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父亲养育 儿童心理适应 家庭结构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女性就业机会增加,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方面,由于抚养子女的亲职角色显现出深刻的变化[1],父亲对子女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有研究发现,当父亲有更多和质量更好的养育行为时,孩子在读写和语言能力[2]、学业表现[3]、个性和社会性发展[4]、亲社会行为[5] 等方面的发展都更好。反之,父亲消极的养育与子女的抑郁、退缩、孤独、攻击等内外化问题存在正相关[6]。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的推出使得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的家庭结构呈现“421”特点,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因祖辈分担甚至完全承担抚养孙辈的责任引发的隔代教养问题日益普遍[7]。这些家庭因素是否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影响?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我们了解和认识我国社会家庭变革对儿童的影响,为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8]。家庭结构类型不同,会导致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等的不同,最终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由于国情不同,国外关于家庭结构影响孩子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亲离异家庭[9]。国内的调查表明,我国的家庭结构大致分为四种:由父母及未结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联合家庭和单亲家庭[10]。本研究主要分析城市家庭中的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两种类型,旨在探讨这两种家庭结构下在父亲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教养风格和在配合养育的过程中的表现是否有所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否对不同家庭结构中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首先,家庭结构的组成和類型反映了我国社会家庭呈现的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和挑战,如独生子女的问题。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兄弟姐妹被视为是孩子正常发展的基本要素。最初,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溺爱,独生子女可能被宠坏并被剥夺通过与兄弟姐妹互动而发展社会技能的机会,从而更可能面临情绪和行为问题。他们甚至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病。”[11] 不过随着研究的进展,并不是所有的结果都证实了以上的观点,如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身体发育、学业水平、认知能力等很多方面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12][13]。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后建立的“421”家庭,带来了从正金字塔到倒金字塔的家庭转变,这又一次为独生子女的成长问题带来了挑战。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另一个现象是隔代教养。当父母无法亲自照顾子女时,通常会将子女委托给祖辈照顾,这导致祖辈与孙辈一起生活,并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主要或全部责任[14]。而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强调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即缺少父母的照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但是,社会发展使隔代教养问题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15][16]。年轻的父母处于事业开创或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子女,而祖辈往往有更充裕的时间帮助他们照顾子女,因此祖辈有时在家庭中甚至充当了父母的角色,这就造成了家庭成员的角色重叠[17]。一些研究表明,隔代抚养的孩子在行为问题和品格发展上可能存在更多的潜在问题[18][19]。国外关于隔代教养的研究大多针对的是一些父母无法自己照顾孩子的特殊家庭,如孩子父母存在精神或药物滥用等问题,或是父母因犯罪被监禁,未成年怀孕等等[20][21]。国内祖辈参与养育的情况更为普遍,很多研究针对的是正常家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祖辈养育及孩子的心理行为发展[22][23][24],而城市家庭的隔代教养问题尚需要更多的研究。同时,中国以老人为中心的孝亲传统,与现有隔代教养家庭中往往以孩子为中心的现状形成现实和传统的碰撞,这将给现代家庭中孩子的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家庭结构的框架下考察父辈和祖辈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的矛盾对孩子的影响等问题能更直接地揭示祖辈参与养育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家庭目前出现的这些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于儿童的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仍然缺乏实证研究,还需要有更多的答案。在我国,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探讨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北京市某公立幼儿园的儿童家庭进行调查,经本人知情同意,共有263 名小班、中班、大班的儿童及其家庭参与调查。参与调查的家庭,从家庭结构看,核心家庭占比为32.9%,主干家庭占比为66.7%,独生子女家庭占比为85.5%。在父亲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状况方面,年龄范围为29.8~55.7岁(M=38.09,SD=4.48),学历在本科(含本科)以下的比例为49.4%。在父亲月收入方面,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比例为28.5%,1~5万元的比例为51.5%,5万元以上的比例为20.0%。受调查的家庭中儿童平均年龄为4.69±0.92岁,其中51.7%的儿童为女孩子。
(二)研究工具
1. 合作养育
