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序到有序从混沌到清晰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nlong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对温儒敏教授的采访:“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外界大多认为这是耸人听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认为这一评价是中肯的,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语文的原点》一书中也這样评价今天的作文教学现状:现在作文教学的无序,不仅仅是整体的作文教学没有系统和序列,而且每一次作文训练的基本环节也互相割裂。高中语文边缘化加剧,作文教学更是重灾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作文教学没有系统和序列,恐怕一时难以解决。2016年“学历案”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那么“学历案”能够为高中作文教学的“无序”提供一个走向“有序”的方案吗?这引发了很多一线教师的疑问。
  一、作文教学需要重视“学习经历”,引入重过程的多元评价
  我们要客观认识作文教学体系的缺失,金代文学家王若虚在《文辨》中提出了著名的“文体”说:“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作文的技法,你说它没有吧,“大体”是有的;你说它有吧,实在又没有。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把作文效率的低下归结为那不存在的所谓“系统”。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缺少一个教学系统或者训练系统,也几乎是大家的共识。
  作文技法这种“大体”的东西,让老师陷入了两难:教师为主体的“讲”,讲不清楚,学生为主体的“学”,也学不明白。面对这样一种困境,有识之士都在思考作文教学的出路。我想起了2010年暑假,在昆明召开的“第一届中学语文教育与考试评价高级研修班”上,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全国中语会秘书长、博士生导师张鹏举教授作了“中学作文表现性评价”的专题发言,张教授引美国学校如何上作文课的“它山之石”,提出了作文教学要引入表现性评价理论,实施多元评价,建立“教——学——评”三位一体的重视过程性评价的主张。其实,我们作文教学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是高考这根“指挥棒”舞得过高,硬要用终结性的分数来衡量教学中的一切。重过程评价的作文教学观与“学历案”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其实“学历案”一词虽然新颖,但是支撑“学历案”的理论依据还是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方兴未艾的“基于标准的教学”和引进新的教育评价文化。“学历案”是在扬弃传统“教案”和“学案”的基础上提出的,“学历案”的关键词应该是两个:课程标准和学习经历,要对学习经历进行评价,就必须引入重过程的多元评价。
  作文教学的主要流程是三个环节:写前的技法训练和写后的评改,还有就是写作文。下面我们重点谈谈在写前的作文技法训练课(俗称“作文指导课”)中实施学历案的做法。
  二、作文技法训练课“学历案”的设计思路
  对于具有“模糊性”特点的作文“技法”,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至今都没有人讲明白,我们的“学历案”要向学生如何展示这个学习的“过程”?我认为这个“大体”的作文“技法”,需要学生“经历”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作文写作基础知识的“学”,如记叙文六要素,记叙的顺序、人称、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如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技巧(如细节、详略、正侧、衬托、对比等)和修辞手法等;一是作文技法的“悟”,如素材积累,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结构布局和中心突出等,这两方面都很重要。这两个方面在“学习任务”中要明确体现,每次解决一到两个知识和能力点,明确了“到哪里去”,再进行分解训练,力求在训练中达到“学会”。
  (一)要明确“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
  建立课程标准——学习任务——评价任务——分解学习任务的思维流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与交流”对高中阶段作文有明确的要求: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学习任务
  1.积累“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必要的写作基础知识;
  2.领悟“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实践经验,写一篇以“感动”为话题的记叙文。
  评价标准:
  1.掌握记叙文六大要素,记事的类型和记事的顺序、人称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正侧结合的写人方法。
  2.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作文怎样选材,怎样写?
  3.欣赏优秀文章和学生习作;
  4.拟作文提纲。
  (二)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分解并设计学习活动


  设计思路:在课程标准中,淡化了写作知识,强化了写作能力。我们制定的两大学习任务,体现了以一个“主题”为学习单位,以“何以学会”为中心,以形成性评价为导向,分解目标达成的过程,逐层推进,为学生的自主或有指导的作文提供了清晰的脚手架(搭梯子)。
  (三)教学过程中通过“留白”来留下学习痕迹
  为什么要留下学习痕迹?学习科学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是经验在深度或广度上的持续变化,即个体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形成新经验的过程。这个变化或过程就是痕迹。
  怎样留下学习痕迹呢?每一学习活动都要“留白”(即留出空白),“留时间”,让学生做。为了体现“真学习”,要求对每一步进行评价,评价人可以是学生自己、同桌或小组等。   1.写作的知识性内容,可以留下几行空格,也可在方框中“留白”。如:
  任务1学习活动:积累“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必要的写作基础知识


  自我评价:A B C D (在等次上打钩) 签名:
  设计思路:对于前置知识,通过“当堂检测”的方式“留白”,起到“温故”的作用,同时也是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便于“因材施教”,第(3)步调动学生经验,为作文积累资料。对需要建构的新经验则先交流、探讨,再进行评价。“留白”的方式便于观察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实现最大程度的“真学习”、“在学习”。
  2.读写结合,建构新的作文实践经验,属于体验式学习,最好的“留白”方式是画出方框。如:
  任务2学习活动:领悟“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实践经验
  (1)美文赏析活动
  阅读下面文章,思考:
  父 亲
  黄方国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流氓,喝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双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清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們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了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
  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爹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却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刹时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们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您及天下所有像您一样的父亲乞谅和深情致敬啊!


