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经济上推进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引起教育上的变革,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势在必行。而“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爆发性的使用增长趋势强力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模式的转变。运营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平台“微言航语”原创推文近600篇,长期位列全国高校学工微信排行榜北京高校三甲,学生媒体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以微信公众平台“微言航语”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相关做法与经验,结合相关经典传播理论,对供给侧改革视阈下“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网络传播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5-0171-04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politics, economy and education are mutually conditioned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The "Supply-Side Reform" by the economy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educational change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mperative. The arrival of the "internet plus" er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new media represented by WeChat has strongly promoted the change of the main body, content and mode of suppl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its explosive use and growth trend. Since its oper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tudents has created nearly 600 original tweets on its WeChat public platform" micro-speech and aviation language" for student affairs, which has long been ranked among the top three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in the national university's WeChat list, and the student media center has been selec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the first batch of "Network Culture Studio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nternet plus"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reform by analyzing the relevant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new media platform represented by WeChat public account "micro-speech and aviation language" and combining with relevant classic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Keywords: supply side reform; internet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ory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经领导小组召开了新时期经济发展问题会议,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构想。供给侧改革要从提高供应质量,纠正扭曲,实现优化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方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适应需求变化。[1]
从实际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探索大学生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绝非否定学生需求侧的重要性,也不意味着我们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自然需要,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扩大思政教育的有效供给,最终实现供需平衡和良性积极互动。
一、微信的特征及其在供给侧改革视阈下“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然性
微信(WeChat)是继QQ之后的另一款现象级社交软件,该软件运行并不局限在同一个通信运营商和操作系统平台——微信好友之间可以发送语音消息、文字消息以及照片、短视频等,而这些信息也可以在朋友圈中分享。此外,高校、公司等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平台,用来即时分享服务信息。用户可以在添加好友中输入微信号或者平台号,来添加好友或关注公众平台,彼此之间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一)微信及其公众平台的影响与作用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而自2011年微信推出后,全国有超过二分之一的人通过微信进行社交活动,是当前最受欢迎的网络社交软件。
微信公众平台分为微信订阅号、微信服务号、企业微信以及小程序,组织或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然后对微信平台进行管理,向其关注用户进行消息发布和信息共享。现如今,不论是企业、高校还是学生社团都纷纷注册微信公众平台,以此作为自己的宣传载体和信息发布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探寻适合本行业宣传和发展的应用模式,试图将微信平台的利用率最大化。
(二)微信及其公众平台对当前大学生的影响
微信及其公众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其既可以作为校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也可以作为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发表见解,提出意见的平台。其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型的教育途径构建了思想教育网络化的新常态,这一方式突破了传统面对面谈话的“谆谆教诲”,催生出了“互联网+”时代下的人际交往新模式。最后,微信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以微信为载体,实施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首先,承载微信等新媒体的各类智能终端已成为95后高校学生的必需品。随着教育管理“互联网+”的思想逐渐趋于系统化,教育网络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其次,微信满足了大学生求“便捷”、求“个性”的心理期待,微信公众平台又有着交流时效强、内容多元、操作便捷、覆盖精准等特点,受到高校学生的一致追捧。第三,大学教师、辅导员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能积极关注和使用新媒体,在逐步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四)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成为实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重要途径
