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多年的临床路径管理,笔者发现深挖临床路径管理内涵、注重临床路径质量建设;发挥临床科室主体作用,综合协调医院各类优势资源,集聚优质诊疗技术,打造临床路径价值链是临床路径管理中的重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中通过全员调动、分级管理、综合协调,逐渐实现了以科室为主体、多科协作、统一协调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同时紧扣路径管理内涵,依靠信息技术,实现临床路径由量变通往质变的转变。
关键词:临床路径协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001-02
临床路径管理是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医院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体现,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有时间性的服务计划[1]。我院自2009年起按照卫生部的相关要求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试点病种的诊疗质量、诊疗效率得到了明显地提升,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平均住院日逐渐缩短、病人满意度不断提高。在临床路径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医院对临床路径管理的全新体会。
1重视管理、建章立制
人力资源是任何工作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因素[2];而管理制度则是约束、促进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保证。我院在临床路径管理实践中,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控制与管理制度的相结合,选择高年资主治以上、富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年轻医师组建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通过参观考察、论坛沙龙、头脑风暴等各种形式调动科室成员积极性,在科室内部形成临床路径工作氛围。在制度管理方面,医院从健全组织、建章立制、人员培训、文本设计、管理监督和信息化建设等6 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和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制定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方案,确定临床路径申报流程,建立临床路径上报格式,统一临床路径医患沟通模板。通过一系列的人员安排、制度建设,使得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充满生机与活力。
2通盘考虑,精选病种
在试点病种选择方面,医院将卫生部临床路径指导病种、医院疾病收治排名、科室诊疗技术发展特色三个方面相结合,以科室意见为主导,筛选适宜病种。在有些科室间出现病种重叠、技术交叉的情况下,以临床路径的基本要求为准则,整合科室间技术资源,充分发挥各科室的技术特色,形成统一的临床路径,以满足病人对高质量的医疗技术的需要。通过全局考虑、通盘思维,医院共形成内科53个、外科57个临床路径试点病种,基本涵盖医院常见病、多发病,同时实现医院优势技术全覆盖。
3多科协作,关注质量
临床路径是多科协作管理,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适宜的医疗服务的过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人实际上是在消费医院各项最为优质的医疗资源。如何提升临床路径质量,确保医院各种优质的医疗资源向临床路径聚拢,需要临床的积极配合,也需要行政手段的干预。医院在多年的管理实践及具体临床路径方案制定中,形成了以科室为主体、多科协作、统一协调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①科室包括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在内的专家小组共同酝酿临床路径方案初稿;②专家指导组综合医疗诊治原则、护理规范、药品调配、医技检查等各方面因素对科室新增路径进行全面审核、评估。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通过审核临床路径中涉及的各个部门召开协调会,进一步落实具体操作流程、实施方案。同时医院协调医技、麻醉、药品等各部门,要求医技科室积极配合临床科室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对实施路径管理疾病的各种检查、化验申请单,应及时完成检查,不得以各种理由延迟检查;麻醉科要配合临床手术科室完成临床路径管理方案麻醉部分的制定;药剂部门要尽量保证实施路径管理疾病的各种药品的调配。通过科室的自觉完善、医院的综合协调,在确保科室为主体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配置医院优质资源,集聚医院核心力量,提升临床路径自身质量。
4转变思路,整合资源
长期的临床路径管理让我们认识到以往将临床路径管理定义为质量管理范畴来规范医疗行为,这种管理思路是狭隘的。从临床路径在国外的起源来看,临床路径管理还有其卫生经济学意义,它可以提高医院效率,节约医疗资源[3]。从现阶段的管理形式可以看出,现阶段的管理还是处于临床路径推广的初级阶段,主要注重的是: 实施病种数、进入人数等,也就是说,更注重的是规范医疗行为,对医院效率和费用影响的评价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在临床路径的制定过程中,我们也尝试融入财务、后勤、行政等管理人员的参与。此外,医技科室辅助检查项目的预约,甚至延迟预约,是延长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医院效率提高的瓶颈之一;深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需要医院重视医技科室设备和人员的合理配置,搭建高效运转平台,缩短检查等待时间。医院在临床路径管理中也经历了由追求单纯数量上的增长改变为关注质量上的提升。在管理初期,我们常常追求并考核入径人数、完成率等指标,随着临床路径管理理念的日臻完善,我们的管理点也着重落实在效果指标、卫生经济学等改善与患者满意度、依从性的分析上。笔者认为,临床路径效果指标、经济学指标的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提升是对医院临床路径实施质量的肯定,也是对医院资源整合水平、医院综合实力的反映。
