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在其众多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都呈现出奥尼尔式的悲剧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两部剧作《月照不幸人》和《长日入夜行》中女主角乔茜与玛丽的分析比较揭示奥尼尔女性观及其人物共性并试图追本溯源寻求其女性观的渊源。
关键词:奥尼尔;女性人物;乔茜;玛丽;溯源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49-02
1941年完成的《长日入夜行》是尤金·奥尼尔带有自传色彩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美国家庭从早晨到深夜的生活场景,对四个家庭成员一天的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刻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悲剧性存在。这部剧为奥尼尔赢得了第四个普利策奖。剧中描写一日内泰伦一家在家庭成员之间抱怨、挖苦、争吵、倾诉又和解的经历,奥尼尔塑造的母亲玛丽是剧中备受关注且最复杂的人物。剧中的玛丽克己奉献,努力迎合有关“贤妻良母”的规定和要求,可是她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幸福和快乐,相反,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只能在疯癫中逃避。
作为奥尼尔《长日入夜行》(1941)的续篇,《月照不幸人》(1943)承接了“社会性别角色重负下的女性经历”这一话题。不同的是,《月照不幸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长日入夜行》中,不堪重负的玛丽以吗啡和疯癫对“贤妻良母”的角色要求进行了消极抵抗;而《月照不幸人》的女主人公乔茜却接受并扮演了这个角色。乔茜极力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与“贤妻良母”形象截然相反的“荡妇”形象。摘下“荡妇”的面具后又为吉米扮演了一个“圣母”的角色。但是不论乔茜扮演的是一个“荡妇”还是一个“圣母”,都是一种无奈。这种无奈真实地再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一种生存状态。
似乎这两部剧中的女主人公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与身份,但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共性。安·霍爾(Ann C.Hall)在自己的作品《奥尼尔、品特及谢泼德剧作中的女性》中以“贞女”、“娟妇”和“救星”来定义奥尼尔、品特和谢泼德这三位著名英美剧作家作品中的妇女形象。霍尔认为《月照不幸人》中的体现出奥尼尔对于女性自我牺牲精神的贊美。不管是在哪部剧中奥尼尔的女性人物都是敢于离经叛道,反抗旧传统,追求自我的,这反映了奥尼尔否定传统、蔑视一切现存的道德准则的思想。《长日入夜行》中的玛丽是个冲破束缚敢于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人,作品突出强调了她的梦想和回忆,象征性强调了她少女时代想成为修女或钢琴家的愿望,但是在遇到“理想”情人时又以舍弃自己的理想为代价。玛丽的这一特点反应了她缺乏社会经验的单纯一面,从中奥尼尔描绘出生活中富于幻想、天真浪漫、内心善良的女性特点。这与安·霍尔声称奥尼尔剧中的女性实为“贞女”相符。奥尼尔通过剧中不同人物、以多方位叙述角度浓缩了玛丽婚后20多年的不幸经历,受19世纪美国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要求影响,原先的有自己理想与目标的少女逐渐变为传统的“贤妻良母”。这种“贤妻良母”的角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传统社会和主流文化的一致推崇和赞美,成了人类历史上有关女性的一个最大神话和谎言。在这种要求不断自我牺牲、一心满足他人的社会要求下,玛丽无私的一味奉献、不求索取,即使是在丧失自己的爱子之时,也在自己因病痛而染上毒瘾之时。她的牺牲不仅体现在自己一味地迁就家人,缺乏个人诉求,也体现在家庭成员对她的冷漠上。父子们怀疑和监视的目光、讥讽和鄙视的言行,担心佣人会把吗啡的事传出去、弄得满城风雨,只要求母亲要忠贞奉献,而其他家庭成员却对玛丽的病采取逃避、醉酒浇愁的方式应对,完全体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剧命运。
而《月照不幸人》中的乔茜一开始虽然扮演着与玛丽截然不同的“荡妇”形象,但是在外在因素的裹挟下发生的,她不像玛丽有姣好的面容与身段、良好的家庭与教育背景,她对自己的外表极其自卑。把自己称为“难看的大块头”、“难看的母牛似的大胖娘们儿”。她的“荡妇”外衣下包裹的是一颗容易受伤的心、一颗渴望真爱的心。在外乔茜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荡妇”形象,其实内在却是守身如玉,这是她内心缺乏爱与渴望被爱的体现。乔茜利用很多男人的虚荣心制造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谎言和假象,剧作家在《月照不幸人》的工作笔记中做了专门说明,突出强调了她扮演“荡妇”背后所包含的自尊;这也与《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贞女形象相符,反应了乔茜天真简单、富于幻想的纯洁少女本质。对于乔茜而言,更大、更艰难的牺牲还在于她摘下“荡妇”的面具后又为吉米扮演了一个“圣母”的角色,而后一角色的扮演和前一角色的扮演一样,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吉米对她的真诚好感使她充满希望,但他对乔茜处女状态的理想化和对这种状态的强烈需要,使她只得接受自己的现状,放弃自己的梦想,只能为吉米“牺牲自己”扮演母亲兼牧师这么一个怪异的角色。这种状况与《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囧状不谋而合,女性精神上被封锁在自己的美好幻想中,而现实中生活在自己铺设的婚姻牢笼里。两个角色高度的相似性让人惊讶,女性悲剧的预兆性体现无疑。
