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打工者同行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lee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2月]7日,伊川县河洛旺源人才交流中心首批组织17名打工者赴深圳工作。为体验打工者的生活和经历,洛阳日报特派记者李燕锋、见习记者杨寒冰一路随行跟踪采访。作为洛阳日报特约记者,笔者有幸一同前往。
  
  一路奔波好辛苦
  
  为了保证此次采访活动顺利进行,我们在出发前做了精心准备,洛阳日报记者李燕锋带了手提电脑,以保证路上写稿用,我也带上了数码相机,以便图文并茂地反映这17名打工者的生活和经历。
  出发前我们初步了解到:这17名赴深务工人员是伊川县河洛旺源人才交流中心首批组织的技术人才,与深圳良维电子科技公司已签订了务工协议。这一点,也是我们选取的报道切入点。因为以前我们接触到的外出务工者基本上都是劳力型,一般是凭着一身力气、一把瓦刀闯天下的居多。这17名务工者由劳力型过渡为技术型,说明用人单位也开始注重向有文化、有技术的人才倾斜。同时,也为一些劳务输出机构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单一的劳力型劳务输出,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
  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这17名务工者的亲属都到伊川至深圳的大巴前送行,父叮子,母嘱女,眷眷亲情,溢于言表。
  伊川到深圳行程2100公里,从漯河上京珠高速后需24个小时才能到达深圳。一路上,我们只能半躺牛靠着,车内空间很小,没有过多的活动余地。只能在服务区停车时,我们才可以下车活动活动麻木的身子。司机的车技不错,车况也好,一路上我们很顺利地经过了河南、湖北、湖南3省,于18日中午进入广东境内,下午5时左右到达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深圳市宝安区松岗镇塘下涌村。到宾馆洗去风尘后,拿出地图一看,好家伙,我们整整跑了4个省10多个市。大家感慨,看来祖国的疆域真是辽阔。由于大家都很累,当天晚上没有安排采访内容,吃过晚饭后我们就早早休息了。
  
  采访写稿发稿忙
  
   19日是星期天,17名务工者在宾馆休息一天,20日正式进厂见工。我们便进入17名务工者的房间进行采访。见习记者杨寒冰采访的杨香果、杨翠果是亲姐妹俩。问起她们到深打工的目的,她们异口同声说想学点技术,将来有条件了回去创业。李燕锋采防的姑娘叫陈红霞,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我们在车上就认识了。在车上谁情绪低落了,她就帮着做工作;坐疲惫了,她就唱歌调动大家的情绪。同行的打工妹送她一个好听的名字“金丝雀”。她说,她很想到外面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通过打工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过深入的采访,我们的第一篇通讯《17颗心随梦一起飞》于下午3时通过互联网传到报社。
  20日,我们的第一篇稿子发在了《洛阳日报》第2版。通过互联网看到稿子后,我们心情异常激动。因为这是我们从事新闻工作以来,第一次异地通过互联网向报社发稿。第一篇稿子的发表,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听说自己的经历上了家乡的报纸,17名务工者兴奋地围在李燕锋的手提电脑前唧唧喳喳说个不停。
  20日,我们随17名打工者进入了他们将要工作的单位——深圳良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会议室。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为了对打工者负责,我们进入了公司的生产车间,采访了正在上班的老员工,听到他们对公司的一切都很满意时,我们这才放了心。
  20日中午,我們的第二篇通讯《怀揣信心去上班》发往报社。
  第三天,我们再次来到良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没想到,昨天还是土得掉渣的打工仔、打工妹们已经可以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和我们交谈了。原来一问老家在哪儿时还说村名的张晓辉,今天再一问就是“河南洛阳”,看来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还真快。我们详细了解了公司对这17名新员工的住宿安排情况、工作、待遇等,在得到满意的答复后,我们将第三篇通讯《一夜变成“深圳人”》发往报社。
  
