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体间性视角反思我国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来源 :学习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间性哲学为基础,是现代哲学研究成果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的修复和完善。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本文将以主体间性哲学为切入点,并在其视角下反思我国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主体价值
  一、主体间性哲学的兴起和发展
  “主体间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是相对于主体性而言的,其英文拼写为“intersubjectivity”,其最早来源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写的《笛卡尔的沉思》,翻译成中文可以译为共主体性、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等。究其本质,它的产生不是对主体性的彻底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的结果。它在承认主体性的前提下,更加强调个体间存在的一种共性。
  “主体间性”这个哲学命题的出现,在哲学领域,立刻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研究。但是需要指出并强调的是,“主体间性”虽然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最早也出现于哲学领域,但是它并非哲学所独有,只要涉及主体间性的问题,任何一个领域或者学科,都可以而且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而主体间性进入教育学领域始于2002年,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研究也迅速成为其前沿课题之一。
  二、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内涵
  而本文认为要研究“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必须以“模式”的内涵作为逻辑起点。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指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一般通用为方式,后来又从方式中分化出来,指某种方式中具体定型化的活动方式或活动结构。而模式的英文词是model,翻译成中文就是“模式”、“模范”、“典型”等。较之其它理论而言,模式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理论,具有更强的实践性。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界定上理论界存在一定分歧。例如有些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在自觉的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方法、结构等的总称,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机制和主体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具体体现。” 还有些学者单纯的把教育模式等同于教学模式。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也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构建起来的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另一部分是以指导实践为基础的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程序。具体而言,这个系统内部既包括教学原则也包括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
  立足于“模式”的内涵,以及理论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同界定,本文认为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则是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对立的,以主体间性理论为主要依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以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为主要实现形式的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就是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具体运用。
  三、我国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教育模式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自我国建国之初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领域一直采用计划经济运行模式又称指令经济运行模式。在建国之初,计划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转变,计划经济的弊端也日益明显。在这种经济模式的影响下,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弊端,例如,工具性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不平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简单化等。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高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不对称性
  目前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大部分建立在主体性的基础上,即以笛卡尔的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为其哲学基础。基于此哲学基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教育者视为主体,将受教育者视为客体,采取“主体-客体”的教学模式。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单向性的教学模式,把受教育者当作有待完善的“物”来对待,例如一个盛装知识的器皿或者一块等待雕刻的鹅卵石,因此二者是“人与物”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关系。基于此模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及差异性被忽视。由此可见,“主体-客体”的认知模式是造成高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而主体地位的不平等也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和过于丰富的话语权,这往往使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压抑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成为一种生产活动,即生产符合一定社会标准的产品-受教育。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正如张耀灿、徐志远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中谈到:“尊重对象的主体地位,不仅承认教育对象是社会生活、政治生活、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且帮助他们树立起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2.过分强调其工具性价值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理论界普遍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以其存在的社会功能为主要依据,认为其价值主要有导向价值、、净化价值、凝聚价值、激励价值。第二种观点主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手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治理社会的一种方式。第三种则认为其价值主要分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管理价值、生态价值等。” 因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主要偏重其工具性。而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理论界也说法不一,但是综合看来,大多学者认为其个体价值主要还在于提高个体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由此可见,这里的个体价值更加偏重其主体性。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都是偏重其社会价值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价值,正如张彦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中提到,“长期以来我们过分看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工具价值,而忽视其个体价值、主体价值,工具价值凌驾于主体价值之上。” 就其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价值性活动,而价值的本质就是一种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帮助人和群体处理各种关系,如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群体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而要处理好这些关系,作为主体性的人又起了决定作用。因为不管是群体还是社会都是以个体的人为细胞构成的。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的个性和需求进一步得到解放。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其个体价值,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在新时代紧抓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3.交往模式单向性
  单向性的交往模式是指,在我国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授内容,缺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此教学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我-他”关系中,而不是“我-你”关系,严格秉承着中国古代的“师道尊严”。
  这种单向性的交往模式,直接导致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供需信息”的不对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讲内容或者说是所要传递的教育信息,完全以教材为依据,内容具有抽象性和超越性。而受教育者是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的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在某一特定阶段会产生一定的思想波动,需要受教育者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此时由于教育者具有绝对的权威以及话语权,缺乏和受教育者的沟通以及交往,使得其并不了解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状况或者是思想困惑。因此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在其本身的超越性和学生渴望的生活化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而只是课本的简单复制和再现,对受教育者而言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让受教育者感到枯燥、乏味,与生活脱节。教育者所传递的教学信息和受教育者实际能理解并需要的教育信息犹如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而这种交集建立的关键就是建立以交往模式为主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模式,即强调“主体与主体”的直接对话方式,由“我-他”向“我-你”转变。
