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观点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现实逻辑遭遇游戏逻辑
  游戏是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模拟现实生活的活动。在游戏中,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否合理不应从现实角度出发,而应从游戏逻辑出发。比如,幼儿模仿医生打针的乐趣在于重复打针的动作,而不在于打针的部位是否正确;幼儿在娃娃家可以捡食掉在地上的饭菜,可以对散乱的材料毫无知觉。我认为教师如果在幼儿玩得酣畅淋漓的时候指责幼儿违反常规,只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教师应顺应幼儿的逻辑,走进游戏情境,在幼儿缺乏经验支持的时候提供支架。比如,教师可以扮演指挥人员给出救援指令:“地震已经停止,请大家救出伤员,把他们送到医院抢救,然后建设简易新房。”
  其实,有关地震的主题活动对于实施安全教育很有价值,我们应创设丰富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将教育内容还原到幼儿生活中,如,何处藏身更安全,怎样撤离更快速,如何救援更高效,等等。
  (江苏南京 刘 静)
  
  因势利导
  从案例中可知,幼儿从“建设”到“破坏”似乎已偏离了教师预设的内容,也背离了教师预设的目标。但倘若冷静分析,你会发现幼儿破坏性的行为其实就是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表现。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既然幼儿自发生成的游戏内容仍然围绕教师既定的目标,那么何必强拉幼儿回到教师预设的方案上来呢?在绝大多数幼儿的兴趣已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即使教师要强行将幼儿拉回到预设方案上来,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笔者因此认为明智的做法应该是顺着幼儿的兴趣点继续游戏。针对现场混乱的状况,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提醒幼儿:“地震了,要抓紧时间救人,用最快的方法救人。”如果幼儿推倒“楼房”后始终处于混乱状态而无法深入游戏,教师可以以建筑工人或工程师的身份提醒幼儿:“地震过去了,是重建家园的时候了。我们要仔细研究一下怎样才能把房屋建造得更加坚固,以抵抗频频发生的余震。”
  当然,教师在幼儿兴趣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更改原有安排。比如,教师可以从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如何安全撤离现场等角度巩固幼儿之前学习的在地震中自救及逃生的知识,也可以直接介入游戏警示幼儿:“可怕的余震来了,三分钟之内还没撤离到安全地带的人将十分危险。”
  总之,教师应该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因势利导,切忌强迫幼儿按教师预设的思路游戏。
  (浙江上虞 赵晓亚)
  
  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首先,教师要仔细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在该案例中,我认为明明的个人行为已经引发了大多数幼儿的兴趣,此时教师关注的不应是游戏常规,而应是幼儿的兴趣。
  第二,对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和需求要进行价值判断。教师不能无视幼儿的兴趣,也不能被幼儿的兴趣牵着走,而是要判断这些兴趣是否对幼儿有发展价值、是否有利于达成活动目标。在该案例中,我认为幼儿的救人行为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体现了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与主题活动目标一致。
  第三,大胆打破原有计划,调整活动内容。教师在发现幼儿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与既有活动冲突时,可以及时调整活动计划,适时引导。在该案例中,我认为教师可以先组织幼儿有序救人,在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之后再组织幼儿继续建造“新房”,以延续原有活动设计。
  (江苏南京 杨黎珍)
  
  适时给予“乱”的自由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体验或认知成功与失败、原因与结果、规则与自由,不断地通过他人认识自己,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获得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我认为明明与其他幼儿的表现应给予支持。因为尖叫是幼儿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本能反应,他们趴在地上救小动物和机器人说明已经完全投入到游戏情景中,体验和建构着自己的生活。因此,我认为这时的“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乱,教师不应为了维护游戏常规介入幼儿的游戏,而应适时给予幼儿“乱”的自由,让他们尽情地操作和体验。
  当然,作为幼儿行为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教师要敏锐地把握游戏的发展进程,寻找契机支持、鼓励幼儿自主游戏。比如,在幼儿扒完废墟中的小动物和机器人后,可鼓励幼儿重建房屋,提醒幼儿想一想如何使房屋建造得更加牢固、不易坍塌等。总之,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要能进善退,适度介入,灵活把握游戏规则。
  (江苏南京 田 杰)
  
