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 精心预设 促进生成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l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让教学过程更加走向开放,它不仅是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预设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不应该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
  
  一、补充教材,促进文本的深度认知
  
  课文中有不少空白点,不仅给学生以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也往往是精彩课堂教学的生成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引起质疑、探究、发现和体验,使文本的学习更加深入,认识更加深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教学伊始,我就引导学生围绕 “起初,司马迁为什么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后来,为何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个问题进行质疑、探究。由于故事发生时间距离学生太远,仅凭课文中的一小段文字,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司马迁为什么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学生是很难感同身受的,尤其是当时司马迁含冤入狱,遭受宫刑后的极其痛苦、屈辱、绝望的内心更难体验。教学时,我通过两次补充教材,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第一次,我先是适时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了解“酷刑”是怎样的刑法,接着,我通过动情的语言来诱发学生的情感。“同学们,宫刑这种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刑罚,既残酷地摧残人的身体和精神,又极大地侮辱人格,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在人前人后再也抬不起头来,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这对于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的信念,胸怀大志,有着建功立业理想的伟男儿,怎能不感到万般屈辱呢!何况这种屈辱又是不应该降临到他头上的。他是含冤入狱,受了酷刑。这时,让学生再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第二次,我在学生对宫刑有了感性认识后,又一次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读懂当时司马迁的内心。我出示了《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的一段内心独白:“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里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接着,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司马迁想一想,他悲什么?愤什么?想象他当时的心情。这时,我让学生再读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自然能通过朗读把司马迁的悲痛和愤慨心情表现出来了。
  以上两次补充相关的材料,两次进行恰当的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人物的内心探究有了一定的深度。
  
  二、延伸教材,引发情感的深刻体验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在文本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程度。学生的这种独特的感受、理解,丰富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特点,进行精心预设,需要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浓郁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真情的激荡下,不断强化感受与体验,使课堂语文学习转化为情感的诗意之旅。
  《月光启蒙》刻画了一位睿智、朴实的母亲,用黄河滩边的民歌、童谣,借着大自然月色的美,“为我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常见的教学活动,多见于参照《教参》研读到“月色美,童谣美,真情美,母亲美”这样的层次。在教学《月光启蒙》结束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flash课件。(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再现母亲往昔的画面)徐小凤轻柔深情的演唱、月光下的母亲、配上文中描写母亲的文字,学生的思绪飞到了作者那个充满诗意的童年时代,回到那个有着如水的月色、璀璨星空的美妙的夏夜。原汁原味的生活片段伴着柔美的月色,历历而来,及其自然地生成了学生对儿时生活的幸福回味,对母亲真情的美好眷恋!
  这时,我没有满足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程度,及时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延伸、拓展。我给学生朗诵了作者孙友田《往事如歌——月光母亲》原文中的一段话:“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投影中同时出现了作者母亲苍老甚至于有点丑陋的面容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母亲苍老甚至有些丑陋的形象和不幸的遭遇惊呆了,他们无法想象儿时那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母亲现在竟是这样!他们沉默了,内心却被深深震撼。此时此刻,他们也和作者一样,有好多的话语要对母亲倾诉。教师没有错过这样的机会,当即引导学生:“看着母亲木然的神情,想起母亲给我的最初的启蒙,作者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不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你能把当时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用自己笔、用自己的心写下来吗?”学生当即提笔,写下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此时的课堂自然地生成了“母亲,我爱你” 这样的深层主题!学生倾诉了对自己母亲和天底下所有母亲的感激和热爱。这是学生发自灵魂深处的对母爱的回应!也是学生对至善人性的真切呼唤!
  