采用马格林(Margolin)等人(2001)编制的共同养育量表(Coparenting Questionnaire)[25]。量表共14 个条目,包括了3 个维度,分别为共同养育中父亲与母亲的合作、冲突以及将孩子牵扯到双方的矛盾中。量表采用5 点计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由母亲对父亲的共同养育行为进行评定。在计分方面,合作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父亲在共同养育中表现越积极,冲突和牵扯孩子卷入冲突两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父亲在共同养育中表现越消极。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合作、冲突及牵扯孩子卷入冲突3 个维度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2、0.80 和0.73。 2. 父亲教养风格
采用教养风格和维度量表(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PSDQ)[26]。量表分别测量了权威(authoritative)、专制(authoritarian)和放任(permissive)三个教养风格,其中权威式教养反映了父母在抚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通常是温暖和支持性的,遇到问题会向孩子讲道理、解释规则,同时允许孩子参与家庭的决策;专制式教养指父母在抚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通常比较严厉,孩子犯错时不讲道理而是更多采用体罚等惩罚管教孩子;放任式教养反映了父母在抚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通常比较娇惯、宠溺孩子。量表采用5 点计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由父亲对自己的教养行为进行评定。量表结果分数越高表示父亲会更倾向于采用某个特定风格的教养行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8、0.85 和0.72。
3. 祖辈教养
采用自编项目考察家庭中是否存在隔代教养,以及祖辈的参与情况。量表包含就寝、饮食、衣着卫生、日常规范、学习和玩耍等日常儿童的照管和教育的典型方面,如“这个孩子的饮食主要由谁照管”。调查对象为父亲报告的家庭中参与孩子相关教养的家庭成员。同时,调查进一步通过两个项目专门评估因隔代教养可能引发的两代人的冲突,如“因为照料孩子的问题我和老人发生过争执、矛盾”。调查采用5 点评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
4. 儿童心理适应问题
采用最为广泛应用的儿童行为问题评估工具《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Child Behavior Check List, CBCL)[27]。量表由儿童的父母根据孩子最近半年的情况回答每项行为发生的频率,即“0”表示“没有”,“1”表示“有时”,“2”表示“常常”,得分越高表明该问题发生的頻率越高。评估主要涵盖了三种儿童心理适应问题:外化问题、内化问题和注意问题。外化问题,指的是一些表现于外在的问题,大多数指向他人或会对别人产生影响,涉及CBCL 中的攻击和违纪的项目;内化问题,指的是一些消极的情绪行为反应,这些往往表现在自身内部,造成内心的痛苦,涉及CBCL 中的抑郁和退缩的项目;注意问题,指的是儿童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问题,涉及CBCL 中的注意多动维度的项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8、0.84 和0.76。
(一)两种家庭结构中父亲养育的差异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两种家庭结构中父亲对子女的养育状况。结果显示,核心家庭中父亲在共同养育中的表现与主干家庭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合作性上(t=3.03, p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女性就业机会增加,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方面,由于抚养子女的亲职角色显现出深刻的变化[1],父亲对子女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有研究发现,当父亲有更多和质量更好的养育行为时,孩子在读写和语言能力[2]、学业表现[3]、个性和社会性发展[4]、亲社会行为[5] 等方面的发展都更好。反之,父亲消极的养育与子女的抑郁、退缩、孤独、攻击等内外化问题存在正相关[6]。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的推出使得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的家庭结构呈现“421”特点,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因祖辈分担甚至完全承担抚养孙辈的责任引发的隔代教养问题日益普遍[7]。这些家庭因素是否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影响?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我们了解和认识我国社会家庭变革对儿童的影响,为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8]。家庭结构类型不同,会导致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等的不同,最终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由于国情不同,国外关于家庭结构影响孩子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亲离异家庭[9]。国内的调查表明,我国的家庭结构大致分为四种:由父母及未结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联合家庭和单亲家庭[10]。本研究主要分析城市家庭中的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两种类型,旨在探讨这两种家庭结构下在父亲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教养风格和在配合养育的过程中的表现是否有所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否对不同家庭结构中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首先,家庭结构的组成和類型反映了我国社会家庭呈现的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和挑战,如独生子女的问题。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兄弟姐妹被视为是孩子正常发展的基本要素。最初,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溺爱,独生子女可能被宠坏并被剥夺通过与兄弟姐妹互动而发展社会技能的机会,从而更可能面临情绪和行为问题。他们甚至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病。”[11] 不过随着研究的进展,并不是所有的结果都证实了以上的观点,如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身体发育、学业水平、认知能力等很多方面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12][13]。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后建立的“421”家庭,带来了从正金字塔到倒金字塔的家庭转变,这又一次为独生子女的成长问题带来了挑战。