在奥尼尔笔下,乔茜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牺牲精神的女性。当吉米恳求她给予他一次特殊的母爱时,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她不顾自己的创伤,原谅了他的粗暴行为而且决定满足他的要求——把他渴求的母爱献给他。她的付出显然是一种没有回报也没有希望的付出。为喜欢男人扮演母亲的角色,对乔茜而言无疑是一种自我牺牲。在第三幕的结尾,乔茜几乎被幻化为一个“圣母”:她像母亲一样温柔而爱护地搂着悲伤的吉米,像对孩子那样耐心倾听他的忏悔,温言细语地抚慰他,宽恕他一切可怕行为。这个充满母爱和献身精神的乔茜成了奥尼尔作品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奥尼尔在创作这两种角色时给予后者极大的创新。
分析了奥尼尔的两部戏剧角色似乎让人得到这样的一种结论:在这两部剧中奥尼尔对女性的认识有着其固有的模式:在男权社会的背景下,社会对女性的统一要求是纯真、坚韧与奉献。受剧作家自身家庭条件和经历的影响,从前面《长日入夜行》的自传性剧作可以窥见剧作家家庭成员对其产生的影响,其对女性悲剧性的社会地位的认识及对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的悲剧真实体验让奥尼尔对这一真实发生在自身、亲身体验的悲剧刻骨铭心,因此创作的女性人物原型都有着和母亲一样的内在本质。笔下的人物也因此更加生动、逼真。但这一点反过来,也造成了很多学者对其女性观的批评与反对,认为其思想里有着固化的男权思想,没有跳出世俗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要求,因此认为其女性人物刻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矛盾。但笔者认为正是这种建立在生活的真实性基础上的体验,才使得奥尼尔对女性赋予更多的同情。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善良、美好的化身,不正说明了奥尼尔对悲剧女性在艰苦条件下的坚毅的赞美,正像是在红楼梦里贾宝玉提到的:女孩是水做的,男孩是泥做的,不也是曹雪芹通过宝玉之口来赞扬女性的美吗! 總之,奥尼尔的悲剧女性观有其自身的渊源,是社会大背景下自身真实体验的产物。鲁迅先生对悲剧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虽然是从反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并不能概括全部,却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悲剧的一种创作模式:即让完美的东西不完美。奥尼尔笔下的女性从最初的纯真,善良,自由理想的完美状态最终走向自我牺牲,自我束缚,精神崩溃的边缘不正是这一悲剧式创作的完美体现吗!
参考文献:
[1]沈建青.疯癫中的挣扎和抵抗——谈《长日入夜行》里的玛丽[J].外国文学研究,2003,(05):62-63.
[2]刘红艳.奥尼尔后期剧作中女性自我的迷失与自我的追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沈建青.夾缝中求生存:谈《月照不幸人》里的乔茜[J].外国文学研究,2004,(03):100-101.
The generality and origin of Eugene O’Neill’s female characters
—Analysis of the Female Role in "A Moon for the Misbegotten" and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ZHANG Xiao-l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5,China)
Abstract:Eugene O’Neill as the founder of American drama,in many of his works,shaped the different images of women,they all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eill’s traged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wo heroines Josie and Mary of "A Moon for the Misbegotten" and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the two plays,and reveal O’Neill’s view of women and common characters,trying to trace the origin of feminism.
