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需要一个有利于审美的和谐环境。这种课堂教学的和谐美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互尊、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享受、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和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要实现这种综合的审美过程就必须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通过重演生活故事、创设生活情境、展示生活亮点和体验生活实践来努力追求“乐知”的教学最高境界,充分体现和感受这种教与学的和谐之美。
  
  一、重演生活故事,触摸生活真实
  
  小学生天性好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如果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引导,鼓励他们用富有个性特点的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再现生活场景,描述生活故事,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就会自然地转变为主动介入,学习的兴致和热情被大大激发出来,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快速提高,思维也会变得更活跃、更主动、更积极。如在《小鹰学飞》一文中,为了写出小鹰学飞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文中用到了“急促”一词,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语,用语言去描述和讲解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我便带着学生做了一节有活力、有运动强度的韵律操。活动结束时,学生已是气喘吁吁。这时问同学们:“谁来说说‘急促’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上气不接下气,有的说喘不上气来……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效果则不言而喻了。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课程理念的更新》)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在这个“境”中,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同时又展示了学生学习的智力背景,鼓励学生自主求知;它有感性认识的基础,又有促使学生理性认识的桥梁;它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有着学生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的快乐和满足。例如:在《柳树醒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醒了”、“软了”、“飞了”、“长高了”等词语让学生用动作表现出来。在课堂上,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生动地表现了春天来了,柳树苏醒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课后,同学们还不停地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反复表演。可见,课堂的内容已经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三、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方法多样化、个性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如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等,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
  
  脱离了生活实践,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理念的更新》)对课文思想的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从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教材真正起到净化心灵、指导生活的现实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才可以说达到了它本应达到的目的。如在学习《一件运动衫》时,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如果你收到了这样一件运动衫,你会在上面写上什么呢?学生们写在纸上的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写“人”字,因为一撇一捺才能撑起一个“人”字,说明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有的说写上“人间自有真情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和“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只有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实现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其他文献
首先,是优越的自然环境。两个大洋夹着一个大陆,地大物博,得天独厚。  第二,是年轻的历史,和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历史机遇。  第三,宪政体制。  第四,法治社会。  第五,市场制度。选择自由企业制度,走市场经济之路。  第六,管理水平。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Drucker)曾经说过,“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思想是继“联邦主义者的文章之后美国对西方思想最持久的贡献”。  第七,教育为本。  第八
期刊
处于激烈变革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高等教育竞争实际上就是大学师资质量的竞争。为此,许多国家的学校都优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课题之一,有的甚至把实行教师聘任制视为高教改革成功与否之关键。  日本广岛大学有本章教授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大学教师聘任制功过有三:一是聘任制的理念在于重视学问发展,特别是重视学术研究。这与研究型的大学观相适应,事实上欧美研究型大学就是以此作为人事制度考核的准则,并成功地促进学
期刊
北京七月的阳光,用欢快明亮的节奏宣告着一个清晨的到来,一片白云停在午门的正上方,红色城墙以蓝天为背景,更加灿烂夺目。  我站在午门外的广场上,带着朝圣者的心情静静地等待,等待那两扇有着九排九路门钉的朱红色大门缓缓开启。在过去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高大的宫墙一直以高贵威严的姿态拒绝着普通人的亲近,很多人只能蹲在皇城外的筒子河边,通过高于树梢的城堞去揣测想象中华丽与神圣的细节,即使在合适的角度,也只能看到
期刊
中日两国渊源极深,所以不妨在此对两国的历史考题稍作一比较。中国的高考题中问到,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方战败,为此中方赔款几何,割地几许?而日本考题是怎样的呢?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的一道题: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做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方
期刊
闽南话是什么语言呢?有人说是“福佬话”也有人说是“貉獠话”。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光州,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跨越海峡,到了台湾。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话”。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
期刊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教育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个人环境的知识和信息及它们之间具有的密切的相互关联性。早在70年代,英国学者卢卡斯就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模式”,即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我国的地理教材就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涵盖了丰富的自然环境知识、人文环境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知识。地理教材中涉及的这些知识为环境教育提供了硬件支持
期刊
一    传统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将知识抽象化,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相分离,忽视了社会文化对学习者的经验与认知结构的作用,忽视了个体认知风格、个性特征的差异。而建构主义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关注学生对意义的建构,强调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何克抗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定义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
期刊
第一场:史论5篇  1.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 “学堂之设,其
期刊
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就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数量关系,寻找和探索用多种解法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还要注意总结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从中选择最优的解法。  我们试图通过下面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既说明分数应用题的解答策略,又理解应用题的“一题多解”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问题:货车从甲城开到乙城要用8小时,客车从乙城开到甲城要用
期刊
语文教学到了高三,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呢?当我又迎来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学子们时,这个问题时常萦绕在脑际。  现在,通行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在让学生做题之前,先讲,讲深讲透;讲知识点的范围,列举历年高考中的题目;讲理解知识点的方法,列举出一二三;讲掌握知识点的方法,再列一二三;讲掌握知识点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常见错误等等。一讲就是一节课,甚至几节课。然后让学生做跟踪练习、知识点过关练习,做完以后批改。最后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