  同桌评价(写评语):
  签名:
  (2)习作借鉴活动(课本59页“写作练习”二改编)
  ①题目: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受感动的人和事是什么?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②学生习作:
  记忆中的风景
  “夹中莲花朵朵开,张张白帆迎秀才。不待江涛催日出,一腔书气呈胸怀。”
  在高三紧张的备考之余,我的母校,沿河县夹石中学敖廷东老师的《夹中晨读》还时时萦绕在我的耳畔。
  那是埋藏在我心底的记忆,那是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天还未亮,手里捧着一本英语教材,欣然漫步到夹中后山的那片树林中,拨雾晨读。同太阳一起奋斗,太阳渴望拨云见日,人渴望一飞冲天,耳畔萦绕着围墙外、悬崖下咆哮着的乌江之声,仿佛金戈铁马的战歌,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进;又婉若弱柳扶风的小曲儿,滋润着我们干涸已久的心灵。此时,全世界变得极度的宁静,脱掉生活的浊重,让我们沉浸在这片树林中,沉醉于书海里,品味乌江之声、感悟黎明晨光。
  待太阳破晓而出,第一缕晨曦照射我身,合上书页,将其贴近胸膛,闭上双眼,徜徉在扑面而来的江风中,深深地吸一口树木花草吐露的第一丝灵气,让其融入你的血脉,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全身的细胞都得到了自由的舒张,倍觉神清气爽!你会感到:原来我们呼吸的空气竟是这样的甘甜,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睁开眼,突然发现,山坡上、树林里、池塘边、围墙下、操场上何时都遍布着一朵朵、一张张“白伞”:像莲花,在瑶池里含苞待放;像风帆,在天河中迎送读书的才子;又似身着白色校服的学子,白色升腾,书本翻飞,这是他们欲飞的风姿!   面朝乌江,沐浴日光,时间慢了下来,浮生闲了下来,心绪也静了下来,纷繁欲念消失殆尽。临听江的教诲,感受阳光的洗礼,人心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对着太阳许下承诺:刻苦钻研,立志成才。向乌江祁福:希望明天会更好!
  叹,时光还在流转,生活应当继续,夹中晨读已然远去。面对城市的霓虹,即便是站在梵净山山顶,从夜初待到黎明,也无法捕捉到夹中的那份心境。我想我再已无法忘却夹中的晨读了。它永远埋藏在我的记忆深处,那是我最美好的风景!
