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大小、新老、高低架之论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ting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架与小架
  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现在流行的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是大架,武式和孙式太极拳为小架。架子大小主要指风格而言,不在于修炼时架子高低。太极拳大小架,类似于书法艺术中颜体和欧体楷书。


  太极拳大小架气韵、风格不同,气韵、风格是太极拳不变的成份,是它们的个性。太极拳不管大小架,呼吸、要领都讲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都以中宫为内修的要点,这是所有太极拳的共性。共性是太极拳之所以为拳者,共性也使大架或小架都具有“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特点。内固精神和外示安逸,是太极拳气韵、风格的两个方面。太极拳修炼在呼吸上要气沉丹田,在心理上要先在心、后在身、要刻刻留心,在气势上要敛入脊骨。这三者都是内在的修为,其结果自然显示出内固精神。这也是精神于内在空间的要求。而神舒体静,是内在精神于外在空间的显示。此乃太极拳不变之成份。
  大架好是小架好?这要看修炼者的气质和自身条件如何。其中也有人的审美趣味价值趋向,并不是大小架哪个好的问题。传统太极拳提倡专一,选择其中一种,以正确的方法认真修炼,必然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初学者不可贪多,即使有一定功底,在调整练习趣味,选择修炼项目时,也要注意品种性质的相对接近。否则必然会“枉费功夫贻叹息”。譬如练陈式大架,可兼练陈式小架,可兼杨式大架,或从杨式大架入手,再转练陈式大架,因杨式出于陈式。如练陈式小架,则不宜兼练杨式大架,二者架子大小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不如专一为妙。
  新架与老架
  “喝了陈沟的水,就能踢踢腿”,其实,去陈沟喝水的人,恐怕非要喝上一阵子才能踢踢腿。武术运动是农业社会文化,直至今天武术运动的主要社会基础,仍然是与农业社会文化有关的群落。家族之间传授是陈氏太极拳典型特征,农业社会的稳定性,是使陈氏太极拳多少年来一直保持不变的环境条件。自1928年十七世陈发科走出中原一隅,到北京公开授徒以后,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即迅速发生变化。且不说在外姓人那里发生的变化,陈发科自己就为陈氏老架拳丰富了不少内容。到了十八代陈照奎,一路大架和二路炮捶简直可以说是五彩缤纷了。这是陈氏太极拳由质而文的变化过程。陈氏太极拳这些变化是形式的,不是义理的。懒扎衣还是懒扎衣,掩手肱捶还是掩手肱捶,动作中都不脱离柔中寓刚和松活弹抖等,这是陈氏太极拳不变的成份。
  在此之前,陈氏太极拳在家族内部变化缓慢。从上世纪前半叶十四世陈有本、陈有恒创新架,到陈发科晚年定式大架,这两次变动间隔了一百余年。新架原来是式样变化,还是大架。当新架在动作上进一步向中宫收紧时,便成了小架。拳式变化时间有先有后,有新老之称。新架进一步变化又该怎么称呢?总不能叫作新新架吧?风格在空间上的变化,可以有大小之称。如果不是大小之间的变化,又该怎样称呢?陈发科晚年定式的大架,陈照奎所创的大架,都是在老架、大架基础之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新的,我们可以说它是新架,如果说它是新架,当然不能再说它是老架。由于它们还都是大架,称它们为大架仍然正确。如果它们是往小架方向演变,又该怎样进行名称定位呢?把陈氏老架太极拳叫作老架一点没错,据说它已流传了几百年,能不算老吗?可以把这个名称定位固化下来。把变化了的架子叫新架,则有问题。杨氏太极拳源于陈氏,吴氏太极拳源于杨氏,杨、陈氏又曾对武氏太极拳产生过影响,孙氏太极拳又受武氏影响,它们是新架还是老架呢?