现如今,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沟通和共享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影响早已渗透到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传播效果不容小觑。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而且能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可以缩小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所以,将微信公众平台的供给作用发挥到最大,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多样化,使其顺应潮流且深入人心,正在逐步成为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供给侧改革视阈下“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选择。
二、经典传播理论及其对供给侧改革视阈下“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网络传播是二十一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型传播方式,国内外学者习惯性的用经典传播理论中的“5W”模式来对其进行分析与评定,即通过对“谁传播的”“传播的什么”“通过什么传播”“传播给谁”“传播效果如何”五个方面进行探究。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互联网环境传播模式的研究成果似乎颠覆了原有的经典传播理论。然而,随着互联网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大量的研究数据和研究结论开始出现,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奠定了基础。
(一)“谁传播的”——关于供给主体的理论及其启示
传播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把关人理论”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顺应公众群体的规范和把关人的价值标准。[2]这一理论最先是在新闻稿的筛选中进行实践应用,而当今网络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突破了原有的严格界定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信息,人们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信息的传播出去的同时又会接受他人传播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扮演的角色也会在瞬间转换。作为传播者,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价值取向都有所差异,以至于当今网络传播供给主体的把关尺度要因人而异。特别是当今新媒体社交平台的流行,每个用户是自己信息的传播者,同样是自己信息的把关者,自己喜欢什么信息,觉得哪类信息有意义,就发表或者转发那类信息。比如曾经的网络热词“扶不扶”,这类事件是最先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被推向高潮的,之后才被新闻媒体所关注,网友们对此类事件的观点更是褒贬不一。
笔者认为,即使是新型的传播方式,也要将经典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首先,平台本身就应该做好“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把关人。以“微言航语”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其构建的思政课教师、校园网络意见领袖、辅导员、基层网络宣传员“四位一体”的把关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传播的什么”——关于供给内容的理论认识及其启示
传统大众传媒中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强调,大众媒体宣传的同一事件的次数越多,接收这些信息的群众便会潜意识认为这个事件是重要事件,于是对这一事件的相关信息就更感兴趣。在网络中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的今天,信息强调次数与大众关注度之间的关系仍然符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般来说,互联网上组织的主题决定了公众会谈论什么话题;互联网上报道了哪些新闻,公众就会关注什么新闻;网络最重视的,就是公众最关心的。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公众话题数量变多,但网络议程设置仍然发挥相当的作用。譬如微信团队设置设的“腾讯新闻”等等,用户会自动接收到这些信息,而用户关注度高的话题又吸引更多的关注,以此循环,在短时间内能够起到舆论引导作用。由此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设置还是由话题本身和学生群体喜好共同决定的。
(三)“通过什么传播”——关于供给媒介的理论及其启示
今天的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集大众传媒、图文传媒、音频传媒、视频传媒为一体,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传播方式。互联网将声音、文字、图形、影像传播给其他用户,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再将这些信息播放、展现出来,使信息的传播效果更加声情并茂。并且,网络媒介缩短了公众之间的距离,使得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信息传播速度与传播数量都有着质的飞跃。 (四)“传播给谁”——关于供给对象的理论及其启示
在大众传媒阶段,信息传播者是特定的一方,而接受对象是公众。而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者不再是一个特定角色,公众也不再被动的接受信息宣传。公众可以自主选择角色,也可以自主选择想接受的信息,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联系不再是发散式链状,而变成交叉式网状结构。施拉姆曾形象的将网络传播中的公众比喻为自助餐厅中的顾客,每个人可以对自己喜欢的食物和数量进行自由选择。在网络传播中,用户喜欢体育的就去浏览体育赛事资讯,不喜欢相关资讯的可以将此信息忽略甚至是取消关注。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受众,更充分地体现了“自助餐厅”的自我掌控性。
(五)“传播效果如何”——关于供给效果理论及其启示
在鱼龙混杂的态度与观点中,如何让学生接受认可贴近主流价值观的“意见气候”,一直是高校思想教育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当一个问题出现几种观点时,支持者多的观点往往会吸引更多的支持者,最终失势的一方与得势的一方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最终将支持者最多的观点推向顶端。[3]可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在传播内容主题上要紧贴主流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基层网络宣传员的引导作用。要清楚地认识到,提升供给效果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群众的。
三、以微信公众平台“微言航语”为例,供给侧改革视阈下“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
(一)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中扮演好把关人