  睡梦中,口中仍在呢喃:“夹中莲花朵朵开,张张白帆迎秀才。不待江涛催日出,一腔书气呈胸怀……”


  (3)拟写提纲活动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建构主义理論十分注重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支持性的环境。我们选择了两篇文章,来支持学生把任务1学到的写作基础知识,运用到赏析评价文章中来,让学生自己领悟写作技法,从任务1到任务2,是一个逐步成长的“学习经历”。
  三、高中作文训练“学历案”的思考
  作文基础知识是客观而又确定的,写作技巧却是主观而又模糊的,这种“大体”的高级智慧技能,重点还需要学生自己的“悟”,学历案继承了“读写结合”这种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如钱梦龙就在《从读到写的“链索”》中写道:摹写、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这似乎构成一条由易到难的读写结合“链索”,这条“链索”反映了学生从单纯摹仿到逐步摆脱摹仿而进入创造的一个“历练”的过程。
  我们设计的“读”的两篇文章,充分运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一篇选自“教师教学用书”,一篇选自我校往届学生的课堂习作,从质量上两篇也呈现一种梯次,第二篇更适合学生摹仿。在选材上,一篇记人,一篇记事。因初中生写一件事、两件事和多件事的作文较多,我们这里选择了一篇记场面的集体活动的,难度有所增加。
  两个学习任务,学生写作经验的建构从基础到能力,从外显到内化,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共同搭建了一条写作训练的梯子,作文训练从“无序”到“有序”。在这种训练的“有序”中,学生对“大体”的作文技法,就会逐渐有了一条清晰的脉络,做到“意在笔先”,作文时“胸有成竹”,真正实现作文思维从混沌到清晰。
  [本文系贵州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课题批准号2013A011)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贵州铜仁市二中]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习情境创设有三大诉求:一是以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为双重前提,二是要具备深度学习的可能性,三是以促使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生成为根本。落实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把体验梦境和主旨思辨作为重难点,其路径是从展开想象、个人体验到理性思辨,理解三次情感流转和诗人的生命追求,通过比较鉴赏,横向展开,把握古体诗的特点。   关键词 学习情境创设;情感流转;生命追求;古体诗  《普通高
期刊
摘 要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选择了卞之琳的《石门阵》。从高考评价体系的角度來看此次命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但因为文本删改、题干表述、答案组织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题目的思维含量没有得到足够体现。  关键词 石门阵;高考评价体系;命题技术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I卷的文学类文本考查选择了具有鲜明革命文学特征的小说《石门阵》,所命制的主观题既充分体现了高考评
期刊
吕思勉曾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从另一层面上讲,先秦诸子文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先秦诸子选读》是人教版高中选修课系列教材之一。对于选修课文,学生必须多角度、多层次研读,从而拓展文化视野、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能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而《孟子》选读作为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于《孟子》选读的教学必须采取恰当的策略,在有
期刊
部编语文教材的推出,的确让中小学师生眼前一亮。重视语文核心素养,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纠偏原有教学弊病,扣准时代脉搏,真正满足了一线的需要。尤其是“名著导读”版块,从文学本源出发,从兴趣激活出发,细致、多元、丰富、深入,在改变蜻蜓点水、断章取义的“浅阅读”,脱离原著死背习题的“伪阅读”痼疾方面无疑是一场彻底的革命。  经典名著凝聚了作家对人生社会时代的严肃思考和独特看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修
期刊
新一轮教学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理念,如何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转化为高中生的学科素养,将理念层面的素养转化为个体发展素养,对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优化语文课程具有重要的探索作用。我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探索的突破点,形成了以小说教学设计为抓手,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学生朗读为辅线,通过构建思维支架、搭建思维载体、拓展思维深度、提升思维高度四个步骤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
期刊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完成的。用以进行阅读教学的文本,其内容是丰富的,其教育教学的价值是多样的。具体到某一个文本,某一节阅读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文本个性、学生实际,敏锐地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  在找准文本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我们应围绕核心价值形成教学目标,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自觉摒弃思维含量较低的信息筛选式问题,打破板块式生
期刊
一、反思语文“教材编制观”指导下课堂教学的“迷渡寻津”  语文“教材编制观”一般指教材内容的选择观、教学单元的组成观、单元之间的序列观等。当代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大多选择以选文来编制教材,选文多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文质兼美,特别强调语言典范,又追求学生可以受到审美熏陶和思想教育等;教学单元的组成,分为“能力体系、文体体系、主题体系”三大单元组成方式;单元之间的序列观一般是以单元组成观为基础,尽
期刊
读《项脊轩志》,总会让人感到一种沧桑变幻、人世无常的悲伤意味,然而作者构建这些意味的方式不是痛心疾首式的呐喊,不是饱含哲理式的议论,也不是面面俱到式的叙述。不论是哪种情感的意味都流露出悠长绵远的韵味,淡淡的忧伤却是深沉的体验,深邃的感悟飘飘忽忽,若隐若现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正是《项脊轩志》独特的魅力,而我们认为它的这种魅力是有艺术支撑的,那就是——时间。读《项脊轩志》,我们能时时刻刻感觉到时
期刊
《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作品创作于1927年夏天,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上,1929年4月,被收录入他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中。早在1926年,戴望舒与施蛰存、苏汶一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反动当局拘捕,经保释出狱后,又逢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诗人被迫隐居江苏松江友人家里。大革命失败,戴望舒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但
期刊
史铁生的《想念地坛》一文中,最难以理解的就是“写作的零度”,很多课堂对“写作的零度”这一关键词阐释不清,让学生学起来如雾里看花。  其实,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使作者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对生命的思考。  以立体视角思考,文本中的“写作的零度”,可以折射出三层内涵:  一、生命困境的艰难突围  法国哲学家加缪说过:“我们不应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