Key words:O’Neill;female characters;Josie;Mary;origin
关键词:奥尼尔;女性人物;乔茜;玛丽;溯源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49-02
1941年完成的《长日入夜行》是尤金·奥尼尔带有自传色彩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美国家庭从早晨到深夜的生活场景,对四个家庭成员一天的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刻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悲剧性存在。这部剧为奥尼尔赢得了第四个普利策奖。剧中描写一日内泰伦一家在家庭成员之间抱怨、挖苦、争吵、倾诉又和解的经历,奥尼尔塑造的母亲玛丽是剧中备受关注且最复杂的人物。剧中的玛丽克己奉献,努力迎合有关“贤妻良母”的规定和要求,可是她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幸福和快乐,相反,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只能在疯癫中逃避。
作为奥尼尔《长日入夜行》(1941)的续篇,《月照不幸人》(1943)承接了“社会性别角色重负下的女性经历”这一话题。不同的是,《月照不幸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长日入夜行》中,不堪重负的玛丽以吗啡和疯癫对“贤妻良母”的角色要求进行了消极抵抗;而《月照不幸人》的女主人公乔茜却接受并扮演了这个角色。乔茜极力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与“贤妻良母”形象截然相反的“荡妇”形象。摘下“荡妇”的面具后又为吉米扮演了一个“圣母”的角色。但是不论乔茜扮演的是一个“荡妇”还是一个“圣母”,都是一种无奈。这种无奈真实地再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一种生存状态。
似乎这两部剧中的女主人公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与身份,但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共性。安·霍爾(Ann C.Hall)在自己的作品《奥尼尔、品特及谢泼德剧作中的女性》中以“贞女”、“娟妇”和“救星”来定义奥尼尔、品特和谢泼德这三位著名英美剧作家作品中的妇女形象。霍尔认为《月照不幸人》中的体现出奥尼尔对于女性自我牺牲精神的贊美。不管是在哪部剧中奥尼尔的女性人物都是敢于离经叛道,反抗旧传统,追求自我的,这反映了奥尼尔否定传统、蔑视一切现存的道德准则的思想。《长日入夜行》中的玛丽是个冲破束缚敢于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人,作品突出强调了她的梦想和回忆,象征性强调了她少女时代想成为修女或钢琴家的愿望,但是在遇到“理想”情人时又以舍弃自己的理想为代价。玛丽的这一特点反应了她缺乏社会经验的单纯一面,从中奥尼尔描绘出生活中富于幻想、天真浪漫、内心善良的女性特点。这与安·霍尔声称奥尼尔剧中的女性实为“贞女”相符。奥尼尔通过剧中不同人物、以多方位叙述角度浓缩了玛丽婚后20多年的不幸经历,受19世纪美国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要求影响,原先的有自己理想与目标的少女逐渐变为传统的“贤妻良母”。这种“贤妻良母”的角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传统社会和主流文化的一致推崇和赞美,成了人类历史上有关女性的一个最大神话和谎言。在这种要求不断自我牺牲、一心满足他人的社会要求下,玛丽无私的一味奉献、不求索取,即使是在丧失自己的爱子之时,也在自己因病痛而染上毒瘾之时。她的牺牲不仅体现在自己一味地迁就家人,缺乏个人诉求,也体现在家庭成员对她的冷漠上。父子们怀疑和监视的目光、讥讽和鄙视的言行,担心佣人会把吗啡的事传出去、弄得满城风雨,只要求母亲要忠贞奉献,而其他家庭成员却对玛丽的病采取逃避、醉酒浇愁的方式应对,完全体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剧命运。
而《月照不幸人》中的乔茜一开始虽然扮演着与玛丽截然不同的“荡妇”形象,但是在外在因素的裹挟下发生的,她不像玛丽有姣好的面容与身段、良好的家庭与教育背景,她对自己的外表极其自卑。把自己称为“难看的大块头”、“难看的母牛似的大胖娘们儿”。她的“荡妇”外衣下包裹的是一颗容易受伤的心、一颗渴望真爱的心。在外乔茜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荡妇”形象,其实内在却是守身如玉,这是她内心缺乏爱与渴望被爱的体现。乔茜利用很多男人的虚荣心制造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谎言和假象,剧作家在《月照不幸人》的工作笔记中做了专门说明,突出强调了她扮演“荡妇”背后所包含的自尊;这也与《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贞女形象相符,反应了乔茜天真简单、富于幻想的纯洁少女本质。对于乔茜而言,更大、更艰难的牺牲还在于她摘下“荡妇”的面具后又为吉米扮演了一个“圣母”的角色,而后一角色的扮演和前一角色的扮演一样,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吉米对她的真诚好感使她充满希望,但他对乔茜处女状态的理想化和对这种状态的强烈需要,使她只得接受自己的现状,放弃自己的梦想,只能为吉米“牺牲自己”扮演母亲兼牧师这么一个怪异的角色。这种状况与《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囧状不谋而合,女性精神上被封锁在自己的美好幻想中,而现实中生活在自己铺设的婚姻牢笼里。两个角色高度的相似性让人惊讶,女性悲剧的预兆性体现无疑。