  巧用角色扮演
  幼儿喜欢模仿,对于角色扮演尤为喜欢,我们何不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适时开展一场“救援行动”呢?如,我们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创设这样的场景:“各小队请注意!听到广播马上集合!我们城镇及其周边地区遭遇地震,现已有数万人被困,需要紧急救援,我们将派出A队、B队、C队一起执行救援任务。”听到这样的指令,幼儿一定会很好奇,也会立刻融入角色,集合到教师周围。接着,教师可以进行现场指挥:“明明,你带领A队到城中心救援;××,你带领B队到城西救援;××,你带领C队到城东救援。此次地震危害极大,有很多人被深埋,深受重伤,因此在执行救援行动前,我们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救援计划,以免对受害者造成更大的伤害。请各小队讨论一下!”教师可以用这种方式让幼儿讨论一个详细的救援计划,并根据角色需要适时融入幼儿的游戏,用情景性的语言进行引导,以有效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这样做既呵护了幼儿的爱心和热情,又维护了游戏的基本规则。
  (江苏苏州 李敏芳)
  
  情景教育正当时
  如果我是那位教师,我会及时介入并加以引导,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在“地震”的模拟情景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比如,我会用现场指挥者的口吻说:“地震了!孩子们,安静别慌,我们先尽快把倒塌的房子里的小动物和机器人救出来,救人时动作要轻,还要注意自身安全。如果太用力,不但救不出被压的小动物和机器人,自己也会随时被塌陷的房子压住。救出被压的小动物和机器人后,我们要想办法把它们送到医院救治或就地包扎、抢救。”与此同时,我会快速在活动室里做好分组标志,如担架组、包扎组、抢救组、护理组等。最后我会提醒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伤重的小动物还要送到外地抢救,请你们马上去清理道路,把倒塌的积木房子整理好。”
  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和全体幼儿分析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如哪组幼儿的配合工作做得较好,哪组幼儿耽误了抢救时间,等等,以便让幼儿在总结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江温州 温如琛)
  
  抓住契机 有效生成
  围绕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存在的问题生成的活动是有活力、有效的。首先,教师可充分肯定幼儿奋力抢救的行为,然后引导幼儿讨论:“像小朋友那样遇到事情就慌乱,一拥而上去救援会出现什么后果?”幼儿通过讨论会发现这样的救援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既然这样不行,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这样不但有利于改变混乱的局面,还能培养幼儿冷静、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教师可提问:“我们搭建的房子为什么会倒塌?”幼儿回想刚才的拼搭过程并讨论交流,可能会发现积木拼摆的位置不合适、地基不够稳定、积木破损等是导致房子倒塌的原因。通过讨论交流,幼儿既巩固了有关空间方位的知识,又萌生了责任心。
  (吉林舒兰 王丽宏)
  
  转移注意 引发生成
  面对幼儿的意外举动,我们要冷静地判断它有没有继续推进的价值。如若没有,则可以运用转移注意、引发生成等策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有意义。
  结合案例,我认为教师在幼儿对“地震抢险”产生兴趣时不要着急,可先让他们将“救援行为”进行到底,表扬他们临危不惧,是“抗震小英雄”,然后让他们说说在电视里看到的担任救援工作的英雄们是怎么做的。在幼儿收集、交流、分享英雄人物的信息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转向对建构材料、建筑方法等问题的思考,如:“汶川地震中有没有震不倒的房子?为什么有的房子一震就倒,有的却震不倒呢?我们能造出震不垮的房屋吗?除了为灾区小朋友造房子,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想,有这么多事情可做,孩子们可能不会沉迷于“救人”这样的重复动作了。
  (上海 季卫宇)
  
