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十余载,经历了教材改革几多次.以前几次的改革可以说变化不大,每次都能轻松应对,然而,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不仅教学内容有了很多突破,教学理念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三年的教学里,我同我们备课组其他同仁为探究新课程的教材教法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现在就把我在这几年里积累的几点粗浅的教学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要多思教材
新教材有不少的知识,其理论性,概念性,实践性较强,但对知识要点的讲解许多都是浮于表面,定性的结论较多,有的只是蜻蜓点水到此为止;配备的练习题又不多,有些还没有对应的练习,所以在备课中就得反复问,内容为何这样安排?
教材其实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并非是教学活动的圣经.教材也是一种”抛砖引玉”的工具,教学时就得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微调,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加以改进.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之本.当然,有些内容重新组材必须依据教学大纲,不离课程标准.教材这样的编写必有其理由和指导作用,有利于内容的循序渐进,有利于知识要点逐步展开,有利于知识结构环环相扣.如在讲到(必修1)集合的基本运算时,教材仅仅介绍实数与实数之间,一元一次方程的根,最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彼此之间的交,并,补运算.所以,在此处,我们补充了一元二次方程及不等式的解法提前讲解,否则不利于后面的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二、要多问自己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从理念到实施看起来是比较规范,理想的,但实际操作时,会发现有些知识不能很好的连贯讲解,有些不能层层推进.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站得高看得远,设计行之有效的教案.如讲授(必修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发现书中没有一个题涉及”向量与三角”,此时,作为教师必须补充”向量坐标可用三角函数表示”,并设计一个教案,讲授向量与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这样既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也同时巩固了三角函数的相关性质.又如讲授(必修2)”平行关系”,书中只介绍一个定理,两个例题.内容一看就懂,题型思路分析得很简单.但通过这两个例题,教师必须从教材的”抛砖引玉”中发现问题,教会学生实质:线面平行的三种常见证题方法,即”找线线平行”或”作线面平行”或”作面面平行”,就可推之线面平行。
如果每次新课讲授前不反复问自己:这节课怎么设计?你肯定不会潜下心来挖掘教材,肯定不会发现教材每一次的”抛砖引玉”,深藏奥妙无限.只有多问自己,每节课怎么设计,重点知识怎么让学生巩固,怎么让学生轻松的突破知识的难点,才能让学生从你对知识要点的剖析,讲解和总结中,掌握基本题型的解法和技巧,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三、要多问同行
教学活动是高度抽象的思维活动,不仅仅是看每天黑板上严格的演绎逻辑推理,枯燥无味地在课堂上讲解.其实数学体现的是一种欧几里德式的演绎科学和一种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很多定性的结论不认真去理解和分析也难以展开讲解.这时,多问问同行,与之商议,将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知识化难为易.如(必修)中”最小二乘估计”这一节,就是通过和几个同事探讨得出,这节内容的关键是讲解如何用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公式和结论,于是我们只通过举两个简单数字的例子来演示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最小二乘法的原理而又不用记忆那些很复杂的公式多好啊。
同行之间互相学习,交流,探讨,使我们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对老师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求老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
四、要多问学生
数学教学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造成了数学的难懂.难教,难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把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讲够,难点知识讲透以外,还要注重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才能讲知识落到实处.所以平时还要经常跟学生交流沟通,问问学生哪里不懂?哪里没有很好的掌握?
同时,数学教学的特点还要求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循循善诱.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大胆提问,大胆猜测数学结论.从而使学生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
总之,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我们应该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给以,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走进新课标,才能让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更加完整,更加有效,更加熟练。
一、要多思教材
新教材有不少的知识,其理论性,概念性,实践性较强,但对知识要点的讲解许多都是浮于表面,定性的结论较多,有的只是蜻蜓点水到此为止;配备的练习题又不多,有些还没有对应的练习,所以在备课中就得反复问,内容为何这样安排?
教材其实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并非是教学活动的圣经.教材也是一种”抛砖引玉”的工具,教学时就得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微调,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加以改进.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之本.当然,有些内容重新组材必须依据教学大纲,不离课程标准.教材这样的编写必有其理由和指导作用,有利于内容的循序渐进,有利于知识要点逐步展开,有利于知识结构环环相扣.如在讲到(必修1)集合的基本运算时,教材仅仅介绍实数与实数之间,一元一次方程的根,最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彼此之间的交,并,补运算.所以,在此处,我们补充了一元二次方程及不等式的解法提前讲解,否则不利于后面的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二、要多问自己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从理念到实施看起来是比较规范,理想的,但实际操作时,会发现有些知识不能很好的连贯讲解,有些不能层层推进.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站得高看得远,设计行之有效的教案.如讲授(必修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发现书中没有一个题涉及”向量与三角”,此时,作为教师必须补充”向量坐标可用三角函数表示”,并设计一个教案,讲授向量与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这样既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也同时巩固了三角函数的相关性质.又如讲授(必修2)”平行关系”,书中只介绍一个定理,两个例题.内容一看就懂,题型思路分析得很简单.但通过这两个例题,教师必须从教材的”抛砖引玉”中发现问题,教会学生实质:线面平行的三种常见证题方法,即”找线线平行”或”作线面平行”或”作面面平行”,就可推之线面平行。
如果每次新课讲授前不反复问自己:这节课怎么设计?你肯定不会潜下心来挖掘教材,肯定不会发现教材每一次的”抛砖引玉”,深藏奥妙无限.只有多问自己,每节课怎么设计,重点知识怎么让学生巩固,怎么让学生轻松的突破知识的难点,才能让学生从你对知识要点的剖析,讲解和总结中,掌握基本题型的解法和技巧,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三、要多问同行
教学活动是高度抽象的思维活动,不仅仅是看每天黑板上严格的演绎逻辑推理,枯燥无味地在课堂上讲解.其实数学体现的是一种欧几里德式的演绎科学和一种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很多定性的结论不认真去理解和分析也难以展开讲解.这时,多问问同行,与之商议,将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知识化难为易.如(必修)中”最小二乘估计”这一节,就是通过和几个同事探讨得出,这节内容的关键是讲解如何用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公式和结论,于是我们只通过举两个简单数字的例子来演示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最小二乘法的原理而又不用记忆那些很复杂的公式多好啊。
同行之间互相学习,交流,探讨,使我们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对老师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求老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
四、要多问学生
数学教学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造成了数学的难懂.难教,难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把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讲够,难点知识讲透以外,还要注重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才能讲知识落到实处.所以平时还要经常跟学生交流沟通,问问学生哪里不懂?哪里没有很好的掌握?
同时,数学教学的特点还要求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循循善诱.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大胆提问,大胆猜测数学结论.从而使学生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
总之,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我们应该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给以,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走进新课标,才能让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更加完整,更加有效,更加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