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另一个现象是隔代教养。当父母无法亲自照顾子女时,通常会将子女委托给祖辈照顾,这导致祖辈与孙辈一起生活,并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主要或全部责任[14]。而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强调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即缺少父母的照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但是,社会发展使隔代教养问题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15][16]。年轻的父母处于事业开创或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子女,而祖辈往往有更充裕的时间帮助他们照顾子女,因此祖辈有时在家庭中甚至充当了父母的角色,这就造成了家庭成员的角色重叠[17]。一些研究表明,隔代抚养的孩子在行为问题和品格发展上可能存在更多的潜在问题[18][19]。国外关于隔代教养的研究大多针对的是一些父母无法自己照顾孩子的特殊家庭,如孩子父母存在精神或药物滥用等问题,或是父母因犯罪被监禁,未成年怀孕等等[20][21]。国内祖辈参与养育的情况更为普遍,很多研究针对的是正常家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祖辈养育及孩子的心理行为发展[22][23][24],而城市家庭的隔代教养问题尚需要更多的研究。同时,中国以老人为中心的孝亲传统,与现有隔代教养家庭中往往以孩子为中心的现状形成现实和传统的碰撞,这将给现代家庭中孩子的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家庭结构的框架下考察父辈和祖辈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的矛盾对孩子的影响等问题能更直接地揭示祖辈参与养育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家庭目前出现的这些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于儿童的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仍然缺乏实证研究,还需要有更多的答案。在我国,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探讨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北京市某公立幼儿园的儿童家庭进行调查,经本人知情同意,共有263 名小班、中班、大班的儿童及其家庭参与调查。参与调查的家庭,从家庭结构看,核心家庭占比为32.9%,主干家庭占比为66.7%,独生子女家庭占比为85.5%。在父亲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状况方面,年龄范围为29.8~55.7岁(M=38.09,SD=4.48),学历在本科(含本科)以下的比例为49.4%。在父亲月收入方面,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比例为28.5%,1~5万元的比例为51.5%,5万元以上的比例为20.0%。受调查的家庭中儿童平均年龄为4.69±0.92岁,其中51.7%的儿童为女孩子。
(二)研究工具
1. 合作养育
采用马格林(Margolin)等人(2001)编制的共同养育量表(Coparenting Questionnaire)[25]。量表共14 个条目,包括了3 个维度,分别为共同养育中父亲与母亲的合作、冲突以及将孩子牵扯到双方的矛盾中。量表采用5 点计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由母亲对父亲的共同养育行为进行评定。在计分方面,合作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父亲在共同养育中表现越积极,冲突和牵扯孩子卷入冲突两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父亲在共同养育中表现越消极。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合作、冲突及牵扯孩子卷入冲突3 个维度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2、0.80 和0.73。 2. 父亲教养风格
采用教养风格和维度量表(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PSDQ)[26]。量表分别测量了权威(authoritative)、专制(authoritarian)和放任(permissive)三个教养风格,其中权威式教养反映了父母在抚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通常是温暖和支持性的,遇到问题会向孩子讲道理、解释规则,同时允许孩子参与家庭的决策;专制式教养指父母在抚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通常比较严厉,孩子犯错时不讲道理而是更多采用体罚等惩罚管教孩子;放任式教养反映了父母在抚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通常比较娇惯、宠溺孩子。量表采用5 点计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由父亲对自己的教养行为进行评定。量表结果分数越高表示父亲会更倾向于采用某个特定风格的教养行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8、0.85 和0.72。
3. 祖辈教养
采用自编项目考察家庭中是否存在隔代教养,以及祖辈的参与情况。量表包含就寝、饮食、衣着卫生、日常规范、学习和玩耍等日常儿童的照管和教育的典型方面,如“这个孩子的饮食主要由谁照管”。调查对象为父亲报告的家庭中参与孩子相关教养的家庭成员。同时,调查进一步通过两个项目专门评估因隔代教养可能引发的两代人的冲突,如“因为照料孩子的问题我和老人发生过争执、矛盾”。调查采用5 点评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
4. 儿童心理适应问题
采用最为广泛应用的儿童行为问题评估工具《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Child Behavior Check List, CBCL)[27]。量表由儿童的父母根据孩子最近半年的情况回答每项行为发生的频率,即“0”表示“没有”,“1”表示“有时”,“2”表示“常常”,得分越高表明该问题发生的頻率越高。评估主要涵盖了三种儿童心理适应问题:外化问题、内化问题和注意问题。外化问题,指的是一些表现于外在的问题,大多数指向他人或会对别人产生影响,涉及CBCL 中的攻击和违纪的项目;内化问题,指的是一些消极的情绪行为反应,这些往往表现在自身内部,造成内心的痛苦,涉及CBCL 中的抑郁和退缩的项目;注意问题,指的是儿童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问题,涉及CBCL 中的注意多动维度的项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8、0.84 和0.76。
三、结果分析
(一)两种家庭结构中父亲养育的差异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两种家庭结构中父亲对子女的养育状况。结果显示,核心家庭中父亲在共同养育中的表现与主干家庭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合作性上(t=3.03,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