  巧妙引导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教师巧妙的引导能使游戏情节更丰富、更有意义。
  首先,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回忆刚看过的录像资料,想一想解放军叔叔是怎样救人的,让幼儿意识到乱挖会使被压的小动物和机器人受到第二次伤害。由此,孩子们就会轻轻地、慢慢地把积木一块一块搬开,混乱的场面也会自然而然得到控制。
  其次,教师可以让幼儿想一想小动物和机器人被挖出后该怎么办,它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由此,孩子们可能会自然而然生成“医院”游戏,将兴趣转向照顾和治疗小动物和机器人上。
  最后,教师可以和幼儿谈一谈地震后房屋倒塌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导幼儿建构抗震的房子,避免再次发生房屋倒塌事件。
  (江苏常熟 吴燕妮)
其他文献
北京市某幼儿园在国际阅读节期间成功举办了一次阅读节,现场效果十分明显。幼儿一踏进幼儿园,就能感觉到书香的气息,这种氛围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放轻脚步,爱上安静的阅读活动。总之,环境和个体之间发生了有效的交互作用。教师和家长也都融入到爱阅读的氛围中,大家都用自己的行动展示着对阅读的热爱。  姐妹园的园长和教师们强烈地感受到了阅读节给幼儿带来的收益,也希望在本园开展阅读节,通过家园共建让幼儿真正爱上阅读。其
娃娃家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每天很多幼儿出入其间,异常热闹。这时,我在思考:怎样利用游戏情境,让孩子主动积累初步的文明礼仪和社会生活常识呢?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中,我拿出一份“请柬”故意为难地说:“今天有一件事情我没有做好。这是一张马戏团的入场券,马戏团邀请娃娃家的小朋友去看演出,可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请柬交到娃娃家……”“像邮递员叔叔一样送到家里去。”“你在门口喊一声,他们就能听见!”“你推开门进去
数学概念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这些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数学学习应该遵循回归生活的原则。小班数学教育活动应向幼儿的生活回归,以真正帮助幼儿理解所学的东西。目前,已有不少一线教师深刻认识到在小班数学教育活动中应当选择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探索对象,让幼儿建构对数的理解。但由于对小班幼儿的实际数认知水平了解不多,尤其是对小班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个性特征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教师很难根据小班幼儿的
人们经常把“教育质量”看成是教育成效的核心。其实,在“教育质量”之外,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概念,即“教育公平”。如何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兼而有之,一直被认为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因而也历来是有关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中长期发展目标的确立,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幼儿教育的公平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迄今为止,在我国,学前教育还没有被列入义务教育,而且在相
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中的“挑战” 陆克俭  无独有偶,去年在南方某城市举办的“幼儿园体育教学高峰论坛”上,一位幼儿园专职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男教师组织了一个“从高处往下跳”的活动。活动中,教师要求16名大班男女幼儿爬上超过1.5米的高台后往下跳。看到一个个登上高台后面露怯色的孩子,在现场的教师一边大声呐喊为孩子加油,一边鼓掌激励孩子,而旁观的我却看得十分揪心。当我看到从高处跳下来的孩子一个个落地动作
编者按:小班幼儿入园时的表现各不相同,大部分孩子可能会产生分离焦虑,有的甚至害怕上幼儿园,常常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迈进幼儿园的大门。但也有部分孩子可能例外,他们初入园时似乎并不排斥幼儿园,有的甚至很喜欢上幼儿园,但就是这部分孩子在一周或两周后忽然变得不想或害怕上幼儿园了,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哭闹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有教师会轻描淡写地把原因归结为孩子年龄小,情绪不稳定。然而事实并非那么简单。这些孩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幼儿教育资源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在分析幼儿教育资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战略,并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园本教研为切入口,对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幼儿教育资源发展现状的分析  本文中的幼儿教育资源主要指以幼儿园教师、儿童及其家长为使用对象,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平台上运行且具有可重用性的教育、教
设计意图:  《小鸟和大象》是一首AB分段式曲子,分别以欢快和轻柔、深沉和缓慢的音乐表现小鸟和大象的特征,音乐形象鲜明,适合小班开展韵律和音乐游戏活动。但作品本身的内容略显单一,因此,在设计时我增加了C段“小鸟和大象”嬉戏的音乐(选用许卓娅教授创作的《贝贝舞曲》),并运用亲子互动的形式开展活动,目的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大方、合作的良好个性品质。  目标:  1 认真倾听音乐,分辨音乐
做任何事情,只有知道了“为什么要做”“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去做”,才谈得上做得有效。幼儿园教学的实施同样如此。作为课程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幼儿园教师只有知道了“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以及“怎么去教”,才谈得上教得有效。    没有课程和教材,何谈教得有效    一般而言,“为什么要教”和“教些什么”的问题以及“怎么去教”的部分问题,主要是由幼儿园课程专家在权衡政治和文化的优先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
超过六成的学前儿童参加了一个以上的兴趣班,其中70%每周上兴趣班次数为1~2次,近30%每周需要参加3次以上的兴趣班。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一项针对全国12个城市家长进行的关于3~6岁儿童参加兴趣班情况的调查显示,兴趣班给城市学前儿童带来了过重的学习负担,亦对其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带来了影响。  与此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有87%的家长赞同孩子参加兴趣班,有近半数家长对儿童参加兴趣班的学习效果持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