  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走向-由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走向主体间性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由建国初的完全的计划经济时代,过渡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作为上层建筑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更加追求个性的解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交往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因此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单子式的交往方式必将被共生性的和谐交往方式所取代。因此,我国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应作出一定调整,讲主体间性哲学成功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也才能更好的满足高校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并被其“心悦诚服”的接受。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走向主体间性符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教育的对象是具体一定知识素养的大学生,从时间属性上看,这一群体一般属于90后,他们更加注重个性、独立以及渴望被尊重,被平等的对待;从法律属性上看,这一群体一般都已成年,具有了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属于成年人,而不再是少年或者青年,有完全的认知能力。而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一特点,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等同于高中生或者初中生来对待,采取“主体-客体”的教学模式,以考试作为检验及格与否的重要标准,这种单一主体性的教学模式造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我国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立在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认为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而教育的客体是受教育者,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与学生地位的不平等性。
  而主体间性哲学的兴起,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范式,即以主体间性哲学为基础的交往式范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较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优越性。第一,它强调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平等性。第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将交往模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这就保证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避免了“供需”信息的不对趁性。第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的基础上,也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价值。
  虽然我国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应然选择,但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存在自身问题。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教育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养成符合一定社会习惯的社会行为,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再辅之以对话、交往等方式,帮助高校学生净化思想、提高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并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 布宁.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顾红萍.主体间性道德教及其模式的构建[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9
  [3] 张再林.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J].《人文杂志》.2000(4)
  [4] 张再林.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J].《人文杂志》.2000(4)
  [5]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 赵建华.当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1
  [7]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6
  [8] 黄进.略论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换[J].教育与职业,2006,(27):70
  [9] 张耀灿 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0]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 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7,179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94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文川(1968--),男,湖南衡阳人,四川省垒球队教练员  摘要:垒球运动已经从欧洲起源逐渐演变成盛行世界体育领域的团体运动,深受各国球类运动爱好者的追捧。垒球运动特点鲜明,本文从其特点出发探讨了垒球投球动作的技巧。  关键词:垒球运动;投球;垒球  在垒球运动中不要盲目投球,一定要掌握比赛规则,让比赛事半功倍。发现和挖掘垒球运动的特点有助于垒球运动员提高运动兴致,更好的研究比赛方法与投
期刊
作者简介:朱志红(1976年11月生),男,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人,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安徽省霍邱县河口中学物理老师,六安市模范教师,从事多年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积极推崇新课程理念,特别是在“生本教育”方面有独到见解。  摘要:“生本教育”的出发点和初衷都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提升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着力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本文结合
期刊
作为高校工作者,肩负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必须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把我们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进位赶超,应成为我校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和实践的主题。当前,学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节点,改革任务更加繁重、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利益格局更加多元化、实践主体更加多样化,必须沉着应对,攻坚克难,完成战略转型,实现质的飞跃,将这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定义为
期刊
摘 要:教育已经在逐步向终身教育的方向靠拢,要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要总结过去,放眼未来,转变观念,认清两者的本质区别,在实践中找到突破口,完成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赋于我们的重任。为此,就要在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方面大胆革新。  关键词:终身教育 体育教育 革新  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
期刊
作者简介:袁泉(1984-),男,重庆人,汉族,理学硕士学历,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思政方向  摘要:伴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形势的愈加激烈,高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有效推进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改善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本文将从政府、学校以及大学生个人三个层面对推进相关工作展开积极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与大家相互交流。  
期刊
摘要: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学生对评价什么和怎样评价的认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因此,大学教师应该通过严格评价标准、规范评价设计和丰富评价方式来鼓励学生深层学习。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目前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考试以复现教师讲授的内容为主,这样的教学和考察方式导致学生满足于知识记忆层次的学习。要使学生进行深层学习,必须改
期刊
作者简介:骆萍(1969年2月),女,马鞍山市青少年宫活动部,研究方向:青少年校外教育思考。  摘 要:青少年校外教育对青少年品德的塑造、人格魅力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教育资源包含的方面很多,如何加强运用公共教育资源,对积极推动青少年校外教育有着很大帮助。  关键词:青少年校外教育;公共教育;资源  青少年校外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能够对青少年
期刊
摘要:中学政治课堂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是以教学为中心、为各个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原始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学会选择、甄别、运用素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甚至可以说,教学素材选择合理与否,对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素材 积极意义 素材取舍  何为教学素材?笔者认为,素材是相对原始的、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教学素材就是以教学为中心
期刊
摘要:工科院校主要以开设应用技术实践的工科课程为主,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开展艺术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工科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避免学科的单一结构,互相补充促进,促进学生智能开发,激活创新思维,提高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工科院校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工科院校;艺术通识教育;意义;问题  一、工科院校开展艺术通识教育的意义  在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有别于艺术专业院校的专业教育,如何构建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以
期刊
【摘 要】教材统整是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方式,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统整,能够更加合理的优化教学资源,切实强化语文学习效果;统整的方法多样灵活,具有切实可执行性。  【关键词】 教材统整 教学资源 中职语文教材  许多中职学校都自行开发了语文校本教材,与人教版的教材相辅相成,以优化教学资源。但校本教材到底该如何开发,可谓众说纷纭。根据2009年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