网络信息传播中把关人的作用不容小觑,把关人必须严格依据统一标准对信息进行拣选与审查,最终将符合社会道德规范、顺应网络传播要求、供给正能量的信息发布出去。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网站、软件的泛滥,使得把关人工作量增大,经常会出现疏漏,而这些信息逍遥法外,必定对高校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高校教育工作量与工作难度都会有所增加。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的命令学生删除消极信息,而要以引导学生不发布相关信息为最终目的。
公众平台“微言航语”构建的“四位一体”的把关模式中,辅导员及学生网络宣传员作为第一层把关人,以身作则,积极传播正能量,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氛围。其次,校园网络意见领袖作为舆情监控、网络舆论斗争、网络思想引领的先行者是第二层把关人,他们针对话题重点创作,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师是最后一层把关人,他们在顶层设计上为平台的内容提供了思想智库,对供给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
通过“四位一体”的三层把关模式,根據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来判定所传播的信息是否符合传播要求,是否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倡导更多学生加入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只有作为供给主体的把关人共同作用,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有价值的供给内容才不会被埋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之路才会更顺畅。
(二)做好“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的“议程设置”
随着互联网通信的发展,互联网信息的数量呈线性上升,议程设置的重要性日益增长,主要表现为议程设置主体由公众向其他主体发展以及议题形式的多元化等,但这并不代表议程设置不再发挥作用。[4]议程设置在互联网中的作用是通过依赖受众的注意力和讨论程度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将议程设置作用应用到工作中来,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发布公众关注并值得持续讨论的热点话题,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将思想教育融入到话题讨论中。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实现学生对话题进行自主议程设置,从而巧妙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以“微言航语”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其构建“向前看、向上看、向下看、向旁看”四个维度的议程设置,能够引导青年学生的关注焦点,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推动作用。“向前看”即着眼于挖掘历史,把议程设置聚焦在诸如“学院路‘八大学院’的前世今生”“让航空发动机叶片穿上中国人做的‘衣服’”等学校史料故事上。“向上看”即提炼理念,打造了“北航校长徐慧彬院士公开课:超燃,他们在现场热泪盈眶”等文化传播话题,进行了议程设置。“向下看”即深入现实,打造了“那些我们和早餐不能不说的故事”“北航修仙报告:昨晚你睡好了吗?”等展示学生生活的议程话题。“向旁看”即着力于聚焦争议,平台打造了“导叨心语”专栏,以提升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针对学生在大学面对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和引导,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凝聚青年学生思想。
(三)巧妙运用微信相关功能加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效果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首要问题是充分理解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在政治教育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将传统型政治教育向网络型政治教育转变。在公众平台琳琅满目的今天,公众平台的设计是否新颖、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喜好,是吸引大学生专注的重中之重。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团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行动者,应该进一步了解新媒体技术,对平台进行设计与包装,使信息更加充实饱满、富有吸引力,才能赚足学生眼球。
可见,在新媒体平台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不断推陈出新。以微信公众平台“微言航语”为例,实用话题的可视化、粘合度与趣味性被尤为重视。该公众平台充分利用VR等新技术,实现相关功能,不断对自己的供给信息进行加工和补充,使得信息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短片等形式让平台关注群体更好的感同身受,增强信息传播效果,增强信息的视觉冲击力,提高关注度。这也要求平台运营团队能够熟练掌握多媒体手段与新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加立体更加充实饱满。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高校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还要实时关注学生的信息需求,从而投其所好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微言航语”设置的二级菜单栏即完成了“自助餐”平台的搭建,涵盖了学校师生及知名校友的经历分享的“航者荣耀”、思政教育类分享的“导叨心语”、学生话题分享的“解忧杂货店”等受众不同的话题引导,在校本科生群体覆盖率超过80%,做好了“自助餐厅主厨”,为学生提供了“营养食物”。
(四)关注大学生的热点话题以优化供给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密不可分,高校里更是如此。在新媒体急速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绝大部分是网络原住民,高校思想教育者是否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动态、顺应大学生潮流,决定着高校网络教育供给环境是否符合大学生的“口味”。所以,教育工作者还需仔细研究当下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基础,使得网络思政教育展现出其应有的特色与活力。除此之外,不同于传统教育,“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单项传播转变为多向传播,教育者也会收到被教育者的信息反馈,这一特性要充分利用起来,同时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糅合及时转变,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为了优化供给环境,提高供给效果,就必须要在传播内容上形成贴近于主流价值观的“意见气候”。在“微言航语”公众平台的运营过程中,团队遵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牢牢把握了对热点话题主动发声、快速发声、准确发声的三重原则,让主流观点在传播环境中脱颖而出,在传播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京平.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认识[J].开放导报,2016(02):42-45.
[2]田俐.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把关策略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5,1(05):76-77.
