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美对抗赛泼一盆冷水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20091234567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次中美拳击——武术对抗赛是在北京月坛体育馆看的,今年7月15日的比赛是在电视里看的,虽然观看的地点不同,但是看后的感想是一样的。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便是第一次心中还有些热望,希望能看到真正的中国武术打法,门票再贵也愿意付。而这次即使在电视里看不到,也不觉得有太多的遗憾,当然还是在电视里看到了,也就看了下去,心里没有太大的期望,也就不像第一次那么失望,然而毕竟两次都不满意。
  这是一篇泼冷水的文章,但是我想在叙述正文之前先说两句赞扬的话:首先,毕竟我们中国队胜了,值得祝贺;其次,从整个比赛来看,中国队员的技术(如踢、摔)较对手全面,取胜不是偶然的运气。
  下面是笔者以一个武术业余爱好者的身份说出的几点拙见。
  一、缺乏中国特色


  在这两次比赛中,我国搏击选手的预备式取自拳击或截拳道,拳法完全是拳击技术,作为主要腿法之一的侧踹来自截拳道(中国武术中有侧踹,但是动作细节和运用时机不同)。此外,步法和身法也是拳击或截拳道的翻版,其特征包括:1.单纯的左式或右式,不会换式;2.以滑步为主;3.没有吞吐和起落;4.对手攻来时,只有逃,没有上身或上步;5.没有大、中、小三种身盘的不同变化。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回答是中国搏击选手如果不发挥中国武术的技击特色,则很难在世界自由搏击中独执牛耳。分析起来主要原因有三:首先,中国武术历史悠久,门派繁多,因此在技术上有大量的宝藏可供挖掘;其次,我们打拳击不如西方国家,用高腿和侧踹难敌泰拳和跆拳道,使摔法,柔道和古典摔跤堪为劲敌。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与对手在技术上同走一条独木桥呢?再次,武术的技术体系和思想方法较适宜于我国搏击选手的身体条件和思维习惯,是提高我国搏击选手技术水平的捷径。
  强调用中国功夫参赛决非民族主义,而纯粹是基于从技术上的考虑,西方的技击术在境界、技法和打击效果上均无法与中国功夫相比,读过以下内容,读者将会理解这一观点。
  二、没有发力
  这里的发力,指得是发放内力,搏击选手不用中国功夫当然没有内力发出了。请问在所有场次中有过中方搏击者一拳或一脚将对手打飞的吗?只有一次,一位中国搏击选手用手将对手拨倒,还是出于无意识的,而不是主动发力。
  观众们不难发现,在同等重量级别中,外国选手大都比中国选手健壮,所以如果硬拼体力,恐非我们所长。比赛中我国选手通过腿法和摔法取得胜利,堪称是某种以技术取胜的方法。但是,再仔细看一下,又会发现我国拳手(其实对方也是一样)的大多数拳、腿、摔仅仅是在点数上取胜,而不是使对手真的遭受重创。如果从真正格斗的角度来说,我方反而处于劣势,这实际上只是利用比赛规则来取胜,而不是真正的斗士。如果比赛规则放得更宽些,还能保证取胜吗?反之,如果我国选手学会了传统武术的发力,便没有这个问题了。
  防抱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双方选手都无法解脱对方的抱腿,其实只要用“落”字诀在对手的肩上一发力,便会使对手腾空而起。
  三、防守=逃跑


  比赛时双方选手都充分运用了游击战的战术原则——“敌进我退”,对手打来便逃跑,丢失了很多取胜的机会。武术讲究“贴身紧,打人狠”、“打拳如亲嘴”,连拳击打到高级境界,也知道缩小动作,贴身前顶,由此可见,比赛双方的打法都较初级。究其原因大体上有,意识上没有“打法先上身”,步法上不明迂回布阵,手法上没有发力,身法上没有松柔起落。
  四、进攻节奏太慢
  你见到咱们的选手像眼镜蛇那样进攻了吗?没有。原因在于身体僵,发力不整,所以出手不冷。经常可以见到在我国选手占主动时,出手起脚身体是散的,既打人无力,又缺少连环,甚至让对手逃脱。原因首先是步法,“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用拳击中的滑步、冲刺步进攻必然会造成这种情况;其次是身法,拳手出拳后不能马上放松,击打缺少节奏感;最后是手法单调,没有“八臂熊拳”浑身皆手的感觉。