  三、重组教材,激活内心的深情抒发
  
  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不应该受限于教材和教参,要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缚,根据教学情景和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重组,或改变教材呈现顺序,课堂会出现意想不到精彩。
  课文《三斤珍贵的水》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语言描写细腻、感情表达浓烈,读后让人心灵受到深深震撼!课文突转写作手法的使用,让结局令读者始料不及,造成强烈的心灵落差,产生巨大的情感震撼力量。文章在最后才让读者真正理解了一头“憨厚、忠实”的老牛变得如此不可理喻的倔强的情感之源:母爱的力量。针对文章写作特点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我大胆重组了教材,隐去了课文的结尾,尝试给学生呈现“不完满的文本”进行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在学生学完课文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生活的经验,对故事的结局作出合情的解释。让学生在续想课文结尾中,实现对文本的“建构”和“创生”。
  师:老牛的倔强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人,那位运水的战士哭了,那位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一向视军队纪律为生命的战士,最后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老牛终于得到了珍贵的三斤水,你觉得老牛会怎样做?
  生1:老牛迫不及待地喝完了放在它面前的水,满足地走开了。
  生2: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老牛并没有急于喝放在它面前的水,而是唤来同伴,一起分享。
  生3: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唤来自己的孩子——那头瘦弱的小牛。
  ……
  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我接着再现了隐去的结尾。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在学生心中造成极大落差,老牛的母爱让学生深深震撼。
  此时,教师趁热打铁,进一步进行引导:
  师:是什么让老牛不怕冒着被汽车撞伤的危险冲上公路;是什么让老牛不顾司机的骂骂咧咧、点火驱赶;是什么让老牛不惜被主人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是什么让老牛得到了水,却不舍得喝上一小口,全部给予了小牛。(母爱)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一头可怜、倔强的老牛吗?(像是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
  师:同学们,在经历了这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后,你又想起了谁,你又想对他或者她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想说的写下来。
  在学生经历了对文本的感悟、体验之后,内心有一种表达的冲动,这是“情动而辞发”的另一种形式。学生由牛的母爱,想到自己沐浴的母爱,一定思绪激荡,心中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需要一吐为快。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仔细思量苏翁的这句话,我们是否可以进行这样的理解:语文教师要真正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更开阔的视野来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灵活处理,精心预设,只有拥有对语文教材认识的制高点,任何教材才能在我们的手里变得游刃有余,课堂才能生成我们所期待的“精彩”。
  (顾桂荣,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215200)
其他文献
最近去美国访问,参观了十多所高校。有赫赫有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不到千人的小校,其中有一所不为大家熟知的印弟安诺州的罗斯霍曼理工学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因为我的高中学生在那里读书还为我们作了介绍,更重要的是这所学校让学生在求学期间就能参加应用性研究,学习、研究、开发应用紧密结合的学以致用的办学模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学校也以此引以为自豪,所以
幸福,是一个人活着必然追求的本质问题。教育因指向人,而注定是一种追求幸福的活动。多年来,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以“培养真正的人,成就幸福的人”为理念,树立健康快乐的教育目标,创新寓学于乐的教育方法,追求乐此不疲的教育过程,践行着“培养幸福儿童”的“三乐”教育理想。发展“三乐”学生,成就“三乐”教师,构建“三乐”课程,学校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三乐”教育,展示着一种独属于金阊实小的幸福教育表情。  “三乐
受访:邓雪霞(南京市小西湖小学校长)  采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  【学校名片】  南京市小西湖小学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西临秦淮河,南朝中华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学校发轫于清代,于1906年正式转型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是南京市创办最早的小学之一。秦淮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百年湖小的精神依归,而跨越近三百年的普育堂,以及与普育堂一脉相承的“义学”传统,则是小西湖小学办学坚实的文化根基。“
摘要:从哲学理性的角度看,异化在人类进化的特定时期,对人的理性生命的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发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从与人的同一,经历对人的异化,最终要实现向人的回归,这是教育早就“注定”了的发展轨迹,是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在教育中的体现;而且,教育与人及其生活,从最初的同一,到最后复归同一,不是无意义的循环,而是一种辩证的回归,是在扬弃了各阶段的悖理性之后所达到的更高层次上的同一,蕴含了“否定之否定”,“螺旋
马志响教师是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影响  杨文娟分享,渗透到血液里的品质  杨九俊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姜树华晤·焐·悟  康立为基于绩效评价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的设计与创新  姚 洁未来名师从这里起飞  张 扬以“周周有活动”为抓手,构建生态 校本教研体系  孙惠芳关注学生答题:生本教育的出发点  殷秀兰创设小班主题墙的实践与思考  成丽君初中语文板块式教学再探  陈金秀从福岛核事故看物理教学中
微雨访陶  2011年6月14日,天空飘落微微细雨,我们一行6人驱车前往位于晓庄广场旁的陈云森老人家中,寻访一段历史,钩沉一段回忆。  大约10点左右,我们来到了陈云森老人家,老人看见我们,捧着一个相框激动地迎上来。作为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的见证者,作为晓庄小学的第一届学生,已经九十二岁高龄的陈云森老人依然显得精神矍铄。老人紧盯着相框里的一张老照片,打开了话匣子,将那一段关于晓庄的记忆向我们娓娓道来
《发明与创新》杂志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核心期刊、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期刊,《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3—1401/N;国际标准刊号:ISSNl672-0954;邮发代号:42-299。  《发明与创新》(教研之窗)重点发表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各学科具有较高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及教育管理、教法探索等优秀文章。  欢迎投稿、荐稿。诚聘全国各市
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理念是坚持“人本管理”,强调“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人”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通过“人”的努力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并在教育实践中成就“人”的幸福。  纵观我校百年发展史,“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就像一根闪光的主线贯穿始终,促进着师生的不断成长。进入新世纪,学校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
在我国第八次课改期间,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一个令人瞩目的进展是由传统的“拟似成人作文”开始向“儿童作文”转化。在作文的课程领域里,儿童“拟似成人”是一种悲哀。正如一位有识之士所言:一个民族如果孩子说大人话,那是因为大人在像孩子一样说话办事。  确实,传统作文的一个最大弊病是仅仅把作文看成为一项学科作业,一种单纯的知识技能体系。从堆砌“优美”词语到套袭模仿语段;从人为拔高立意到追求捆绑崇高;从迷恋章句之
倪 娟 孟献华  理科课程的学科特征辨析  袁 菊倾听教育:内涵、意义及策略  周春良叶圣陶教育思想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李松林 李 燕 王 伟  学校特色发展的四大问题  吴金根办学质量:名校发展与超越的支点  陈 明本立而道生:“特色教育”冷思考  乔建中 李 娜 朱 敏   我国学校特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徐新民课堂:让智慧点燃智慧  汤建国有备而来: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马伟中提升中