超越这种比例;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工人本身需求的’需求消失了和缩减了,那就会出现崩溃。”?輦?輮?訛
(3)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从事生产的资本所要求的,不是某种特定的使用价值,而是自为存在的价值,即货币;不是在流通手段这个规定上的货币,而是作为财富的一般形式的货币,或者说,它一方面是作为资本的实现形式,另一方面是作为资本复归到它原来的休眠状态的形式。”?輦?輯?訛 所谓生产过剩,意味着商品换不成货币,而不是无法消费。如果所有或者大部分商品都不能换成货币,就是普遍的生产过剩,就是经济危机。
(4)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进行和资本制度无法保持这种比例之间的矛盾。“所谓合乎比例的生产(这一点李嘉图等人早已提到过),如果只是指资本有按照正确比例来分配自己的趋势,那么,由于资本无限度地追求超额劳动、超额生产率、超额消费等等,它同样有超越这种比例的必然趋势。”“在竞争中,资本的这种内在趋势表现为一种由他人的资本对它施加的强制,这种强制驱使它越过正确的比例而不断地前进,前进!”?輦?輰?訛
马克思强调,“即使撇开这种平衡的必然性本身就是以不平衡、不协调为前提,因而是以矛盾为前提不谈,在生产过剩的普遍危机中,矛盾并不是出现在各种生产资本之间,而是出现在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之间,即出现在直接包含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和在生产过程以外独立(相对独立)地作为货币出现的资本之间”?輦?輱?訛。
6. 作为危机深层根源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手稿的资本章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有一大段关于危机根源的辩证分析。
种种矛盾的基础,在于资本增值过程中的内在整体性与各个要素独立性的矛盾。“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只是指出了各个要素互不相关的情形;它们在内部是互相制约的,在外部是互相寻求的;但是可能寻求得到也可能寻求不到,可能互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可能互相适应也可能不适应。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的内在必然性,和这个整体作为各种互不相关的独立要素而存在,这已经是种种矛盾的基础。但是,这还决不是问题的全部。生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资本按其概念来说就是这两者的统一体——还必须从更加内在的方面去理解,而不应单纯看作一个过程的或者不如说各个过程的总体的各个要素互不相关的、表面上互相独立的现象。”?輦?輲?訛
接着,马克思提出三个新的独特的基本概念,以揭示危机的深刻根源:“资本危机出的生产固有的限制”——“生产过剩的基础”——“发达资本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指出,“更进一步考察问题,首先就会看到一个限制,这不是一般生产固有的限制,而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固有的限制。这种限制是二重的,或者更确切些说,是从两个方向来看的同一个限制。这里只要指出资本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对生产的限制——这种限制同资本要超越生产的任何界限的一般趋势是矛盾的——就足以揭示出生产过剩的基础,揭示出发达的资本的基本矛盾;就足以完全揭示出,资本并不像经济学家们认为的那样,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资本既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也不是与生产力发展绝对一致的财富形式。”?輦?輳?訛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了资本生产力发展的四个内在界限。“(1)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或产业人口的工资的界限;(2)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时间的界限,就相对剩余劳动时间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这就是说,向货币的转化,交换价值本身,是生产的界限;换句话说,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或以交换为基础的价值是生产的界限。这就是说:(4)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换句话说,现实的财富要成为生产的对象,必须采取一定的、与自身不同的形式,即不是绝对和自身同一的形式。”?輦?輴?訛
不仅如此,马克思接着用更加凝练的方式阐明了资本内在本质决定的四个界限。“(1)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2)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货币是生产的界限;(4)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輦?輵?訛
从下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把资本内在的本质决定的这四个界限称为必然造成生产过剩危机的四大“必然要素”。“由此出现生产过剩,也就是使人突然想起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所有这些必然要素;结果是,由于忘记这些必然要素而造成普遍的价值丧失。与此同时,向资本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在生产力的更高发展程度上等等重新开始它[突破本身限制]的尝试,而它作为资本却遭到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崩溃。因此很明显,资本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为生产的界限,从而也越是成为消费的界限,至于使资本成为生产和交往的棘手的界限的其他矛盾就不用谈了。”?輦?輶?訛
在手稿的尾声之处,马克思简要地提出了“生利资本和生息资本”这对范畴。与此相应,马克思还试图联系全部信用制度,包括国际贸易、国际信用,进一步提示危机的根源。“全部信用制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交易过度、投机过度等等,就是以必然要扩大和超越流通的界限和交换领域的界限为基础的。这一点表现在各民族间的关系上比表现在个人间的关系上规模更大,更典型。”?輦?輷?訛
综上,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形成过程中,《资本论》第一手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实际比较研究了1857年第一次普遍危机与此前主要的危机的基础上,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上了一个新台阶,首次初步形成了危机理论的雏形,具有一定的总体性。研究第一手稿中的危机理论雏形,有助于我们有机的把握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思想整体,有助于我们认清和超越熊彼特等人的错误论断。马克思危机理论形成过程,应该从手稿出发,重新进行研究,重新进行评价。
注释:
① 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1-52页。
② 琼·罗宾逊:《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3页。
③④?輥?輯?訛?輥?輰?訛?輥?輴?訛?輥?輵?訛?輥?輶?訛?輥?輷?訛?輦?輮?訛?輦?輯?訛?輦?輰?訛?輦?輱?訛?輦?輲?訛?輦?輳?訛?輦?輴?訛?輦?輵?訛?輦?輶?訛?輦?輷?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7、146-147、436-437、441、394、394、394、393、407、395-396、397、397、398-399、399、399-400、400、400、400页。
⑤⑥⑦⑧⑨⑩?輥?輳?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22-423、268、268、268-269、269、269、235页。
?輥?輱?訛?輥?輲?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0、284页。
作者简介:王东,男,1948年生,北京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责任编辑 胡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