  五、拳法简约
  比赛中给观众印象较深的通常是腿法和摔法,而拳法上的技术比拳击运动还要简单,只是远用腿,近用抱,无形中放弃了一种极其重要的武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生硬地将拳击搬入散打,画虎不成反类犬,拳法薄弱腿法补。拳击技术是按照拳击的规则设计和发展起来的,简单地将拳击加腿加摔,势必在理论上苍白机械,在技术上东拼西凑,手、眼、身、法、步无法融为一体。再看一些传统武术,如五行、通臂、螳螂等,都是周身协调,上下合一,拳腿相合,才会发挥出整体的效力。
  六、招式粗糙
  招式粗糙是指技术不够细腻。在接敌时没有大、中、小三种身盘的招式,一律是远了往前蹭,近了就侧踹。在腿法上没有勾挂腿(有很多机会可用),没有暗腿。在摔法上技术单调,动作过大,缺少变化。例如有一位选手用前抱腿将对手摔倒几次后,对手身体前倾双腿后蹬防守,这时我方运动员没有变别的摔法,没有用扛、背、跪等中国跤技法,当然他更不会补、靠、借等内家手法了,只能像笨汉一样拔萝卜。在身法上只有吐,没有吞,纯阳无阴吸不住对手。在手法上没有细致的套手技术,缺少通过听劲来组合招式的训练。
  七、破解得意技


  在这里,笔者纸上谈兵,破解一下我方拳手的得意技:
  1.破解左直拳
  方法一:左手掸出发力,掸在对手左小臂上,可将对手发出,至少对手无法攻入(以我国拳手现在的水平)。
  方法二:左臂直臂上弹对方左臂,再顺势用崩拳击其胸部,或者直接用盖马三拳。
  2.破解左直拳
  方法一:用右手向前一错对方的云门穴处,使其腾空而起。
  方法二:右手一捋对手的右小臂,左手一拍其右肩,将其发出。
  3.破解左侧踹
  方法一:左手以“落”字诀轻贴对手的左小腿,发力将其发出。
  方法二:左手向上一架对手的左小腿,右脚上步,右手一推其左臀,便将其发出。
  4.破弹踢左膝盖
  方法一:左腿屈膝提起,脚尖外撇,用脚掌迎击对手弹踢过来的脚面;紧接上动,左脚向前落地,右脚弹踢对手的裆部。
  方法二:左腿屈膝提起,再侧踹。
  5.破右夹颈摔


  方法一:用右手一补头的右侧,即可将对手发出。
  方法二:用右手一按对手的后脑,左手同时上挑其右大腿内侧,即可将其摔出。
  以上仅仅是随便列举了几种破解方法,此外,还有很多杀伤力更强的技术可以应用,这只是想说明中国功夫的实用性而已。
  结语:因为中国队胜了,才有这篇文章。笔者只是想提醒我国拳手,咱们没有到松口气的时候,甚至可以说咱们还没有遇到过强劲的对手。只有用心来练好中国功夫,才有可能与洋人拳王一级的顶尖高手叫板!□
其他文献
吴图南先生身后留下的太极拳理论专著颇丰,他在教拳的实践中有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学子练功的指路标,不走弯路。  明示一:立志学练太极拳者应刻苦修炼,对太极拳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明示二:松为太极拳之灵魂,高境界为“无形无象”,即空无。修炼者进入拳场起始,即受松柔、松空、虚灵的教诲,认识什么是太极拳的松。吴图南在他未发表的《松功论》中,著有周身上下十八种松功。吴师生前没有留下出书发表之遗嘱,我们
期刊
大成拳以养生与实战价值吸引了无数武林学子。大成拳博大精深,愈钻愈觉其深,愈练愈感其难。修习大成拳无固定之法,修习者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但在众多大成拳习练者中,能够得到明师指点、口传身授者极少,大多数人是靠自学。自学大成拳有一定难度,许多人习不得法,或因种种条件所限,一直未能真正步入大成之门。  笔者也是一名自学大成拳者,幸小有所成。今愿将本人自修入门之过程心得整理出来,以助初学者一臂之力,早日
期刊
贴身短打是一种实用的近身打法,其攻击“武器”为头、肘、膝。因为三者发力短而暴,故常使敌难料而遭重创。下面简要介绍这几种“武器”的施用技法。  头打:头部居上,又能八方摆动,因而隐蔽性很强,常能化被动为主动。其常用技法为:撞、磕。撞劲大而整,但必须与手的分带、脚的趟蹬相配合,才能抢占中门。  ①敌以右直拳(勾拳)打来,我出左手向外封带,同时进左步抢中门,右手速拿封敌肩臂(如其左拳助攻,我正好连防带拿
期刊