[3]曹远峰.“沉默的螺旋”与网络传播社会舆论形成新模式[D].广西大学,2011.
[4]陈红莲.网络传播环境下传播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新闻知识,2012(2):43-45.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网络传播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5-0171-04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politics, economy and education are mutually conditioned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The "Supply-Side Reform" by the economy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educational change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mperative. The arrival of the "internet plus" er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new media represented by WeChat has strongly promoted the change of the main body, content and mode of suppl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its explosive use and growth trend. Since its oper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tudents has created nearly 600 original tweets on its WeChat public platform" micro-speech and aviation language" for student affairs, which has long been ranked among the top three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in the national university's WeChat list, and the student media center has been selec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the first batch of "Network Culture Studio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nternet plus"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reform by analyzing the relevant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new media platform represented by WeChat public account "micro-speech and aviation language" and combining with relevant classic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Keywords: supply side reform; internet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ory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经领导小组召开了新时期经济发展问题会议,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构想。供给侧改革要从提高供应质量,纠正扭曲,实现优化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方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适应需求变化。[1]
从实际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探索大学生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绝非否定学生需求侧的重要性,也不意味着我们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自然需要,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扩大思政教育的有效供给,最终实现供需平衡和良性积极互动。
一、微信的特征及其在供给侧改革视阈下“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然性
微信(WeChat)是继QQ之后的另一款现象级社交软件,该软件运行并不局限在同一个通信运营商和操作系统平台——微信好友之间可以发送语音消息、文字消息以及照片、短视频等,而这些信息也可以在朋友圈中分享。此外,高校、公司等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平台,用来即时分享服务信息。用户可以在添加好友中输入微信号或者平台号,来添加好友或关注公众平台,彼此之间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一)微信及其公众平台的影响与作用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而自2011年微信推出后,全国有超过二分之一的人通过微信进行社交活动,是当前最受欢迎的网络社交软件。
微信公众平台分为微信订阅号、微信服务号、企业微信以及小程序,组织或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然后对微信平台进行管理,向其关注用户进行消息发布和信息共享。现如今,不论是企业、高校还是学生社团都纷纷注册微信公众平台,以此作为自己的宣传载体和信息发布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探寻适合本行业宣传和发展的应用模式,试图将微信平台的利用率最大化。
(二)微信及其公众平台对当前大学生的影响
微信及其公众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其既可以作为校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也可以作为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发表见解,提出意见的平台。其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型的教育途径构建了思想教育网络化的新常态,这一方式突破了传统面对面谈话的“谆谆教诲”,催生出了“互联网+”时代下的人际交往新模式。最后,微信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以微信为载体,实施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首先,承载微信等新媒体的各类智能终端已成为95后高校学生的必需品。随着教育管理“互联网+”的思想逐渐趋于系统化,教育网络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其次,微信满足了大学生求“便捷”、求“个性”的心理期待,微信公众平台又有着交流时效强、内容多元、操作便捷、覆盖精准等特点,受到高校学生的一致追捧。第三,大学教师、辅导员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能积极关注和使用新媒体,在逐步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四)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成为实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重要途径
