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疼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了。在语文教学中,对老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说,最难学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讨这个令人“头疼”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生活就是我们写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写作要密切联系生活、真切地表达生活的新理念。因此我认为,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它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也是为生活,正所谓: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离开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让学生下笔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就必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这样他们才会爱上作文,并快乐地作文。
  
  一、观察生活、捕捉生活
  
  提起作文学生马上就会愁眉苦脸,苦思冥想,不知从何下笔。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他们的认知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观察不细致,思维水平不高。要这样的孩子独立的观察、认识、表现多维的复杂的生活,显然难度太大。怎么办?首先,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意识。学生的观察往往是粗枝大叶,不能持久,得到的印象也往往是零星的片段,不能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认识。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课外观察任务,让学生不定时的长时间的观察某一事物,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随时询问观察结果,并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就学会了观察,捕捉的信息也就全面了。其次,要想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生活信息还应叫学生大量的阅读。阅读和写作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云:“读数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更是不可置疑的,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利用笔记的形式积累了更多的生活信息,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加以指导,让他们学会阅读。第三,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让他们有东西可写。要他们有东西可写,就得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评自己的头脑去思维;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我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就是四句话:“我手写我事,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思,我手写我情”。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写起来就会有真情实感。作为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可以指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引发联想,重现直观,借助已有的生活阅历,关照现实时候进行创作。也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地去接触生活,体悟现实人生,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思考。通过感悟体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只有写观察过的事物,体验过的生活,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这是使作文言之有物的前提。在指导写作文时,要指导学生善于从自己身边寻找材料。告诉学生作文的材料就在你身边,我们的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每天的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它色彩斑斓,丰富多彩。
  
  二、感悟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生活是多彩多姿的。教师要敢于破除“封闭式”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习作园地。鼓励学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电视节目、报刊杂志、广告商品,看田野、捉昆虫、放风筝;听父母谈家事、生活琐事,听村头巷尾的“新闻”、传言,听小贩的叫卖、路人争执等。一旦“量”已足够,习作的动机就会产生。
  小学生以记叙文为主要写作方式。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为所有学生所热爱。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通过生活进一步学会做人,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编织生活的有品味的人,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的素材。
  作文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留心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观察身边不同类型人物的言谈举止;注视周围事物的千姿百态;感悟身边人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来源于书本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阅读内容健康的课外读物。每周再安排一两节课的阅读时间去阅读。教师则指导学生按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自然生活等方面去积累生活作文的素材,为生活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关注生活,坚持写日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言语形成和发展的源泉,语文天生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叶圣陶在《文章例话》序中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息息歇相关。同时他还指出,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是小学生作文材料的“储藏室”,是练笔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曾讲到:“要紧的当然是多练,就是勤于动笔,每逢动笔决不马虎。勤于动笔实际上不仅是动笔而已,同时也是勤于动脑筋。多练才会熟,熟了,写作关也就通过了。”
  
  四、再现生活、创造生活
  
  1、再现生活。所谓再现生活,就是把平时积累的生活素材逼真地再现出来,为创造生活打下基础。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再现情节。还可以叫学生把自己观察、扑捉到的生活片段再现给大家,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通过竞赛的形式进行,评选出优胜者,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鼓励大家作文不像同学们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我们把刚才优胜者再现的动人情节写出来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这样,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创造生活。创造生活就是对再现生活的一次再创造。学生学会了观察生活、扑捉生活、再现生活还不够,关键还得学会创造生活,否则写出的文章大众化,不新奇。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首先,筛选生活素材 筛选生活素材就是教会学生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从众多生活素材中挑出最典型的一个,做为写作的材料,这一环节不难做到。
  其次,创新生活素材 素材有了,写出的作文不一定生动具体,这就需要创新生活素材、完美生活素材,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把原有的材料作以删减、增补必要的情节。这样,写出的文章就“言之有物”中心突出了,但是不够新颖,要想新颖就得从立意上下功夫。
  最后,立意创新 作家叶文玲说得很中肯:“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里实际上也谈到立意要新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说前人所未说,写前人所未写”。因此,确立和提炼文章主题,要力求有所创造,象李白的诗给杜甫的感觉那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又不乏体现出对生活的创造。
  总之,作文是对生活的展现,而作文教学就要这一关键,激发和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创造。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通过指导观察,选取素材。写自己感兴趣的事,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让生活“解放”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创造生活,拓宽作文的空间,增添作文的乐趣,使学生从爱生活到爱作文。努力让生活为作文营造一方沃土,开辟一片绿地,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历练作文,在语言应用中提高写作水平,做到生活为作文添彩,作文为生活高歌。这样就会让作文不再是一种“头疼”顽症,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作文也就会有质的飞跃。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一、通过阅读教学促进语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阅读短文《梅雨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
期刊
根据现行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和当前初中语文教材的实际,语文教学的功能,就是通过教师的科学导学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入细致地读解文段,从中领悟课文的文学理论、语法、修辞知识,以及艺术手法,从而理解文章所揭示的内涵,达到既获得知识,又有效地提高对文章的分析、思维、理解、记忆、概括、模拟、实践、开创等能力的目的。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了“导读讨论学习法”,达到了较好的
期刊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掌握方法,具有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实质是独立思维。看一个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只要看他能否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可知道。然而,自学能力属于学习者个体的心理活动,只有在具体认知实践中才显山露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重视语文学科中的显性内容,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反反复复听写,不厌其烦地讲解,使得课堂教学无滋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那么,语文课应该
期刊
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也应当是生动有趣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呢?    一、给学生以语文活动的机会    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期刊
所谓“对写法”是一种婉转曲达的诗歌创作手法。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曾论及此法,谓:“分身以自省,推己以忖他;写心行则我思人乃想人必思我,己思人思己,己见人见己,亦犹甲镜摄乙镜,而乙镜复摄甲镜之摄乙镜。”因而此法又称为“双镜相摄”。  这种手法多出现在思亲怀人的作品中。由于作者往往不是从正面落笔直接抒发对有所思的深切怀念之情,而是用换位的手法,设身处地、推己度人,移情于景、移情于人,因而又称为“主
期刊
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帮助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和创造美。语文教材中包涵着大量的美育因素。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因为它本身就属于艺术的范畴。可以直接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它具有生动可感的形象。完全适应审美教育的規律。通过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的鉴赏力和修养,培养学生优美的情操和艺术创造的能力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指出:“应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此,本文主要探讨一下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其他学科知识:    一、注意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数学知识    朗读古诗巧解几何题。
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的内容应当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同时还应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的同时自己也乐其所乐,与作者同乐。现代阅读特别强调学生与教师与作者共振。语文阅读教学不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家、作家,但要以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开拓教学资源,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他们描绘他们的人生理想。  
期刊
一位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一篇题目为《我爱家乡》的作文,其中一不足600字的学生作文里面断续出现了“家乡的树,真美”“家乡的山,真美”“家乡的河,真美”等共13个“真美”。全班45篇习作,平均用词量不足100个,通篇是大白话,很少见到成语俗语,更没有别出心裁的个性化语句。无独有偶,《中国青年报》登载文章说,一篇初中生作文,接连有“热死了”“烦死了”“紧张死了”“开心死了”……共72个“死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