  采访归来感受多
  
  22日晚,我们乘火车离深返洛,采访活动结束。《洛阳日报》20日、21日、22日3天连续刊发了我们采写的3篇通汛。
  这次跟踪体验式采访活动,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受到了很大启发。首先,南方城市的一些先进经验、先进理念、发展模式等值得借鉴与思考。其次,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时刻都要牢记宗旨、不辱使命、肯吃苦、能打硬仗。在深入采访的几天里,有时手提电脑没电了,我们得一路小跑到宾馆里边充电边写稿,遇到电脑传稿故障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抱着电脑沿着大街小巷四处奔波找网吧传稿。写稿时,大家集体构思,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每个人想的都是如何把稿子写细、写透、写深、写活。至于因不服水土、气候等原因造成的身体不舒服,甚至感冒发烧等疾病,现在想来,那不过是对我们的一种考验罢了。再者,作为一名记者,就要时时刻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发现新闻线索精心策划报道,及时、迅速将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反映出去,这样才无愧于“人民喉舌”这个光荣称号。
  图片说明:洛阳日报见习记者杨寒冰采访打工妹杨香果、杨翠果姐妹俩。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2004年12月8日,在北京冬季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年已88岁但依然精神矍铄的甘惜分先生在他的寓所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他谈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与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王中的论争、延安整风运动对党报批评传统的影响,也谈到了自己对《新闻理论基础》一书的新思考等问题。    延安整风运动对党报批评传统的影响    问:甘老,您曾经从事过多年的新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现在又在潜心研究党史,可以说对新闻和我党的历
期刊
生产和出版文化精晶是党和群众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新闻出版工作的政治职责和历史使命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主流,努力反映新时期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着力表现广大人民的英雄事迹、优秀品格和精神风貌,激励人们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振奋民族精神,鼓励人们奋发向
期刊
米德尔霍夫开创的新贝塔斯曼    贝塔斯曼现在的LOGO下写着:全球传媒(media worldwide),这是从2001年7月开始采用的。这应该是米德尔霍夫心中的目标,在他4年的任职期间,始终没有放弃。1994年,米德尔霍夫还是一个小小的协调员,却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董事会投资AOL,最终这笔投资为贝塔斯曼赢来了 67.5亿美元的现金。1999年,米德尔霍夫坐上CEO的位置没多久,开通了全球最具国
期刊
2004年2月13日北京时间18时,第 4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评选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卢广拍摄的《中国河南艾滋病村》获得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武汉晚报》摄影记者邱焰拍摄的作品《非典时期的婚礼》获得了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对中国新闻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但是烦恼也接踵而来,《非典时期的婚礼》中的男当事人陈英和亲属获此消息后,以照片侵权为由向邱焰索要赔偿,最终将邱焰告上法庭。2004年
期刊
我国正处在伟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启动因素是建立市场经济。由于我们选择市场经济并非源自本民族文化从政道德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下开始推行市场经济。这样,市场经济从政道德的旗帜——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就出现了令人忧虑的情况,面临着新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与人的一定交往形式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它一经确立,就必然产生与领导干部从政道德的双向互动。这正是领导干部从政道德的现实基础。    一  
期刊
我党的党建思想,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的。自建党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建理论的创建和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八大”之后,“左”的思潮抬头,党的建设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到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甚至发展到了“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地步。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摆正党在国家中的地位,提高执政能力,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邓小平“以其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
期刊
纵观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盈利模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类:出售内容的付费电视(国内还仅仅是刚起步);出售内容所吸引的注意力资源——广告;以优质电视节目为依托的音像产品等深度开发。近年来,不少具有较强市场意识的媒体先后尝试着进行盈利模式的拓展与创新。公共频道作为河南电视台的一支新军,开办3年多来,在坚持服务大局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积极推进市县两级电视播出机构职能转变、努力深化电视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解放思
期刊
焕业老友送给我一本他的新闻作品集《豫南走笔》,我怀着赞赏的心情认真拜读。其中有不少过去散见于报刊的篇目都非常熟悉。现在重读倍感亲切,不禁产生了写点什么的冲动。  我常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品的记者,才能称得上一个成功的记者。焕业 30多年的新闻生涯,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颇多,可谓硕果累累,光获省以上好新闻、全国地市级党报好新闻、省“五个一工程”桨的就有20多篇。一个由农民通讯员成长起来的高
期刊
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政协省九届三次会议分别在1月28日和30日圆满落幕。在“两会”召开期间,河南日报的“两会”报道组深入贯彻编委会倡导的“创新”理念,做深做活了“两会”新闻,受到了省领导、代表、委员和普通群众的一致好评。  今年两会会期短,河南日报共推出了12个“两会专版”,1个通版彩印“两会特刊”和1个“摄影专版”,如何用较少的版面承载较重的内容、较新的形式,使两会报道跃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创新
期刊
2004年“六一”前后,我与报社摄影部记者朱宁共同策划的“聚焦春蕾女童”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热心读者把电话打到报社,表示愿意救助“春蕾女童”;其中一位女童被许昌市一所省重点高中破格录取,免收学杂费:许昌市东城一高,一所民办中学,出资36万元设立了河南省第一家寄宿制“春蕾”班,吸纳在“聚焦春蕾女童”中报道过的女孩到该校读书,学杂费、生活费全免,与她们同样幸运的还有其他40个女孩。而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