鸿雁客栈  黄昏时分,连绵群山雾霭沉沉,凄厉山风掠过萧疏林木,呜呜作响。  群山之间的某处缝隙,有一条羊肠小路盘 (tuó音驮)往复,此为汀漳要道。  山顶叫板寮岭。板寮岭上,有一间客栈,叫鸿雁客栈。  客栈门两侧楹联书:两岸荻花鸿雁影;满途荆棘鹧鸪声。  鸿雁客栈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女子当垆卖酒,一袭白衣,纤尘不染,高耸的发髻上,插有一朵红艳欲滴的牡丹花。  风更大了,黄叶纷飞;天色更暗了,南山的飞
期刊
最古老的步枪是一种老式的前装步枪,当时的殖民军曾用这种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它可以撂倒一名敌军,但再发一枪必须重新装子弹。尽管在18世纪它一直受到重用,但在20世纪战场上它已被大口径的连发枪所取代。  克里斯托夫·克拉格斯顿说,这就好比他的现代自卫术Comhrac Bas与某些现在教授的、过时的武术的不同之处。  克拉格斯顿于6年前在“过去”的基础上改造创新了这种自卫术。他说,“我们要消灭对手,这
期刊
太极者,武林之精品也,是术兴达于热兵发起之端,以术演道,娴静幽雅,飘然若鹤,历经百年,流派纷呈,神手若群星灿烂,交相辉映,得其道者,周身无处不太极,“依着何处,即以何处引而击之,时措咸宜,莫明其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也。”(陈鑫语)延年益寿之功同具。斯术育化后人,追根溯源,乃华夏民族之智慧,非一人或神仙所创也。我辈应借武术振兴之机,师古不泥,发愤图强,赶超前贤,使百年之绝技再现武林耳,何须为“源流
期刊
清朝光绪年间,北京武术界出了一位英杰,这就是后来形意门的一代宗师尚云祥先生。尚云祥拜李存义为师精修形意拳,一练就是十年,功成时他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  李存义将生平真传尽授尚云祥之后,又嘱咐徒弟多在武林走动走动,除了对其它门派有所了解之外,也可广交些朋友,磨合一下自己的技艺。由此可见,李师对尚云祥十分看重,并寄予一片厚望。  尚云祥在入形意门之前就曾修炼过少林门的功力拳,并小有成就,因此深晓各拳种
期刊
笔者非常喜欢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每每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也更激发了练武的热情。但本文并不准备叙述这方面的感想,而是想谈一谈金大侠在小说中所描述的武功。  金庸先生并不精研武学,但他对于武功的描述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蕴含着极深的武学哲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杜撰出来的武功。笔者此文即借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述,来谈对于武学的一些认识。  1.同归剑法  《射雕英雄传》中,描述了邱处机在云栖寺大战江南七怪
期刊
大架与小架  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现在流行的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是大架,武式和孙式太极拳为小架。架子大小主要指风格而言,不在于修炼时架子高低。太极拳大小架,类似于书法艺术中颜体和欧体楷书。  太极拳大小架气韵、风格不同,气韵、风格是太极拳不变的成份,是它们的个性。太极拳不管大小架,呼吸、要领都讲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都以中宫为内修的要点,这是所有太极拳的共性。共性是太极拳之所以为拳者,共性也使大架
期刊
王哲仁,现年84岁,一生从事体育工作。由于工作之便,经常接触各类太极拳的演练方法,并作过比较研究。  他在年届花甲时,想利用自己积累的体育理论和运动经验,为中老年人编创一套锻炼效果颇佳、能够延缓身体各部机能衰退强身健魄、祛病延年的拳势套路。为达到这一目的,他在对各项体育运动的功能进行剖析、比较之后,于1975年创编了《六十四式健身太极拳》,后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拳势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