5加强人员培训,突出知情同意
作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大量医学生的带教任务。医院利用这一优势,将临床路径培训工作与医学生带教相结合,从医院层面每月组织1-2次的临床路径知识讲座培训,通过规范的路径管理知识的宣教、多部门联合治疗理念的灌输以及“知信行”模式[4]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改变医学生对传统疾病诊治的认识,从而树立规范化、跨学科的疾病联合诊治观,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在医患沟通方面,医院制定统一的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对每一位临床路径患者履行知情同意告知的同时,进行临床路径工作的积极宣教,确保在各类检查和治疗上得到患者密切配合,对于病情变化、不宜继续进行临床路径治疗的情形,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获得患方充分谅解,避免医患纠纷。
6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信息管理
面对医院多套医疗电子信息系统,在实行临床路径管理时,医院沟通协调信息、医疗、临床等多个部门,整合医嘱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综合选用事前控制、事中限制、事后管理的方式: 事前控制是指将路径的标准医嘱事先设定在电子医嘱系统中,规定一系列的诊疗必选条件,规范临床路径的总体走寻方向; 事中限制是指针对诊疗过程中的临时变异,通过设置反馈讨论程序,做到各种变异系统控制、集中讨论;事后管理是指在临床路径活动结束后,评价标准医嘱的执行率,变异医嘱比例,以及效果、效率、卫生经济学等指标,总体评价临床路径实施质量。
综上,笔者认为在临床路径的管理中,要充分发挥临床科室的主体作用,综合协调医院各类优势资源,集聚优质诊疗技术,调动全员积极性,创建临床路径工作氛围;同时强化法制培训,利用信息技术,确保通过临床路径管理提供规范的、联合的、优质的、适宜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子君,医院管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31-32
[2]姜丽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讨[J].管理创新,2013,(16):292
[3]孙蓉蓉等,临床路径管理实践的讨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131):31-33
[4]吕姿之,健康教育与促进[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58-68
关键词:临床路径协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001-02
临床路径管理是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医院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体现,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有时间性的服务计划[1]。我院自2009年起按照卫生部的相关要求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试点病种的诊疗质量、诊疗效率得到了明显地提升,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平均住院日逐渐缩短、病人满意度不断提高。在临床路径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医院对临床路径管理的全新体会。
1重视管理、建章立制
人力资源是任何工作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因素[2];而管理制度则是约束、促进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保证。我院在临床路径管理实践中,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控制与管理制度的相结合,选择高年资主治以上、富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年轻医师组建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通过参观考察、论坛沙龙、头脑风暴等各种形式调动科室成员积极性,在科室内部形成临床路径工作氛围。在制度管理方面,医院从健全组织、建章立制、人员培训、文本设计、管理监督和信息化建设等6 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和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制定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方案,确定临床路径申报流程,建立临床路径上报格式,统一临床路径医患沟通模板。通过一系列的人员安排、制度建设,使得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充满生机与活力。
2通盘考虑,精选病种