  太极拳架“大小、新老”等,在时空观念上变化不定。作为太极拳名称定位,不易确切把握,不具有稳定性。以新、老架作为名称定位的情况,在节奏缓慢、生产方式单一的农业社会某一时段内可行,在思想活跃、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里则不行。
  高架与低架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掌握和学习一切实际的知识技能,都要受到才力与命运的限制。修炼太极拳,同样也受到才力与命运的限制。
  八卦掌分上、中、下三种练法,通称三盘练法。上盘的练法是身体直立,中盘的练法是两腿微蹲,下盘练法适宜较慢的速度,甚至是越慢越好。上、中盘练法是技术性功力练习,下盘练法是力量性功力练习。尽管太极拳没有三盘姿势练习的说法,无论是大架或小架,也无论是陈杨武吴孙氏各种太极拳,都可以用高中低三盘练法进行练习,事实上许多人也正是不自觉地在运用这三种方法进行练习。上盘是高架子,中盘为中架子,下盘为低架子。架子高低不是八卦掌所独有,更不是太极拳所独有。不能以此界定作为某一太极拳名称定位。
  中高架子好还是低架子好呢?要以修炼者自身生理条件和修炼目的而定。太极拳修炼者年龄、才力天赋、练拳动机等不同,拳架高低就有不同意义。界定拳架高低的适宜性、可变性成分很多,不能一概而论。
  传统武术重意不重形,是重在打意。前人说修炼太极拳“不徒作技艺之末”,是说不单一追求打,“技艺之末”即是打。修炼太极拳时,盘架子的反复性和身心内外的要求,很像求道者长年累月地静默修行,又近似于武当道教内炼金丹的功法,把练太极拳说成是修炼是言之有据。不言而喻,传统太极拳是能够作为技击格斗的武技,是可以使人“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秘方”,也是可以满足人们超越现实精神价值需要的技艺。传统太极拳是内在的修为,就像家常事一样平淡。中高架子运动量比低架子小,能够长达100多分钟持续不间断反复练习。外观平淡简易,很多人都能做到,具有普遍意义。中高架所具有的平淡趣味像老子所说的道,“淡乎其平味”。平淡的东西没有惊险性,缺乏现代审美趣味。传统太极拳审美趣味,是传统内在的气韵生动之美,与现代审美趣味很不一样,现代人多不以此为美。
  练低架子时,下肢需要较大的支撑力量。初学者勉强练低架子时,往往易犯上身前俯、低头弯腰的毛病。有的人甚至终身难改,违背了立身中正、虚领顶劲的基本要求。低架子运动量大,造成下肢吃力大,不可能实现节节贯穿,易导致上身难以放松,这往往又导致上身和面部的不自然。外行人还以为是精神抖擞,其实是违背了气敛入骨、中正安舒的基本要求。上身紧张还易使呼吸不畅,逆腹式呼吸本不是生理的自然呼吸,在上肢紧张状态下,就更加难以随势运气。不能随势运气,则不能气沉丹田,也更谈不上“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大运动量的低架子,往往一遍下来,就已气喘嘘嘘,不适宜长时间练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大运动量的低架子和快速度的打架子所需要的生理条件,使低架子和快架子不具备运动形式的长期性,因此也缺乏广泛的适应性。


  传统太极拳修炼还有进行散手技击的内容,步幅是否拉大,腿是否控高,就不十分重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瞬息万变的技击格斗中,容不得双方把腿缓缓抬高。“用腿三分虚”,腿抬得过高反而容易让对手得机得势。传统太极拳把盘架子只当作修炼的一部分,可以高练也可以低练,低架子是增长下肢力量的辅助性修炼。冯志强先生以为低架子容易截气,不主张把架子练得过低。低架子宜慢不易快,在散打技击中仅慢练则不可能取胜。中高架既适宜快练慢练,也适宜养生、散打技击。西方的拳击训练就没有很多低姿势,格斗也很少会在低姿势下进行。传统太极拳对于人的体能分配,就像金字塔一样,是个稳固直立的三角形。站桩、低架子都是为了达到下盘稳固。
  低架子表现空间大,高架子表现空间小。表演的拳架适宜用低架,修炼的拳架适宜用中高架。太极拳在很低姿势中进行的动作并不多,把架子拉低,主要是靠把身体的重心极力接近地面,仆步、跌叉是低架子的极限。低架子的反向是高抬腿,低架势动作与高抬腿动作相映成趣。高抬腿的极限是“朝天蹬”,是难度较大的动作,也有较高的造型审美趣味。竞赛套路架子拉得很低,腿控得很高。高不拔根,低不松懈,要把身体的韧带拉得很开,才能不背离太极拳规范化要求。
  太极拳低架子运动量大,不能随心所欲地要快就快、要慢就慢,否则难以自由发挥。太极拳修炼是修炼心静,也是自我超度,是超度众生。传统太极拳在过去,只是少数导引养生修炼者的运动。现在太极拳,是大多数人的健身手段。□
其他文献
著名武术家、八卦掌第三代传人李子鸣是我的师爷,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七个年头了。七年来,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时时在我的眼前浮现,还是那样的亲切,还是那样的意味深长!  我最早认识李子鸣师爷是在1975年,那时我正读小学4年级。十月初的一天,张旭初师伯应我父亲张全亮的邀请带领他的弟子到我们村——北京市大兴县南各庄乡崔指挥营村为乡亲们进行武术表演,那时我正放秋假,父亲便让我和师伯一起进城代他去看望李子鸣师爷
期刊