在奥尼尔笔下,乔茜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牺牲精神的女性。当吉米恳求她给予他一次特殊的母爱时,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她不顾自己的创伤,原谅了他的粗暴行为而且决定满足他的要求——把他渴求的母爱献给他。她的付出显然是一种没有回报也没有希望的付出。为喜欢男人扮演母亲的角色,对乔茜而言无疑是一种自我牺牲。在第三幕的结尾,乔茜几乎被幻化为一个“圣母”:她像母亲一样温柔而爱护地搂着悲伤的吉米,像对孩子那样耐心倾听他的忏悔,温言细语地抚慰他,宽恕他一切可怕行为。这个充满母爱和献身精神的乔茜成了奥尼尔作品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奥尼尔在创作这两种角色时给予后者极大的创新。
分析了奥尼尔的两部戏剧角色似乎让人得到这样的一种结论:在这两部剧中奥尼尔对女性的认识有着其固有的模式:在男权社会的背景下,社会对女性的统一要求是纯真、坚韧与奉献。受剧作家自身家庭条件和经历的影响,从前面《长日入夜行》的自传性剧作可以窥见剧作家家庭成员对其产生的影响,其对女性悲剧性的社会地位的认识及对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的悲剧真实体验让奥尼尔对这一真实发生在自身、亲身体验的悲剧刻骨铭心,因此创作的女性人物原型都有着和母亲一样的内在本质。笔下的人物也因此更加生动、逼真。但这一点反过来,也造成了很多学者对其女性观的批评与反对,认为其思想里有着固化的男权思想,没有跳出世俗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要求,因此认为其女性人物刻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矛盾。但笔者认为正是这种建立在生活的真实性基础上的体验,才使得奥尼尔对女性赋予更多的同情。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善良、美好的化身,不正说明了奥尼尔对悲剧女性在艰苦条件下的坚毅的赞美,正像是在红楼梦里贾宝玉提到的:女孩是水做的,男孩是泥做的,不也是曹雪芹通过宝玉之口来赞扬女性的美吗! 總之,奥尼尔的悲剧女性观有其自身的渊源,是社会大背景下自身真实体验的产物。鲁迅先生对悲剧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虽然是从反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并不能概括全部,却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悲剧的一种创作模式:即让完美的东西不完美。奥尼尔笔下的女性从最初的纯真,善良,自由理想的完美状态最终走向自我牺牲,自我束缚,精神崩溃的边缘不正是这一悲剧式创作的完美体现吗!
参考文献:
[1]沈建青.疯癫中的挣扎和抵抗——谈《长日入夜行》里的玛丽[J].外国文学研究,2003,(05):62-63.
[2]刘红艳.奥尼尔后期剧作中女性自我的迷失与自我的追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沈建青.夾缝中求生存:谈《月照不幸人》里的乔茜[J].外国文学研究,2004,(03):100-101.
The generality and origin of Eugene O’Neill’s female characters
—Analysis of the Female Role in "A Moon for the Misbegotten" and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ZHANG Xiao-l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5,China)
Abstract:Eugene O’Neill as the founder of American drama,in many of his works,shaped the different images of women,they all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eill’s traged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wo heroines Josie and Mary of "A Moon for the Misbegotten" and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the two plays,and reveal O’Neill’s view of women and common characters,trying to trace the origin of feminism.
Key words:O’Neill;female characters;Josie;Mary;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