在试点病种选择方面,医院将卫生部临床路径指导病种、医院疾病收治排名、科室诊疗技术发展特色三个方面相结合,以科室意见为主导,筛选适宜病种。在有些科室间出现病种重叠、技术交叉的情况下,以临床路径的基本要求为准则,整合科室间技术资源,充分发挥各科室的技术特色,形成统一的临床路径,以满足病人对高质量的医疗技术的需要。通过全局考虑、通盘思维,医院共形成内科53个、外科57个临床路径试点病种,基本涵盖医院常见病、多发病,同时实现医院优势技术全覆盖。
3多科协作,关注质量
临床路径是多科协作管理,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适宜的医疗服务的过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人实际上是在消费医院各项最为优质的医疗资源。如何提升临床路径质量,确保医院各种优质的医疗资源向临床路径聚拢,需要临床的积极配合,也需要行政手段的干预。医院在多年的管理实践及具体临床路径方案制定中,形成了以科室为主体、多科协作、统一协调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①科室包括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在内的专家小组共同酝酿临床路径方案初稿;②专家指导组综合医疗诊治原则、护理规范、药品调配、医技检查等各方面因素对科室新增路径进行全面审核、评估。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通过审核临床路径中涉及的各个部门召开协调会,进一步落实具体操作流程、实施方案。同时医院协调医技、麻醉、药品等各部门,要求医技科室积极配合临床科室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对实施路径管理疾病的各种检查、化验申请单,应及时完成检查,不得以各种理由延迟检查;麻醉科要配合临床手术科室完成临床路径管理方案麻醉部分的制定;药剂部门要尽量保证实施路径管理疾病的各种药品的调配。通过科室的自觉完善、医院的综合协调,在确保科室为主体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配置医院优质资源,集聚医院核心力量,提升临床路径自身质量。
4转变思路,整合资源
长期的临床路径管理让我们认识到以往将临床路径管理定义为质量管理范畴来规范医疗行为,这种管理思路是狭隘的。从临床路径在国外的起源来看,临床路径管理还有其卫生经济学意义,它可以提高医院效率,节约医疗资源[3]。从现阶段的管理形式可以看出,现阶段的管理还是处于临床路径推广的初级阶段,主要注重的是: 实施病种数、进入人数等,也就是说,更注重的是规范医疗行为,对医院效率和费用影响的评价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在临床路径的制定过程中,我们也尝试融入财务、后勤、行政等管理人员的参与。此外,医技科室辅助检查项目的预约,甚至延迟预约,是延长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医院效率提高的瓶颈之一;深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需要医院重视医技科室设备和人员的合理配置,搭建高效运转平台,缩短检查等待时间。医院在临床路径管理中也经历了由追求单纯数量上的增长改变为关注质量上的提升。在管理初期,我们常常追求并考核入径人数、完成率等指标,随着临床路径管理理念的日臻完善,我们的管理点也着重落实在效果指标、卫生经济学等改善与患者满意度、依从性的分析上。笔者认为,临床路径效果指标、经济学指标的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提升是对医院临床路径实施质量的肯定,也是对医院资源整合水平、医院综合实力的反映。
5加强人员培训,突出知情同意
作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大量医学生的带教任务。医院利用这一优势,将临床路径培训工作与医学生带教相结合,从医院层面每月组织1-2次的临床路径知识讲座培训,通过规范的路径管理知识的宣教、多部门联合治疗理念的灌输以及“知信行”模式[4]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改变医学生对传统疾病诊治的认识,从而树立规范化、跨学科的疾病联合诊治观,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在医患沟通方面,医院制定统一的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对每一位临床路径患者履行知情同意告知的同时,进行临床路径工作的积极宣教,确保在各类检查和治疗上得到患者密切配合,对于病情变化、不宜继续进行临床路径治疗的情形,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获得患方充分谅解,避免医患纠纷。
6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信息管理
面对医院多套医疗电子信息系统,在实行临床路径管理时,医院沟通协调信息、医疗、临床等多个部门,整合医嘱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综合选用事前控制、事中限制、事后管理的方式: 事前控制是指将路径的标准医嘱事先设定在电子医嘱系统中,规定一系列的诊疗必选条件,规范临床路径的总体走寻方向; 事中限制是指针对诊疗过程中的临时变异,通过设置反馈讨论程序,做到各种变异系统控制、集中讨论;事后管理是指在临床路径活动结束后,评价标准医嘱的执行率,变异医嘱比例,以及效果、效率、卫生经济学等指标,总体评价临床路径实施质量。
综上,笔者认为在临床路径的管理中,要充分发挥临床科室的主体作用,综合协调医院各类优势资源,集聚优质诊疗技术,调动全员积极性,创建临床路径工作氛围;同时强化法制培训,利用信息技术,确保通过临床路径管理提供规范的、联合的、优质的、适宜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子君,医院管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31-32
[2]姜丽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讨[J].管理创新,2013,(16):292
[3]孙蓉蓉等,临床路径管理实践的讨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131):31-33
[4]吕姿之,健康教育与促进[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