现如今,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沟通和共享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影响早已渗透到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传播效果不容小觑。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而且能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可以缩小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所以,将微信公众平台的供给作用发挥到最大,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多样化,使其顺应潮流且深入人心,正在逐步成为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供给侧改革视阈下“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选择。
二、经典传播理论及其对供给侧改革视阈下“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网络传播是二十一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型传播方式,国内外学者习惯性的用经典传播理论中的“5W”模式来对其进行分析与评定,即通过对“谁传播的”“传播的什么”“通过什么传播”“传播给谁”“传播效果如何”五个方面进行探究。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互联网环境传播模式的研究成果似乎颠覆了原有的经典传播理论。然而,随着互联网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大量的研究数据和研究结论开始出现,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奠定了基础。
(一)“谁传播的”——关于供给主体的理论及其启示
传播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把关人理论”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顺应公众群体的规范和把关人的价值标准。[2]这一理论最先是在新闻稿的筛选中进行实践应用,而当今网络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突破了原有的严格界定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信息,人们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信息的传播出去的同时又会接受他人传播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扮演的角色也会在瞬间转换。作为传播者,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价值取向都有所差异,以至于当今网络传播供给主体的把关尺度要因人而异。特别是当今新媒体社交平台的流行,每个用户是自己信息的传播者,同样是自己信息的把关者,自己喜欢什么信息,觉得哪类信息有意义,就发表或者转发那类信息。比如曾经的网络热词“扶不扶”,这类事件是最先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被推向高潮的,之后才被新闻媒体所关注,网友们对此类事件的观点更是褒贬不一。
笔者认为,即使是新型的传播方式,也要将经典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首先,平台本身就应该做好“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把关人。以“微言航语”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其构建的思政课教师、校园网络意见领袖、辅导员、基层网络宣传员“四位一体”的把关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传播的什么”——关于供给内容的理论认识及其启示
传统大众传媒中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强调,大众媒体宣传的同一事件的次数越多,接收这些信息的群众便会潜意识认为这个事件是重要事件,于是对这一事件的相关信息就更感兴趣。在网络中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的今天,信息强调次数与大众关注度之间的关系仍然符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般来说,互联网上组织的主题决定了公众会谈论什么话题;互联网上报道了哪些新闻,公众就会关注什么新闻;网络最重视的,就是公众最关心的。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公众话题数量变多,但网络议程设置仍然发挥相当的作用。譬如微信团队设置设的“腾讯新闻”等等,用户会自动接收到这些信息,而用户关注度高的话题又吸引更多的关注,以此循环,在短时间内能够起到舆论引导作用。由此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设置还是由话题本身和学生群体喜好共同决定的。
(三)“通过什么传播”——关于供给媒介的理论及其启示
今天的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集大众传媒、图文传媒、音频传媒、视频传媒为一体,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传播方式。互联网将声音、文字、图形、影像传播给其他用户,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再将这些信息播放、展现出来,使信息的传播效果更加声情并茂。并且,网络媒介缩短了公众之间的距离,使得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信息传播速度与传播数量都有着质的飞跃。 (四)“传播给谁”——关于供给对象的理论及其启示
在大众传媒阶段,信息传播者是特定的一方,而接受对象是公众。而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者不再是一个特定角色,公众也不再被动的接受信息宣传。公众可以自主选择角色,也可以自主选择想接受的信息,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联系不再是发散式链状,而变成交叉式网状结构。施拉姆曾形象的将网络传播中的公众比喻为自助餐厅中的顾客,每个人可以对自己喜欢的食物和数量进行自由选择。在网络传播中,用户喜欢体育的就去浏览体育赛事资讯,不喜欢相关资讯的可以将此信息忽略甚至是取消关注。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受众,更充分地体现了“自助餐厅”的自我掌控性。
(五)“传播效果如何”——关于供给效果理论及其启示
在鱼龙混杂的态度与观点中,如何让学生接受认可贴近主流价值观的“意见气候”,一直是高校思想教育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当一个问题出现几种观点时,支持者多的观点往往会吸引更多的支持者,最终失势的一方与得势的一方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最终将支持者最多的观点推向顶端。[3]可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在传播内容主题上要紧贴主流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基层网络宣传员的引导作用。要清楚地认识到,提升供给效果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群众的。
三、以微信公众平台“微言航语”为例,供给侧改革视阈下“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
(一)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中扮演好把关人
网络信息传播中把关人的作用不容小觑,把关人必须严格依据统一标准对信息进行拣选与审查,最终将符合社会道德规范、顺应网络传播要求、供给正能量的信息发布出去。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网站、软件的泛滥,使得把关人工作量增大,经常会出现疏漏,而这些信息逍遥法外,必定对高校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高校教育工作量与工作难度都会有所增加。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的命令学生删除消极信息,而要以引导学生不发布相关信息为最终目的。