学习格雷西柔道就如同读书,如果你想在搏击中处于劣势——被压倒的情况下怎样获胜,就必须从头学起。  练格雷西柔道,特别是防守位,须从基本开始。这里所说的防守位是指自己仰面倒地,对方位于你的两腿间。对方把你压在下面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一旦遇上这种情况,必须采用相应的战术。    定义    在正式学习防守前,必须弄清两个术语。“封闭防守”是指用自己的双腿双脚夹住对方的躯干部位,同时击之,但这只是暂时的,
期刊
吴图南先生身后留下的太极拳理论专著颇丰,他在教拳的实践中有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学子练功的指路标,不走弯路。  明示一:立志学练太极拳者应刻苦修炼,对太极拳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明示二:松为太极拳之灵魂,高境界为“无形无象”,即空无。修炼者进入拳场起始,即受松柔、松空、虚灵的教诲,认识什么是太极拳的松。吴图南在他未发表的《松功论》中,著有周身上下十八种松功。吴师生前没有留下出书发表之遗嘱,我们
期刊
大成拳以养生与实战价值吸引了无数武林学子。大成拳博大精深,愈钻愈觉其深,愈练愈感其难。修习大成拳无固定之法,修习者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但在众多大成拳习练者中,能够得到明师指点、口传身授者极少,大多数人是靠自学。自学大成拳有一定难度,许多人习不得法,或因种种条件所限,一直未能真正步入大成之门。  笔者也是一名自学大成拳者,幸小有所成。今愿将本人自修入门之过程心得整理出来,以助初学者一臂之力,早日
期刊
贴身短打是一种实用的近身打法,其攻击“武器”为头、肘、膝。因为三者发力短而暴,故常使敌难料而遭重创。下面简要介绍这几种“武器”的施用技法。  头打:头部居上,又能八方摆动,因而隐蔽性很强,常能化被动为主动。其常用技法为:撞、磕。撞劲大而整,但必须与手的分带、脚的趟蹬相配合,才能抢占中门。  ①敌以右直拳(勾拳)打来,我出左手向外封带,同时进左步抢中门,右手速拿封敌肩臂(如其左拳助攻,我正好连防带拿
期刊
鸿雁客栈  黄昏时分,连绵群山雾霭沉沉,凄厉山风掠过萧疏林木,呜呜作响。  群山之间的某处缝隙,有一条羊肠小路盘 (tuó音驮)往复,此为汀漳要道。  山顶叫板寮岭。板寮岭上,有一间客栈,叫鸿雁客栈。  客栈门两侧楹联书:两岸荻花鸿雁影;满途荆棘鹧鸪声。  鸿雁客栈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女子当垆卖酒,一袭白衣,纤尘不染,高耸的发髻上,插有一朵红艳欲滴的牡丹花。  风更大了,黄叶纷飞;天色更暗了,南山的飞
期刊
最古老的步枪是一种老式的前装步枪,当时的殖民军曾用这种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它可以撂倒一名敌军,但再发一枪必须重新装子弹。尽管在18世纪它一直受到重用,但在20世纪战场上它已被大口径的连发枪所取代。  克里斯托夫·克拉格斯顿说,这就好比他的现代自卫术Comhrac Bas与某些现在教授的、过时的武术的不同之处。  克拉格斯顿于6年前在“过去”的基础上改造创新了这种自卫术。他说,“我们要消灭对手,这
期刊
太极者,武林之精品也,是术兴达于热兵发起之端,以术演道,娴静幽雅,飘然若鹤,历经百年,流派纷呈,神手若群星灿烂,交相辉映,得其道者,周身无处不太极,“依着何处,即以何处引而击之,时措咸宜,莫明其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也。”(陈鑫语)延年益寿之功同具。斯术育化后人,追根溯源,乃华夏民族之智慧,非一人或神仙所创也。我辈应借武术振兴之机,师古不泥,发愤图强,赶超前贤,使百年之绝技再现武林耳,何须为“源流
期刊
清朝光绪年间,北京武术界出了一位英杰,这就是后来形意门的一代宗师尚云祥先生。尚云祥拜李存义为师精修形意拳,一练就是十年,功成时他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  李存义将生平真传尽授尚云祥之后,又嘱咐徒弟多在武林走动走动,除了对其它门派有所了解之外,也可广交些朋友,磨合一下自己的技艺。由此可见,李师对尚云祥十分看重,并寄予一片厚望。  尚云祥在入形意门之前就曾修炼过少林门的功力拳,并小有成就,因此深晓各拳种
期刊
笔者非常喜欢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每每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也更激发了练武的热情。但本文并不准备叙述这方面的感想,而是想谈一谈金大侠在小说中所描述的武功。  金庸先生并不精研武学,但他对于武功的描述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蕴含着极深的武学哲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杜撰出来的武功。笔者此文即借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述,来谈对于武学的一些认识。  1.同归剑法  《射雕英雄传》中,描述了邱处机在云栖寺大战江南七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