公众平台“微言航语”构建的“四位一体”的把关模式中,辅导员及学生网络宣传员作为第一层把关人,以身作则,积极传播正能量,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氛围。其次,校园网络意见领袖作为舆情监控、网络舆论斗争、网络思想引领的先行者是第二层把关人,他们针对话题重点创作,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师是最后一层把关人,他们在顶层设计上为平台的内容提供了思想智库,对供给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
通过“四位一体”的三层把关模式,根據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来判定所传播的信息是否符合传播要求,是否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倡导更多学生加入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只有作为供给主体的把关人共同作用,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有价值的供给内容才不会被埋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之路才会更顺畅。
(二)做好“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的“议程设置”
随着互联网通信的发展,互联网信息的数量呈线性上升,议程设置的重要性日益增长,主要表现为议程设置主体由公众向其他主体发展以及议题形式的多元化等,但这并不代表议程设置不再发挥作用。[4]议程设置在互联网中的作用是通过依赖受众的注意力和讨论程度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将议程设置作用应用到工作中来,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发布公众关注并值得持续讨论的热点话题,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将思想教育融入到话题讨论中。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实现学生对话题进行自主议程设置,从而巧妙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以“微言航语”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其构建“向前看、向上看、向下看、向旁看”四个维度的议程设置,能够引导青年学生的关注焦点,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推动作用。“向前看”即着眼于挖掘历史,把议程设置聚焦在诸如“学院路‘八大学院’的前世今生”“让航空发动机叶片穿上中国人做的‘衣服’”等学校史料故事上。“向上看”即提炼理念,打造了“北航校长徐慧彬院士公开课:超燃,他们在现场热泪盈眶”等文化传播话题,进行了议程设置。“向下看”即深入现实,打造了“那些我们和早餐不能不说的故事”“北航修仙报告:昨晚你睡好了吗?”等展示学生生活的议程话题。“向旁看”即着力于聚焦争议,平台打造了“导叨心语”专栏,以提升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针对学生在大学面对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和引导,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凝聚青年学生思想。
(三)巧妙运用微信相关功能加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效果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首要问题是充分理解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在政治教育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将传统型政治教育向网络型政治教育转变。在公众平台琳琅满目的今天,公众平台的设计是否新颖、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喜好,是吸引大学生专注的重中之重。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团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行动者,应该进一步了解新媒体技术,对平台进行设计与包装,使信息更加充实饱满、富有吸引力,才能赚足学生眼球。
可见,在新媒体平台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不断推陈出新。以微信公众平台“微言航语”为例,实用话题的可视化、粘合度与趣味性被尤为重视。该公众平台充分利用VR等新技术,实现相关功能,不断对自己的供给信息进行加工和补充,使得信息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短片等形式让平台关注群体更好的感同身受,增强信息传播效果,增强信息的视觉冲击力,提高关注度。这也要求平台运营团队能够熟练掌握多媒体手段与新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加立体更加充实饱满。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高校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还要实时关注学生的信息需求,从而投其所好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微言航语”设置的二级菜单栏即完成了“自助餐”平台的搭建,涵盖了学校师生及知名校友的经历分享的“航者荣耀”、思政教育类分享的“导叨心语”、学生话题分享的“解忧杂货店”等受众不同的话题引导,在校本科生群体覆盖率超过80%,做好了“自助餐厅主厨”,为学生提供了“营养食物”。
(四)关注大学生的热点话题以优化供给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密不可分,高校里更是如此。在新媒体急速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绝大部分是网络原住民,高校思想教育者是否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动态、顺应大学生潮流,决定着高校网络教育供给环境是否符合大学生的“口味”。所以,教育工作者还需仔细研究当下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基础,使得网络思政教育展现出其应有的特色与活力。除此之外,不同于传统教育,“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单项传播转变为多向传播,教育者也会收到被教育者的信息反馈,这一特性要充分利用起来,同时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糅合及时转变,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为了优化供给环境,提高供给效果,就必须要在传播内容上形成贴近于主流价值观的“意见气候”。在“微言航语”公众平台的运营过程中,团队遵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牢牢把握了对热点话题主动发声、快速发声、准确发声的三重原则,让主流观点在传播环境中脱颖而出,在传播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京平.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认识[J].开放导报,2016(02):42-45.
[2]田俐.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把关策略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5,1(05):76-77.
[3]曹远峰.“沉默的螺旋”与网络传播社会舆论形成新模式[D].广西大学,2011.
[4]陈红莲.网络传播环境下传播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新闻知识,2012(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